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体已经成为生物制药产业的重要支柱。针对肿瘤生物治疗抗体,介绍了基于抗体工程技术研究的最新进展:包括抗体人源化改造、人源抗体制备、抗体效应功能提高等技术研发情况。基于此,展望抗体研发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人源基因工程抗体技术的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鼠源抗体对人的异源免疫原性问题直接导致了人源抗体技术的出现,经过十几年的研究,该技术日臻成熟.嵌合和人源化抗体的研究巳经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巳有产品应用于临床,但在实践中有其局限性.噬菌体抗体库体系的创建,用细菌克隆代替B细胞克隆,是人源抗体技术又一次突破性进展.噬菌体抗体操作简便,可以从中筛选出包括中和抗体、毒素抗体、多糖抗体、自身抗体、抗全细胞抗体在内的各种高亲和力抗体.转基因动物抗体技术于叨年代初出现,技术还不大成熟,目前人们只能将一部分人的Ig全套胚系基因转移到动物体内,但发展前景不可限量.  相似文献   

3.
抗体分子是生物及医学领域中用途最为广泛的蛋白质分子.抗体制备技术经历了源自一百年前的多克隆抗血清、七十年代的杂交瘤单克隆抗体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工程抗体阶段.使抗体的制备、性能和生产等均有了根本的改观.基因工程抗体指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改造和制备抗体,它兴起于80年代对鼠单抗的人源化改造,接着出现了各种形式的小分子抗体和抗体融合蛋白,至九十年代初产生的抗体库技术将基因工程抗体的发展推向了高潮.本文仅就基因工程对抗体的改造(鼠单抗人源化、小分子抗体、抗体融合蛋白)和基因工程方法克隆新的抗体(抗体库技术)的进展情况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基因工程抗体片段——谱写抗体家族的新乐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进步和抗体基因结构的阐明,以小分子抗体为基础并经基因工程改建从而用于研究和临床诊治的大量基因工程抗体片段应运而生。其中,可将生物学活性效应桥连于治疗靶标的双特异性抗体、同时增强抗体效能及细胞毒靶向性的免疫结合物、以独特的单域结构在生物技术和临床医学等方面倍受青睐的纳米抗体,以及在细胞内特定部位表达的细胞内抗体是近年来研究最活跃的几个领域。凭借免疫原性弱、组织渗透性强、低毒性及制备简便等优势,基因工程抗体片段较之单克隆抗体受到了更广泛的关注与认可。尽管大多数处于临床开发的抗体片段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还有待确定,但基因工程抗体片段的研发必将大大提高人类疾病尤其是肿瘤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5.
抗体治疗为复发和难治性造血系统肿瘤提供了一种新的选择.目前被批准治疗造血系统肿瘤的抗体有5个.本文介绍了这5种抗体的特点、用法和毒副作用.Rituximab是人/鼠嵌合抗体,Gemtuzumab和Alemtuzumab为人源化抗体,而Ibritumomab和Tositumomab是小鼠抗体与放射性毒素连接物.这些治疗性抗体的毒副作用为可逆性,病人大多可耐受,主要包括输液反应、肿瘤溶解综合征、骨髓抑制等.  相似文献   

6.
自身抗体包括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ASMA)、抗线粒体抗体(AMA)、类风湿性因子(RF)、红斑性狼疮(LE)因子、抗微粒体抗体(AMC)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TG)。作者在65份肝细胞癌(HCC)、50份肝硬化(LC)、50份慢性肝炎(CH)、30份消化道癌和100份正常血清标本中,检侧了这些抗体。抗核抗体、抗平滑肌抗体和抗线粒体抗体使用免疫荧光法,类风湿因子、红斑性狼疮因子使用乳胶凝集法,抗微粒体抗体、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采用血凝法。 检测发现:抗核抗体在肝细胞癌(30.8%)和消化道癌(33.3%)病人中,检出率显著升高:抗线粒体抗体和红斑性狼疮因子各组均未检测到;抗微粒体  相似文献   

7.
综述单链抗体、抗体融合蛋白、抗独特型抗体、双特异性抗体的研究进展,显示它们在临床肿瘤治疗方面的良好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
双功能抗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功能抗体就是双特异性的抗体,是一种非天然抗体,其结合抗原的两个臂具有不同的特异性。双功能抗体的构建通常采用生物学方法和化学交联法,随着抗体工程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最近几年又发展了一类新的构建双功能抗体的方法——基因工程法。采用基因工程法不仅能构建多种功能、多种用途的双功能抗体,而且使人源化双功能抗体的构建成为现实。双功能抗体作为一种新的二次导向系统在临床治疗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本文从生物学法、化学法以及基因工程法三个方面介绍了双功能抗体构建技术的发展、现状,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乳腺癌患者血清抗核抗体阳性率、细胞内定位及免疫荧光图形特点,探索抗核抗体作为肿瘤标志物的可能性.方法 收集2008年11月至2009年12月山东省威海市文登中心医院收治的97例女性乳腺癌,其中有腋窝淋巴结转移53例,无转移44例,52例女性乳腺良性肿瘤患者的术前血液标本,56例健康女性血液样本作为对照,应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IF)检测血清中抗核抗体.统计分析用χ2检验,若P〈0.05.再进行两两比较.结果 抗核抗体阳性率分别为对照组16.1%(9/56),良性肿瘤组21.2%(11/52),乳腺癌未转移组45.4%(20/44),乳腺癌转移组43.4%(23/53),4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69,P=0.001).两两比较显示乳腺癌未转移组、乳腺癌转移组抗核抗体阳性率高于对照组(χ2=10.332,P=0.001;χ2=9.803,P=0.002).对照组、良性肿瘤组、乳腺癌组三组间的抗核抗体、抗核质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321、7.902,P=0.000、0.019),抗胞质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5.995,P=0.050).乳腺癌组与对照组的抗核抗体、抗核质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36、5.972,P=0.000、0.015),抗胞质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4.473,P=0.034).乳腺癌组与良性肿瘤组相比,抗核抗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869,P=0.005),抗核质抗体、抗胞质抗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829、2.514,P=0.051、0.113).乳腺癌转移组与未转移组抗核抗体、抗核质抗体、抗胞质抗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41、1.607、1.861,P〉0.050).四组间血清抗核质抗体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00,P=0.019).结论 乳腺癌患者血清的抗核抗体与健康人生理性抗核抗体不同,有助于深入认识乳腺癌患者自身免疫现象,以供临床参考.  相似文献   

10.
观察经IL┐2和人胚胸腺LAK细胞治疗2~4个疗程的肿瘤病人的免疫反应。方法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清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抗LAK细胞膜和胞浆抗体、TNFα及受体与供体相互刺激杀伤作用。结果2年内监测血清抗核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类风湿因子均无变化,特异性抗胸腺LAK细胞膜IgG抗体有少量产生,但无抗胞浆蛋白抗体,胸腺LAK细胞与受体PBMC亦无相互刺激杀伤作用。结论人胚胸腺LAK细胞治疗癌症未观察到自身免疫的异常反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