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解剖测量颈7神经根干股的可分离长度,为健侧颈7移位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对15例30侧成人颈胸段标本进行解剖,充分显露臂丛后用游标卡尺测量.测量内容包括颈7神经根-干的长度;颈7神经根-干-股(前、后股)的长度;颈7神经根部、干股结合部和前、后股的横径和纵径.用显微器械切开颈7神经股-束结合部的神经外膜,显微解剖直至其内的神经束融合不能分离为止,再次测量颈7神经的根-干前股及根-干-后股的长度.结果 颈7神经根-干的长度:(45.87±10.43)mm;显微解剖分离前,颈7神经根-干-前股的长度:(61.14±13.44)mm;颈7神经根-干-后股的长度:(54.63±11.35)mm;显微解剖分离后,颈7神经根-干-前股的长度:(74.67±12.86)mm;颈7神经根-干-后股的的长度:(68.73±11.86)mm;前股延长的长度:(13.15±4.26)mm;后股延长的长度:(14.21±6.98)mm.经统计分析,左右两侧的神经长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离前、后的长度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通过切开颈7神经股束结合部的神经外膜并作显微解剖可以延长神经切取长度,延长的长度分别为:前股为(13.15±4.26)mm;后股为(14.21±6.98)mm.  相似文献   

2.
臂丛神经椎间孔处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研究臂丛神经根及所属交感神经结构。方法:对15具30侧尸体观察了臂丛神经根及所属交感神经结构。结果:(1)椎管内臂丛神经根结构脆弱。暴力作用容易损伤,且无残存臂丛神经根可供直接修复。(2)臂丛各神经根分出角与其前支分出角的差异,可能为臂丛不同损伤类型的形态学基础。(3)C5、C6后支容易受骨赘或腱性组织卡压引起颈痛。(4)Homer征虽可作为诊断臂丛下干根性撕脱伤的一种依据,但星状神经节和下交通支由于缺乏肌肉筋膜保护,在暴力作用下可能单独损伤,导致诊断的假阳性。结论:熟悉臂丛神经椎间孔处的显微解剖有助于临床对臂丛的诊治。  相似文献   

3.
椎管内修复臂丛损伤的显微解剖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通过尸体解剖及摹拟手术,设计一种椎管内利用残留神经前根修复臂丛椎间孔段神经根损伤的新术式。方法 对15具成人颈段尸体标本,测量如下解剖学数据:C5~T1神经前根的直径;神经前根的长度;神经前根自出硬脊膜处到臂丛上、中、下干前股、后股,外侧束、正中神经内侧头的距离;前根的有髓神经纤维计数。在2具成人尸体标本模拟颈椎后路半关节及椎板切除结合前路锁骨上臂丛探查手术,并取腓肠神经桥接从C5神经前根至同侧臂丛上干前股起始处。结果 臂丛C5~T1前根长度逐渐增加。颈神经根出硬脊膜处到各干分前后股处的距离C6最短。而C5~C7到下干前后股的空间最近距离、C5~C7到外侧束的距离、各根出硬脊膜处到正中神经内侧头距离从C5到C7减短。有髓神经纤维以C7最多,以T1最少。摹拟手术显示:经颈椎后路的半关节及半椎板切除,C5神经前根可以得到良好暴露。神经移植操作亦可行。结论根据解剖结果与提示,行椎管内探查并利用残余神经前根修复臂丛神经椎间孔段根损伤切实可行。  相似文献   

4.
周围神经损伤诊断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目的综述周围神经损伤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文献,并结合研究及临床经验,总结出周围神经损伤近几年取得的主要成果.结果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裂伤近年的进展有:健侧C7神经根通过颈椎前食管后方的通道直接移至患侧;吻合血管神经的股薄肌移植;MRI和CTM能早期诊断.对于臂丛神经上干或下干根性撕脱伤可用臂丛内神经移位术:即用尺神经部分束移位至肱二头肌肌支;健侧C7神经根选择性束组(保留前股前内侧)移位术或肱肌肌支移位至正中神经屈指肌束或骨间前神经.胸廓出口综合征多见于常保持头直视前方姿势的人群中、易发生颈肌劳损者.放射性神经病尽早用肾上腺皮质素、抗凝药和高压氧治疗.结论虽然在周围神经损伤修复中已有很大进展,但在促进神经再生、功能重建方面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臂丛神经显微结构的计算机三维重建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重建臂丛神经的外轮廓及其内部神经束的精细三维行径,同时探索一种臂丛神经显微结构计算机三维重建的实用方法。方法:取健康成年尸体的臂丛神经标本2例(从神经根管出口至正中神经交叉处,平均长20cm),作好标记,以女性头发作为定位线,采用连续组织切片后胆碱脂酶组织化学染色,高分辨率数码摄像系统获取二维数码信息后对臂丛神经显微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结果:三维重建真实地再现臂丛神经的三维立体结构及其内部各神经束的三维立体行径,并可显示臂丛神经中神经束的任意断面及其全长的解剖结构与相互关系,形象地展示臂丛神经内部神经束的复杂重组过程。重建结构均能单独或搭配显示,还能任意角度显示:在臂丛的五个根中,C6-C8内部神经束数目较C5、T1多。在C6-C8中,又以C7神经根内部神经束数目最多。结论:臂丛神经内部神经束结构相当复杂,相互间不断交叉重组,形成独特的神经束网络结构。臂丛神经显微结构三维重建由于采用了较为精确的定位材料和方法,三维图像显示效果较好,是一种较为实用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解剖学研究,探讨健侧C7神经经椎体后通路移位治疗对侧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可行性。方法取10具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其中男7具,女3具,标本均无明显畸形,组织无缺损,颈部中立位。模拟臂从神经损伤手术探查方式,将C7神经根的前、后股向远端行干支分离使其长度增加后再切断,同时测量C7神经根自椎间孔发出至分股处长度及其前、后股长度;模拟颈椎后路手术入路,充分暴露C7颈椎及T1棘突,并于其间靠近椎体侧钻孔,测最经椎体后通路达对侧臂丛神经上干与下干距离。结果 C7神经根长度为(58.62±8.70)mm,加后股长度为(65.15±9.11)mm,加前股长度为(70.03±10.79)mm。经椎体后通路C7神经根至对侧臂丛神经上干距离为(72.12±10.22)mm,至对侧臂丛神经下干距离为(95.21±12.50)mm。结论健侧C7神经可以经椎体后通路移位至对侧,不需要或仅需一小段桥接神经,该通路能有效避免经椎体前路损伤血管、神经等并发症,可能成为治疗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有效入路。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C7神经前、后股末端神经束的特点。方法取自愿捐献新鲜成人尸体臂丛神经标本,确定C7神经,切取股束结合部由神经外膜包绕的前、后股末端,以4根头发作为定位线,连续横断面冰冻切片,片厚10μm,行乙酰胆碱酯酶染色,采集图像后进行神经功能束的鉴别和计数,并用Amira 4.1医学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结果前、后股染色深浅对比不明显,神经功能束由近向远逐渐分开。C7神经前股末端感觉束多于运动束,感觉束主要位于内侧,运动束主要位于外侧;后股末端运动束多于感觉束,运动束及感觉束内、外侧均有分布。C7神经前股末端运动束(2.85±0.36)束,感觉束(5.13±1.01)束;后股末端分别为(6.00±0.69)束及(3.78±0.94)束;前、后股末端间运动束和感觉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维重建后可从不同角度观察C7神经前、后股末端神经功能束的特点,可见神经功能束在走行过程中不断交叉、融合。结论 C7神经前股末端以感觉束为主,主要位于内侧;后股末端以运动束为主,内、外侧均有分布。应用Amira 4.1软件可实现C7神经前、后股末功能束的三维重建。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颈交感神经在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中的作用.方法 24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A、B、C三组,每组8只.A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B组:臂丛神经下干慢性卡压模型,加颈中交感神经节切除;C组:对照组.3个月后,各组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第一骨间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记录其波幅和潜伏期;切取臂丛神经下干卡压远侧3 mn神经干和C组臂丛神经下干,行甲苯脓蓝染色,半薄横切片,计数有髓神经纤维;切取C8、T1背根神经节,用RT-PCR方法检测背根节中P物质(SP) mRNA.结果 神经电生理检测CMAP波幅:A组(2.2± 1.1)mV,B组(3.9±1.1)mV,C组(8.6±2.0)mV;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潜伏期:A组(4.8±0.9)ms,B组(3.9±0.5)ms,C组(2.8±0.2)ms;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髓神经纤维总数:A组(3583.0±540.0),B组(5098.0±742.0),C组(7934.0±868.0);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物质mRNA表达水平:A组(3.6±0.8)×10-2,B组(2.2±0.7)×10-2,C组(1.2±0.3)×10-2;A组>B组>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在交感神经作用下,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的损伤程度加重,背根神经节中疼痛介质P物质表达增强,去交感神经有利于减轻臂丛神经慢性卡压伤损伤程度,有利于减轻因卡压引起的疼痛.交感神经激惹可能是臂丛神经慢性卡压性疾病发展的一个协同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术中肌电生理检测对预测C7神经根移位术中胸背神经损伤程度的价值。方法7例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均行健侧C7神经根移位术,术中切断C7之前分别刺激健侧臂丛上、中、下干,以及C7神经根各束支,采用肌电仪记录背阔肌动作电位波幅(Amp),了解各神经对背阔肌的支配权重。结果干部刺激后,背阔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Amp在上、中、下干分别为(2.26±1.17)mv,(3.47±1.48)mv及(2.67±1.21)mv,中干与上、下干之间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而C7各股束支中,后股总体Amp为(4.14±1.94)mv,明显高于前股(2.08±1.24)mv(P<0.01),且后股内侧Amp最大,为(3.97±1.53)mv,大于后股外侧(2.87±1.41)mv(P<0.05)。背阔肌支配权重在臂丛干部,以中干(41.30%±2.56%)为大,而中干又以中干后股(66.90%±1.72%)、后股内侧(38.37%±1.65%)为大。结论术中电生理检测可以较精确定位背阔肌的支配神经来源,对合理选择C7神经根移位术式、提高C7神经根移位术式安全性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自发性周围神经麻痹多数为卡压性损伤,少数为炎性或代谢性病变,上肢较下肢多发.周围神经卡压,常见于骨、腱、肌肉等围成的解剖间隙,或是后天形成的肿物、瘢痕处.临床上,自发性肌皮神经麻痹极为罕见,即使有也几乎均发生在终支,即前臂外侧皮神经穿经肘部深筋膜处[1],或卡压于喙肱肌深面[2].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根性撕脱伤的最佳径路.方法 选用15具30侧成人尸体标本,显露双侧臂丛,将C7神经在干、股交界处切断并游离至椎间孔处,测量C7神经前、后股最大长度,分别测量C7神经根经椎体径路、椎前径路、颈前皮下径路至对侧臂丛上、下干的距离.结果 C7神经前、后股最大长度分别为(7.67±1.06)cm和(7.79±1.36)cm,C7神经经椎体径路、椎前径路、颈前皮下径路至对侧臂丛神经上千的距离分别为(6.97±0.56)cm、(10.04±0.94)cm、(16.56±1.24)cm,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至对侧臂丛神经下干的距离分别为(6.82±0.92)cm、(9.91±0.83)cm和(17.64±0.97)cm,三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从解剖学角度,经椎体通路是健侧C7神经移位修复臂丛损伤的最佳径路.  相似文献   

12.
产瘫后肩关节内旋挛缩发生机制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比较支配肩胛下肌及其拮抗肌的神经在臂丛根(干)部的来源,观察肩胛下肌营养动脉的来源及其在肌肉内的分布特点,为阐明产瘫肩胛下肌挛缩的发生机制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32侧成人尸体的肩胛下肌及其拮抗肌的支配神经作逆行显微解剖分离,追踪其神经根(干)来源,计算来自臂丛各根(干)部分的构成比均值;观察肩胛下肌的动脉血供以比较肩胛下肌上部和下部血管数量和分布的差异。结果 支配肩胛下肌支配神经的纤维主要来源于臂丛上中干,上干占(81.61±6.85)%,中干占(18.39±6.85)%;而支配拮抗肌的神经纤维全部来源于上干。自肩胛下肌上部进入的营养动脉在数量和口径上都大于下部(t  相似文献   

13.
臂丛神经鞘膜瘤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9,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臂丛神经鞘膜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方法 1975年至今共收治臂丛神经鞘膜瘤17例,源自臂丛上干7例,中干8例,C5、6神经根1例,外侧束1例。14例行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3例曾在外院误将肿瘤与神经干一并切除,行神经移植修复术。结果14例术后神经功能正常,随访6个月至10年,无1例复发。3例误将臂丛上干切除行神经缺损修复者,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功能恢复,效果良好。结论 臂丛神经鞘膜瘤在手术显微镜下逐层剥离包膜,完整切除瘤体,保护好神经干,均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健侧C_7,经椎体前通路移位与下干直接吻合,重建儿童创伤性臂从神经撕脱伤屈指功能的效果.方法 健侧C_7,在其前后股的远端切断,向近端游离至椎间孔,经椎体前通路牵至患侧.游离患侧臂丛下干及内侧束,切断下干后股及胸前内侧神经.将正中神经、尺神经及前臂内侧皮神经自内侧束的起始处一直游离到上臂中段.息肩前屈、内收至0°位,肘关节屈曲90°,上提患侧下干并与健侧C_7,直接吻合.2004年8月至2008年3月对20例患儿进行了健侧C_7,与患侧下干或内侧束直接吻合术.其中男16例,女4例;年龄5-18岁,平均13岁;伤后到手术时间1-11个月,平均4.6个月.全臂丛撕脱伤13例,中、下干撕脱伤7例.为减少吻合口张力,11例进行了肱骨短缩,短缩长度2.5-4.5 cm,平均(3.1±0.7)cm.结果 术后患者随访时间12-51个月,平均 27.4个月.屈指肌力4级18例,2级2例;屈拇长肌力4级10例、3级8例、2级2例.小指展肌肌力3级l例,2级1例;拇短展肌肌力3级1例.结论 健侧C_7,与患侧下干直接吻合,由于只有一个吻 合口及缩短了神经再生的距离,其重建屈指、屈拇功能的效果满意,并可恢复手内在肌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5.
患侧颈7神经根移位治疗产瘫根性撕脱伤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 报道患侧C7神经根移位治疗根性撕脱伤性产瘫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患侧C7在中干前后股处切断并移位与上干或下干远端缝合,治疗单纯上干或下干根性撕脱伤的产瘫患儿11例,其中上干损伤9例,下干损伤2例。结果 单纯上干损伤优5例,良3例,中2例,差1例。单纯下干损伤差2例。结论 患侧C7神经根移位是治疗单纯上干根性撕脱伤产瘫的较好方法,值得应用推广,但对单纯下干损伤的产瘫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6.
大鼠臂丛神经根吻合后脊髓病理改变和轴突再生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评价臂丛神经根椎孔外断裂后神经根直接吻合的可行性.方法 取4~6月龄SD大鼠48只,雌雄不限,体重250~300 g.手术分离左侧C5~7神经根至臂丛神经干部,于椎孔外根干交界部位切断C5~7神经根,切断后即刻吻合(实验侧);右侧不作处理(对照侧).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于术后3周,3、6个月取材,行大体、组织学观察及BDA神经示踪技术,观察肱二头肌湿重变化,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和神经元内尼氏体数目及形态的改变,周围神经纤维再生数目、距离,轴索和髓鞘发育情况.结果 大鼠术后存活良好.实验侧术后呈跛行步态,出现展爪反射;3个月后展爪反射消失;对照侧正常.大体观察,实验侧术后6个月内神经粘连加重,吻合口两侧神经干干瘪,无光泽;对照侧正常.术后3周和3个月实验侧及对照侧肱二头肌湿重分别为(0.28±012)、(1.37±0.33)g和(0.58±0.10)、(1.36±0.35)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时分别为(1.39±0.31)、(1.37±0.38)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侧脊髓和上干改良Marsland与LFB双重染色后观察脊髓内神经元数目减少,胞体由肿大到皱缩,细胞核和尼氏体减少;上干内染色完整的神经纤维逐渐增多,神经轴索较细,髓鞘淡染.术后3周、3个月、6个月实验侧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数目分别为对照侧的84.5%±3.2%、74.4%±4.5%、73.7%±3.8%.实验侧肱二头肌HE染色观察术后3个月内变性明显,之后逐渐恢复;对照侧无明显变性.术后6个月神经纤维BDA染色观察:神经越靠近近端,髓鞘着色越明显,轴突越粗大:越靠近远端时情况相反,并可见到轴突中断.肌皮神经入肌点处偶见阳性标记的神经髓鞘和轴突.结论 臂丛神经根椎孔外断裂即刻吻合后,脊髓前角α运动神经元坏死比率为20%~30%,残存神经元多为受损神经元,再生神经纤维表现为动力不足和发育不全,对终末器官功能恢复无意义.肱二头肌恢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臂丛神经鞘瘤显微手术的治疗要点。方法回顾性总结2000年1月~2009年10月我院收治的26例臂丛神经鞘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臂丛上干11例,中干10例,内侧束2例,外侧束1例,C5-71例,C6-71例,均实行显微镜下手术切除。结果 26例患者臂丛神经鞘瘤均完整切除,术后无臂丛神经受损表现。病理提示Antoni A型18例,Antoni B型8例。随访6个月到10年,无一例复发。结论臂丛神经鞘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应尽量避开神经纤维,保护好神经干,逐层剥离包膜,将瘤体完整切除,多能获得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臂丛神经撕脱伤伸肘、伸指、伸拇功能的效果。方法 2005年6月至2008年12月采用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重建43例臂丛神经撕脱伤患者的伸肘及伸指功能,男36例,女7例;年龄4~44岁,平均(23.5±9.9)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12个月,平均(3.7±1.9)个月。其中全臂丛神经撕脱伤32例,中下干撕脱伴上干部分损伤或正常5例,C6~T1神经根撕脱伴C5椎孔外断裂或部分损伤6例。取锁骨上、下臂丛神经探查联合切口,显露下干后股,向近端干支分离后切断。将后侧束、桡神经向远端游离,切断后侧束的其他分支。将下干后股、后侧束及桡神经上提,膈神经在胸廓上口内切断,将膈神经与下干后股吻合。膈神经与下干后股直接吻合33例,通过腓肠神经桥接10例。结果 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73个月,平均(39.7±7.1)个月。伸肘、伸指、伸拇肌力达到3或以上的比例分别为81.6%、41.9%、39.5%。结论 膈神经移位修复下干后股,其伸肘功能恢复满意,伸指、伸拇功能的恢复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9.
The brachial plexus of rabbits was stretched until mechanical failure. The level and site of rupture varied according to the direction of the stretching force. Upward and lateral traction of the forelimbs caused spinal nerve-root avulsions combined with nerve-trunk ruptures distal to the dorsal root ganglions. In such tractions the C5 nerves consistently exhibited postganglionic nerve-trunk rupture. The C6, C7, and C8 nerves had root avulsions. The T1 nerve was avulsed from the spinal cord in 7 cases out of 10; the other 3 cases had postganglionic nerve-trunk rupture. Downward traction of the forelimbs caused nerve avulsions from the scapulohumeral muscles innervated by the terminal branches of the brachial plexus and peripheral nerve ruptures in the course of the arm. The force producing trunk rupture of the C6 nerve was twice as great as that for root avulsion. The required stain was similar for nerve trunk rupture and root avul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