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踝关节骨折脱位常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其损伤机制较为复杂。临床处理不当,易引起踝关节严重功能障碍,应引起临床骨科医师高度重视。从1989年~2003年对120例踝部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进行手术治疗,现就有关问题进行分析总结。  相似文献   

2.
下胫腓联合分离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利斌  王福川  张国川 《河北医药》2010,32(24):3517-3518
下胫腓联合由胫腓骨远端和下胫腓韧带复合体构成,下胫腓联合分离是踝关节骨折脱位的常见并发损伤。踝穴上横向螺钉固定是临床上常用的手术方式,但容易导致螺钉断裂、胫腓下联合骨化、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踝关节活动度变小等并发症[1-3],四皮质固定虽然固定牢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疗效。方法选择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40例。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加下胫腓螺钉固定,术后6~8周拆除下胫腓螺钉。结果患者均获随访20个月。Baird-Jackson评分:优22例,良10例,可5例,差3例;优良率为80.0%。发生踝关节创伤性骨性关节炎5例,断钉1例。结论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疗效肯定;精确修复并稳定下胫腓联合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正>踝关节骨折脱位属于踝部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多并发下胫腓联合韧带损伤,踝部稳定性会受到严重影响。目前对于较严重的损伤予以下胫腓螺钉固定已经得到广泛认可。随着对于踝部功能解剖及生物力学的研究进一步进展,尤其是固定后可能出现断钉、下胫腓骨性连接等并发症[1],下胫腓联合损伤的内固定治疗必要性仍有争论[2]。2010—2015年作者治疗踝部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5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了治疗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的手术方法。方法:在2004年1月~2005年12月对56例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行腓骨内固定或不固定,内踝内固定,三角韧带探查修复术。未固定下胫腓联合。结果:平均随访18个月。用Mazur[1]评分系统评估手术疗效,优49例,良7例。未见骨折不愈合、关节不稳及创伤性关节炎等并发症。结论:对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踝关节骨折,除了要固定内、外踝,还需常规探查三角韧带有无损伤,若有损伤则予以修复。恢复了内、外侧所有结构的完整性后,就能真正恢复下胫腓联合及踝关节的正常生物力学环境和稳定性,这时即使不固定下胫腓联合,也可以获得下胫腓联合的稳定。固定内、外踝和下胫腓联合,而三角韧带的损伤不修复,虽然下胫腓韧带可以获得愈合,但三角韧带会愈合不佳、韧带松弛及功能不良,最终会导致创伤性关节炎。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踝关节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后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我院收治的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82例患者,有42例患者予以踝关节切开复位内、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观察组,另40例患者未进行下胫腓联合固定,命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术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随访,两组患者的Baird-Jackson踝关节功能评分和踝关节优良率无显著差异,两组相比,P>0.05。结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下胫腓联合分离固定与未固定对患者的下胫腓间隙和下胫腓重叠距离及患者的踝关节功能影响差异不大,均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1998年4月~2003年4月34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人中,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17例,旋前外旋10例,旋后外旋7例,均手术内固定治疗,必要时固定下胫腓联合,注意恢复腓骨的长度,随访8个月~3年.结果功能满意31例,达90.9%.结论坚强内固定同时,注意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腓骨长度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6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平均每组48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治疗;治疗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方式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骨膜移位方式对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92例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采用短肌腱移位方式治疗;研究组患者采用骨膜移位方式治疗。结果研究组患者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手术操作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应用骨膜移位方式对患有踝关节骨折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非常明显。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治疗分析,以供今后的临床工作参考。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35例,均进行切开复位,下胫腓联合采用拉力螺钉固定,术后用石膏外固定4~6周。术后随访1年,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并比较治疗前后患者情绪状态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效果为优者18例、良15例、差2例,优良率为94.29%。随访期间发生感染2例、内固定螺钉断裂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57%。与治疗前比较,患者SAS评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内外固定法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临床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X线、螺旋CT及三维重建检查技术对踝关节骨折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9年9月至2011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16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X线、螺旋CT及三维重建检查资料,并结合临床手术资料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6例骨折病例中,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4例、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及踝关节脱位者3例。X线正侧位片漏诊骨折3例,对骨折块来源判断错误2例,漏诊下胫腓联合分离2例。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技术诊断与临床诊断及手术所见全部相符。结论 X线检查有一定局限性,易漏诊,对骨折移位及骨折线走行显示不够直观准确,但简便易行,是急查及术后复查首选检查方法;而螺旋CT检查及三维重建,无解剖结构重叠,骨折块的显示、骨折块的移位、骨折线形态均直观清晰,骨折的分型准确可靠,是踝关节骨折术前评估及指导手术方式选择的重要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比较案例分析法,选取我院骨科2009年9月至2011年2月进行手术治疗踝关节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90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短肌腱移位组42例和骨膜转位组48例,比较组别间治疗疗效。结果组别间在手术时间及骨折痊愈时间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治疗效果上,骨膜转位组的痊愈率(50%)和治疗总有效率(93.8%)显著高于短肌腱移位组(P<0.05),治疗无效率6.2%显著低于短肌腱移位组(P<0.05)。结论腓骨骨膜转位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效果更为显著,值得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3.
踝关节骨折脱位合并下胫腓分离是踝关节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类型,Lauge-Hansen分型中旋前一外旋型Ⅳ度中,下胫腓分离的可能性为100%,只不过有些在原始X线片中未能显示,如果施以外展与外旋应力拍踝关节正位片,则可以得出明确的诊断。在正常情况下,下胫腓联合为适应踝关节的背伸与跖屈活动,而有相应的轻微增宽与变窄的活动。对于下胫腓分离,传统的方法是用螺钉将下胫腓联合固定,但由于内固定限制了下胫腓联合的生理活动,因此在术后约10周左右将内固定物去除,否则内固定物因承受应力而弯曲或折断,也会影响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方法。方法将60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腓骨骨膜转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对照组采用腓骨短肌腱移位法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的手术时间及骨折痊愈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的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3.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腓骨骨膜转位法能有效修复踝关节骨折时出现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除内外踝骨折外,常伴有后踝骨折、下胫腓联合分离及关节囊撕裂,在开放性骨折时软组织损伤更为严重,如能及时正确处理,踝关节功能大多得以恢复,否则将导致病废。我院于1992年5月—2002年5月手术治疗严重踝关节骨折脱位32例,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6.
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4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忠  曾庆龙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46-214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与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效果。方法:对外踝骨折伴有下胫腓联合分离者至少行4孔或8孔普通钢板固定,下胫腓联合行长螺钉固定,陈旧性骨折行腓骨截骨植骨术,术后石膏托固定1~4周。结果:随访40例。随访时间4个月~4年8个月,优27例,良9例,可4例,优良率90%。结论:认为按照Lduge-Hansen分类标准进行分类,可阐明受伤机制,能够表达韧带损伤与骨折间的关联,指导临床作出正确的治疗方案。而恢复外踝长度和稳定下胫腓关节。对踝关节的稳定和防止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科2005年4月至2010年12月间我可收治的23例合并下胫腓分离的踝关节骨折患者,均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结果本组23例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14个月;根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标准,本组优13例,良6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82.6%;1例下胫腓联合固定患者发生断钉,无感染、创伤性骨性关节炎、关节不稳、骨不连及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手术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分离可修复并稳定踝穴与距骨的解剖关系,不良反应少,可早期进行踝关节功能锻炼,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8.
<正>踝关节骨折是骨科中最常见的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的9%[1]。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逐渐增长,居于关节内骨折的首位。而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部位是由下胫腓纤维连接,它是由相邻的胫骨、腓骨远端通过前下胫腓韧带、横韧带、骨间韧带相连接,而在所有的踝关节骨折中大约有50%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下胫腓联合损伤[2],其发病率也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为了确保踝关节早期活动以及减少早期退行性骨关节炎和迟发性踝关节不稳定的发生,2017年以来我们采用了踝关节镜下进行手术,术中采用先固定腓骨然后根据腓骨牵拉试验和影像资料结果来判断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完成分型;并根据分型选择适宜的螺钉固定方式,取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脱位的临床治疗方法与关节功能恢复的关系.方法:手术和非手术方式治疗踝关节骨折脱位105例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随访91例,优60例,良19例,可8例,差4例,失访14例,优良率86.5%.结论:踝关节骨折脱位治疗应根据具体病例的损伤机理和特点而选定,不应将手术切开复位内同定作为闭合复位治疗失败的补充;外踝的解剖复位不只是增强踝关节稳定性,亦是减轻创伤性关节炎发生的重要因素;造成胫腓关节分离的腓骨及内踝骨折,在其行解剖复位坚强内固定之后,下胫腓关节分离无需行切复内固定.  相似文献   

20.
自1997~2003年我院对70例踝部骨折脱位伴下胫腓联合分离患者进行手术治疗,临床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