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药浴结合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疗效.方法:选取12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运用药浴结合推拿手法,再配合常规康复训练及神经内科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及神经内科治疗.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93.33%,明显优于对照组的53.33%(p<0.01).结论:药浴结合推拿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疗效明确.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的疗效。方法: 选取符合入选标准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8 例、对照组48 例,治疗组采用推拿手法,对照组采用持续静力牵张手法。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推拿手法治疗中风后肘关节屈曲痉挛有显效。 相似文献
3.
4.
5.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且出血性中风占据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存活患者仍有多数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强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康复锻炼、药物指导等,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远期预后较差,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较差。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是将毫针根据一定的角度刺入体内,配合捻转、提插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实现临床治疗的目的。而推拿是指在人体上根据经络、穴位利用推、拿、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但是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该文以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为起点,分析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中药湿热敷法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下肢痉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中药湿热敷法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下肢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肌张力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28/30),高于对照组的66.7%(20/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下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肌张力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肌张力分级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湿热敷法能有效改善中风患者下肢痉挛症状,改善肢体功能,临床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7.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死亡率已显著降低,然而其致残率在存活者中高达80%以上,而中风后痉挛是致残的主要病因。通过查阅和总结近年来推拿和现代康复训练对中风后痉挛状态的认识、治疗机制、治疗手法和临床效果的相关文献,发现推拿与运动疗法在原理和操作上有着相近或相同之处,并且治疗手法各具特色,二者结合不仅可以优势互补,而且治疗效果比二者单一使用更为显著。本文就推拿和现代康复各自对痉挛的认识、治疗效果及二者结合的必要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9.
偏瘫痉挛症状对病患的日常生活产生严重影响,笔者结合自身实践经验以康复医学为切入点,分析中风偏瘫痉挛病症的推拿康复研究。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医杂志》2013,(3):588-591
临床上中风病又叫脑卒中,根据流行病调查,在我国发病率居世界第二,且年龄趋向于低龄化[1],发病快,病死率高,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病种之一,发病后给患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可以根据不同阶段进行分期,其中的偏瘫痉挛期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临床医疗上面临的一项主要难题。中医针灸推拿作为中医中特色疗法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发挥了显著优势,在偏瘫痉挛期缓解肢体痉挛状态改善预后的作用也非常明显。通过临床实践,文献研究,从针灸部位(头针、体针、夹脊针、督脉针、跷脉穴针刺等特殊针法等),推拿手法(扌衮法、点穴法、掌擦法、捏法、运动疗法、逆推足三阴经法等),综合疗法等方面对用以针灸推拿为主治疗中风后偏瘫肢体痉挛状态的优势进行简要的综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中药熏洗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的临床效果。方法:12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给予巴氯芬片口服,观察组给予中药熏蒸联合电针治疗。结果:治疗后观察组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M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卒中病人运动功能量表(MAS)评分、表面肌电均方根(RMS)及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EMG)低于对照组(P<0.05)。总有效率观察组88.3%,对照组71.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熏蒸结合电针治疗中风后下肢痉挛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推拿关节治疗缺血性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缺血性中风有下肢痉挛状态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其中实验组的治疗方法是常规系统的药物、针灸结合推拿关节治疗,对照组的治疗方法是常规系统的药物、针灸治疗。应用改良的Ashworth评分标准、Fugl-Meyer运动功能(下肢)评分表及Barthel指数评分法对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评估,进而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治疗后患者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的评分结果均较治疗前有明显的改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两组间比较,实验组的肌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及Barthel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两种治疗方法对缺血性中风下肢肌张力增高均有治疗作用,并且推拿关节综合治疗的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3.
肌张力增高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肢体痉挛为主要表现,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本次研究选用虫芍舒筋汤结合针刺治疗中风后肢体痉挛取得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所有病例来源于2010 年1 月至2011 年12 月就诊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门诊及住院的中风偏瘫患者,符合纳入标准的观察对象.按首次来诊的先后顺序,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所观察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针刺对照组(对照组1)、中药对照组(对照组2),3 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相似文献
14.
缓解中风偏瘫痉挛状态推拿手法及其机理探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中风偏瘫痉挛状态为临床研究的重要课题。从康复医学角度介绍了缓解痉挛状态行之有效的推拿方法:(1)施Gun法于痉挛优势侧肌腹部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优势痉挛被即刻缓解为度。(2)用快速掌擦法于痉挛劣势侧至该侧肌张力增强为度。(3)用三指捏法于合谷和太冲穴获取深部组织酸胀感至伸指和产生足背屈、屈髋和屈膝为度。(4)缓慢屈髋、屈膝和背屈踝关节后快速伸髋、伸膝和跖屈踝关节;缓慢伸肘、伸腕和伸脂关节后快速屈肘、屈腕和屈指关节。并对其机理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的疗效。方法:46例患者均采用针灸推拿治疗,比较治疗前后患者上、下肢肌张力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患者的肌张力正常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结论:采用针灸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痉挛疗效显著,可有效缓解痉挛,改善中风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配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脑卒中后下肢痉挛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现代康复训练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配合平衡调筋解痉推拿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6周。根据改良Ashworth痉挛评定量表(MAS)、简式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量表(FMA)及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下肢肌张力、运动能力及生活自理能力的情况,并评估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FMA、BI评分及肌张力分级情况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P0.01),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组治疗后下肢痉挛疗效总有效率为97.6%,优于对照组的90.7%(P0.01)。结论:平衡调筋解痉推拿配合康复训练能有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改善患者肌张力,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针刺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推拿治疗及针刺配合推拿治疗3组,疗程共1个月,分别进行疗效观察与分析。结果针刺配合推拿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针刺组和推拿组,针刺组和推拿组比较疗效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针刺配合推拿治疗中风后偏瘫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20.
中风,又称为脑卒中,其位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之首,为患者家庭乃至全社会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中风后肢体痉挛作为其常见的后遗症之一,是严重影响患者康复的临床重点和难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近些年来相关文献的检索,从病因病机、中医内治法、中医外治法等方面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系统总结,以期对未来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治疗及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