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分析重庆地区胃息肉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西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数据库2007年1月至2016年12月检出的10 137例胃息肉患者的内镜报告及临床资料.结果 10年间胃息肉的病理谱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增生性息肉所占比例由66.39%下降到43.05%(P<0.001),而胃底腺息肉由25.04%上升到48.47% (P <0.001);H.pylori感染率由57.78%下降到37.42%(P<0.05);异型增生发生率由3.79%下降到0.90% (P <0.001);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igh-grade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HIN)发生率由1.81%下降到0.56% (P <0.01).增生性胃息肉所占比例随着年龄增加而呈下降的趋势,由≤30岁组的73.62%下降到>70岁组的48.69% (P <0.001);腺瘤性息肉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由31 ~ 40岁组的0.34%上升到>70岁组的6.28%(P<0.001);异型增生和HIN在60岁以上人群中发生率分别是不超过60岁人群的3.89倍和4.75倍(P<0.001).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在胃底腺组(6.86%)明显高于非胃底腺组(3.54%)(P<0.001);胃底腺息肉组中H.pylori感染率(28.48%)明显低于非胃底腺息肉组(45.30%) (P <0.001);异型增生发生率在腺瘤性、增生性和胃底腺息肉中分别为60.47%、0.53%和0.20%;HIN发生率在腺瘤性、增生性和胃底腺息肉中分别为47.67%、0.07%和0.03%.胃息肉的数量及位置分布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年龄组、不同病理类型间均存在差异.结论 重庆地区10年间增生性胃息肉明显下降,几乎无恶变风险的胃底腺息肉已成为主要的病理类型;临床中是否有必要对所有胃息肉进行切除治疗,应结合息肉病理类型、临床特征及患者意愿后做出差异性的管理策略.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比较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和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在简阳市人民医院检出的7976例胃肠息肉患者,按年龄≤30岁、31~49岁及≥50岁分为青少年组、壮年组及中老年组3组。比较分析患者的胃肠息肉检出率、性别、息肉的数目、位置、直径和病理类型及肠道准备评分对结直肠息肉检出率的影响。结果 胃息肉的检出率为12.22%,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为41.85%,均以中老年组最高(P<0.05);肠道准备充分者的息肉检出率高于肠道准备不充分者(P<0.05);女性的胃息肉检出率高于男性(P<0.05);男性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P<0.05);单发胃息肉发生率高于单发结直肠息肉,结直肠息肉多部位发生率和息肉直径≥1.0cm的检出率均高于胃息肉(P<0.05);结直肠腺瘤性息肉的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以男性较为显著,尤其是中老年组男性(P<0.05)。结论 结直肠息肉检出率总体高于胃息肉,两者的检出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以单发非肿瘤性息肉为主;结直肠息肉多见于男性,以多发腺瘤性息肉为主。  相似文献   

3.
【摘要】目的 分析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为胃息肉的预防和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于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15312例,其中胃镜下发现胃息肉的患者1424例(胃息肉组),无胃息肉患者13888例(无息肉组)。搜集两组患者相关临床资料,分析胃息肉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住院行胃镜检查胃息肉的检出率约为9.3%,年龄以40~60岁女性多见。胃息肉以单发性息肉居多,常见病理类型依次为胃底腺息肉、增生性息肉、炎症性息肉、腺瘤性息肉。胃息肉的直径常<5 mm,多位于胃底及胃体。两组在性别、年龄、是否合并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胃黏膜萎缩、有无吸烟、饮酒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有无Hp感染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结果显示,胃息肉相关危险因素为女性、吸烟、饮酒、胃黏膜萎缩、糖尿病、高龄( OR>1)。结论 胃息肉多发于40岁以上人群,女性多见,病理类型以胃底腺息肉居多,单发较常见,直径常<5 mm,其发病风险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建议年龄大于40岁的高危人群常规行胃镜检查。  相似文献   

4.
朱珊 《大家健康》2016,(8):46-47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护理检查的对比探讨。方法:收集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该院行无痛胃镜的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80例,研究组接受无痛胃镜,对照组接受普通胃镜。对比(1)两组检查前、检查中、检查结束时的血压。(2)两组对护士护理质量评分。结果:两组检查前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检查中、检查结束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和对照组对护士护理质量评分分别为(88.5±6.9)分、(73.6±9.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的护理存在显著差异,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能够稳定无痛胃镜患者血流动力学,对提高护理质量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胃息肉临床特点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3月胃镜室胃息肉检出患者52例的临床症状及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临床治疗,研究分析的52例患者,胃息肉发生位置在胃窦、胃体和胃底发生率最高,发生率为78%;胃息肉患者年龄以中老年为主,年龄在50~70之间的占55%;息肉直径在0.5cm以下的患者有28例;患者胃息肉以炎性息肉为主;胃息肉患者中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率相对较大,而萎缩性胃炎发生率相对较小;大部分胃息肉患者接受内镜下治疗,且并未出现并发症。结论胃息肉多见于女性、中老年人,增生性息肉及胃底腺息肉,胃底腺息肉分布在胃底、体部,增生性息肉主要在胃体部,炎性息肉主要在胃窦部;增生性息肉具有癌变倾向,无痛胃镜能提高胃息肉的检出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无痛电子胃镜下行胃部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月-2014年10月间诊治的胃息肉患者100例,按照胃息肉的大小分为观察组60例和对照组40例,对前者采用圈套器切除,对后者采用活检钳夹除,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8.86±1.37)min,术中出血量为(8.64±3.07)mL,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2.46±2.53)min,术中出血量为(13.16±2.75)mL,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后并发症方面,两组患者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息肉患者来讲,在无痛电子胃镜下采用胃部息肉切除术,尤其是圈套器切除不仅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而且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评价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检查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对120例胃镜检查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意愿分为无痛胃镜检查组(观察组)60例,普通胃镜检查组(对照组)60例,对两组患者检查中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不良反应、检查时间、检查成功率以及患者对检查的满意度进行观察分析和比较。结果观察组在胃镜检查过程中血压、心率波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检查中发生呛咳、恶心呕吐、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操作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在检查中咽部反射率明显比对照组低( P<0.05);患者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无痛胃镜检查安全、有效、无痛苦,患者乐于接受,值得在基层医院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胃息肉临床、胃镜和病理特点,为胃息肉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指导。方法:对2012年01月至2014年12月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消化内镜中心检出的胃息肉患者的临床、胃镜、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共检出胃息肉患者2 178例,检出率7.5%,男性833例(38.2%),女性1 345例(61.8%),年龄在14-95岁之间,高发年龄段为40-70岁(76.3%,1 662/2 178),单发息肉1 372例(63.0%),多发息肉806例(37.0%);息肉主要位于胃体和胃底(71.5%),直径多≤0.5cm,共为1 761例(79.9%,1 741/2 178);病理分型中炎性增生性息肉1 231例(56.5%)、胃底腺息肉903例(41.5%);山田Ⅰ、Ⅱ型共1 973例(90.6%)。结论:胃息肉的检出率逐年升高,病理谱正发生改变,炎性增生性息肉比例在下降,胃底腺息肉比例在升高;贲门息肉易漏诊,癌变率较高,因此应加强对贲门部病变的观察和随访。  相似文献   

9.
李斌  韩怡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1,46(8):1003-1006
目的观察确定胃息肉病人结直肠息肉发生情况,了解胃息肉和结直肠息肉的发生是否关联。方法分析完成胃肠镜检查的150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将有胃息肉病人设为观察组,无胃息肉病人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之间的多项检验指标及临床特征之间有无差异,分析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的相关性。结果胃息肉以女性多见(P < 0.05);临床症状中观察组反酸烧心症状多于对照组(P < 0.01),而便秘症状在对照组中更为多见(P < 0.01)。胃息肉以增生性息肉(35.0%,CI 0.19~0.43)和胃底腺息肉(52.7%,CI 0.72~0.89)多见。观察组HP-IgG阳性较对照组多见(P < 0.01);2组病人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检出的结直肠息肉以增生性息肉和腺瘤性息肉多见,不同病理类型结直肠息肉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调整年龄和性别混杂因素后,结果显示胃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HP-IgG阳性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仍具有相关性。结论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有一定关联性,建议胃息肉病人应常规进行结肠镜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对精神障碍患者消化道疾病治疗费用的影响。方法选取有消化道疾病的精神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n=40)。对照组采用常规腹部检查和经验性胃病药物治疗,干预组采用常规腹部检查基础上加用无痛胃镜检查,按照胃镜检查结果使用胃病药物治疗,比较2组诊治效益。结果干预组消化检查费用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化道疾病年均增长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总费用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药品比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无痛胃镜对精神障碍患者消化道疾病的诊治效益有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在胃息肉治疗中的优越性、安全性。方法胃息肉患者49例分为无痛胃镜组20例,常规组29例进行高频电凝电切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时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变化情况;治疗结束后询问患者对于治疗过程的的满意情况,定期复查意愿。结果无痛胃镜组成功率100%,高于正常组82.75%,无痛胃镜组在治疗中血压、心率无上升而下降,常规组血压、心率呈上升趋势,两组有明显差异性(P〈0.05);无痛胃镜治疗组满意度100%,常规组为50%。结论无痛胃镜治疗胃息肉较常规治疗方法易被患者接受,提高定期复查率,提高安全性,具有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无痛胃镜和普通胃镜下息肉切除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的分析。方法:选取诊治的胃息肉患者共216例,分为试验组(无痛胃镜组)106例和对照组(普通胃镜组)110例,均行镜下息肉电切或电凝术,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7.83±2.35)min,手术治愈率98.11%,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88%;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13.42±2.26)min,手术治愈率为89.09%,总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36%;两组对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胃息肉患者来讲,在无痛胃镜下采用胃部息肉切除术,可以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治愈率,而且还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中青年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病特点及结肠息肉-腺瘤-腺癌的演变情况。方法:以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中青年患者1372例为研究对象,分析各年龄、性别组人群结直肠息肉发病情况。结果:(1)1372例患者中256例(18.7%)检出结直肠息肉,其中男659例中检出142例(21.5%),女713例中检出114例(16.0%),男性息肉检出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2)以10年区分年龄段,男女性大肠息肉检出率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长,女性41~50岁年龄段息肉检出35例(15.3%),显著高于前一年龄段31~40岁息肉检出8例(6.3%)(P<0.05)。(3)男女性50岁以上息肉检出65例(39.4%)和64例(26.4%),均显著高于50岁以前息肉检出率。(4)男女性息肉均以左半结肠及直肠为主,腺瘤性息肉男105例(73.9%)、女77例(67.5%),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性息肉男80例(56.3%),女61例(53.5%),男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结直肠息肉患者,男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高于女性;男女性息肉检出率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41岁以上息肉检出率明显升高;男女性息肉在结直肠发生部位、病理及数量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分析经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160例胃息肉患者,随机等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实行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对照组实行普通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比较两组术后治愈率及手术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手术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98.75%和2.5%,对照组手术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3.75%和16.25%,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无痛胃镜下高频电凝切除胃息肉疗效显著,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息肉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确诊胃息肉的258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66例合并T2D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合并T2D对患者Hp阳性率和胃息肉临床特点是否有影响.结果 胃息肉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T2D组患者年龄、FBG和B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合并肠息肉、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P< 0.05或P<0.01).同对照组比较,合并T2D患者的Hp阳性率明显增高,且胃窦部息肉发病率增加、胃底部息肉发病率降低.结论 T2D可能使胃息肉患者Hp阳性率增高,并与胃窦部息肉发病率增加有关,建议对T2D患者加强Hp检测和胃镜筛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息肉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确诊胃息肉的258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66例合并T2D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合并T2D对患者Hp阳性率和胃息肉临床特点是否有影响.结果 胃息肉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T2D组患者年龄、FBG和B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合并肠息肉、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P< 0.05或P<0.01).同对照组比较,合并T2D患者的Hp阳性率明显增高,且胃窦部息肉发病率增加、胃底部息肉发病率降低.结论 T2D可能使胃息肉患者Hp阳性率增高,并与胃窦部息肉发病率增加有关,建议对T2D患者加强Hp检测和胃镜筛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胃息肉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医院消化内科住院并确诊胃息肉的258例患者纳入研究对象,其中66例合并T2D的患者为观察组,比较合并T2D对患者Hp阳性率和胃息肉临床特点是否有影响.结果 胃息肉患者中女性比例较高.T2D组患者年龄、FBG和BMI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合并肠息肉、脂肪肝、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和冠心病的比例亦高于对照组(P< 0.05或P<0.01).同对照组比较,合并T2D患者的Hp阳性率明显增高,且胃窦部息肉发病率增加、胃底部息肉发病率降低.结论 T2D可能使胃息肉患者Hp阳性率增高,并与胃窦部息肉发病率增加有关,建议对T2D患者加强Hp检测和胃镜筛查.  相似文献   

18.
陈攀丽 《中外医疗》2014,33(2):174-174,176
目的探讨无痛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的临床疗效。方法按照1:1比例将该院2012年1月-2013年2月期间收治的98例上消化道异物患者随机分为常规胃镜组和无痛胃镜组,每组各49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常规胃镜组患者术中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上升,显著高于无痛胃镜组(P〈0.05);同时,常规胃镜组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检查治疗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成功率较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无痛胃镜治疗上消化道异物疗效确切,安全性高,可大大降低应激反应,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胃息肉是最常见的一种胃部良性肿瘤,随着胃镜的广泛应用,胃息肉的检出率也随之增高。笔者医院自2001年开始,采用微波治疗胃息肉38例,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38例胃息肉患者,其中男24例、女14例;年龄16~74(平均45)岁;单发36例,2例分别为2枚;息肉部位在胃窦28枚、胃体11枚、胃底1枚;息肉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我院门诊、住院的胃息肉患者临床特征与相关危险因素分析,为胃息肉的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客观依据。方法 2005年1月~2012年6月共收治199例胃息肉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胃镜报告及息肉病例情况。结果达到入选标准的胃息肉患者共收集199例,年龄在41~75岁之间多发,胃息肉最常见生长部位依次为胃窦、胃体、胃底。年龄>40岁、伴慢性胃炎组,可认为是胃息肉的相关危险因素。病理学分型依次为炎性息肉、增生性息肉、胃底腺息肉、腺瘤性息肉。结论①胃息肉单发多见,最常见生长部位为胃窦。胃息肉病理组织学分型多为炎性息肉;②年龄>40岁,女性、慢性胃炎为胃息肉的危险因素;③腺瘤性胃息肉的恶变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