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房颤动 (atrialfibrillation ,房颤 ) ,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2 4小时动态心电图发生率近 5 % [1] 。约 70 %的房颤发生在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30 %无可发现的病因。房颤的发病率随年龄而升高。由于人均寿命的延长以及其他一些快速性心律失常用介入手段得以根治 ,房颤已成为心律失常领域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2 1世纪心血管系统两大流行病之一。除原发病的治疗外 ,房颤的治疗有 3个主要策略 :转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控制心室率和预防栓塞并发症。随着对房颤病因及电生理机制认识的深入 ,流行病学、循证医学资料… 相似文献
2.
3.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1],成人房颤发病率为0.3%~0.4%,60岁以上达到2.0%~4.0%,75岁以上达到8.0%~11.0%.常见病因包括风湿性心脏病二尖瓣病变、冠心病、心肌病、肺心病、先天性心脏病、甲亢,另有6%~15%为孤立性房颤,无明确的病因. 相似文献
4.
3恢复窦律和控制心室率AF患者应尽量恢复窦律 ,恢复窦律的优点是恢复心房的“辅助泵”功能 ,改善血流动力学 ,消除心悸 ,防止血栓栓塞。转复窦律的方法简单易行 ,但转复窦律的适应证有限 ,条件要求较高 ,转复后需长期服药预防复发。不论有无转复窦律的指征均需要控制休息和活动时心室率 (VR) ,这是AF治疗的基本原则 ,也是复律或争取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有复律指征者 ,首选电复律 ,转为窦律后维持用药预防复发 ,有心脏病者可用小剂量胺碘酮。药物转复在有器质性心脏病者 ,可首选胺碘酮 (或多非替特 ) ,小剂量静注 ;无心脏病者 ,可选用I类… 相似文献
5.
《中国医药指南》2019,(8)
目的探讨分析心室率控制与节律控制治疗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分别采用节律控制(节律组)和心室率控制(心率组)进行治疗,比较其临床疗效等相关观察指标。结果心率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1.11%,明显高于节律组的75.56%(P <0.05)。治疗后两组的NYHA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率(HR)、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等相关指标均有明显改善,而心率组的改善幅度明显大于节律组(P <0.05)。结论在心房颤动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治疗中采用心室率控制的临床疗效要优于节律控制。 相似文献
6.
谢满容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08,2(24):84-85
目的观察胺碘酮在治疗心房颤动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6例房颤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给予胺碘酮治疗;对照组给予洋地黄治疗,观察复律及心室率情况。结果胺碘酮在转复窦性心律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在心室率方面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胺碘酮在转复房颤方面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心室率控制方案在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对比,为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房颤患者的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伴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就诊顺序编号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分别为方案1组和方案2组,方案1组采用高心室率控制方案,方案2组采用低心室率控制方案,随访观察12个月。比较两组入组时和入组12个月的心功能指标(NT-proBNP、LVDD、LVED、LVEF)。入组后1个月、入组后12个月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入组时、入组后第3月、第6月、第12月的Holter监测心率。结果 (1)两组患者入组时NT-proBNP、LVDD、LVED、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12个月后,两组患者NT-proBNP、LVED均较入组时下降,且方案1组低于方案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VDD、LVEF与入组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入组时Holter平均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陕西省人民医院心房纤颤(房颤)住院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及治疗现状。方法对2005~2006年陕西省人民医院诊断的房颤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共257例,房颤病因主要为老年60.3%,冠心病40.5%,高血压35.7%。(2)房颤类型中阵发性房颤19.1%,持续性房颤24.1%,持久性房颤56.8%。(3)阵发性房颤复律及维持窦律治疗占26.5%,发作时治疗药物为西地兰、异搏定、胺碘酮。慢性房颤52.4%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常用地高辛、β受体阻滞剂;26.9%采用复律治疗,常用胺碘酮、异搏定。(4)脑卒中患病率为8.6%。(5)72.8%患者接受抗血栓治疗,其中华法林抗凝治疗者占54.5%,但高危患者中华法林抗凝治疗者仅有9.8%。结论该心房纤颤住院患者年龄、病因、房颤类型、脑卒中等流行病学特征与其它地区相似,阵发性房颤治疗不足,慢性房颤绝大多数采用心室率控制治疗。高危患者抗凝治疗不足。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血栓栓塞及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选择我院1999年12月至2001年12月诊断为房颤的559例患者的住院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于2004年11-12月随访471例,随访率87.06%。结果血栓栓塞事件中,以缺血性脑卒中多见。在入选病例中,接受抗栓治疗者迭80.68%,华法林治疗INR多为1.5~2.0;阿司匹林剂量多为100mg/d。在非瓣膜性房颤的患者中,13.52%有发生血栓栓塞危险因素的患者出院时未给予任何抗栓治疗;在出院后的3—4年中,有19.36%的患者因为担心出现出血事件而自行停止抗凝治疗。结论提示目前房颤抗栓治疗应得到临床医师及患者的充分认识和重视.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国内房颤抗凝治疗意识显著落后于西方国家,通过系统介绍国际最新房颤的规范法诊断与治疗,希冀为临床工作者的提供科学的药物与非药物抗凝的最优化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非瓣膜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实施复律治疗后维持窦性心律进行相应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68例Af患者,对其实施实施复律治疗后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随访后,68例患者中40例(58.8%)患者维持窦性心律,28例(41.2%)患者出现Af复发现象,并且有20例是在复律后1周内出现复发现象。同时在复律前复发组患者Af病症持续的时间较长,Pmax与Pd的时间也较长,SEC较多而且LAD较大。结论 Af病症的持续时间、Pd、与LAD是对复律治疗后维持窦性心律造成影响的独立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的疗效。方法:将80例心房颤动住院患者按照抛硬币方法随机分为两组,标记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40例患者采用胺碘酮治疗,对照组40例患者采用普罗帕酮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患者1月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52.5%,3个月为57.5%,6个月为67.5%,对照组患者1月维持窦性心律成功率为22.5%,3个月为27.5%,6个月为2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出现心动过缓1例,对照组患者出现2例心动过缓,未予治疗而自愈。结论: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可很好地维持窦性心律,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心房颤动60例患者抗凝治疗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7年2~10月住院患者中的心房颤动患者60例,分为心血管病房40例及其他病房20例两组,均采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结果:60例患者经过治疗之后,有效51例(85%),无效9例(15%),有效率为85%。根据患者服用华法林后第3~4天INR值上升的速度和幅度,判断患者对华法林的敏感性,分为不敏感、敏感、很敏感,根据敏感性以1mg增减剂量,不敏感者加量1mg,很敏感者减量1mg。本组60例患者中很敏感者15例,平均体重为(49.85±8.06)kg;敏感者32例,平均体重为(58.97±6.58)kg;不敏感者13例,平均体重为(81.19±7.77)kg。体重小的人群敏感性高,体重大的人群敏感性低。结论:华法林价格便宜,抗凝效果肯定,只要掌握好其药理特性,还是目前最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齐晓宇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4):73-74
目的 探讨老年心房颤动患者临床治疗复律效果分析.方法 选取临床2009年以来收治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46例选用胺碘酮治疗.结果 治疗后显效29例,有效6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76.1%.结论 胺碘酮治疗心房颤动有较好的疗效,患者有较好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临床药物治疗症状轻微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通过临床效果观察进一步筛选有利方案,控制或缓解病情。方法急性期快室率的控制方法有目标心室率,无禁忌证者可给予静脉注射艾司洛尔或地尔硫卓控制心室率,伴心力衰竭或左室功能下降者,可静脉注射西地兰或胺碘酮控制心室率;AF伴预激综合征者首先胺碘酮或普罗帕酮。长期维持心室率控制方法有无禁忌证者首选β受体阻滞剂;合并心力衰竭者可服用地戈辛及β受体阻滞剂;心室率控制不满意者可用地戈辛与β受体阻滞剂或NOHPCCB联合治疗;地戈辛不单独用于非心力衰竭阵发性AF患者的心室率控制,AF伴预激史者可用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结果钙通道拮抗剂如维拉帕米和地尔硫卓可有效用于房颤时的心室率控制,对于运动状态下的心室率的控制优于地高辛,和地高辛合用的效果也优于单独使用,最常用于无器质性心脏病或左室收缩功能正常以及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洋地黄类最适用于在紧急情况下控制房颤心室率的一线用药。结论β受体阻滞剂是最有效、最常用和常常单独应用的药物。临床上房颤治疗应个体化,症状轻微的老年心房颤动患者首选室率控制治疗,抗心律失常药物禁忌或不适宜转复的患者,亦应采用室率控制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住院期间发作房颤小于48h的患者经复律后只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根据是否存在一月内出现脑梗塞的临床表现,了解复律治疗后抗凝四周是否必要.方法:我院2012~2015年住院部一共发生55人/次的48h内复律的心房颤动,(CHADS-VASc评分≥1分)未行食道彩超检查,使用胺碘酮或纠正原发病使患者复律,在复律后仅给予阿司匹林治疗100mg/d,通过患者再次住院或门诊复诊、电话随访等方式了解患者复律治疗一月内是否出现缺血性脑卒中表现.结果:该类患者出现一月内新发脑梗死几率1.82%(1例),脑出血几率0%,致残率0%,其中32例给予胺碘酮直接复律,18例在纠正电解质及肺部感染后自行复律,5例在未处理时自行复律,其中有一例复律后在住院第二天出现新发脑梗死表现,其余病例根据出院后一月随访及部分病例复诊结果,未发现症状性脑卒中表现,但发现有4例在一年内再次住院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结论:新发的房颤在48h内,在无抗凝的情况下,直接给予复律治疗似乎短时间内存在较高的血栓脱落的风险,使用阿司匹林预防效果欠佳,建议住院期间继续给予抗凝治疗,出院后随着时间推移,风险进一步下降,出院后至复律4周抗凝必要性有待验证.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老年房颤患者并发脑栓塞的危险因素以及抗凝治疗的现状。方法我们对2007年1月至2012年1月106例老年房颤患者的危险因素、超声心动图心脏附壁血栓发现率、抗凝治疗及脑梗死发生情况,同时观察心脏病无房颤患者及非心脏病无房颤患者脑梗死发生情况。结果 106例房颤患者中,病因以冠心病(59.43%)、高心病(11.32%)、心肌病(包括扩张性和肥厚性心肌病)5.66%为常见;超声心动图检查,于左心房发现附壁血栓3例;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5.8%,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15.3%,而非心脏病无房颤组脑梗死发生率为3.8%;持续性房颤患者中未用或偶尔使用抗凝剂者和长期使用者脑梗死发生率分别为53.3%和35.7%。结论房颤是老年人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抗凝治疗能够降低这种危险。 相似文献
18.
房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其并发症多,致死、致残率高,所以规范、合理的治疗尤为重要。本文结合国内、国际相关指南,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旨在对房颤的治疗寻求一种权衡利弊、突出个体化的治疗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9.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近20年来,房颤造成的死亡从1980年的27·6/100000人上升到1998年的69·8/100000人。在所有的心律失常中,房颤的发病率增长最快,从1985至1999年,几乎上升了3倍[1]。血栓栓塞性并发症是房颤最大的危害之一,非瓣膜性房颤使患者的脑卒中率升高5·6倍,而瓣膜性房颤患者的栓塞率高达非房颤患者的17·6倍[2]。我国部分地区心房颤动住院病例回顾性调查表明[3],房颤患者脑卒中的患病率为17·5%,而长期抗凝治疗者仅占6·6%。胡大一等[4]进行的房颤脑卒中病例对照研究显示,我国房颤脑卒中的患病率为24·8%,… 相似文献
20.
老年心房颤动的华法林抗凝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临床实践中心房颤动(房颤)患者接受抗凝治疗的具体情况。方法:每日晚饭后服华法林,起始剂量3.0mg/d,每5~7天测量1次INP,使INR在2.0~2.5。INP〈2.0时,华法林剂量每3-5天增加0.5mg,直至达标,当INP〉2.5时,当日起药物剂量减0.5mg,直至达标。结果:维持剂量为(2.35±0.44)mg,最高3.5mg,最低1.5mg,其中87.5%患者维持用量为2.0~3.0mg。达标时间为(10.5±3.4)d,最高21d,最低5d,其中74.5%在14d内达标。结论:当前基层医院房颤抗凝治疗率极低,应提高广大医务人员与患者对房颤并发栓塞的危险性的认识,减少房颤患者栓塞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