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丁坤  王和平 《淮海医药》2004,22(6):454-455
目的 探讨右室流出道起搏螺旋电极导线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 对6例患进行了螺旋电极右室流出道永久起搏术。结果 所有病例都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 右室流出道起搏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明显改善血流动力学,改善心力衰竭患的心功能;急性和慢性起搏参数均良好,起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中的应用.方法 将68例需要植入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患者随即分成2组,应用主动螺旋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起搏简称主动电极组.应用被动电极植入心尖部起搏简称被动电极组.记录两组数中及术后的各项参数并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严重并发症.主动电极组植入即刻起搏阈值比被动电极组要偏高,无显著差异.主动电极起搏QRS波时限明显短于被动电极组,有显著差异.两组感知阈值无明显差异.随访1个月,两组起搏阈值,阻抗,感知无明显差异.结论 主动固定螺旋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是稳定,安全,可靠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临床应用在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心脏起搏适应证患者8例。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4例,房室传导阻滞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心室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结果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定位成功率为100%,起搏参数达到起搏标准。结论临床应用双弯曲指引导丝塑型法主动固定电极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4.
传统右室起搏为翼状电极右室心尖部起博(RVAP),与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P)相比,电极导管容易到达、方便圊定、不易脱位。近年来随着起搏器治疗适应证范围的不断扩大.大量高龄、严重心力衰竭和心脏明显扩大的患者入选本治疗方法,为了更好地固定电极防止其脱位,更大程度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传统的起搏方式和电极导管已不能满足需要,螺旋电极的出现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近期我科选择80例双腔起搏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螺旋电极的安全性、可行性及优越性,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5.
右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室流入道起搏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发现长期右室心尖部起搏导致心功能恶化,故临床医师在不断寻找更合理的右室起搏部位。目前关于右室流出道起搏及间隔部起搏的研究较多,关于右室流人道起搏的研究罕见,本研究对24例患者采用右室流人道起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张丽梅  陈宗宁  杨雪花  赵渊  魏引 《医药世界》2010,(10):1334-1335
由于右室间隔部起搏电极采用螺旋固定其脱位率低,效果好,操作安全,费用相对较低,据研究右室流出道(right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RVOT)起搏由于起搏位点距离希氏束较近,具有改善心室间电和机械活动同步性的潜在优势,并且采用主动固定电极后植入过程简单、阈值稳定、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超声心动图定位右室起搏电极不同部位的影像学及心电图特点进行分析探讨,为今后的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接受双腔起搏器安置术的患者96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超声定位分成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组、右室流出道前臂组、中间隔部组、前间隔部组4组,对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左前斜45°时,右室流出道前壁及前间隔部电极头段与水平线夹角显著大于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及中间隔部大(P0.05);左侧位时,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以及中间隔部电极指向脊柱比例较右室流出道前臂以及前间隔部大(P0.05);正位时,右室流出道前臂以及右室流出道间隔部电极高度角中间隔部、前间隔部高(P0.05);右室流出道前臂及前间隔部起搏QRS波时限、下壁导联存在切迹比例较右室流出道间隔部、中间隔部大(P0.05)。结论:右室不同部位起搏在影像、心电图上存在明显特征,对间隔定位具有显著临床价值,值得关注并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2007年3月~2013年3月期间,在本院治疗的86例安装埋藏式DDD起搏器患者分为流出道起搏组和心尖部起搏组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心功能情况。结果比较两组QRS波宽度(P〈0.05),术后3-6个月,患者的LVEF、LVEDD及L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室流出道起搏与心尖部起搏对LA、LVEF、LVEDD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但是前者的QRS宽度明显窄于后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右室双部位起搏治疗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方法:心力衰竭患者4例,其中心房纤颤合并高度房室传导阻滞3例,心房纤颤并左束支传导阻滞1例。采用右室双部位起搏替代双室同步起搏的方法,寻求心室再同步。结果:双部位起搏较单纯心尖部或右室流出道起搏时心输出量增加(P<0.05);3~10个月随访发现其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结论:右室双部位起搏方法操作简便、实用、易于临床掌握且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近年国外采用主动固定的螺旋电极进行右室流出道起搏(RVOT) 治疗有严重心衰的心肌病患者.由于RVOT接近房室结水平,可更好地恢复心室生理激动顺序,从而明显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充血性心力衰竭(CHF),CHF常为器质性心脏病终末阶段, 病死率高.如何提高CHF患者的生存率, 拓宽其治疗途径仍是当今研究的热点.本研究通过对RVOTS及RVA 起搏患者心电图QRS 波宽度、血流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旨在探讨两个不同部位的起搏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及如何鉴别左室流出道摩性早搏。方法:体表心电图12导联定位,激动标测和起搏标测相结合进行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QRS呈左束支阻滞图形,Ⅱ、Ⅲ、avF呈高幅R形态)36例。结果:36例射频消融成功率100%。体表心电图可初步判断其发生部位。34例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2例R波移行在V2,右室流出道消融未成功,后在左室流出道消融成功。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室早成功率高,安全性好,复发率低,明显改善症状。右室流出道图形室性早搏大部分可在右室流出道消融成功,但如果胸前导联R波移行≥V2,注意左室流出道起源可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难治性心房颤动(房颤)采用房室结消融加心室流出道VVI(R)起搏治疗的临床可行性。方法:穿刺右侧股静脉置入临时起搏导管,于右心室进行临时起搏,然后在右侧股静脉放入大头消融导管,在房室结交界区记录到希氏束电位后,放电消融房室结,在阻断房室结造成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后进行右室流出道VVI(R)起搏器植入。结果:本组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房室结消融加右心室流出道VVI(R)起搏治疗。术后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临床症状改善,在半年的随访中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半年后LVEF从手术前(0.32±0.03)增加到(0.67±0.04),前后比较P<0.01;半年后平均LVIDd从手术前(62.5±3.1)mm到(57.5±2.9)mm,(P<0.01);且无1例起搏电极脱位,随访起搏阈电位,阻抗在正常范围。结论:房室结消融加右心室流出道VVI(R)起搏治疗房颤能明显改善临床症状,改善心功能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不同标测方法的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66例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随机分组(起搏标测组和起搏+最早激动点联合标测组)进行射频消融治疗。结果起搏标测组和联合标测组各33例,两组分别成功消融32例,总成功率为96.8%,无严重并发症出现。但起搏标测组和联合标测组的手术及X线曝光时间不一致,分别为(72.87±23.34)vs.(58.56±20.56)min(P<0.05)和(7.59±2.67)vs.(6.13±1.71)min(P<0.05)。结论射频消融治疗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起搏和最早激动点联合标测可缩短手术及X线曝光时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并评价右心室心尖部起搏与右心室流出道起搏对左心功能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植入双腔心脏起搏器(DDD)患者58例,分为心功能Ⅲ级组25例,其中13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室心尖部,12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心功能Ⅰ~Ⅱ级组33例,19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心尖部,14例右心室电极位于右心室流出道。分别比较两组以及各亚组术后3个月心功能各指标以及心电图、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术后组间比较,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输出量(CO),每搏量(SV),QRS时限,B型钠尿肽(BNP),二尖瓣口反流面积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心室流出道起搏优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5.
摘要:目的 通过对不同部位起搏即刻体液因子的改变来说明起搏对心脏功能影响的机制。方法 40例心功能正常的患者分成4组,选择不同的起搏部位,1组:右心房起搏(AAI组):心房电极放置在高位右房;2组:右室心尖起搏(RVP组);3组: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OTP组);4组:双室起搏(BVP组),起博20分钟测定心钠素(ANP)、内皮素(ET)、醛固酮(ALD)、血管紧张素II(AII)水平。结果不同部位起搏20min后只有右室心尖起搏后ANP水平升高,其他三个起搏部位对ANP、ET、ALD、AII水平均无影响 结论 右室心尖部起搏是最差的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16.
王和平  夏雷  丁坤  朱超 《淮海医药》2003,21(5):345-346
目的 采用导管法射频消融术治疗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性早搏 (室早 )及室性心动过速 (室速 )并通过临床效果、安全、可靠等特点方面以探讨该术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方法 采用起搏标测的方法 ,以起搏 12导联心电图与室早及室速发作完全相同点为消融靶点。以即刻室早消失及右室心尖部和流出道不能诱发室速为消融终点。结果  6例室早消融即刻早搏消失 ,5例无器质性心脏病室早。2 4 h动态心电图检查 :室性早搏消融前为 ( 16 72 8± 2 75 2 )次 / 2 4 h,消融后为 ( 2 16± 112 )次 / 2 4 h( P<0 .0 5 )。 1例先心室间隔修补术后室早消融前为 2 185 6次 / 2 4 h,消融后为 175 6 9次 / 2 4 h( P>0 .0 5 )。 1例右室心肌病右室流出道室速发作时 ,药物及食道调搏均未终止发作 ,行急诊射频消融即刻成功。2 d后再次发作右室流出道另一部位室速 ,再次行射频消融术成功 ,随访 1月无复发。结论 无器质性心脏病顽固性右室流出道室早的经导管射频消融术 ,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方法 ,对右室流出道且发作时血液动力学稳定的室速经导管射频消融已得到临床认可 ,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高连杰  于波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1):36-37,40
目的:探讨心脏永久起搏器治疗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37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起搏器植入术前后血压变化及起搏部位对血压的影响。结果:起搏器植入前后血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起搏器植入右室流出道、右室心尖部前后的血压差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起搏器治疗能有效降低Ⅲ度房室传导阻滞伴发高血压患者的血压,起搏部位对血压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I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106例行DDD起搏器治疗的患者:男86例,女20例,年龄45~86岁,平均76岁,随机分为: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组(RVIS起搏组)56例,右室心尖部起搏组(RVA起搏组)50例。2组心房电极均植入右心耳梳状肌内,RVIS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流入道间隔部、RVA起搏组心室电极植入右室心尖部。分别观察2组在起搏器植入时、起搏3个月和6个月不同时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醛固酮(ALD)、心钠肽(BNP)和去甲肾上腺素(NE)等神经内分泌激素的含量;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心排血量(CO)、每搏输出量(SV)、射血分数(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和左室短轴缩短分数(FS)。结果 RVA起搏组治疗后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较起搏治疗前恶化,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趋于明显,而RVIS起搏组,其神经内分泌激素和心功能改变,较起搏治疗前明显改善,且随着起搏时间的延长改善的越明显,与RVA起搏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VIS起搏优于RVA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功能,纠正神经内分泌激素失调,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比较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方法38例病窦或Ⅱ°AVB、Ⅲ°AVB行RVOT间隔部埋藏式起搏术患者,26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上述患者术后7~10d的血液动力学参数,并与54例行RVA埋藏式起搏术患者(其中42例DDD起搏,12例VVI起搏)进行对比;同时对上述2组患者行RQS间期(QRSd)测试及6min步行试验(6MWT)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每分输出量(CO)、心脏指数(CI)、左室射血分数(EF)、左室充盈时间(LVFT)、6MWT均有明显的提高,QRSd有显著的减少。结论RVOT间隔部起搏比RVA起搏能获得更好的血液动力学效应。  相似文献   

20.
熊德高  石建 《贵州医药》2012,36(10):907-908
右室流出道靠近希氏束,此部位起搏可以获得较为生理状态的心室激动顺序,较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我科至2007年3月以来,成功地开展了40例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右室流出道主动固定电极安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例均为我科2007年3月至2012年3月的住院患者,年龄最大的82岁,最小的60岁.心律失常的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23例,Ⅱ°Ⅱ型房室传导阻滞7例,Ⅲ°房室传导阻滞10例,全部病例均有黑朦、晕厥等心动过缓症状,具有明确的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指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