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明确其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穿刺或随访证实的16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临床及CT、MRI资料。结果16例(17髋)病变为薄壁单房(14例)或多房状(2例)囊性肿物,位于部分或全部髋臼层面,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后外方,其中5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9例(10髋)向下延伸,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水平或其以上。上下范围为1.2-7.8cm,最大显示层面面积(横径×纵径)为0.6cm×1.9cm-2.7cm×4.5cm。CT平扫(5例)腔内为低密度,CT值8-35HU,平均16HU。9例行MR扫描,其中7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T2STIR呈高信号,2例(血性、脓性积液者各1例)T1WI呈等或高信号,T2WI和STIR呈不均匀高信号。2例CT增强检查,囊壁呈轻-中度强化。10例显示扩张的髂腰肌囊与髋关节直接相通,7例可见其在关节囊的开口。结论 CT和MRI对髂腰肌囊扩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
髂腰肌囊扩张的临床与MRI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髂腰肌囊扩张的MRI表现及其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髂腰肌囊扩张的临床及MRI表现。结果21例病人均为单侧发病,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性肿物,单囊为16例,5例为多囊状,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上呈水样高信号,边缘清晰;多发囊状者可见其间的纤维性分隔或髂腰肌束分隔,5例在髋臼中下部层面可见扩张的滑囊与关节囊相交通。Ⅱ级关节积液并髂腰肌囊扩张明显多于Ⅲ级关节积液。结论MRI能更好地显示髂腰肌囊扩张的部位、范围、形态、大小和毗邻结构,对多发病例更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3.
4.
髂腰肌囊扩张的CT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经穿刺抽吸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片并记录各种征象。结果 15例病人扩张的髂腰肌囊均为圆形或卵圆 形,内无强化的囊性肿物,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股血管外后方,髂肌内侧。10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腰大肌肌束覆盖,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直至消失,3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长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5例延续到髋臼下方,位于耻骨肌前外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髂腰肌囊扩张影像学特点并分析相关因素对其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60例经关节镜手术或穿刺活检证实的髂腰肌囊扩张患者(扩张组)临床资料及CT、MR图像,同时选取60例无髂腰肌囊扩张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Mann-Whitney U和Wilcoxon W检验分析包括性别、年龄、单双侧、是否合并其他髋关节病变等因素对该病的影响。结果扩张组与对照组分为男33例(55.0%)、36例(60.0%),女27例(45.0%)、24例(40.0%);扩张组年龄16~66岁,平均(41.6±5.7)岁,其中<18岁4例(6.7%),≥18岁56例(93.3%),对照组年龄16~64岁,平均(42.6±6.2)岁,其中<18岁6例(10.0%),≥18岁54例(90.0%)。扩张组、对照组分为单侧48例(80.0%)、50例(83.3%),双侧12例(20.0%)、10例(16.7%)。扩张组合并有股骨头坏死28例(46.7%),骨性关节炎26例(43.3%),正常者6例(10%),对照组合并髋关节病变50例(83.3%),正常者10例(16.7%)。两组年龄、单双侧、是否合并其他髋关节病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CT、MR图像特点:扩张的髂腰肌囊呈囊性低密度,MR呈长T1、长T2水样信号,脂肪抑制像呈高信号,边缘多光滑锐利,呈水滴样或卵圆形改变,其后缘为关节囊,内侧缘为股动静脉。结论髂腰肌囊扩张无明显性别差别,常见18岁以上成年人,大多数为单侧发生,常合并有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等髋关节疾病,CT、MR为其首选的检查手段,可对该病作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阅读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抽吸证实的21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15例),MRI(9例)片并记录,分析各种征象。结果 21例扩张髂腰肌囊20例发生于单侧,1例发生于双侧。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上下范围2.6—8.5cm,大小为1.0cm×1.2cm~4.2cm×6.3cm,显示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腔,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内侧,14例有髂外或股动静脉向前和(或)向内移位,8例髂腰肌内侧有与该裳相应的弧形压迹,12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肌束覆盖,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直至消失,2例沿髋臼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5例延续到髋臼下方,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以上。CT扫描均为低密度,CT值为13—42Hu,10例显示薄层囊壁,其余11例囊壁难以显示,6例行CT增强扫描,其中4例囊壁呈细线样轻度强化,9例行MR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水样高信号,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锐利,沿髂腰肌上下走行。结论 CT、MR扫描对髂腰肌囊扩张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MRI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阅读经手术病理证实或穿刺抽吸证实的21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15例)、MRI(9例)片并记录,分析各种征象。结果21例扩张髂腰肌囊20例发生于单侧,1例发生于双侧。出现于全部或部分髋臼层面上,上下范围2.6-8.5cm,大小为1.0cm×1.2cm~4.2cm×6.3cm,显示为圆形、卵圆形或倒水滴状囊腔,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外或股动静脉外后方和髂腰肌内侧,14例有髂外或股动静脉向前和(或)向内移位,8例髂腰肌内侧有与该囊相应的弧形压迹,12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肌束覆盖,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直至消失,2例沿髋臼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5例延续到髋臼下方,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以上。CT扫描均为低密度,CT值为13-42Hu,10例显示薄层囊壁,其余11例囊壁难以显示,6例行CT增强扫描,其中4例囊壁呈细线样轻度强化,9例行MR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呈水样高信号,呈现为圆形或卵圆形,边缘锐利,沿髂腰肌上下走行。结论CT、MR扫描对髂腰肌囊扩张可做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8.
①目的探讨髂腰肌囊扩张的CT表现及诊断价值。②方法回顾性阅读经穿刺抽吸或手术病理证实的15例髂腰肌囊扩张病人的CT片并记录各种征象。③结果15例病人扩张的髂腰肌囊均为圆形或卵圆形,内无强化的囊性肿物,位于髋关节囊前方,髂股血管外后方,髂肌(和腰大肌)内侧。10例表面有厚薄不一的腰大肌肌束覆盖,自上而下逐渐变薄,直至消失。3例沿髋臼或髂骨基底内侧面向上延伸,并突入髂腰肌内。5例延续到髋臼下方,位于耻骨肌前外侧,止于股骨小转子以上,其中3例为倒水滴状。7例行增强扫描,其中5例囊壁呈细线样轻度强化。④结论CT扫描几乎对所有的髂腰肌囊扩张病人可提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T及MRI的影像学特征对腰大肌神经鞘瘤的定性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6月至2013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腰大肌神经鞘瘸11例,其中6例同时行CT及MRI检查,2例仅行CT检查,3例仅行MRI检查。分析肿瘤CT、MRI平扫及增强征象。结果CT平扫:6例肿块为混杂密度:2例为密度均匀的囊性病灶,其中1例邻近椎体有不规则骨质破坏;1例表现为结节样稍高密度。MR平扫:7例为混杂信号,T2WI病灶内见小袭状或斑片状高信号影,2例为囊样病灶。DWI:6例为高低混杂信号改变,其中2例呈“石榴籽”征。CT/MR增强:动脉期,呈结节状、絮状或乳突状强化,向肿瘤中央突入,肿块周围呈环状不均匀强化,门脉期及延迟期呈持续强化,强化范围扩大。结论CT及MRI检查对腰大肌神经鞘瘤有一定的定性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CT和MRI对骶髂关节炎分级相关性,分析CT分级与MRI的关节(旁)骨髓水肿、脂肪沉积的关系,CT分级与CT的骨质疏松的关系,以及脂肪沉积与骨质疏松的关系.方法 56例强直性脊柱炎或未分化脊柱关节病的112个骶髂关节,在10 d内行CT,MRI检查.总结其影像表现,按照修订的纽约标准分级,作平行对照研究,X2统计学分析.结果骶髂关节炎CT级别与MRI级别两者具有相关性(P<0.005);CT级别与MRI关节(旁)骨髓水肿也具有相关性(P<0.005),Ⅱ,Ⅲ级关节面(旁)水肿较明显,分别为63.2%,38.4%.髂侧脂肪沉积的显示与CT级别无关(P>0.05),而骶侧脂肪沉积显示率与CT级别有关(P<0.01).骶髂侧骨质疏松显示率均与CT级别有关(P<0.05及P<0.01).髂侧骨质疏松与脂肪沉积两者无相关性(P>0.05),而在骶侧两者具有相关性(P<0.01).结论 MRI可大致作骶髂关节炎分级;MRI显示CT未能表现的SIJ关节(旁)骨髓水肿和脂肪沉积,前者以Ⅱ、Ⅲ级较显著;骶侧脂肪沉积和骶髂侧骨质疏松与分级有关;而在骶侧脂肪沉积和骨质疏松两者相关.  相似文献   

11.
髂腰肌血肿,临床少见。本文通过复习文献及临床临床4例分析,指出其形成原因和发病机理有外伤,血管病变,血管侵蚀性病变。血管壁受损。血液性质发迹子宫同膜异位等六个方面。本病症特点为原发病或外伤史,疼痛一般止痛剂无效,除原发疾病表现外,一般实验室检查正常肿物位于髂腰肌内等。其治疗要根据 人的不同病理过程而决定诊疗方法,保守治疗采取治疗和对症处理。手术症为保守治疗无效或加重才;有神经麻痹症状者,同时病人凝  相似文献   

12.
王蓼  孙树本  成科  王海涛 《现代实用医学》2010,22(10):1148-1149
目的探讨囊性肾癌的CT和MRI表现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囊性肾癌患者的CT和MRI表现特点。结果囊性肾癌13例,单囊8例,多囊5例。向表面隆起并与肾脏构成"8"字形9例;囊壁不规则增厚或内壁毛糙11例,囊壁结节8例;肿瘤实性部分钙化3例;囊液密度不均匀12例;囊液密度均匀1例;增强扫描实性部分明显或中度强化,液性部分未见强化。结论囊性肾癌的CT、MR表现有一定特征,表现典型者可做出诊断。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髂腰肌的肌构筑学特征,为深入探讨髂腰肌的功能提供形态学资料.方法 运用肌构筑学法研究5具成人尸体的髂腰肌.结果 髂腰肌平均肌重(295.6±16.77)g,肌长(53.6±4.41)cm,肌纤维长(52.8±4.96)cm,羽状角(14.9±2.77)°,生理横切面积(4.9±0.68)cm2.结论 髂腰肌是由髂肌和腰大肌构成的,倾向于速度型构筑的特征,使髋关节产生屈曲、外展及旋内.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陈旧性截瘫患重建屈髋迈步功能,以带血管肋间神经与支配髂腰肌的腰神经根进行束间缝接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30例成人标本上对髂肌、腰大肌神经进行解剖和观察。结果:腰大肌支的神经纤维主要来源于L2,其次是L3,肌支纤维在L2神经干的外上部走行,部位较恒定。髂肌支则在股神经合干起始处发出,肌支纤维主要来源于L4,其次为L3及L2。结论:从背侧手术入路将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转位与L2神经根前支外上部端侧吻合,或经腹手术入路于股神经起始部与髂肌支吻合,以期髂腰肌重新获得神经支配,可使截瘫患恢复屈髋迈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咀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表现特点以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性。方法 收集临床和病理证实的起源于或侵犯到咀嚼肌间隙的病变57例,其中咀嚼肌原发病变11例,继发病变46例,包括颊部起源病变18例,鼻咽部10例,牙龈5例,腮腺3例,上颌窦6例,腭部2例,眶内1例,颅内1例。对咀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征象进行分析。结果 咀嚼肌间隙病变的CT、MRI表现为间隙内脂肪密度影消失,界限欠清,咬肌肿胀,有时可见下颌骨破坏。咀嚼肌间隙临近的病变可循翼腭窝、颊间隙、上颌窦、卵圆孔等途径侵及咀嚼肌间隙。结论 咀嚼肌间隙在颈面部疾病中易受累及,在临床诊断中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结核的CT和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骶髂关节结核20例。对所有病例均作CT和MRI平扫,其中10例同时行脂肪抑制T1WI增强检查。结果 20例骶髂关节结核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右侧12例,左侧8例,典型CT和MRI表现为关节面模糊、骨质破坏、关节间隙增宽,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可伴冷脓肿和窦道形成,严重者关节半脱位,纤维强直或骨性强直。结论 CT及MRI能精确显示骶髂关节破坏程度、类型、脓肿位置及临近结构,有助骶髂关节结核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房囊性肾瘤的CT、MRI表现,提高对多房囊性肾瘤影像学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多房囊性肾瘤的CT和MRI资料并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多房性囊性肾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病理基础。结果 5例多房囊性肾瘤均为单侧,直径从2.5-7.5cm不等,CT或MR扫描显示病灶囊壁完整,内由多个小囊腔和分隔构成,其中4例囊内分隔显示清晰,1例显示不清、边缘模糊。所有囊腔间无交通,囊壁和囊内分隔有不同程度的强化,均未见实质性结节。5例MR扫描在T1WI上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增强扫描延迟期囊壁及囊内分隔显示CT图像清晰。结论多房囊性肾瘤少见,CT和MRI能准确、全面地显示病灶的形态学特征,为明确诊断提供依据,但在和多房囊性肾癌等病变鉴别时仍有一定的难度。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分析播散性囊型脑包虫病的CT和MRI的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和临床随访证实的11例播散性囊型脑包虫病的CT和MRI表现,观察病变部位、形态、大小和囊泡形态。结果11例病例共检出150多个病灶,最大直径约2cm,都为多发,分布广泛。部分病灶边缘有点状钙化,部分病灶呈点状钙化,部分病灶周边轻度水肿征,占位效应较轻。 MR 显示病灶较CT清晰,但钙化不能显示。结论播散性囊型脑包虫病CT和MRI具有一定特征性,是该病流行地区脑包虫病的首先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囊性脑膜瘤的CT和MRI表现及相关临床特征,提高特殊类型脑膜瘤的认识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囊性脑膜瘤的影像学和相关临床资料。结果:囊性脑膜瘤主要发生于大脑凸面和大脑镰旁,多为实质肿块和囊腔并存,囊腔大小不等。肿瘤实质CT平扫呈等或稍高密度;T1WI为等或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稍高信号,增强扫描均匀强化。囊壁强化多见于NautaⅢ型,"硬脑膜尾"征多见于NautaⅠ型和Ⅱ型。结论:CT和MRI能明确肿瘤实质部分和囊腔的相对位置关系有利于囊性脑膜瘤诊断并区分NautaⅡ型和Ⅲ型,囊液的MRI信号特征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其形成机制,增强MRI可对手术切除范围提供关键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