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64层头颈CTA评价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64层头颈血管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与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对61例CT诊断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行64层头颈CTA检查,采用MIP,MPR,CPR,VR技术重建。其中35例行DSA检查。结果 CTA检查61例,动脉瘤41例(59个),动静脉畸形(AVM)10例,动静脉畸形内合并动脉瘤1例,烟雾病3例,硬膜动静脉瘘1例,正常6例。35例行DSA检查,包括6例CTA检查正常患者,34例CTA与DSA结果相同,1例结果不同,CTA检查正常,而DSA检查为颈内动脉C4段动脉瘤,动脉瘤直径2.1 mm。结论 64层头颈CTA在评价自发性SAH病因及治疗后复查方面,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高,操作简单,无创,可以作为其影像学检查的标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急性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进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患者均完成VR、MIP、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发现7例动静脉畸形,23例共24个动脉瘤,其中21例为单个动脉瘤,1例为两个动脉瘤,1例合并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直径最小2.0 mm,最大20 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DSA检查发现25个动脉瘤,MSCTA的吻合率为96%.[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以帮助原发性SAH患者查找病因,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常见的原因。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0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的149例经CT证实为出血性脑血管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结果:87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中,经DSA证实为动脉瘤64例,烟雾病(Moy-amoyaDisease)3例,阴性20例;27例自发性脑内血肿中,动静脉畸形(AVM)15例,Moyamoya病4例,静脉性血管畸形1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2例,阴性5例;35例自发性脑室出血中,AVM13例,动脉瘤2例,Moy-amoya病2例,阴性18例。结论: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出血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瘤、AVM、烟雾病、DAVF等,该类患者应常规进行DSA检查查找病因,以便及时去除病因,预防再出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比较CTA、MRA及DSA检查在脑血管疾病临床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00年2月-2012年3月入住我院神经内科疑似脑血管疾病(CVD)的患者98例,依次进行MRA、CTA及DSA检查,统计、比较3种检查方法对患者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检出部位和敏感性情况.结果 本组患者经MRA检查发现动脉瘤47例,经CTA检查发现动脉瘤48例,经DSA检查发现动脉瘤49例,最后经3种方法联合检查确诊动脉瘤47例,共50个瘤体,其中44例为单发状态,另3例均含2个瘤体.经MR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24例,经CT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23例,经DSA检查发现动静脉畸形25例,最后经3种方法联合检查确诊动静脉畸形25例.3种检查方法对脑动脉瘤和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特异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MRA无需使用造影剂,不含电离辐射,且具有无创性,可作为CVD诊断的首选无创方案.若需进一步提升诊断检出率,则可采用联合方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自发性血患者查找出血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微镜(microscopy)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及分析共检查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45例,其中13例同时做DSA进行对照。结果:CTA发现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8例及Glan静脉瘤1例,均清晰显示与颅内血管解剖关系、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论:CTA可查找到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病因,并对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螺旋CT脑血管造影(CTA)在自发性脑内血肿术前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8例自发性脑内出血患者CT平扫提示有手术指征者,术前行CTA检查以明确出血原因。结果发现2例动脉瘤出血,5例动静脉畸形出血,1例颅内动脉不显影,40例为高血压性出血。结论CTA对自发性脑内血肿手术前病因诊断并指导合理手术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提高对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的认识.[方法]收治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女性患者1例,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先天性肾动静脉畸形诊治要点.[结果]患者临床表现为肉眼血尿.增强CT示右肾前部靠近集合系统的高密度血管影,CT血管成像(CTA)示右肾中下部簇状血管团.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示右肾下部异常血管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右肾中下部动静脉畸形,肾静脉早期显影.予以介入栓塞治疗.随访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无复发.[结论]肾动静脉畸形临床少见,肉眼血尿为主要临床表现之一,DSA是诊断金标准,介入栓塞为当前主要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自发性血患者查找出血原因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表面遮盖法(SSD),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血管微镜(microscopy)技术进行三维重建及分析共检查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45例,其中13例同时做DSA进行对照.结果CTA发现动脉瘤14例,动静脉畸形8例及Glan静脉瘤1例,均清晰显示与颅内血管解剖关系、病灶大小、形态及与周围结构关系.结论CTA可查找到颅内自发性出血患者病因,并对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病因、临床特点及诊断、治疗方法.方法 对1992-2009年收治的36例颅内自发性出血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分析其病因、临床表现、出血部位和影像学检查、其他检查、治疗及预后.结果 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病因以脑动静脉畸形多,占58.3% (21/36).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抽搐和偏瘫.出血部位多在脑叶,占41.7%(15/36).颅高压症状明显而急诊手术清除血肿7例,脑室外引流术2例.21例脑动静脉畸形中,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同时血管内介入栓塞治愈3例,栓塞后再手术切除2例,显微手术切除畸形血管团16例.1例右后交通动脉瘤经开颅手术夹闭.3例海绵状血管瘤患儿均经开颅清除血肿并显微切除病灶.2例烟雾病患儿采取内科保守治疗痊愈.36例治愈23例,轻残7例,中残4例,死亡2例.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是儿童自发性颅内出血的主要原因,CT、MRI和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可辅助诊断,血肿清除加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24例SAH患者进行MSCTA检查,均经CT平扫及腰穿明确诊断,18例MSCTA检查后行DSA检查。结果:24例SAH中经MSCTA显示动脉瘤ll例,脑动静脉畸形7例,另6例正常。ll例脑动脉瘤中MSCTA显示动脉瘤13个,检出率为92.9%。7例脑动静脉畸形中MSCTA显示与DSA一致。结论:MSCTA是简单,快速,无创伤和可靠性的血管成像技术,对危急重SAH患者可随时检查;MSCTA对颅内动脉瘤具有极高价值,可补充DSA诊断信息。M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的敏感性极高。  相似文献   

11.
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病因诊断学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通过分析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早期CT血管造影(CTA)的结果,探讨CTA在早期SAH患者病因诊断学的价值. 方法对22例早期SAH患者进行CTA检查. 结果 22例患者中发现动脉瘤10例,动静脉畸形1例,病因不明11例.结论 CTA可作为SAH早期病因诊断学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计算机断层扫描三维重建技术(3D-CTA)在自发性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分析2007年3月至2011年8月72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CTA检查结果,结合DSA造影结果及手术,评价CTA在自发颅内出血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72例自发性颅内出血患者,动脉瘤27例,CTA发现25例,17例根据CTA提示直接开颅手术,4例经CTA发现动脉瘤后急诊行栓塞治疗;脑AVM19例,首次CTA检查发现14例阳性,3例首次CTA及DSA检查结果均为阴性,1年后CTA复查发现异常血管团,经DSA检查证实后手术治疗.2例首次及2周后CTA检查阴性,但DSA检查阳性.海绵状血管瘤4例,CTA不显影,MRI+增强及手术病理证实.烟雾病5例,静脉畸形2例,为CTA与DSA证实.其余15例CTA、DSA未见明确病因.结论 CTA对自发性颅内出血是一种无创、快捷有效、安全的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D—CTA在基层医院诊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的临床实用性。方法通过3D—CTA检查自发性SAH患者36例,结合DSA,开颅手术、介入栓塞术、保守治疗结果证实3D—CTA检查结果及临床实用性。结果通过3D-CTA技术检查SAH患者36例,4例为非动脉瘤性SAH。32例动脉瘤阳性患者共发现34个动脉瘤。13例行介入栓塞治疗。5例开颅动脉瘤夹闭。6例放弃手术,要求保守治疗。8例要求转上级医疗中心。结论3D-CTA较DSA具备快速、便捷、微创、安全、敏感性高、家属认同度高、基层临床医生易于掌握和开展等优点,在基层医院具有很强的临床实用性。患者可在第一时间得到准确合理的救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对脑动静脉畸形(AVM)的诊断价值。方法62例均于发病后1周以内完成血管造影检查,其中40例先行MSCTA检查后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sA);22例先行DSA检查后行MSCTA检查。以手术或者DsA结果为金标准,依照wH0的S-M分级标准作出AVM的5种分级。对比观察MSCTA与DsA在AVM诊断中的不同作用。结果MSCTA与DsA都能清晰显示AVM的引流血管及其与邻近血管和骨性组织间的解剖关系,MSCTA区分AVM高危组比DSA更有意义。结论MSCTA优于DSA,可清晰显示脑动静脉畸形、血管钙化等细节情况,对于脑动静脉畸形的诊断及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CT血管造影(CTA)在支气管动脉性咯血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8例大咯血患者利用16层螺旋CT进行CTA检查,并分别在DSA对照下对支气管动脉CTA影像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支气管扩张或慢性炎症以及8例肺癌的咯血患者均显示有支气管动脉的异常,表现为支气管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的扩张、迂曲以及远端血管网的形成,部分有肺外体循环参与供血。2例CTA阴性表现中,经DSA血管造影证实均有不同程度的支气管动脉扩张并移位。【结论】CTA能显示咯血患者扩张的支气管动脉、其所在位置以及数量等信息有助于对再次咯血的预测和指导介入治疗,其无创、方便值得大咯血病例临床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104例颅内破裂动脉瘤手术病例临床资料,对动脉瘤的诊断方法、手术时机、术中操作技巧等方面进行探讨。【方法]104例经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明确的颅内破裂动脉瘤患者均经翼点入路行动脉瘤夹闭术,其中早期手术85例,间期手术19例。【结果]104例行动脉瘤闭夹的患者中,20例因脑肿胀而行去骨瓣减压。术后随访半年,良好85例,预后不良19例。【结论]DSA检查仍是动脉瘤诊断的金标准,但目前CTA技术已能基本满足动脉瘤诊断及术前检查需要。早期手术治疗,常规的翼点入路及娴熟的手术操作技巧,能有效提高动脉瘤病人存活率,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ngiography,cTA)诊断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价值。方法经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造影证实的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均行头颈部CTA检查,并进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容积再现等后处理。结果CTA正确诊断53例,2例颈内动脉后交通段动脉圆锥误诊为微小动脉瘤,1例微小动脉瘤漏诊。结论CTA在急性自发性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价值,可有效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8.
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32例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2002年1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自发性脑出血135例,其中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32例。全部病例经CTA、MRA、DSA及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32例,男性22例,女性10例。年龄10~20岁5例,21~40岁25例,40岁以上2例。其中有不规则的头痛病史12例,有癫痫  相似文献   

19.
320排CTA诊断脑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320排CTA在脑动静脉畸形(AVM)破裂出血诊断中的价值。 方法 收集接受颅脑CTA检查并经病理和(或)DSA证实的脑AVM破裂出血患者45例,均接受增强动态容积多期CT扫描;利用sub/add软件得到动脉期和静脉期减影数据,对其进行VR、MIP,获得仿真脑动脉、静脉减影图像;回顾性分析原始及重建图像。21例同时接受CTA与DSA检查,对CTA与DSA显示的供血动脉与引流静脉的数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CTA 检出44例脑AVM,其中幕上39例(颞叶最多,8例,顶叶次之,7例),幕下5例,均位于小脑;漏诊1例。AVM破裂出血表现为脑实质血肿4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4例;单条动脉供血37例,2条动脉供血7例;引流至浅表静脉窦29例,引流至深静脉15例。CTA与DSA对AVM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320排CTA可作为诊断脑AVM破裂出血安全、准确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