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为患者提供药学监护,保证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12月在本院使用阿托伐他汀且资料完整的50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可能影响肝功能的诸多因素进行χ2检验、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分析。结果肝功能异常的发生率为5.4%(27/500)。经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后显示,年龄≥60岁、饮酒≥500 g·周-1、合并用药(胺碘酮)与肝功能异常有关,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饮酒和合并用药(胺碘酮)是阿托伐他汀致肝功能异常的危险因素,选用他汀类药物时应结合患者的个体情况,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2.
何佳茗  林宇 《海峡药学》2014,(5):125-126
目的:分析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为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1年至2012年住院期间服用他汀类药物的患者,将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作为对照组,使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肝功能异常的影响因素,包括年龄、性别、药物、用药时间、饮酒、肝病既往史。结果5208例中2.63%患者肝功能异常。统计分析发现同对照组相比,男性、饮酒和既往肝病史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分别是2.99%,4.90%,5.36%,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而年龄、他汀类药物种类、用药时间无相关性( P >0.05)。结论男性、饮酒、肝病既往史是他汀类药物致肝功异常的高危因素,患者应加强肝功能监测。  相似文献   

3.
他汀类药物是临床上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常用药物之一.近年来,他汀类药物的使用不断呈现上升趋势,肝功能异常作为他汀类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一直备受关注,其主要表现为血清转氨酶的升高.目前他汀类药物致肝功能异常的机制主要涉及线粒体功能障碍、细胞凋亡、药物相互作用等.合理应用他汀类药物、定期监测肝功能指标、密切关注慢性肝病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浏阳市农村老年人危险和有害饮酒现状,探讨其主要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分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浏阳市839名农村老年人。结果:浏阳市农村老年人危险和有害饮酒发生率为11.2%,且在男性、离退休人员、无躯体疾病者、日常生活能力无损害者中的发生率较高。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性别、躯体疾病情况是老年人危险和有害饮酒的影响因素。结论:男性、无躯体疾病是老年人危险和有害饮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特点及防治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晶晶  刘水平 《中国药房》2014,(14):1298-1300
目的:研究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临床特点、危险因素、防治策略。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1月-2013年12月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44例为肌病组;同期同一病房原发病相同(均为冠心病或脑梗死患者)、同性别、服用同一类他汀类药物的北京地区患者44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在年龄、并发症、合并用药、药物剂量等方面的临床特点进行配对样本分析。结果:高龄、合并用药、甲状腺功能减低、肝功能不全或嗜酒史、大剂量用药是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危险因素。结论: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肌痛、关节痛伴或不伴肌酶升高。服用大剂量他汀类药物、合并多种其他CYP3A4代谢药或致药源性横纹肌溶解药是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的最重要危险因素。采用合理的防治措施后他汀类药物相关肌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痨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状况。方法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b(+)及HBcAb(+)、HBsAg(+)和HBeAg(+)及HBcAb(+)、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痨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状况。结果384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9%(73/384),乙月十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几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痨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应用抗痨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痨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状况.方法 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b(+)及HBcAb(+)、HBsAg(+)和HBeAg(+)及HBcAh(+)、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痨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状况.结果 384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9%(73/384),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 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痨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冈素;临床应用抗痨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痨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状况.方法 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b(+)及HBcAb(+)、HBsAg(+)和HBeAg(+)及HBcAh(+)、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痨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状况.结果 384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9%(73/384),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 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痨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冈素;临床应用抗痨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的一线抗痨药物引起肝损害的状况.方法 对比分析乙肝病毒感染单纯HBsAg(+)、HBsAg(+)和HBeAb(+)及HBcAb(+)、HBsAg(+)和HBeAg(+)及HBcAh(+)、肝炎病毒阴性患者之间经过抗痨治疗后肝功能损害状况.结果 384例病例中,肝功能损害总的发生率为19%(73/384),乙肝大三阳和乙肝小三阳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比率明显高于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乙肝病毒阴性和单纯HBsAg(+)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情况差异无显著性(P>0.05).同时还发现,大于60岁年龄组发生肝功能损害的几率要明显高于小于60岁的年龄组.结论 合并肝炎病毒感染、老年是抗痨药物引起肝功能损害的主要危险冈素;临床应用抗痨药物时,针对此类病人需密切关注其肝功能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0.
陈泓强  李莹  王明琴 《河北医药》2012,34(10):1473-1474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导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治疗的819例肺结核患者发生肝功能损害的临床资料,对肝功能损害与年龄、用药时间、结核病类型、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大部分在用药1周至2个月时发生,有危险因素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结论 强化期内、老年肺结核、粟粒型肺结核、HBsAg阳性的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高,应加强临床观察及肝功能监测,并预防性应用保肝药.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临床安全、合理地使用他汀类药物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索万方医学网数据库,收集致横纹肌损害的他汀类药物的通用名称、患者性别、年龄;肌酸激酶、肌红蛋白等变化;他汀类药物用法用量;横纹肌损害出现时间、临床表现、联合用药情况、治疗与转归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纳入35篇文献,共40例患者。发生横纹肌损害的病例中,60岁以上的患者占了70%,各他汀药物发生横纹肌损害与每天服用剂量有一定关联,往往在较高的剂量水平上发生的例数更多些。结论药物相互作用或许是引发服用他汀类药物后出现不良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转氨酶、肌酸激酶、肌红蛋白是服用他汀类药物的临床药学监护指标;而肌无力、肌肉疼痛、茶色尿则是服用他汀类药物出现不良事件的常见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12.
《抗感染药学》2016,(1):114-117
目的:分析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特点、危险因素和致病机制,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国内外医药数据库平台,检索与下载硝基咪唑类致肝损害的病例报告,分析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及其致病机制。结果:共检索到硝基咪唑类抗菌药物致肝损害病例报告51例,其中甲硝唑为32例,奥硝唑为17例,替硝唑为2例,塞克硝唑尚未见报道;中青年、女性患者和大剂量用药、疗程过长、联合使用肝毒性药物及饮酒等是致肝损害的危险因素;肝损害机制主要涉及药物或代谢产物对肝脏的直接毒性和免疫介导的过敏反应;5例因服用大剂量的甲硝唑致肝衰竭病死。结论:慎重选择用药人群,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用药,加强临床用药监测和严格硝基咪唑类药物的监管是预防硝基咪唑类肝损害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3.
他汀类药物引起的肝损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他汀类药物是3-羟基3-甲基戊二酰辅酶A还原酶抑制剂,是目前临床上广泛应用的降脂药物。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SILI)无特殊临床特征,与其他药物所致肝损害类似。SILI以肝细胞型多见,胆汁淤积型不常见,混合型少见。SILI的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本身的毒性、继发性效应及免疫机制等有关。高剂量、联合用药、肝病史等是SILI的危险因素。应用他汀类药物期间发生轻度肝损害者可减小药物剂量继续使用;发生中度肝损害者应在减量的同时使用保肝药物;发生严重肝损害者则需停药并采取相应的对症治疗措施。临床医师处方他汀类药物要注意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加强用药期间的实验室监测,尽量避免联合用药,并应嘱咐患者加强营养、注意休息。肝病患者慎用他汀类药物。大部分患者的SILI是可逆的。  相似文献   

14.
他汀类药物致药源性肌病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荆颖  王倩 《天津药学》2010,22(5):21-23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药源性肌病的特点和一般规律,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对1990—2009年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公开报道的使用他汀类药物致药源性肌病52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老年人多发;各个品种均有分布,由辛伐他汀引起的占大多数;横纹肌溶解发病率最高。结论:密切观察应用他汀类药物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化指标监测结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系统评价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的风险。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EMBase、Medline、Cochrane Library、康健数据库中有关他汀类药物引起肝功能异常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评价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提取有效数据后,采用Rev Man 5.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Mate分析。结果:共纳入9项研究,合计9 084例患者。研究包含药物有辛伐他汀、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瑞舒伐他汀、洛伐他汀。Meta分析结果显示,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使用安慰剂治疗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2.00,95%CI(1.23,3.25),P=0.005];并且他汀类药物高剂量组患者肝功能异常发生率显著高于低剂量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OR=1.84,95%CI(1.04,3.27),P=0.04]。结论:使用他汀类药物有引起患者肝功能异常的风险,且高剂量较易发生肝功能异常,临床应谨慎用药。由于纳入研究数量较少,该结论尚需大样本、高质量的RCT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16.
抗结核药物致药物性肝损害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炎的临床特点,探讨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诊断与及其预防和合理的治疗。方法根据临床用药史、临床症状、肝功能检查、影像学检查及药物性肝病诊断标准,对本站2004年至2006年管治的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后出现肝损害的61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48例结核病人接受抗结核药物治疗后,有61例病人出现药物性肝病,药物性肝病发生率17.53%,348例病人中HBsAg阳性32例,其中13例出现药物性肝损害,占40.63%。结论抗结核药所致肝损害多见于具有危险因素的患者,且多发生在用药的第1~8周。在进行抗结核治疗前应常规检查肝功能、HBsAg,在治疗过程中应定期检查肝功能、对抗结核药致肝损害的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帮助患者顺利完成抗结核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探讨饮酒与自杀意念的关系。方法:调查839名农村老年居民,用自编社会人口学问卷、酒精使用障碍筛查量表、病人健康问卷抑郁量表中文版、自编自杀行为量表收集资料。结果:危险饮酒和非危险饮酒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农村老年人抑郁状况与自杀意念存在相关性。结论:抑郁状况是农村老年人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但研究并未发现存在危险饮酒行为的老年人具有更高的自杀意念。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他汀类药物致肌损伤的一般规律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他汀类药物致肌损害反应16例。结果辛伐他汀最多,有8例(占50%),60岁以上患者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年龄段(占56%)。结论临床应重视他汀类药物的严重不良反应,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19.
331例抗感染药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了解抗感染药致老年人药品不良反应(ADR)的情况,分析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我院2004年1月~2009年12月收集上报的ADR报告中,抗感染药致老年人ADR的特点和规律。结果:抗感染药致老年人ADR共331例,占上报ADR例数的9.87%。涉及抗感染药为14类55个品种,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ADR占首位,其中以左氧氟沙星为主;给药途径主要为静脉给药;以皮肤及附件的损害最常见。结论:抗感染药致老年ADR与抗感染药的种类、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等多种因素相关,临床上给老年人使用抗感染药时应注意合理用药,以减少或避免老年人ADR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儿科患者使用喜炎平注射液致不良反应(ADR)的高危因素。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使用喜炎平注射液的1 180例儿科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ADR发生率,调查相关危险因素,并对其分别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 1 180例患者发生ADR 35例,ADR发生率2.97%,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的过敏性反应为主。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过敏史、给药剂量、溶媒种类、给药途径和合并用药是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3岁)、有过敏史、超剂量给药、溶媒为0.9%氯化钠注射液、静脉滴注给药和同时合并3种以上药物是喜炎平注射液致ADR的主要危险因素。儿童使用喜炎平注射液时,医生应进行危险因素预判,对可能发生ADR的高危患者进行适当监护,以安全、有效地应用喜炎平注射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