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了解深圳市10年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流脑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05-2015年深圳市流脑的疫情数据和信息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深圳市2005-2015年共报告流脑病例43例,年均发病率0.048/10万;流脑发病主要集中在0~29岁年龄组,占81.4%;发病时间集中在冬、春季,病例主要以工人、散居儿童为主.结论 近年来,深圳市流脑发病处于低发水平,B群流脑是流脑流行的优势菌群,应采取规范疫苗接种,广泛开展健康宣教,强化疾病监测等措施做好流脑的防控工作.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1998-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流脑的发病特征和变化趋势,为流脑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湖南省1998-2007年的流脑发病统计数据,分析流脑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运用圆形分布法分析流脑发病的季节性.结果 十年间,流脑的发病率逐年下降,由局部流行变为散发.发病高峰期为1月1日-5月11日,高峰日为3月4日.人口多且流动性大的省会城市长沙的发病率和发病数高.发病人群主要为15岁以下儿童,5~19岁的学龄儿童占到59.5%. 结论 发病率逐年下降可能得益于多年的疫苗预防策略,但近年来发病率和病死率的波动反弹现象和周边地区菌群转化的趋势提示我们要加强病原监测,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和调整疫苗预防策略,防止非流行菌群引起的暴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衢州市流脑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衢州市1950-2006年流脑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0-2006年衢州市累计报告流脑病例30294例,死亡14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11/10万,病死率为4.80%。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高发,3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42.85%。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36.60%。结论加强流脑监测,关注菌群的变迁,实施预防接种,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张虎 《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3):4547-4548
[目的]了解镇宁县艾滋病流行特征,为制定艾滋病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的方法,分析镇宁县2002~2007年HIV/AIDS病人的流行病学资料. [结果]自2002年发现HIV感染者至2007年底,累计报告HIV/AIDS病人216例,其中感染者180例,发病36例,死亡18例.传播途径以静脉吸毒感染为主,已出现性传播感染者,目前未发现母婴传播病例. [结论]镇宁县艾滋病流行速度快速增长,疫情明显上升,流行地区分布不均,有明显的聚集性,血液传播、性传播途径共存,应加强哨点及高危人群监测及高危行业干预,广泛开展艾滋病防制宣传教育、培训,遏制艾滋病的传播和流行.  相似文献   

5.
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及防制对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了解安徽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实验室检测。结果安徽省自2003年起流脑发病增多,2004~2005年度全省报告流脑235例,发病率0.37/10万,病死率8.09%;分布在全省60.0%的县,主要集中在皖南和江淮地区;有明显的冬春季发病高峰,1~4月病例数占总病例数的84.3%;13~18岁、7~12岁病例数分别占总病例数的42.6%和16.6%;全省有6个市发生7起聚集性流脑疫情,其中6起发生在学校;流行菌群发生变迁,以C群脑膜炎奈瑟菌为主。结论应采取以接种脑膜炎球菌多糖疫苗为主的综合性预防措施,同时开展流脑病例监测、流脑带菌率监测和流脑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衢州市流脑的流行特征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衢州市1950—2006年流脑的流行特征进行分析。结果1950—2006年衢州市累计报告流脑病例30294例,死亡1455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8.11/10万,病死率为4.80%。全年均有发病,冬春季高发,3月份为发病高峰,占报告发病总数的42.85%。病例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职业以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为主,占36.60%。结论加强流脑监测,关注菌群的变迁,实施预防接种,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衢州市自建市以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做好流脑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遵照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发的《浙江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方案》和《业务技术措施要点》选取<1岁,1~2岁,3~4岁,5~-6岁,7~14岁,14~19岁,≥20岁7个年龄段人群采集咽拭样本,开展健康人群流脑带菌率监测。流脑疫情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流行病学特征。数据整理、汇总采用Excel 2003,统计结果处理采用SPSS 13.0,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985-2010年衢州市共报告流脑病例985例,死亡39例。发病主要集中在1985-1990年,发病877例,占总病例数的89.04%,总体上呈逐渐下降趋势。2~4月份为发病高峰,发病年龄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职业以散居儿童居多,其次为农民和学生。监测结果显示:人群总带菌率23.04%,所有阳性菌株中,B群占83.26%(1 467/1 762)。结论加强流脑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监测,采取相应措施,控制流脑病例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东莞市1992-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的发病特点,掌握流行规律,提出预防控制对策.方法 对东莞市1992-2007年流脑疫情数据和个案调查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992-2007年东莞市共报告流脑病例142例,死亡9例,发病率在0.04/10万~0.72/10万之间.流动人口流脑的发病率(0.24/10万)高于本地人口(0.09/10万)(P<0.01);沿海片区发病率最高,为0.36/10万.2-4月份报告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数的65.49%.16~25岁组病例数最多,占发病总数的59.86%.工人和民工发病较多,分别为67例和46例,占总病例数的47.18%和32.39%.结论 东莞市流脑发病以散发为主,对流动人口进行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加强流脑监测对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1999-2017年江苏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发病流行变化趋势,为有效预防控制流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1999-2017年江苏省流脑病例的流行情况进行描述和分析。结果 1999-2017年江苏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814例,年均发病率00575/10万,其中2004年发病率最高,2017年降到最低;流脑发病主要集中在15岁以下儿童,占5644%;12月份到次年4月份为流脑发病高峰,占8713%,其中2月发病最多;病例以学生和散居儿童为主,分别占4092%和 2277%;2006-2017年,C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is,Nm)是主要流行菌株,占有明确菌群结果的5634%。结论 江苏省流脑发病呈下降趋势,但病死率有所上升,保持较高接种覆盖率,适时对重点地区和重点人群开展流脑疫苗补充免疫,同时加强流脑菌群变迁监测,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芜湖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为完善预防控制措施,有效控制流脑流行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芜湖市1951-2009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监测报告资料及这期间开展的流脑防治相关资料进行描述分析.结果 1951-2009年,芜湖市流脑发病总体呈下降态势,期间年平均报告发病率为38.24/10万,年平均报告死亡率为2....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辽宁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为了解流脑流行现状,制定流脑防控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6-2019年辽宁省流脑发病数据。结果 2006-2019年辽宁省共报告流脑病例183例,年均报告发病率为0.030 1/10万,死亡28例,年死亡率为0.004 6/10万,病死率为15.30%。发病时间以冬春季为主,11月至次年5月报告病例数占病例总数的89.07%;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20岁以下,占病例总数的52.46%。2006-2019年共检出明确脑膜炎奈瑟菌(Nm)分群病例11例,A群最多(81.82%)。从密切接触者分离到Nm 54株,A群最多(66.67%)。结论 2006-2019年辽宁省流脑疫情处于较低水平,应加强儿童流脑监测工作,做好实验室检测,提高Nm检出率,关注菌群变迁和耐药情况。  相似文献   

12.
流脑的流行机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2004年12月至2005年1月,我国安徽、江苏等省部分市、县出现了C群流行性脑脊髓膜炎(Cerebro-spinal Meningitis,简称“流脑”)的局部散发流行,2个月内共出现病例61例,其中8例患者死亡,中小学生占发病患者的77%。此次疫情经媒体曝光后引起了在校中小学生和广大居民的关注。近年来,流脑多次在我国中小学生人群中引起爆发和流行,给广大中小学生的身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为全面了解流脑的流行机制,并为其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本文就流脑的病原学、流行病学特征、流行过程和临床表现、流脑的监测和预防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2000~2008年度北京市大兴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控制流脑提供依据。方法利用流脑病例个案流调资料,对流脑发病特征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0~2008年度大兴区报告流脑48例,死亡2例。病例分布在10个地区,均为散发,黄村镇、旧宫镇、亦庄镇、西红门镇发病较集中;1~5月发病35例,占病例总数的72.92%;15~45岁发病占总病例数的50%;民工为主要发病人群,占总病例数的50%。结论继续开展外来务工人员流脑A+C疫苗接种(民工接种),规范14岁以下儿童流脑疫苗接种,开展流脑病例、健康人群流脑带菌和抗体水平监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贵州省1951-2014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及免疫策略,为制定和调整流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贵州省1951-2014年流脑监测资料及流脑免疫策略进行分析。结果 1951-2014年贵州省共报告流脑病例175 622例,死亡20 993例,1951-2014年贵州省流脑发病率0.014~220.41/10万,年均死亡率0.004~1.75/10万。全省流脑发病率从2006年的0.504/10万降至2014年的0.014/10万,下降97.22%;2007-2014年贵州省流脑年均发病28例、年均死亡4例,均分别较1951-2006年下降99.04%和98.93%。贵州省流脑发病具有明显季节性,76.68%的病例发生在冬春季,高峰在2月;80%以上的病例为15岁以下的散居儿童和学生,流脑发病占比较大(50%)的是毕节、遵义和铜仁市,自2006年MPV联合免疫策略实施以来,全省流脑发病率大幅下降,无明显发病高峰,总体呈散发。结论接种MPV是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及死亡的有效措施,MPV常规与A群MPV应急接种联合免疫策略的实施对降低贵州省流脑发病及死亡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5.
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安徽省合肥市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5~2007年流脑疫情资料。结果 合肥市2005~2007年流脑累计发病330例,2005年发病率为1.64/10万,至2007年上升到2.84/10万;经实验室确诊共,其中97.5%为C群,其余为未分群;冬春季发病高峰明显,每年1~4月流行期发病数均超过当年的70%;2005和2006年发病率最高为15~19岁组(8.63/10万,11.30/10万),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0~1岁组(11.15/10万),较2005年上升了近5.5倍;2005年城市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81.8%,2007年下降到43.6%,2005年农村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18.2%,2007年上升到56.4%;共发生19起聚集性流脑疫情,8起发生在学校,其中职业学校4起。结论 流脑流行病学特征逐年变化,尤其病例年龄分布特征明显,应适时调整最佳免疫策略和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莱阳市流脑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我市50年来流脑发病规律及流行特征,为今后进一步做流脑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计划免疫及人口资料,分析了我市50年来流脑发病规律及流行特征。结果:50年来流脑共发病11022例,共分3个周期,即1958~1965年;1965~1972年;1972~1979年。以20世纪60年代发病率最高;以12月份发病最高,男性高于女性;以5岁以下年龄组发病最多占81.7%。结论:该市在不同人群中维持流脑菌苗的高免疫接种率是控制流脑流行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中国1997~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1997~200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脑)流行病学特征,为有效控制流脑爆发、流行及探索经济有效的预防控制策略提供流行病学依据。方法利用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的数据资料对流脑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中国1997~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2006年为0.128/10万;2000年以来病死率呈上升趋势,2006年>9.0%。病例主要集中在贵州、四川、云南、河南、辽宁、安徽、新疆等省(自治区);发病季节高峰前移,仍以<15岁儿童发病为主,但发病有向大年龄移位趋势;儿童发病构成下降,学生发病构成上升。结论中国1997~2006年流脑报告发病率逐年下降,表明流脑预防控制取得显著成效。但仍存在流行的隐患,应针对薄弱环节,以加强监测为主,掌握流行动态,辅以疫苗和药物预防以防止可能出现的流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江西省1998-2007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趋势,为制定流脑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疫情信息监测管理系统的监测资料及流脑防治资料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江西省自20世纪80年代推广使用A群流脑疫苗以来,流脑流行的周期性被打破,流脑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2004年以来有所波动;1998-2007年全省累计报告流脑病例595例,年均发病率为0.14/10万,年均死亡率为0.0097/10万,病死率为6.89%;发病分布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大多数病例分布在山区和边远的农村;高发季节为冬春季,发病高峰是1-4月份,发病年龄以<15岁为主,占77.98%;健康人群带菌以B群为主,C群带菌率逐年上升;C群血清抗体水平较低,不足以建立免疫屏障。结论 近10年来,江西省流脑呈现发病率低,病死率高,分布广泛,发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季节性和年龄高峰等特征。加强流脑菌群监测及疫情预测预报,切实做好A+C群流脑疫苗的预防接种和应急免疫工作,重视经济不发达地区和边远山区人群的宣传教育,以控制流脑的发生和流行。  相似文献   

19.
常山县从1982年起对流脑实施监测、已历时十多年。近年来,全县流脑发病进入低谷。为探讨流脑流行规律的变化及防制措施,根据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流研所的流脑监测和防治工作计划,从1990年12月起,在流脑流行前期(12月下旬至次年1月上旬),对疫情和健康人群进行监测。现将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青海省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病学特征,加强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防控力度,巩固防治成果,降低流脑发病率和死亡率.方法 通过青海省免疫规划监测信息管理系统,收集全省2001年1月1日~2007年12月30日报告的所有流脑病例个案数据,采用描述性方法对相关指标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1~2007年青海省累计发病380例,年平均发病率1.01/10万,死亡18例,病死率为4.74%,年平均死亡率0.048/10万;发病率呈现农村高于城市,城市高于牧区;2~4月为高发季节,占全年发病数的64.21%;发病年龄组居前3位的是5~9岁,0~4岁,10~14岁,发病率分别为2.24/10万,1.76/10万,1.00/10万;学生发病占59.11%,其次为学龄前儿童,占36.05%.结论 流脑发病呈高度散发,发病有明显季节性,发病年龄以<15岁人群为主;流行菌群以A群为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