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咳嗽为外感、内伤两大类。小儿患病,病邪易从阳化热,热邪易化火动风,热病(证)最多。"脾常不足,肺脏尤娇",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热之邪蕴于肺脏,导致肺失宣发、肃降,则发为咳嗽。麻杏热三子方根据小儿"纯阳"之体的生理特点和咳嗽、痰多的主要症候,由麻杏石甘汤和三子养亲汤加减化裁而成。治疗时适时、适量加入健脾化痰、宣肺降逆之品,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2.
哮病是一种发作性的痰鸣气喘疾患,其病机专主于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哮病的治疗,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之外,还要健脾祛湿,以绝生痰之源.笔者通过教学和临床实践体会到肺脾相关理论在哮病的病机分析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宣肺健脾是防治哮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3.
介绍闫永彬教授治疗小儿外感咳嗽的经验。闫师认为小儿咳嗽为邪气干肺,肺失宣发肃降,治疗应祛邪复常、宣降相宜、注意清肃。小儿外感咳嗽常伴兼夹证,夹湿、积滞、痰,倒涕。也正是因为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加之脾居中州,职司运化且为肺金之母,临床治疗除宣肺止咳外,还应散寒除湿、健脾消积、燥湿化痰、宣通鼻窍。常用止嗽散为主方化裁,还指出外感咳嗽切忌"寒凉伏遏",更不可见咳止咳。  相似文献   

4.
答:脾主运化水谷,输布精微,为后天之本,精气生化之源。脾虚运化失司,故湿从中生。湿聚成饮,饮凝成痰,源源上溢,蓄之于肺,故频频吐痰。所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故治痰之法,常从脾论治。若痰涎频多日轻夜重,用健脾燥湿法久治未愈,应究其病源。肾主蒸化水液,若蒸化乏力,水湿内停,则上泛为痰。脾阳亏耗,温运失司,寒从中生,浊阴凝滞,化生痰  相似文献   

5.
中医学认为,咳嗽是指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咯痰是本证的主要症状。由于病因和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则出现相应的症状和特征。内伤所致咳嗽一般无外感症状,多由外感之邪治疗不及时,或失治、误治而发,起病缓慢,病程长,常伴有脏腑功能失调的证候。刁老以“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为肺母,母病及子”的理论为出发点,认为脾虚痰阻型咳嗽患者素有脾虚,或外感湿邪或药物损伤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痰阻中焦,上犯于肺而发为咳嗽。治疗上刁老采用多元疗法(中药汤剂内服、中药泡水代茶饮穴位贴敷、中药香包、耳穴压豆),共奏健脾化痰,理气止咳之功。  相似文献   

6.
郭有琴 《世界中医药》2007,2(3):156-157
小儿脾虚易感证,即小儿脾胃虚弱,容易感受外邪而发生的一种病症。在古典医籍和现代教科书中均无此病名。近几年临床报道中,多是由于饮食不节,妄加营养或过食生冷等,致使脾胃功能失调,久则虚弱,水谷精微亏虚,肺卫失于营养,卫外功能低下,外邪侵袭而发病。但临床常见的脾虚,非脾阳虚,而是脾气不足,运化功能失调。1病理机制小儿脾常不足。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同时脾与肺为母子关系,脾主运化赖肺气敷布以滋养,肺之气化赖脾之精微而充养。小儿脾胃薄弱,运化未健,若饮食不节,或由于家长缺乏喂养知识,盲目增加过多的营养物…  相似文献   

7.
肺炎喘嗽是儿科多发病、常见病之一.笔者考虑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肺炎多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有关;肺炎发生后肺气不足,常无力排痰.故采用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法,方选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先后治疗肺炎喘嗽63例,均获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痰”辨     
所谓“痰”为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临床分为有形之痰与无形之痰。无形之痰可根据临床表现而判定,而有形之痰则是我们常说之“痰”。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的痰,广义即为痰饮,狭义即为痰,乃是肺、肺系的产物。一般稀薄者为饮,粘稠者为痰,痰之来源与脾、肺、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而且与三焦气机也有联系。肺主治节,能调水道,感受外邪,肺失宣肃,肺津凝聚成痰,而且肺为贮痰之器。脾主运化水湿,脾胃受损而致虚弱,则运化无权,水湿内聚,凝而成痰,脾为生痰之源。肾司开阖,主水液蒸化,水湿上泛,可聚而成痰,命门火衰,不能温运脾阳,水谷不化精微,也可生湿成痰。  相似文献   

9.
小儿"阴常不足、脾常不足",小儿便秘多因脾阴不足所致,脾阴不足则脾之运化功能不足,使脾主运化水湿及水谷精微的能力失调,水湿津液得不到正常的输布,使肠道干涩及肠道内容物艰涩难下而致便秘,同时脾主升清的功能失调,脾不升清则胃失和降,脾胃气机升降失调,加之脾之运化功能不足,气机无力推动肠道内容物的正常运行而致便秘。所谓治病求因,故小儿便秘当从"脾阴虚"论治。同样便秘的治疗也在于调理脾胃,脾健则便秘调。在临床中通过滋阴健脾、行气通便治疗小儿脾阴不足型便秘常常能收到较为理想的疗效。  相似文献   

10.
正中医认为,小儿脾胃薄弱,易为乳食、生冷、积热所伤,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生精微,反酿成痰,上贮于肺,阻遏气道,使肺之清气不得宣达而咳喘,此即"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咳喘也可因小儿素体肺脾不足,外感邪气,日久不愈,耗伤气阴而出现,表现为肺虚咳喘或阴虚咳喘。内伤咳喘中的痰湿、痰热、肝火多为邪实,  相似文献   

11.
咳喘是小儿肺系疾患中一个常见的证候 ,无论外感、内伤所致之肺失清肃而壅遏不宣 ,皆可发生咳喘。本病多见于 3岁以下婴幼儿。《病机式要》中指出“咳嗽谓有声有痰 ,因肺气受伤动乎脾湿而然也”。笔者所述是指外感咳喘 (上呼吸道感染 ,小儿肺炎 )经治疗后仍频频咳喘 ,喉间痰鸣 ,咳痰不出 ,不思饮食 ,低热 ,便溏 ,面色白光白或青黄 ,神疲 ,睡眠不佳 ,惊叫啼哭。经使用西药抗感染 ,止咳化痰平喘仍未能奏效。根据《内经》“脾为生痰之源 ,肺为贮痰之器”之说 ,运用陈夏六君子汤加味健脾化湿祛痰 ,脾旺不生湿 ,难于聚湿生痰 ,脾健运则气行水湿下…  相似文献   

12.
<正>明代医家万全受到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启示,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小儿"脾常不足""肺常不足"的观点。小儿"肺常不足",肺脏娇弱,腠理不密,加之寒温不能自调,六淫之邪首先犯肺。肺失宣降,气机生化不足,必影响脾气的运化功能。小儿"脾常不足",且易为乳食、生冷所伤,影响水湿运化,聚而生痰成饮,上壅于肺,肺气宣降失司。脾土与肺金关系密切,往往相互涉及,造成两脏同病。肺脾同病,是小儿  相似文献   

13.
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儿科常见疾病,是儿童慢性咳嗽的首位原因,发病率日益增加。小儿脾常不足,基于李东垣之脾胃学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理论,本病病位在肺,病机为正气亏虚,痰瘀伏肺,风邪引触,将其分为急性发作期和平稳恢复期,急性发作期风邪侵袭,肺失宣肃,治则祛风解表,宣肺止咳,方选桑菊饮化裁,平稳恢复期肺脾气虚,痰瘀阻肺,治则健脾补肺,化痰散瘀,方选加味六安煎化裁。健运脾胃与化痰散瘀之法贯穿始末。因时制宜,同病异治,以期为本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咳嗽是儿科呼吸系统常见疾病,近年来因环境污染较重,加之小儿饮食结构及心理特点发生变化,咳嗽患儿数量呈上升趋势.本病的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宗"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之说,治疗多从肺脾论治.然〈内经·咳论〉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肝咳之状,咳则两胁下痛,甚则不可以转,转则两胁下满."加之小儿的生理特点"肺脾肾常不足,心肝有余",因此小儿咳嗽不仅责之于脾肺,与肝亦有关联.  相似文献   

15.
六安煎是临床治疗风寒咳嗽或非风初感、痰滞气逆咳嗽的常用古方。小儿肺常不足、脾常虚,易生痰生湿,加之小儿为纯阳之体,痰易化热,临证需病证结合,故化裁古方六安煎为加味六安煎,用于治疗咳嗽病、肺炎喘嗽病、哮喘等多种小儿肺系疾病,临床取得较好疗效。附验案3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6.
石菖蒲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石菖蒲的根茎,性味辛温,归心、胃经,具有开窍宁神、化湿和胃之功效。笔者在儿科临床中广泛应用,适当配伍可治疗多种病症,疗效颇著,介绍如下。1痰湿咳嗽“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小儿“脾常不足”,每因感受外邪、饮食不...  相似文献   

17.
12 健脾温肾法 本法常用于哮喘等症.刘老认为:哮喘为常见病之难治症,前人有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肺宜开、治肾宜纳的经验.哮喘多伴痰咳,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肾为五液之主,痰为病之因,亦为病之果,识病之机、索其病本治之,则不中远矣.  相似文献   

18.
严桂珍教授认为纤毛不动综合征主要病因病机以痰浊贮肺、肺脾两虚为主,认为脾主肌肉,脾气亏虚,脾胃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失养,导致纤毛摆动异常。脾气亏虚,痰浊内生,上阻于肺,肺虚失于宣发,气机郁滞,导致痰液无法咳出。故该病在临床上以肺脾两虚、痰浊阻肺证多见,所以严教授在治疗上强调以肺脾为要,治以健脾益气,宣肺化痰,其中以健脾益气为主,宣肺化痰为辅。常选用大剂量的健脾生肌之品,如黄芪、党参等,发挥健脾益气、排痰解毒、修复生肌的作用,配伍桔梗汤或千金苇茎汤加强宣肺排痰之功。另外,严教授认为中医药治疗本病能够发挥促进痰液排出,改善患者症状,增强患者体质,减少反复感染的作用,但主张不使用强力止咳、镇咳的药物,以免留痰于内。  相似文献   

19.
廖天源 《国医论坛》2013,28(1):46-47
中医学对痰有广义狭义、有形无形之分,狭义有形之痰,是指呼吸道分泌和咳出之痰液,也包括瘰疬痰核等可以触及的有形病变;广义无形之痰乃停积于经络、脏腑,引起各种顽症、怪病,而手不可触及,眼不能视见者.无论有形之痰或无形之痰,其成因都是人体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产物,尤其是因肺、脾、肾三脏功能失调,导致水液停积、流溢而为痰为饮,并变生百病.肺为水之上源,主治节,司通调水道之功能,若肺气不足,或风寒束肺,宣降失常,治节无权,水液可聚而为痰为饮,肺阴虚或肺郁生热亦可煎灼津液为痰.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和水湿,如脾气不足,运化失职,则"水反为湿,谷反为滞",聚湿生痰,故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之说.肾为水火之脏,阴阳之宅,元气之根,若肾阳不足导致五脏六腑之阳气虚衰,脾肺二脏功能失调,可滋生痰浊,故张景岳云:"盖痰即水也,其本在肾,其标在脾.在肾者以水不归源、水泛为痰也,在脾者以饮食不化、土不制水也."此外,肝气郁结、心阳不振均能引起气滞水停,聚而为痰,或瘀血既久,亦能化生痰水.  相似文献   

20.
许斌 《家庭中医药》2020,27(5):56-57
正咳喘是儿科常见病症,包括西医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哮喘、变异性咳嗽及小儿支气管肺炎。中医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为外邪所伤,又或因喂养不当,首先累及肺、脾两脏,咳喘反复,肺气耗损,脾失健运,致痰浊内生,日久则痰瘀互结,阻滞肺络,发而成咳喘。在小儿咳喘的治疗中,中医多用宣肺止咳平喘,益气健脾化痰之法,脾运化水湿,肺则通调水道。今肺络瘀滞则痰聚而无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