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bFGF及PDGFR的表达与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研究23例排斥肾组织、12例正常肾组织、14例远离癌的正常肾组织血管中bFGF及PDGFR的表达。结果:bFGF及PDGFR在排斥组织血管平滑肌细胞、内膜层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及癌旁组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其中内膜层的差异较平滑肌层更为明显。结论:bFGF及PDGFR的表达可调控正常血管组织,过度表达与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血管病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
3.
一氧化氮是人体内重要的分子介质,参与人体几乎每一个器官的许多生理过程中,特别是对肾脏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一氧化氮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研究表明不同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在肾移植过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肾移植发生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凋亡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形式,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也是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损伤的重要机制.本文对凋亡在肾脏超急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亚临床排斥、抗排斥药物及异种肾脏移植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sVCAM-1)测定在肾移植术后免疫学监测中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动态监测56例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肾移植患者术后sVCAM-1水平呈规律性变化,急性排斥反应组sVCAM-1水平明显高于移植肾功能稳定组和CsA肾中毒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对激素治疗敏感的排斥反应患者,sVCAM-1逐渐降至正常水平;耐激素的排斥反应患者应用ATG治疗后,sVCAM-1在排斥反应后1个月内仍维持在较高水平.CsA肾中毒组sVCAM-1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肾移植术后动态监测sVCAM-1水平的变化,有助于急性排斥反应的诊断、鉴别诊断及指导临床治疗.sVCAM-1可以作为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免疫学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人类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是免疫抑制状态下的器官移植受者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肾移植术后巨细胞病毒感染和排斥反应是密切相关的两过程,并通过产生一系列相似的细胞因子、化学因子和生长因子共同作用于移植肾,导致移植肾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8.
一氧化氮是人体内重要的分子介质,参与人体几乎每一个器官的许多生理过程中,特别是对肾脏的生理及病理生理有重要的影响。近年来,一氧化氮在肾移植排斥反应中的作用受到重视,研究表明不同的一氧化氮合成酶所产生的一氧化氮在肾移植过程中发挥出不同的作用。本文综述了一氧化氮及一氧化氮合成酶在肾移植发生急性及慢性排斥反应时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探讨肾移植术后急性抗体介导排斥反应(Antibody-mediated rejection,AMR)患者的诊断与治疗,为术后出现排斥反应的患者的治疗提供宝贵的临床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0年1月于华山医院进行肾移植的392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24个月.其中共有24例患者于术后病理确诊为AMR,其中男性患者15例,平均年龄为(42.21±4.51)岁,女性患者9例,平均年龄为(40.29±4.23)岁.结果 19例患者通过积极的综合治疗,肾功能在3周内逐渐恢复正常,平均恢复时间为17.31±3.28d.治疗后肌酐为104.00±17.58umol/L.明显低于治疗前肌酐463.84±83.18umol/L.结论 通过早期诊断与积极治疗,绝大多数AMR患者能够及时挽回移植肾功能.19例患者至随访终点肾功能恢复良好,说明积极的综合治疗辅以密切的术后护理能够有效治疗AMR.  相似文献   

10.
凋亡作为一种特殊的细胞死亡形式,与多种疾病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胞凋亡也是排斥反应造成移植肾损伤的重要机制。本文对凋亡在肾脏超急排斥、急性排斥、慢性排斥、亚临床排斥、抗排斥药物及异种肾脏移植中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长因子在同种异体肾移植慢性排斥反应肾组织中的表达、分布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研究12例正常肾、14例肾癌旁及23例慢性排斥肾组织中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受体(PDGFR)表达。结果排斥肾组织PDGFR表达阳性率为91%,明显高于正常组织及癌旁组织(25%,28%),差异有显著性,PDGFR主要表达于血管平滑肌、肾小球膜、肾小管等细胞的胞浆、胞膜及核膜。结论PDGFR表达可调控正常肾组织,高表达与慢性排斥密切相关;未发现PDGFR表达与临床症状相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阐明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机制。方法发生严重急性排斥反应的16例移植肾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6例行免疫胶体金电镜观察。结果移植肾组织中主要免疫活性细胞为T细胞,动脉壁及肾小管细胞间的T细胞均为CD8细胞。结论移植肾急性排斥反应主要是由T淋巴细胞尤其是CD8细胞介导的一种免疫损伤。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肾移植后排斥反应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移植肾排斥反应监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8例肾移植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监测,观察移植肾的结构及体积、肾皮质厚度、肾动脉内径、血流灌注情况、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术后随访最长者达4年,45例移植肾功能正常,未发生排斥反应者,其移植肾在彩色多普勒超声下表现为边界清晰,肾内结构清楚,皮、髓质界限分明,血流丰富。13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见移植肾明显肿大,肾实质血流信号稀少,叶间动脉呈断续闪烁状,弓形动脉几乎无血流信号。10例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彩色多普勒超声下可见移植肾体积缩小,皮质变薄,肾皮质与肾髓质界限不清,肾内血管分枝稀疏,血管树不连续,弓形动脉及小叶间动脉往往不显示,为低速高阻血流。血流动力学参数显示,发生急性排斥反应者的肾动脉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明显增高,舒张期峰值流速减低;发生慢性排斥反应者的肾动脉内径明显缩小,收缩期峰值流速及舒张期峰值流速明显减低,血流灌注量明显减少,阻力指数及搏动指数明显升高,与肾功能正常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肾移植患者的术后监测,彩色多普勒超声具有独特的优点,无创、便捷,其所测得的移植肾形态学数据和血流动力学参数对排斥反应的判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可作为肾移植术后的常规峪测手段。  相似文献   

14.
PRA、HLA配型技术在肾移植中的应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探讨群体反应性抗体(PRA)、HLA配型技术对肾移植近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对等待肾移植的1020例患者采用PRA测定、HLA组织配型,PRA阴性或阳性者均经血浆置换,HLA抗原3~6个位点相合为第一组;未采用PRA、HLA组织配型的423例患者为第二组。观察两组肾移植术后免疫指标的变化,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HLA-A、B、DR位点对长期存活的影响。结果 第一组肾移植术后环孢素A(CsA  相似文献   

15.
大鼠同系与同种肾移植的慢性排斥反应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大鼠肾移植后非免疫因素在慢性排斥反应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对双肾切除的大鼠进行原位同系和同种肾移植 ,并设自体移植对照组。移植术后连续 5 2周对各组的尿蛋白含量、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进行观察。结果 同系移植组 2 4周时尿蛋白逐渐增多 ,小血管周围和肾小球周围出现持续性的单核细胞浸润 ;32周时 ,小管萎缩加重 ,因中膜平滑肌增生而出现小叶间动脉和皮质动脉内膜肥厚病灶 ;5 2周时 ,>30 %的肾小球发生节段性或完全的硬化 ,且几乎所有的动脉出现管腔狭窄 ,小管萎缩与间质纤维化亦非常明显。同种移植组在 12周时即有 >30 %的肾小球硬化 ;32周时 >40 %的肾小球出现完全或节段性的硬化 ,并间质纤维化。同系和同种移植组与自体移植组比较 ,差异均有极显著性 (P <0 .0 1)。结论 非免疫因素引起的同系移植肾功能和形态的变化与同种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早期表现相似 ,对前者而言 ,移植肾的初期损害和有功能的肾组织量是慢性排斥反应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OKT3治疗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OKT3对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效果,1993年1月至1996年6月,我们对44例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难治性排斥反应(其中加速性排斥反应7例,急性排斥反应37例)应用OKT3治疗。结果:6例加速性排斥反应及31例急性排斥反应逆转,总逆转率为84.6%。25例对OKT3治疗产生迅速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7±4天,12例发生延迟性反应,平均逆转时间为34±3天(P<0.01)。作者认为:OKT3治疗难治性排斥反应效果显著。巨细胞病毒感染及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是OKT3治疗的主要副作用。患者对OKT3治疗的延迟性反应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及排斥损害有关。产生低滴度抗OKT3抗体的患者可再次接受OKT3治疗。  相似文献   

17.
多普勒能量图监测移植肾急性排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探讨彩色多普勒能量图(CDE)在监测移植肾急性排斥中的应用价值,对71例移植肾作CDE及常规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等检查,其中22例经临床及病理证实发生了急性排斥(AR)。结果表明:根据CDE可以诊断急性排斥,其灵敏度比CDFI高。若CDE与CDFI结合,则诊断AR的准确性更进一步提高。多次CDE检查动态观察移植肾可预测AR的转归和监测抗排斥的效果。认为CDE检查是目前肾移植术后较实用的一种监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与HLA-DR表达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排斥移植肾中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和HLA-DR表达与间质淋巴细胞浸润的关系。方法:对20例慢性排斥肾移植受者进行肾活检,采用免疫组化技术(ABC法)检测移植肾内ICAM-1和HLA-DR的表达。结果:ICAM-1在慢性排斥移植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和间质微小动脉内皮细胞表达增强,而HLA-DR表达则普遍上调,尤其在远曲小管。此外,在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的局部血管周围和小管间质伴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结论:慢性排斥移植肾中ICAM-1和HLA-DR表达增强可能在排斥反应中起诱导作用,尤其是间质炎细胞的浸润及抗原递呈,同时它们又可能使表达上调的细胞成为免疫反应效应支的靶细胞,从而参与慢性排斥的细胞免疫损伤及移植肾间质损害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