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为更好、更准确地记录和管理手术后复苏的临床信息,提高护士和麻醉师工作效率,特别是精确记录和追踪患者在手术后复苏中的生命体征数据,为麻醉医生客观准确评估拔出气管导管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护士工作站与床旁医疗设备的数据交换,实现患者生命体征数据的连续自动采集、网络实时传输、存储监护仪输出的数据,给出自动报警和趋势分析。结果 (1)实现了麻醉复苏记录电子化;(2)为医学循证带来方便;(3)为麻醉护理学科研创造条件;(4)便捷科室管理。结论麻醉复苏信息系统对临床医护人员有良好的辅助作用,能明显减轻医护人员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管理的准确性和客观性,是医院信息化管理向临床应用深入的一次成功尝试。  相似文献   

2.
自制标识牌在麻醉恢复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麻醉恢复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继续观察术后患者病情、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使其由全麻状态逐渐苏醒、由手术室安全回到病房的中转站。我院有手术间30个,麻醉恢复室床单位10张,日手术量100多例,恢复室日收治患者50多例,由于麻醉恢复室患者多、人流动量大、病种较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在麻醉后恢复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月~12月于院内接受手术麻醉治疗的12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各63例。护理组采取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管理模式。比较两组麻醉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护理组苏醒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Steward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护理组平均交接时间和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麻醉护理一体化管理模式,可以有效降低手术麻醉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苏醒期躁动发生率,有利于提高Steward评分及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4.
赵柏松  孟凌新 《护理研究》2013,27(8):745-746
[目的]探讨人性化护理应用于麻醉恢复室(PACU)护理中的效果。[方法]将全身麻醉后转入PACU的病人232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全方位人性化护理,对照组仅针对不适症状给予常规护理。观察两组病人护理满意度、苏醒期并发症及苏醒时间。[结果]干预组总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干预组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麻醉后恢复室实施人性化护理可提高病人满意度、缩短恢复苏醒时间。  相似文献   

5.
王丹 《全科护理》2013,(29):2753-2754
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是世界上排在第5位的常见恶性肿瘤,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位居第3位。肝癌的治疗目前仍然以手术切除为最有效的治疗手段。由于有些肝癌病人术前肝功能损害比较明显,从而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间得到优质高效的护理对提高手术效率、减少麻醉并发症、减轻病房护士工作压力具有重要意义。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麻醉恢复室共接收全身麻醉后肝癌术后病人60例,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自制新型肢体约束用具对麻醉恢复室(PACU)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将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麻醉恢复室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接收的352例全麻苏醒期躁动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152例)和对照组(150例),分别应用自制新式约束带及传统约束带对患者进行防护性约束。结果观察组患者干扰治疗的发生率为1.86%,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0.49,P〈0.05)。观察组约束带相关并发症发生率为3.28%,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5.20,P〈0.05)。结论新式约束带设计简单、固定牢靠、容易清洗消毒,防护效果及舒适程度明显优于传统约束带。  相似文献   

7.
8.
音乐干预在麻醉恢复室护理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音乐疗法在麻醉恢复室护理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全身麻醉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拔管后均清醒进入麻醉恢复室.观察组于麻醉恢复室停留期间收听适当的音乐;对照组不接受音乐干预.于进入恢复室(T1)及离开恢复室(T2)时点记录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变化及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同时记录两组患者的恢复室停留时间及麻醉护理满意度.结果 T2时点观察组患者心率、血压及VAS评分较T1时点下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两组患者麻醉恢复室停留时间无显著差异,但观察组麻醉护理满意度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音乐干预有利于维持患者在麻醉恢复室停留期间的血流动力学稳定;降低患者的VAS评分;提高患者麻醉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9.
杜文娟  张桂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4880-4881
目的 探索PDA在无线护理信息系统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2009-04起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呼吸内科应用无线护理信息系统,通过临床实践及反馈,总结PDA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的优势,所存在问题及对策.结果 及结论在无线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PDA使护理工作的移动办公成为可能,提高了护理工作效率,提升了护理管理的质量.  相似文献   

10.
主要综述了移动信息系统(MNIS)在护理病历书写、护理查房、健康宣教和临床教学等护理工作中的应用,分析了MNIS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规范流程在麻醉恢复室患者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总结安全护理措施。方法:采用规范转运流程对2 797例院内转运患者实施安全护理。结果:本组患者转运途中发生输液针脱落5例、堵塞4例,导尿管脱落2例,呼吸道梗阻6例,低氧血症22例,血压升高12例、下降4例,呕吐5例,躁动18例,寒战4例,经及时处理,均被平稳护送至病房。结论:运用规范转运流程进行有计划、有组织的安全护理,能保证麻醉恢复室患者转运安全,降低意外事件的发生率,增加手术周转率,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2.
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在麻醉恢复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麻醉恢复室护理工作程序管理化管理模式。方法:自行设计护理工作程序化管理方案(包括入科交接程序、监测护理程序、出科护理程序和管理评价机制)观察麻醉恢复成功率。结果:通过程序的应用,麻醉恢复成功率达100%,及时发现并发症。结论:程序化管理可以保证患者尽早接受专科系统的治疗和护理,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能力和护理水平,管理评价机制使护理质量得到持续改进,管理更加有序。  相似文献   

13.
影像科信息管理系统(Radiology Information Systems,RIS)是近几年随着HIS和影像存储与传输系统(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s,PACS)的逐渐普及而发展起来的,成为医院管理信息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院于2005年完成了放射科信息系统的初步建设,并将CR、CT、MR及数字胃肠造影集中臀记管理,通过应用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及管理效益。现就应用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娟  周娅颖 《全科护理》2016,(24):2556-2557
麻醉恢复室(post 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麻醉恢复期病人继续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直至病人的生命体征恢复到稳定状态的场所。主要收治当日全身麻醉病人术后未苏醒者和全身麻醉后病人情况尚未稳定者,或神经功能未恢复者[1]。为保证病人在麻醉恢复期间的安全,深化护理专业内涵,提升护理服务水平。我科2015年起将马斯洛需要层次论应用于病人恢复护理中,切实落实了精细化护理服务的内涵,即满足病人基本生活的需要,保证病人的安全,保持病人躯体的舒适,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护理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麻醉后恢复室(Recovery room)又称为麻醉后监测治疗室(postanesthesia care unit,PACU),是对麻醉后病人进行严密观察和监测、继续治疗,直至病人生命指征恢复稳定的单位[1].麻醉和手术均会对病人造成生理机能影响,特别是麻醉及手术后第1小时是最需要密切观察的时段,几乎危害病人生命安全的麻醉并发症都会在这段时间出现.由于麻醉后恢复室病人多、周转快、病种较复杂,为了降低医疗风险,我院PACU自2011年10月起使用自制标识,为每位病人不同的护理侧重点加以警示,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麻醉恢复评分(PARS)联合预见性护理在麻醉病人恢复护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麻醉恢复室病人423例,按住院号单双号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病人入室及出室时进行麻醉恢复评分,试验组依据麻醉恢复评分给予预见性护理及常规护理,对照组仅给予常规护理。比较两组病人麻醉恢复评分、并发症的发生及留室时间的差异,并分析麻醉恢复评分与美国麻醉师协会(ASA)评级及留室时间的相关性。[结果]试验组病人出室时麻醉恢复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并发症的发生及留室时间均低于对照组,麻醉恢复评分入室得分与ASA评级及留室时间均呈负相关。[结论]麻醉恢复评分可以定量地反映病人的生理功能变化,以麻醉恢复评分为基础的预见性护理的实施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缩短病人留室时间。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麻醉恢复室开展优质护理服务的方法和措施.方法 开展麻醉恢复期全程无缝隙护理,建立麻醉恢复室专科护理质量检查表,加强麻醉恢复室“身心温暖服务”,制作患者沟通卡片,把握好恢复期易出现危险的“五关”,简化护理文书书写等优质护理服务新措施.结果 麻醉恢复室实行优质护理服务后,患者和麻醉医生满意度得到明显提高.无护理差错、事故,无护理投诉.结论 开展麻醉恢复室优质护理服务,并持续工作改进,有利于实现“患者满意,社会满意,政府满意”的活动目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5S管理法规范麻醉恢复室感染控制制度和措施。方法通过应用整理、整顿、清扫、清洁和素养5项管理法,加强麻醉恢复室及附属区域感染控制管理。结果空气培养含尘浓度自2009年的4211.3粒/L下降至2013年的2600.4粒/L,麻醉恢复室空气培养非致病菌落浓度从2009年2个/20 cm2下降至2013年0个/20 cm2,自使用5S管理法以来,入恢复室患者无一例出现交叉感染,并建立了规范的感染管理制度,空气检测结果取得明显进步。结论5S管理法能有效提高麻醉恢复室感染控制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本院205例术后患者在麻醉恢复室(PACU)的管道护理措施,主要包括气管导管的护理、输液管道的护理、各排出管道的护理.认为复苏期管道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做好记录、妥善固定、严密监护,有利于防止护理意外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ARS评分法在麻醉恢复室(PACU)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收入PACU的2 562例全麻术后患者分成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三组,运用PARS评分法分别对患者进行出室和入室评分,同时观察、记录患者在PACU期间的相关生命指征和留室时间。结果老、中、青三组入室时的评分分别为2.1±1.5、3.2±1.6和4.1±1.4,出室时的评分则分别提高至7.3±1.3、8.4±0.8和8.6±0.5,差异有显著意义(t1=6.28,t2=6.16,t3=5.75,P<0.01)。老年组留室时间最长。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出室评分与入室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446,P<0.01),与留室时间呈负相关(r=-0.392,P<0.05)。ASA评级分别与入室、出室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362,P<0.01和r=-0.413,P<0.01),与留室时间呈正相关(r=0.370,P<0.05)。结论PARS评分法可以定量地判断患者的恢复情况,提高PACU护理工作的预见性,对于指导治疗、保障全麻术后病人的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是一种科学、有效的评估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