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的:分析P-gp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0-06~2012-06间收治的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84例及非三阴性乳腺癌394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P-gp蛋白在两者中的表达特点。结果:三阴组中P-gp蛋白阳性与患者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非三阴组中,P-gp蛋白阳性与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P-gp蛋白阳性率在三阴组及非三阴组中分别为45.24%及40.61%,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P-gp蛋白阳性提示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可以作为评估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一个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其影响预后的因素,探索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收集2000年1月~2006年1月收治的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508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107例(21.06%)患者证实为三阴乳腺癌。比较三阴乳腺癌组与非三阴乳腺癌组的临床特征、复发或远处转移、生存情况。结果 508例患者中107例患者是三阴型乳腺癌,其组织学Ⅲ级、髓样癌的比例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P〈0.05)。三阴性乳腺癌的5年复发或远处转移率(30.81%)明显高于非三阴性(18.71%,P〈0.05)。三阴性乳腺癌的5年总生存率(78.41%)明显低于非三阴性(88.11%,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具有独特的临床病理特征,比非三阴性乳腺癌更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P53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P53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特点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6年6月~2010年10月收治的可手术三阴性乳腺癌85例及非三阴性乳腺癌90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回顾性分析P53蛋白在两者中的表达特点。结果:三阴组中,P53蛋白阳性与患者的年龄、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非三阴组中,P53蛋白阳性与患者的组织学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53蛋白阳性率在三阴组及非三阴组中分别为63.53%(54/85)及46.67%(42/90),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中,P53蛋白阳性提示其恶性程度高,易转移,预后差,可以作为评估三阴性乳腺癌预后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作以总结,分析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取该院2008年1月至2014年1月收治的20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同年收治的115例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照组,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3年无瘤存活率、预后影响因素作以比较.结果:观察组80.0%(16/20)为浸润性导管癌,非浸润性导管癌占20% (4/20);对照组81.7%(94/115)为浸润性导管癌,非浸润性导管癌占18.3% (21/115),两组肿瘤病理类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三年生存率为75%(15/20)低于对照组91.3%(105/11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瘤病理类型多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易发生转移,患者三年生存率低是三阴性乳腺癌的主要病理特征,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主要受淋巴结转移情况与肿瘤大小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生存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7月至2010年9月收治确诊的403例乳腺癌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HER-2的表达情况分为三阴性乳腺癌(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TNBC)组,比较两组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及生存情况.结果:全组47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均为女性,占同期收治乳腺癌病历的13.2%,中位发病年龄32岁.其中年轻患者76.6% (P =0.002),肿瘤分期Ⅲ期29.8% (P =0.022),42.6%伴腋窝淋巴结转移(P=0.036),其中绝经前病例74.5% (P =0.019),就诊时肿瘤大于5cm者有17.0% (P =0.014),组织学分级Ⅲ级48.9% (P =0.000),以浸润性导管癌居多,占74.5% (P =0.049),患者常伴有乳腺癌家族史,占8.5%(P=0.029),p53表达阳性占70.2% (P =0.000),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生存分析显示:三阴性乳腺癌组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5年生存率分别为85%和9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15.319,P=0.000).结论:三阴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病例的1/5,这些患者往往年轻,组织学分级高,多为浸润性导管癌,生存率低,多发于绝经前期,p53表达率高,淋巴结转移率高,有乳腺家族史,临床分期晚,肿瘤体积大,发展快、生存期短、预后比非三阴性乳腺癌差的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谢小红  许雷来  顾锡冬 《浙江医学》2017,39(19):1653-1656
目的分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miR-155的表达及在新辅助化疗中的意义。方法选取采用表柔比星+环磷酰胺方案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并成功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女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23例,收集其在新辅助化疗前后的肿瘤组织标本和临床基本资料,采用RT-PCR法检测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癌组织的miR-155表达水平,并分析其在不同临床病理学特征患者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新辅助化疗后miR-155表达水平较化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i-67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miR-155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Ki-67低表达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不同年龄、原发灶分期、TNM分期、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情况患者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miR-155可作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及预后的肿瘤分子标志物,临床上miR-155、Ki-67高表达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可能从新辅助化疗中得到更多获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保乳术在Ⅰ、Ⅱ期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2009年1月行保乳术治疗的108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三阴组40例,非三阴组68例,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同期收集行改良根治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52例,与上述行保乳术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本组TNBC168例,占15.6%(168/1076),三阴组年龄≤40岁29例,占72.5%,肿瘤直径2~3cm者28例,占70%,以上指标与非三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随访3年,保乳术患者复发12例,转移6例,死亡8例,其中三阴组复发5例,转移3例,死亡6例,与非三阴组比较,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改良根治组比较,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较轻、肿瘤体积较大,行保乳术后复发率与非三阴组无差别,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3年生存率与改良根治组均无差别,保乳术可以作为Ⅰ、Ⅱ期三阴性乳腺癌的手术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与分析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江西省肿瘤医院2016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99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方法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观察患者3年内生存情况,将生存患者纳入生存组(n=77),死亡患者纳入死亡组(n=22),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结果: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共99例,均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发现死亡22例(死亡组),死亡率为22.22%(22/99),生存77例(生存组),生存率为77.78%(77/99)。死亡组患者中居住农村、未生育、无哺乳史、淋巴结阳性、未接受新辅助化疗占比均较生存组高,NLR及Ki67指数均较生存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体重指数(BMI)、家族史、肿瘤生长位置、月经状态、初潮年龄、初产年龄、原发肿瘤分期、AJCC分期、病理组织学分级、手术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未生育、淋巴结阳性是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短期预后的独立危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三阴与非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学特点,复发、远处转移和生存之间的差异,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将2004年9月至2006年9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有完整临床、病理和随访资料的手术乳腺癌387例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79例,非三阴性乳腺癌组308例,比较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等。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①年龄〈35岁的比例高(P=0.012);②有乳腺癌家族史者比例大(P=0.031);③肿瘤最大直径≥5cm多(P=0.044);④确诊时淋巴结阳性者多(P=0.011);⑤肿瘤临床分期为Ⅲ期的多(P=0.007);⑥组织学分级为III级的多(P=0.028),5年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72.15%和88.61%,均低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的86.69%和95.45%(P值分别为0.003和0.031)。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有发病年龄较轻、有乳腺癌家族史比例高、确诊时临床分期晚、淋巴结转移率高、肿瘤直径大、组织学分级高、易复发和远处转移、无病生存率和总生存率低等特点。患者年龄、肿瘤最大直径、确诊时淋巴结状态、肿瘤临床分期、组织学级别和病理类型,特别是年龄、淋巴结状态对判断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与p53在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情况以及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江苏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6月—2016年5月收治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患者390例,其中三阴性乳腺癌80例,非三阴性乳腺癌31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患者乳腺癌组织中VEGF、p53蛋白表达水平,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患者血清VEGF、p53 mRNA水平,并分析上述指标与患者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VEGF和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均明显高于非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VEGF:47.50% vs. 30.00%,P < 0.05; p53:57.50% vs. 32.90%,P < 0.05)。三阴性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血清VEGF mRNA水平分别为4.12±1.76和3.02±1.51,p53 mRNA水平分别为4.98±1.29和2.62±1.0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08、17.418,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血清VEGF mRNA与组织VEGF、p53 mRNA与组织p53蛋白表达水平均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r=0.717、0.743,P < 0.05)。VEGF和p53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均与TNM分期、组织学分级和淋巴结是否转移有显著关系(P < 0.05),与年龄、肿瘤直径无显著关系(P>0.05)。三阴性乳腺癌组织VEGF、p53阳性表达者3年总存活率显著低于阴性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VEGF、p53阳性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生、进展、淋巴结转移及预后不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雄激素受体(androgen receptor, AR)在HER-2+(HR?),HER-2+(HR+)及三阴性(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 TNBC)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5月至2017年4月手术切除的260例HER-2+(HR+),HER-2+(HR?)和三阴性乳腺癌标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R的表达情况,采用χ2检验分析AR在三个分型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曲线显示AR在三个分型乳腺癌患者中的预后价值。结果 AR的表达与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组织是否存在坏死相关(P<0.05),与ER、PR、HER-2、p53的表达有密切联系(P<0.01)。AR在HER-2+(HR?),HER-2+(HR+)和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85.71%(66/77),74.03%(57/77)和29.25%(31/106),三组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生存曲线显示,AR阳性无病生存率高于AR阴性(P<0.05),AR阳性和AR阴性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R的表达与HER-2+(HR?),HER-2+(HR+)及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组织分级、组织学类型、组织坏死以及预后等临床病理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EGFR、CK5/6的表达情况,探讨二者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与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94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应用PV-9000免疫组化三步法检测EGFR、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二者与患者临床及病理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①EGFR、CK5/6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6.0%,74.5%;且二者的表达有关联性(r=0.287,P<0.05).②EGFR的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民族、ki-67等临床及病理指标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淋巴结有转移组及临床分期Ⅲ期组的表达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K5/6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其他临床病理指标无关,有淋巴结转移组CK5/6的表达率高于无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在三阴性乳腺癌中,EGFR与CK5/6表达率高,二者表达趋于一致.②EGFR、CK5/6的高表达率与淋巴结转移有关,临床分期Ⅲ期者EGFR阳性表达率高,二者可能与三阴性乳腺癌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3.
刘巨方  童燕燕  姚雯婷 《海南医学》2014,(11):1630-1632
目的探讨超声恶性征像对三阴性乳腺癌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08年2月至2013年11月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8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设为三阴性组,另选取同期在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58例非三阴性型的乳腺癌患者设为非三阴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超声征像。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癌肿大小、病理学类型及组织学分级等情况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超声恶性征像在边界不清、存在毛刺征或高回声晕征、病灶内有微小钙化、血流分级为2~3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后方回声衰减、纵横比≥1、血流阻力指数≥0.7等方面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肿块边缘不清、存在边缘毛刺征或高回声晕、病灶内发现微小钙化、血流分级为2~3级、腋窝淋巴结转移等超声恶性征像对于诊断三阴性乳腺癌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刘红芳  张娟 《河北医学》2012,18(3):380-382
目的 研究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2000年1月至2008年1月诊治的385例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ER、PR和HER-2表达分为为三阴性乳腺癌组(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TNBC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理因素的差异,分析TNBC组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三阴性乳腺癌57例(14.8%),年龄较轻,平均44.3±6.1岁;以绝经前多见(50.9%);肿瘤直径较大,平均4.1±0.8cm;有乳腺癌家族史、临床分期Ⅲ+Ⅳ期、淋巴结转移较多,组织学分级较差,临床病理类型以浸润性导管癌为主.两组患者在发病年龄、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有无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绝经状态、家族史和病理类型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影响三阴性乳腺癌总生存率的因素为临床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组织学分级和病理类型(P<0.05),而年龄、绝经状态和家族史与总生存率无关(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多为年轻女性,恶性程度高,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 NBC )的乳腺摄影、M RI影像学特点和临床病理特征,并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 T NBC )进行比较。方法选择150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乳腺癌患者,根据术后免疫组化染色,分为三阴性乳腺癌组(T NBC组,41例)和非三阴性乳腺癌组(N T NBC组,109例),分析并比较病灶的乳腺摄影、M RI影像学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两组乳腺摄影及M R检查中乳腺密度、病灶钙化、形态、边缘、T2信号、内部强化等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 T 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512.%,N T NBC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为477.%,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分型:T NBC组浸润性导管癌32例(78.0%),N T NBC组浸润性导管癌102例(93.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NBC组乳腺摄影最常见表现为边缘清晰(18/41,43.9%)、圆形或类圆形(19/41,46.3%)、少钙化单纯肿块(34/41,82.9%)。TNBC组MRI特征性征象表现为形状不规则(22/41,53.7%)、T2WI序列呈明显高信号(20/41,48.8%)、环状强化(28/41,68.0%)、时间信号曲线呈持续上升型强化曲线(28/41,68.3%)。T NBC组与NTNBC组乳腺摄影肿块钙化、肿块形态及边缘表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MRI检查 T2信号及病灶内部强化方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乳腺摄影、M RI影像表现及病理特征有助于诊断T NBC。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NBC)与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差异,揭示TNBC的生物学特性。方法收集浙江省肿瘤医院乳腺癌病例543例,比较TNBC与Non-TNBC在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身高、体质量、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病理分期及病理类型等的差异。结果 TBNC发病年龄为(49±10)岁,Non-TNBC发病年龄为(47±9)岁。TNBC组与Non-TNBC组发病年龄、月经状况、家族史、BMI、病理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肿瘤大小、淋巴结状态及病理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结论相对于Non-TNBC,TNBC具有肿块更大、淋巴结转移更多、分期更晚等特点,根据其临床病理学特性,规范化、个体化治疗每个TNBC病例,以降低TNBC的复发率、转移率,提高TNBC的3年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是临床治疗需要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17.
p53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53蛋白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52例三阴性乳腺癌中资料完整的42例乳腺癌组织中p53蛋白的表达状态,分析其与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疾病进展时间的关系。结果42例乳腺癌组织中p53阳性表达率为52.38%(22/42),其表达与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月经状态无关(P〉0.05)。p53阳性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为15个月(95%:8.3~21.7),P53阴性组中位TTP为21个月(95%:10.3~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53阳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TTP明显低于p53阴性组,p53阳性可作为判断三阴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547例女性乳腺癌患者的病历及随访资料,患者分为TNBC组和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NBC)组,分析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结果 TNBC组和non-TNBC组的患者数分别为71(13.0%)和476(87.0%).TNBC组与non-TNBC组患者年龄<35岁(14.1%vs1.1%)、有乳腺癌家族史(29.6%vs9.2%)、肿瘤直径>50 mm(22.5%vs8.0%)、肿瘤分期Ⅲ期(23.9%vs16.4%)、肿瘤分级Ⅲ级(40.8%vs28.8%)、有转移或复发(28.2%vs10.9%)等指标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绝经状态、转移淋巴结数、病理类型、手术方式等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TNBC组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DFS)和5年总生存率(OS)均显著低于non-TNBC组患者(65.8%vs85.3%,P<0.01;77.7%vs88.7%,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显示,乳腺癌家族史、肿瘤分级和转移淋巴结数是影响TNBC组患者DFS的独立预后危险因素.结论 与non-TNBC患者相比,TNBC患者发病年龄轻、有明显乳腺癌家族史、肿瘤体积大、肿瘤分期晚、肿瘤分级高、易复发转移、DFS和OS低、预后差.  相似文献   

19.
胡江辉  向剑文 《当代医学》2021,27(13):54-56
目的探讨三阴性乳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方法选取本院2008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已行改良根治术和术后辅助治疗的腺癌患者33例作为研究组,并选取同期收治的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33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后病理资料及临床预后情况。结果研究组术后病理标本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TNM分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复发转移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从确诊至随访截止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均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标本大小、TNM分期、复发转移情况与非三阴性乳腺癌患者比较无明显差异,但DFS及OS更短,肿瘤恶性程度和术后病死率更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浅析三阴性乳腺癌患者的预后特征,探讨放射治疗的作用.方法 采集近几年中在我院进行治疗的80例乳腺癌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ER以及PR、HER-2为阴性的三阴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组,其他患者作为参照组,每组各40例.研究组患者实施改良根治术联合术后放疗,参照组则实施改良根治术,观察2组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 研究组的软组织复发或是转移风险以及骨转移、内脏转移风险均低于参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阴性乳腺癌患者存在比较特殊的病理特征,同时其发生复发转移的概率较大,预后较差,术后放疗能够有效减低其局部复发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