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黔南苗医药对疾病病因的认识黔南苗医认为,季节变化是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光绪《乾州万志》记曰“春始见微霜,四时皆热。而人多生寒疾,盖症气卑湿,雾多风少,且冬寒返暖,则阴中之阳不固,复时阳雨反凉,则阳中之阴邪易侵,故阳不下降,阴上升,多上热一寒之疾也”指出风、寒、霜、雾皆为人体致疾因素。苗医认为,气、血、水是相成人生命的基本物质。人之所以生病,既因外为水毒、气毒、火毒所犯,内有情感、信念所动,亦因劳累损伤所致。其观点认为人体脾、胃是最重要的器官,主宰一切,胃能纳则百病能除。2黔南苗医药对疾病的分类和命名苗族没有文字,在认识疾病里有一定的局限性,特别对五脏六腑等内脏器官的认识不清晰,但长期的医疗实践中,通过对现象有认识,多以动、植、矿物命名,以明比隐,以形赋虚,便于记忆。与其他地区的苗族医药一样,黔南苗医药主要根据各种疾病的某些共同属性而将其归类。往往包含有该疾病的病因、病理、病症、病性及病势演变、预后等。黔南苗医药命名多依据发病部位或性质,取类比象。以动物形象命名,如口唇四肢发绀如乌鸦羽毛色叫“乌鸦经”;以植物形象命名,如其病灶溃烂如开花状称为“花”(如“肚花”);以家常使用之物品命名如“疔”;以主症命名如患者...  相似文献   

2.
手三里临床应用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手三里为手阳明大肠经经穴,考本穴定位多谓“曲池下二寸”,而命名为“手三里”是因其位置若于曲肘尖处量则为三寸,又能治上中下三部之病,位于手臂故名“手三里”。揣针灸诸穴名义,凡以三里、五里命名者,皆以其能治多经病也。笔者参考近10年有关文献,将手三里临床应用作一概述。1 用于肩臂病症1.1 痿证:《内经》云:“治痿独取阳明。”阳明多气多血,又主宗筋,与四肢不用的关系甚为密切,刺阳明之经穴可振奋阳气,加速经气运行,疏通阳明经络,使之气血津液充足,以润养病变组织,从而使其功能恢复正常。故手三里为治疗上肢痿证的常用穴之一,尤其用…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理论有效地指导了临床实践.因而在理论上、实践上,都把"风"与"血"这一外因和内因紧密联系. 1 古人对"风"与"血"关系的认识 <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一般认为,风属六气,肝属五脏.古人把中医脏腑辨证方法及病因学说共同分析归纳,作为临床辨证的依据,把错综复杂的临床表现归纳于某一病因或某一脏腑,作为审证求因的纲要.认为风的含义既指六淫中风邪引起的外风,也指诸如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口眼歪斜的内风,两者均具有善动、数变、动摇不定等类似风的特点."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掉"与"眩"都属风象,它的发生多与肝有密切关系,多属于肝的病变.  相似文献   

4.
室性早搏属中医"心悸"范畴,其发病特点与中医"风证"有相似之处."风为百病之长",外风、内风均可导致室性早搏的发生.外风可由表及里或直中于心而发病,多伴有表证,治疗上应注重风药的使用;内风多由热极生风、痰热生风、肝风内动、血虚生风、阴虚动风等扰动心神而发病,在清热、化痰、平肝、养血、滋阴的基础上,亦当注重祛风熄风."邪...  相似文献   

5.
詹杰  陈聪明  蔡锦松  甘慧娟 《西部医学》2018,49(4):52-53,61
目的论证周围性面瘫不可滥用祛风解表之法的观点。方法 (1)基于周围性面瘫少见表证或表证表现多为时短暂的临床实际,指出该病病位虽多在浅表经络,但少见表证,且病因虽多为外风,但多为外风中于经络或外风引动内风的里证(病在经络多为里证),故不可滥用祛风解表;(2)根据"风"的致病特点与该病常见症状的相关性,指出该病病因虽常为外风,但最终形成的证多为内风而非外风的证,故该病的核心病机应为肝风内动。结果周围性面瘫不可滥用祛风解表之法。结论周围性面瘫治疗当主以平熄内风为法,有表证方可祛风解表。  相似文献   

6.
"风药"经历代医家探索,不仅能祛除外风,亦能平息内风,临床应用愈为广泛,导师临证注重"风药",尤在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巧妙应用,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盛灿若教授认为,在针灸临证诊疗中,针灸治疗应运用中医理论和现代解剖学知识,结合疾病的发病部位与临床症状,坚持以"治病求本"为原则而施治。盛教授主张制订穴少力专的针刺处方,采用独特的针刺操作方法,总结了经穴或奇穴中的特效经验穴及经验配伍,并总结命名了诸如"面三针""咽四穴""颊内穴""鼻通穴"等新经验穴,且归纳了诸穴特定的施术方法,同时以提高临床疗效、加快治疗速度为目的,配合药物内服外用、揪痧法、放血法等内外治法为辅助。盛教授临证经验独具特色,且临床治病在改善症状,减少后遗症,防止并发症,缩短治疗周期方面独具优势。  相似文献   

8.
论治肝风     
祖国医学认为:“风”有外风与内风之分。外风是指人体外受风邪而得病。内风是从体内而生,是由人体内在脏腑的病变而引起,因其临床表现如同自然界的“风”一样,具有“动”“变”“突然”等特点,所以取类比象也叫做风证,但其性质与外  相似文献   

9.
倪锦玉  张寒放  翟文生 《中医学报》2020,35(6):1173-1176
风邪贯穿于肾病发生、发展的始终,是病程中的重要因素,外在风邪及内生风邪皆可入肾,形成肾风。在肾病治疗过程中予以祛风治风之药,理入肾之风,予风邪以出路,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内风、外风并非可以完全区分开。外风可以入里化为内风,内风也可与外风同气相求,共同为邪。临床上所用平肝疏肝、祛风理血通络等药物,并非全部都是辛温之品,所以在应用中不应只局限于古文献中所述风类药特点,凡具有升、散、行、动、窜、通等特点的药物均可归纳为风类药的范畴。而风药在治疗过程中不仅能直接祛散内外风,还可以通过调节机体脏腑、气血、阴阳的功能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0.
"虚—风—瘀—毒"复杂病机网络能较好地反映IgA肾病病机的复杂性及其病机的总体演变过程。其中"脾肾两虚"为本,是IgA肾病发病内在因素,"外风"为始动因素或诱因,"伏风"是导致IgA肾病迁延难愈,病情反复的基本因素,而"内风"的形成,络脉中的"瘀血",以及"毒邪"的化生是加重肾脏病进展,导致病情恶化的继发性因素。治疗应益肾健脾复其本,兼顾他脏以截断;外风宜散,伏风须托,络深当搜,内风当熄;起始治络,全程治络,化瘀宜辨轻重;注重清热解毒法与泄化浊毒法的运用。  相似文献   

11.
伏邪学说分"感而不发"和"伏而后发"两个阶段。临床发现部分抽动障碍患儿发病或复发与外感六淫邪气有较强的时间和病程相关性,与伏邪学说致病机制相似,故首次提出抽动障碍之"伏邪致动"理论。该理论认为外感邪气侵袭肌表,伏藏于半表半里而暂时不发怍,在外感邪气、情志变化等刺激下再次发病;病位在肺与肝,与风邪关系密切,系外风引动内风;治宜肝肺并调,一则宣肺肃降以疏散外风,二则疏肝通络以熄内风,表里同调,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2.
2针灸治疗技《灵担·经脉篇》所述.三阳之脉皆上于头面.可见本清与三阳胎有关。尤面为阳明之部,而三叉神经痛常发部位的目眶、面颊、耳前、鼻旁、口齿等皆属阳明经脉所过之处.所以临床针刺治疗常有重阳明经,按经脉循行取穴、局部职穴、辩证改穴、上痛下取等法。另有据疼痛部位,分别针刺三叉神经走出颅骨孔的神经于.或其周围走出经过的骨孔或骨管,或在该处加电治疗.还有采m耳针、鼻计、舌针、穴位注射、点刺放血等法治疗者。2·1针刺治疗:杨氏取风他、组风、太阳透地仓、合各、山地、外关为基本穴.纳I支加绿竹,扔D交加了关、四…  相似文献   

1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是指规则有序的心房电活动的丧失,代之以快速无序的颤动波。风性主动,"动"为风象。李平教授认为大凡临床上所见的颤震、瞤动等症状皆属风动之象,故心房颤动亦属风象,为"心风"。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李平教授从"心风"立论治疗房颤,"心风"包含外风和内风,房颤患者的基础疾病中有"心虚"(心系疾病)的特征,则外风易中、内风易生,内外合邪最易致病。房颤的证素为风、瘀、痰、火,"风为百病之长",风邪兼并瘀痰、火邪,导致了房颤的发生发展。中医古籍中关于"风邪"的认识与虫相关,风邪属无形之虫。虫类药,如全蝎、蜈蚣、地龙、僵蚕等入土善行,李平教授善用虫类药以入心搜风,往往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而言,五脏六腑之俞穴皆在背膂,而脏腑之气均注入俞穴。背又为总督诸阳之督脉所过,故不论风寒外束经输,卫阳失于展布,或阳虚阴寒太甚,中阳不足敷护,均可见背寒一证。前者必兼发热、肢楚、脉浮的表证,后者必具肢厥、便清、脉沉的里证。但临床上痰饮内伏亦往往背冷,  相似文献   

15.
读经随笔     
<正> “内经”二字之释义“内”字对“外”字而言。人生天地之间,体外皆阴阳四时五行之气,而为天地所具有者;体内则为五脏,与五脏内合之六腑,外合之形层也(形层,指皮脉内筋骨而言)。经者常也,一定不移也。所谓“内经”者,言人之体内五脏六腑及形层之气,与体外天地阴阳四时五行之气,经常相通,而有一定不移之义也。  相似文献   

16.
慢性荨麻疹属中医" 瘾疹"范畴,中医认为与素体禀赋不足、外感风湿热或饮食生活失调有关.慢性荨麻疹由于病因复杂,治疗较棘手,目前西医治疗仍以抗组胺类药物为主,停药易复发,中医则强调辨证论治.中医认为"无风无湿不痒".<内经>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的记载,又"心主血".认为此类疾病多为"湿热隐于血,外受风邪所致",故可从风、湿、气血三方面论治.  相似文献   

17.
天宗穴封闭治疗漏肩风170例疗效观察张红照中原油田采油二厂医院针灸科(河南范县457532)主题词肩凝症/针灸疗法,水针疗法漏肩风又称肩凝症,近称肩周炎,是以单侧或双侧肩关节酸重疼痛,并向前臂放射,外展、上举、内收运动受限为主症。发病特点多昼轻夜重,...  相似文献   

18.
大秦艽汤是金代刘完素创制的治疗中风名方,中风的病因存在内风、 外风之争,刘完素虽是内风说的首倡者,但因大秦艽汤中使用多味风药,后世主流观点仍认为该方主治外风.从玄府学说的角度看,阴血亏虚,玄府失养,虚热内生,热气怫郁,这是内风产生的原因,而大秦艽汤中风药与养血药配伍,正能起到通玄府、 行血滞的功效,与内风说相符.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大秦艽汤能改善血液流变性,抗凝、 抑制血栓形成,与该方养血、 通滞的观点吻合,而并无治疗"外风"解热镇痛、 祛痰镇咳的疗效.从中西医结合的视角,可还原刘完素本意,揭示大秦艽汤治疗内风的机理.  相似文献   

19.
王翰昶 《开卷有益》2014,(10):56-56
<正>清代安徽歙县,名医辈出,其中造诣精深者当属喉科医家郑宏纲。郑宏纲之父郑于丰,承家医学,并得闽人黄明声援喉科善本。其弟郑于蕃亦出黄氏门下,后传其医于子侄,由是郑门后裔皆以喉科明世。因其庐名"南园",时称"南园喉科"。郑宏纲承前启后,其长子郑承瀚、次子郑承洛,其堂弟郑宏绩、其侄郑承海、郑承湘,皆为喉科名医。而郑宏纲、郑承瀚父子的医学成就尤高。郑宏纲(1727-1787),字纪  相似文献   

20.
战文军 《黑龙江医学》2009,33(4):276-277
目的探讨锁骨外1/3骨折治疗的理想方法。方法对35例锁骨外1/3骨折患者采用2种手术方法,即克氏针"8"字钢丝内固定术;锁骨钩钢板(CHP)内固定术。观察其术后并发症的疗效。结果克氏针"8"字钢丝内固定术优良率95%;锁骨钩钢板内固定术优良率100%。住院时间、术中出血、术后关节功能等方面比较锁骨钩钢板(CHP)内固定术优于克氏针"8"字钢丝内固定术。结论锁骨外1/3骨折锁骨钩钢板(CHP)内固定术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