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闫修香  杨利芬  闫军 《中国药业》2011,20(15):43-44
目的分析儿科用药发生药品不良反应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收集到的医院儿科2006年2月至2010年1月106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给药方式以静脉滴注最多,药物以抗生素和中药制剂最多,临床表现以皮肤损害为主。结论应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儿童要结合其生长发育的特殊性合理用药,以避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秦广东 《中国药业》2011,20(15):44-45
目的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报告与监测的一般情况、特点和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全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网络系统,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2007年至2009年上报的342例药品不良反应有效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342例药品不良反应中,50岁以上人群最多,有136例(39.77%);一般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有296例(86.55%);静脉注射给药方式最易导致药品不良反应,有286例(83.63%);护士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有256例(74.85%),而乡镇卫生院以医生上报为主;涉及药物以抗微生物类最多,有173例(50.58%),其中又以头孢菌素类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居首位,其次为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等;药品不良反应累及器官/系统以及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有187例(54.68%)。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的报告与监测工作,以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我院2021~2022年的药品不良反应分析报告,旨在完善ADR监测工作的开展,并为患者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调取我院2021~2022年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按患者基本情况、给药途径、药物品种、不良反应类型、严重程度、是否在新药监测期、上报人职业等多项内容进行汇总统计分析。结果 549例报告中,医生上报的份数最多,306例(55.74%);女性与男性例数相近;50~65岁人群易发生药品不良反应,211例(38.43%);静脉滴注给药药品不良反应最多,298例(54.28%);抗肿瘤药不良反应例数居首,87例(15.85%);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136例(24.77%),其中严重例数最多的为血液系统损害,74例(13.48%);新药监测期内不良反应发生最多的为卡瑞利珠单抗,11例(34.38%)。结论 通过定期培训宣传,提高全院医务人员对ADR的主动监测意识。重点加强中老年患者、抗肿瘤用药、新药监测期内药品的ADR监护,保障患者的药物治疗安全。  相似文献   

4.
目的统计分析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的特点、规律,为促进老年人临床用药安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收集椒江区2015~2017年102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对引起ADR的药品种类、剂型、给药途径、联合用药、临床表现、药品说明书标注情况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02例老年人严重药品不良反应涉及的药品以抗感染药最多(占36.61%),其次中药注射剂(占20.53%);不良反应累及的器官-系统以全身性损害最多(占31.67%);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给药最多(占70.54%);2种以上药品联用的有84例(占82%);涉及的112种怀疑药品说明书中明确标注老年人用法用量的有12种(占10.7%),模糊标准的28种(占25%),未标注的72种(占64.3%)。结论应加强老年人的用药管理,完善药品说明书,加强老年人ADR监测。  相似文献   

5.
江勋 《中国药业》2012,21(18):58-59
目的分析衡阳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情况,以便临床医务人员在用药时能及时、准确地作出判断并处理。方法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对衡阳市2010年1月至12月上报的94份严重不良反应,分别从患者的一般情况、药物种类、用药途径、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与评价。结果94例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中,2例死亡(占2.13%);由抗菌药物引起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18例,占19.15%),由中药制剂引起的疑似药品不良反应其次(8例,占8.51%);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引起的最多见(76例,占80.85%);患者男女性别比例为1∶0.80,18~50岁年龄段45例(47.87%);临床表现以累及多个系统、引发患者诸多症状的严重过敏样反应(34.04%)及过敏性休克(19.15%)最多见。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尤其是严重不良反应的监测,促进临床安全、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6.
儿童用药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儿童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牡丹江市妇女儿童医院2008年收集的57例儿童药物不良反应报告表进行回顾性统计和分析。结果57例中,涉及10类药物发生ADR,抗微生物药发生ADR最多、共35例、占61.4%,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最常见。结论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开展儿科药学监护,提高儿科合理用药水平,有效地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发生,保障儿童用药合理、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我院儿科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儿科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集的80例药物不良反应(ADR)进行数据的分析和整理。结果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抗生素类产生的药物不良反应居多,产生不良发应时,出现皮肤红肿、瘙痒、皮疹、静脉炎等现象较为常见,涉及其他器官的症状较少。结论应关注儿童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特点,加强儿科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8.
邓晓莉 《海峡药学》2016,(11):259-262
目的 通过统计分析对我院上报的624例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旨在促进ADR监测工作的开展,保障用药安全.方法 回顾性地分类统计分析我院2014~2015年收集上报的624例ADR报告.结果 624例ADR中,女性发生率略高于男性,≥70岁的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比例最高(189例,占30.29%);静脉给药引发的药品不良反应最多(448例,占71.79%);最易引发不良反应的药物类别为抗感染药(138例,占22.12%),其次为心血管系统用药和中药类制剂;药品不良反应可发生于人体各个系统,但主要以皮肤及附件为主(251例,占39.72%);624例药品不良反应中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占118例.结论 临床应该重视和强化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积极开展药学监护,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9.
卢寿荣 《北方药学》2011,8(8):92-93,109
目的:了解我市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促进合理用药.方法:对我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收集到的789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789例ADR报告中,老年患者较多,占总例数的33.8%(267例);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引发的ADR最多,占总例数的62.7%(495例);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最多,占...  相似文献   

10.
我院304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进一步促进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和合理性。方法对我院近2年收集的304例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静脉给药方式导致的不良反应例数最多(占97.04%);导致不良反应的药品以抗微生物药物最多(占58.81%);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和全身性损害为主。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占22.52%,全身性损害占20.54%。结论医务工作者应进一步加强不良反应监测工作,以期更大程度地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1.
李慧  张洪峰  陈晨  魏亚超  李倩  王乐 《药品评价》2012,(29):30-32,42
目的:了解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对我院2009~2011年上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164例ADR报表进行分类、统计。结果:164例ADR病例中,中老年的患者较多(77.45%);构成比最高的给药途径为静脉滴注(90.24%);164例ADR共涉及46种药品,其中构成比最高的为抗感染药(占29.88%);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最常见(占40.49%)。结论:ADR的发生与患者体质、给药途径有关;在给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一旦发生ADR应及时处理;并加强ADR的上报及宣传,为临床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肝病患者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规律,探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我院2008年1月—2009年6月收集到的168例ADR报告进行分类统计。结果 168例ADR报告中,涉及药物37种,其中中成药13种(35.14%),肝病辅助治疗药8种(21.62%),抗感染药4种(10.81%),抗病毒药4种(10.81%)等。ADR累及系统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多,共79例(47.02%),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上报了39例(23.21%),有4例严重的ADR发生。结论应加强对肝病患者ADR的监测工作,以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抗菌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临床表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2-2013年上报的124例抗菌药物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男性ADR发生率51.61%略高于女性48.39%;静脉滴注118例(95.16%)是引起ADR的主要给药途径;ADR报告中,以头孢菌素类为最多73例(58.87%),其次是氟喹诺酮类为22例(17.74%);ADR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及其附件损伤为48例(38.71%),消化系统为36例(29.03%)。结论:医院应加强ADR监测工作,提高医护人员对ADR报告制度的认知,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14.
李晓霞 《中国药房》2013,(18):1699-1701
目的:总结小儿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规律,提高医护人员对小儿ADR的认识。方法:调查我院368例患儿的一般情况及用药情况,分析患儿发生ADR的相关因素、ADR的治疗及转归,对ADR的因果关系进行评估及分类统计。结果:我院儿科患儿ADR发生率比成人高,抗菌药物引起的ADR发生率最高(占66.15%),静脉给药途径ADR发生率最高(占69.23%),ADR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常见(占67.74%),冬季是儿科ADR的高发季节(占21.70%),单一用药发生ADR几率低于联合用药。结论:医院应加强儿童用药的监管。医师应严格按适应证用药,注意儿童用药剂量个体化,重视儿童ADR监测,保障儿童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医院药品不良反应(iDa)发生的特点,以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医院2008年至2010年收集的389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采用Excel电子表和手工筛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89例报告中,60岁及以上人群所占比例最大,有201例(占51.67%);女性患者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的几率明显较男性高;涉及的药品中,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的药品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各占22.88%,22.88%,12.85%);药品不良反应临床表现以消化系统反应最多(28.79%);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5例(1.29%);好转303例,治愈86例,无死亡病例。结论中成药和中药注射剂、循环系统用药、抗微生物药是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重点,临床应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我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及药品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13年收集到的116例有效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6例ADR报告中,涉及药品40种,60岁以上患者发生ADR的比例最高(39例,占33.62%);静脉注射给药引发的ADR最多(109例,占93.97%);最易引起ADR的药物为抗菌药物(53例,占45.69%),其次为中药制剂(44例,占37.93%);ADR损害类型主要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80例,占68.97%),其次为全身性损害(以过敏性反应为主)和神经系统损害;新的ADR为18例,占15.52%,以中药注射剂为主(10例);严重的ADR有1例,为抗菌药物引起的剥脱性皮炎。结论:应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中药注射剂,重视和加强对中药注射剂的质量监测,减少或避免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梁雪茵 《广东药学》2012,(7):437-439,444
目的探讨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的特点和预防方法。方法查阅本院2005—06—2011—12收集的有关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所致药品不良反应案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0例患者中,女性为男性的1.75倍;50岁以上中老年患者87例(79.09%);全部为静脉滴注给药;参麦注射液上报的药品不良反应例数最多,为33例(30.00%);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以变态反应最多,共93例(72.66%)。结论医药工作者应重视治疗心脑血管疾病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坚持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8.
我院402例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与一般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医院2007年至2009年收集的402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02例ADR报告中,静脉滴注较其他给药途径更易引发ADR(336例,83.58%);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最多(174例,43.28%),喹诺酮类是引发ADR的主要抗微生物药(70例,40.23%),以左氧氟沙星为首;中药及中药注射剂发生率18.91%(76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134例,33.33%)、胃肠道反应(119例,29.60%)最常见。结论应慎用注射剂,合理使用抗微生物药,以减少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药品不良反应(ADR)信息通报》,进一步发挥药物警戒与干预的作用,有效避免或减少ADR。方法:收集国家ADR监测中心自2001年11月~2009年5月发布的共22期《ADR信息通报》,运用Excel软件进行数据分类统计,探讨《ADR信息通报》制度的目的与作用。结果:《ADR信息通报》的定期公布,使ADR病例报告数量显著提高,但同时也存在政府监管部门与临床用药单位信息反馈滞缓,部分药品反复通报但ADR仍重复发生与蔓延等现象。被通报药品中,中药ADR居多,占25%以上;重复通报的14个药品中,中药高达50%。结论:需进一步采取多种形式加强ADR的宣传与培训,使医务人员有效利用《ADR信息通报》,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院中药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我院2007~2009年通过网络系统向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上报的98例中药ADR报告,按患者性别、年龄、给药途径、ADR累及的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ADR发生率居前10位的中药、严重的ADR、ADR发生时间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98例中药ADR共涉及31个中药品种,60岁以上的老年患者ADR的发生率最高(39.80%);静脉滴注是引发ADR的主要给药途径(86.73%);皮肤及其附件损害最为常见(33.33%);中药注射剂是引发中药ADR的主要剂型;注射用穿琥宁引发的ADR最多(21.43%);严重的ADR有7例(7.14%);用药当天发生ADR的比例最大(85.71%)。结论:应提倡合理使用中药,重视中药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