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调补脾肾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思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疲劳综合征与多种原因导致的五脏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化功能正常才能保证气血精微滋养肢体脏腑。肾为先天之本,肾中水火为人体阴阳之根,是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保证。具有多脏腑功能失常的慢性疲劳综合征的病机关键是脾肾功能失常,调补脾肾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2.
于存国  王静滨 《新中医》2018,50(6):218-220
肝脾论学说由龙江医派学者谢晶日教授提出。肝脾论强调气血是构成生命的基本物质,气血冲和是健康的前提,并且五脏对人体生命的先天和后天的影响不尽相同。作为后天之脏的肝脾,不但是调节气血的枢纽,也是其他脏腑在后天中维持正常功能的关键;当疾病发生时,应首先责之于肝脾,在与"酸"相关疾病的发生上有"无郁不成酸"的认识;在疾病治疗方面,恢复肝脾的功能就是治疗的重点,因此强调"急则治肝,缓则治脾,肝脾同治"及"以调代补"的理论。  相似文献   

3.
王佳  陈晓虎 《吉林中医药》2010,30(3):211-212
冠心病,其病位在心,但与脾胃有着密切的关系,其发病多由脾胃亏虚而来。冠心病的发病关键在脾,而水谷精微气化依赖于脾,气血运行、阴阳平衡关乎脾,故治疗冠心病应当从脾入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4.
谷雨 《西部中医药》2014,(12):31-32
刘教授认为:气血阻滞、水瘀互结是癌性腹水形成的主要病机,但其关键是脾的运化功能失常,中枢转运受阻,临床常以健脾化瘀法治疗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姚廷周 《中医临床研究》2020,(9):131-132,139
月经失调以气血两虚及脾肾阳虚两证为多见,分别予补气养血和温补脾肾法进行治疗,方用自拟补气养血调经汤及温补脾肾汤。气血两虚与脾肾阳虚并非一成不变,二者可相互转变。二证都是虚证,但侧重点不同,气血两虚侧重于脾,脾肾阳虚侧重于肾。  相似文献   

6.
白细胞减少症的发病是由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后天失于调理,耗伤气血所致。疾病乏源于脾,病本于肾;肾与脾的虚损是本病发病之关键。病久不愈可出现毒热入血、热毒败血等病机变化;虚、瘀、热是其主要病理表现;阴、阳、气、血亏损是其主要的病机演变特点。临床辨证为气血两虚、肝肾阴虚、脾肾阳虚、正虚血瘀4型,分别采用自拟升白系列方进行治疗。同时应注意辨证论治,审证求因;调补脾肾,以治其本;气血互生,阴阳互根;活血化瘀,贯穿始终;擅用诸参,活用人参;顾护胃气,健脾调中。  相似文献   

7.
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是一种累及神经-肌肉接头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进行性的四肢无力、病态疲劳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于中医"痿病"范畴,患者多呈现病程较长、病情复杂的特点。本文整理与分析兰伯特-伊顿肌无力综合征的临床验案一则,认为调补脾胃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脾主四肢肌肉,为气血生化之源,本病的基本病机在于脾胃虚弱、气血不足,而湿邪是致病的重要因素。治疗时,一方面重视调节脾胃气机升降,适当应用辛开苦降、健脾化湿等法助脾胃逐渐恢复运化之职;另一方面应顺从脾喜刚燥、胃喜柔润的生理特性补脾益胃以扶正固本,同时结合痿病病久的特点,在治疗过程中注重养血活血、气血同调,可收到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8.
又称虚损,是指脏腑亏损,阴阳气血不足而致的多种慢性病症的总称.“精气夺则虚”指出其病理为各种原因造成人体阴精与元阳耗损而致本病。治疗总则为“虚者补之”。宜以气血阴阳为纲,五脏虚候为(?),同时考虑气血同源,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病之传变,虚可夹实等因素辨治。调补脾肾实其先后天也是治疗本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汪受传从肺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经验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汪受传从肺论治小儿哮喘缓解期的经验。汪师认为 ,补肺固卫预防外感是减少哮喘发作的关键 ,治疗时应肺脾肾不足与气血阴阳辨证相结合 ,具体药物用量用法及制剂应适应儿科特点。  相似文献   

10.
金志春教授以中医脏腑、气血为理论基础,结合现代生殖免疫学原理,认为肾脾是生殖免疫的基础,气血是生殖免疫的关键,强调补肾调和气血在保胎中的关键作用,临床用于复发性流产的防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温病”等病证范畴。其病机变化虽多,但不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肝、脾、肾机能受损,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依据临床证候,四诊合参,结合八纲、脏腑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毒瘀互结四型辨证论治,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为本,正虚不固,六淫外袭而反复发热、感染为标,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当以扶正兼祛外邪为基本法则。治疗上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本,以虚、热、瘀、湿为标,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中西医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刘沈林教授认为大肠为脾之所主,肿瘤发生的基础为正气虚弱;脾气虚弱是大肠肿瘤早期发生、复发、进展及晚期的内在根本;气血运行不畅,痰湿等病理因素亦随之产生,出现秽浊之气,结块逐渐形成;脾气充足,肝气调达,气得舒,血得养,腺瘤不易产生;若肝脾失调,气滞血瘀,腺瘤易产生;气血流畅是预防腺瘤形成的关键,而维持气血通畅的关键在于肝脾两脏。  相似文献   

13.
脾被称为先天之本和气血生化之源。调理脾经,可为防病治病储备能量,使疾病无藏身之地。可以说,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是健脾。但你知道吗?按摩脾经同样能解决急症。  相似文献   

14.
脾虚患者胰分泌淀粉酶功能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祖国医学认为在人体脏腑中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化生之源,称之为"后天之本"。在生理、病理和临床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调理脾胃防治疾病是祖国医学治疗体系的重要特点之一,因此阐明脾的本质是研究脏腑学说中的一个关键,而要阐明脾的本质,必须从"脾主运化"入手,因为它是脾的主要功能,是脾胃理论的基础。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口腔的唾  相似文献   

15.
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是妇产科常见病之一.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李应存教授认为肝实脾虚,气血瘀阻胞宫,脾胃气血不畅是发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并依敦煌泻肝实脾调气血法用敦煌古医方大泻肝汤、大补脾汤和疗风虚瘦弱方治疗此病,临床效佳.此文总结李应存教授用敦煌泻肝实脾调气血法治疗内异症经验,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6.
刘万里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的病机发展强调"中虚"是基础,"气逆"是核心,平衡脏腑间气机升降出入是治疗GERD的关键,故运用畅调气机法治疗。主要治法有:脾胃肠同治、肝脾同调、肝肺同畅。此外,刘教授治疗GERD时,提倡病证结合,辨标本,辨气血,重视护理调摄。  相似文献   

17.
"脾藏意主思"包含情感和认知两个范畴,阐述了脾与思、情志之间的密切关系;思伤脾,木郁土壅,脾虚失运,气血生化乏源,气血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受损,为情志疾病的发病关键;脾失健运,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影响脑-肠轴的功能反应,是情志疾病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因此,在"脾藏意主思"理论的指导下,探讨肠道微生物稳态失衡与情志疾病的关系,将有助于从肠道微生态角度优化情志疾病治疗措施,为中医学"从脾论治"情志疾病提供科学依据,丰富"脾藏意主思"理论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8.
吕雄教授基于气血、肝脾相互之间的关系,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形成了自成体系的“气血肝脾”理论,认为气血相依,从气滞发展到血瘀的过程应重视“血郁”这一中间病理状态,气血病变的治疗当以调气为先,通过肝脾同治以达到利气行血之目的。基于“气血肝脾”理论,吕雄教授在甲状腺结节的诊疗过程中,认为本病的发生与气血肝脾的功能失调密切相关,良性病变多属气滞血郁。早期以气滞为主,称“气结”; 病情迁延则发展为血郁,称“血结”,治疗时均以理气为先,调血次之,临床上常用玄麦甘桔汤合四逆散加减,通过调和肝脾气血,改善甲状腺局部的气滞血郁状态,从而使甲状腺结节缩小甚至消失。  相似文献   

19.
李秀华 《四川中医》1993,11(1):14-15
著名老中医史方奇主任医师认为肝的疏泄功能如果失调,则肝郁困脾,使气血逆乱,肝脉瘀阻,气血水湿相互抟结,最终导致肝脾肾俱虚,正虚邪实之重候,因此,肝郁困脾,气血失和是形成肝硬化之关键。在治疗上,应以调气和血为总纲。所谓调气,并非单纯行气破气,而是调气乱为气正,使气以行血,行而勿散;所谓和血,亦非单纯破瘀散结,而是平血逆为血和,活血滞为血行,使血布周身而无偏盛偏衰,无凝滞而不妄行,从而使血以载气,行中有守,逆乱之气血复其气行血守之常,则肝气条畅,  相似文献   

20.
溃疡性结肠炎病位在大肠,但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脾胃虚弱、湿浊内盛是本病的发病关键。治脾和固护脾胃功能在整体治疗中尤为关键。采用中药内服辅以针灸整体调理,以健脾益气为基本,佐以化湿理气、和血、导滞、温阳、补肾、固摄。针灸能取扶正祛邪之功,使脾复健运、水湿得化,大肠气血得行。整体调理能调理机体免疫,防止反复发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