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2.
中医治未病是中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医思想的不断丰富与拓展,中医防病治病理论在全面把握和预测健康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但是,防病治病的概念过于笼统,防病的具体健康状态定义模糊,判断防病的依据往往不明确,而治未病背后的辨证论治和机制认识,更注重宏观调控.检验医学可提供客观准确的实验数据,有助于从...  相似文献   

3.
唐玉麟 《家庭医药》2021,(3):361-362
目的:分析慢性病高危人群采取中医治未病理论的作用与效果.方法:将我院接受治疗的75例慢性病高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常规组患者采取护理干预,观察组患者接受中医治未病理论,比较两组患者血压水平、血糖水平、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均差异,P>0.05,治疗后有差异,且观察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论述影响寿夭的主要因素、衰老机理,以及防病治病在延缓衰老中的积极作用,探讨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延年益寿的实践.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论述影响寿夭的主要因素、衰老机理,以及防病治病在延缓衰老中的积极作用,探讨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下,延年益寿的实践.  相似文献   

6.
张晓天 《健康管理》2013,(10):60-63
一.治未病的概念"未病"不仅是指机体处于尚未发生疾病时段的状态,还包括疾病在动态变化中可能出现的趋向和未来时段可能表现出的状态,包括疾病微而未显(隐而未现)、显而未成(有轻微表现)、成而未发(有明显表现)、发而未传(有典型表现)、传而未变(有恶化表现)、变而未果(表现出愈或坏、生或死的紧急关头)的全过程。"治未病"的概念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在《素  相似文献   

7.
在传统的中医“治未病”研究中,往往强调的是作为先后天之本的脾肾的重要性,而关于调肝在“治未病”中的作用则较少有人关注。肝作为五脏之一,对人体具有重要作用且致病性非常广泛,因而中医“治未病”不应忽视肝。  相似文献   

8.
彭锦 《健康管理》2012,(1):20-21
中医学认为,健康的状态就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调整阴阳平衡是让人摆脱亚健康状态的总体大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不治已病治未病"的论述。"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养生的精髓,预先采取调养干预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转变。在  相似文献   

9.
10.
<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便提出了治未病的观念。到了唐代,在大医家孙思邈于所著的《千金要方》中,将机体状态分为未病欲病已病三个层次,认为上工医未病之病,中工医欲病之病,下工医已病之病。  相似文献   

11.
唐蓬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387-389
《内经》是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不但为中医学的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成为学习中医学必读的经典医籍,而且还渗透着较为丰富的"治未病"思想,十分重视和强调养生防病对人类生命的重要意义。本文从人的精神神智变化、饮食的宜忌、人的生活起居、人的劳逸锻炼、人与自然相应等五个方面,对《内经》"治未病"的预防学和养生防病思想进行了论述,并结合历代主要医家的观点阐明了"治未病"的学术观点对中医预防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陈友亮  沈健  邱召娟 《中国药房》2008,19(35):2723-2724
目的:探讨药物经济学在中医"治未病"中的应用。方法:通过对药物经济学及中医"治未病"理论的简单介绍,并以活血化瘀药预防脑梗死为例,分析以药物经济学方法研究中医"治未病"的可行性及必要性。结果与结论:应用药物经济学方法评价中医"治未病",将建立更加客观的中药评价体系,更好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3.
论中医学中的“治未病”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3个方面,分别论述"治未病"理论在小儿厌食症的预防和治疗中的应用,表明中医"治未病"思想贯穿于小儿厌食症的预防与治疗的整个过程.  相似文献   

15.
16.
金浪 《中国医药指南》2008,6(24):405-407
"治未病"是中医理论最具影响的学说之一。它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两个方面,十分切合当前"防治并重"的社区卫生服务理念和社区卫生服务"六位一体"的功能,可以说中医药参与社区医疗服务具有得天独厚优势。作者通过研究中医治未病思想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应用,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丘疹性荨麻疹是一种儿童常见的,主要由蚊子、跳蚤、臭虫等昆虫叮咬后引起的超敏反应性疾病。该病伴随的瘙痒,不仅影响患者睡眠,诱发的皮损及反复搔抓又会导致皮肤糜烂,甚至继发感染,严重影响儿童健康,且在门诊中所占比例较大,故对该病的防治工作极其重要。中医药防治丘疹性荨麻疹有诸多特色之处,笔者通过观察总结,发现对于该病的防治可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念入手,纠正患者特禀质体质的病理状态。本文首先介绍丘疹性荨麻疹的发病病机及易感人群,分析如何通过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中医理论来防治该病,并通过典型案例,介绍如何使用中医手段治疗并预防,最后总结该病提前预防才是避免发生的关键,防不胜防的情况下,辨证使用中医中药,可内服外用结合,可内治外治结合,对于疾病缓解、减少复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理论源于中医古医籍《黄帝内经》,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把中医"治未病"理念引入医疗活动中,在保持现代医学"诊断"、"治病"优势的同时,加入了中医"治未病"内容,发现中医"治未病"模式在妇幼保健院运用有广泛的社会效益以及良好前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脂肪肝的防治,是预防和降低脂肪肝发病率的有效途径。方法随机将脂肪肝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管理组进行治疗,并随访观测效果。结果对照组和管理组通过6个月治疗随访检测结果比较,管理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治未病"理论体系与现代医学"预防为主"的思想是一致的。中医"治未病"具有未病先防,已病防变两重原则。加强对居民及脂肪肝患者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识,强化患者自我管理,自觉纠正不良生活习惯及行为。合理膳食,戒烟限酒,适度运动,保持良好心态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措施。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指导脂肪肝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为了适应新时代下的医疗体制和医疗需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针对"看病难、看病贵"、"小病不出门,康复在社区"的这种医疗理念正是我国发展社区卫生的初衷。目前,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已经初具规模;预防、保健工作是社区卫生服务的重要内容,它的这种防患于未然思想与中医"治未病"理论相通。"治未病"是祖国传统医学中医学理论之精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愈后康复是中医"治未病"的深刻内涵。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中积极应用中医"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论,对于广大群众的健康生活及日常预防保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