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乳腺癌中组织蛋白酶D(cathepsinD,CD)和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的表达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应用LSAB免疫组化法检测CD和PSA在78例乳腺癌中的表达,其中伴同侧腋淋巴结转移者36例。结果:(1)78例乳腺癌CD阳性表达率41.03%(32/78),PSA阳性表达率43.5%(34/78);(2)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D阳性表达率69.44%(25/36),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CD阳性表达率16.67%(7/4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3)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PSA阳性表达率25.0%(9/36),无同侧腋淋巴结转移组PSA阳性表达率59.52%(25/42),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结论:CD和PSA的表达可作为乳腺癌预后检测的参考指标。CD表达阳性率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呈正相关,与预后负相关;而PSA表达阳性率与同侧腋淋巴结转移呈负相关,与预后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Ⅱ期乳腺癌阳性腋窝淋巴结结外侵犯(extranodal extension, ENE)的临床意义及影响预后的ENE垂直直径的截点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08年1月1日~2012年12月31日存档的原发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改良根治手术标本287例,所有患者均有1~3枚腋窝淋巴结转移,镜下观察腋窝淋巴结转移及ENE情况,测量ENE的垂直直径,结合其他临床病理特征分析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287例中有ENE者80例,阳性率为27.9%,ENE的垂直直径中位数为2.5 mm(0.5~12 mm)。肿瘤直径越大、临床分期越晚、淋巴结转移数越多,ENE的发生率越高;ER阴性者比阳性者发生率更高(P0.05)。Ka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腋窝淋巴结ENE阳性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disease free survival, DFS)率及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 OS)率分别为55.8%和84.4%,低于阴性组的90.6%和95.1%,5年DFS和OS时间均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ENE阳性、HER-2阳性、分子分型是影响Ⅱ期乳腺癌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ER阳性患者与较好的预后相关。以ENE垂直直径3 mm为截点,3 mm是影响患者DFS和OS的独立危险因素,与≤3 mm组相比,对5年DFS及OS影响的相对危险度分别为4.251(95%CI:2.382~7.586)和2.806(95%CI:1.146~6.883)。结论腋窝淋巴结ENE可能是Ⅱ期乳腺癌不良预后的指标之一。ENE垂直直径是预后影响因素的独立预测指标,ENE垂直直径3 mm有望作为乳腺癌患者预后风险预测的截点值应用于临床诊疗决策。  相似文献   

3.
三阴性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 分析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与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将382例可手术乳腺癌患者根据淋巴结转移情况分组,有淋巴结转移的为阳性组,无转移的为阴性组;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ER、PR、Her-2蛋白表达进行检测,根据其结果分别将淋巴结阳性组和阴性组再分为两组,一组为TNBC,另一组为非三阴性乳腺癌(non-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non-TNBC),比较TNBC和non-TNBC的临床病理特征,Kaplan-Meier法分析乳腺癌的5年无瘤生存率.结果 21.5%(82/382)的病例为TNBC,淋巴结阳性者为163例(42.7%),其中TNBC占43例,淋巴结阴性者为219例(57.3%),其中TNBC为39例.TNBC的淋巴结阳性率(52.4%)高于non-TNBC(40.0%),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在淋巴结阳性组中,TNBC较non-TNBC肿瘤直径大(P=0.014),在淋巴结阴性组中,TNBC中有乳癌家族史的比例要高(P=0.030),其它临床病理特征差异无显著性(P>0.05).淋巴结阳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60.5%,non-TNBC组为7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淋巴结阴性组5年无瘤生存率TNBC组为74.4%,non-TNBC组为88.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3).结论 无论淋巴结转移情况,TNBC比non-TNBC易发生复发和转移,临床预后差.  相似文献   

4.
目前研究发现细胞粘附分子CD4 4H在人正常组织和恶性肿瘤中有不同的表达 ,异常表达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与预后相关。为此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乳腺癌组织中CD4 4H的表达及其意义。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收集我院外科手术切除、经病理确诊的乳腺癌110例 ,其中包括 :浸润性导管癌 73例 ,非浸润性导管癌 8例 ,乳头状癌 6例 ,纯粘液癌 6例 ,浸润性小叶癌 10例 ,鳞状细胞癌 3例和派杰病 4例。在 110例乳腺癌中 ,有淋巴结转移 6 4例 ,无淋巴结转移 4 6例。患者全部为女性 ,年龄 2 4~78岁 (平均 6 5 3岁 )。另选乳腺良性肿瘤 2 8例…  相似文献   

5.
胃癌p16和cyclin D1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一、材料与方法1.标本 :86例胃癌组织为我院外科 1993~ 1995年间手术切除标本。参照文献进行组织学分类及分级[1] 。其中高分化腺癌 14例 ,中分化腺癌 2 4例 ,低分化腺癌 4 8例 ;2 4例不典型增生取自癌旁组织 ;另取 2 2例正常胃粘膜作对照。临床分期 :Ⅰ期 2 2例 ,Ⅱ期 18例 ,Ⅲ期 3 8例 ,Ⅳ期 8例。 78例有完整随访资料 ,生存超过 5年者 2 8例 ,占 3 2 .5 6%。2 染色方法 :按LSAB试剂盒 (丹麦DAKO公司产品 )进行染色。p16蛋白多克隆抗体 (N 2 0 )为美国SantaCruz公司产品 ,1∶5 0稀释 ;cyclinD1单克隆抗体为D…  相似文献   

6.
文献报道 ,慢性肾功能衰竭 (CRF)患者血浆ANP水平随着肾功能恶化有增高趋势 ,血液透析后患者血浆ANP水平下降。现将我们对 48例因CRF接受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患者测定血浆ANP结果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一、对象(一 )正常对照组 :40例 (男 2 1,女 19) ;平均年龄 41.5±12 .6 (2 9~ 5 4)岁 ,经有关检查可排除心、肾、脑疾患。(二 )CRF尿毒症期患者 78例 ,分为 2组。 1.CRF尿毒症期非透析治疗组 :30例 (男 18,女 12 )平均年龄 46 .5± 12 .5 (34~ 5 9)岁。 2 .CRF尿毒症期腹膜透析治疗组 :48例 (男 2 2 ,女2 6 )平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淋巴结转移密度与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13例乳腺浸润性导管癌的临床资料,按淋巴结转移密度分为ND40组、ND=0组和ND≤40组,采用Kaplan-Meier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比较临床病理特征及淋巴结转移密度评价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的价值。结果 ND40组、ND=0组和ND≤40组5年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Ⅲ期乳腺癌患者中,淋巴结转移密度提供良好的分层意义,ND40组Ⅲ期乳腺癌与Ⅳ期乳腺癌预后无差异(P=0.453)。单因素分析显示,脉管癌栓、淋巴结转移密度、TNM分期、雌、孕激素受体状态及p N分期均与患者的5年无瘤生存率和总生存率有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组织学分级及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均0.05);淋巴结转移密度是影响患者5年总生存率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淋巴结转移密度是手术治疗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提示其可作为乳腺癌预后的参考标准,ND40组提示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8.
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相关因素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级间阳性率差异存在显著性(P<005);CD44与PCNA表达存在平行关系,与ER表达呈负相关趋势。结论: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有关,是乳腺癌患者预后判定有价值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9.
10.
p53基因的突变常见于人类的癌症包括乳腺癌。p53基因是细胞凋亡的调节因子之一,它的功能性丧失可能会引起细胞凋亡受阻,使癌细胞对化疗产生耐受性。p53突变与淋巴结阳性的乳腺痛的预后有明显的关系,但它与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预后关系尚不清楚。为了探讨p53能否预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的化疗反应,作者对347例淋巴结阴性乳腺癌(T0-T4)进行了分析。患者均作了包块或乳房切除术,随机分成两组,一组不作化疗,另一组化疗6个疗程(CMF方案),两组均作了局部放疗。平均随访期9.32年(前3年每半年随访一次,以后每年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乳腺癌层粘连蛋白受体 (LN R)与间质微血管密度和肿瘤转移、复发的关系及意义。方法 :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检测 73例乳腺癌LN R、FⅧAg的表达 ,并对 2 8例病人进行随访分析。结果 :LN R的表达程度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存在正相关 (P <0 0 0 0 1) ,与病理分级无关 (P >0 0 5 ) ,与乳腺癌间质微血管密度 (MVD)存在正相关 (P <0 0 0 0 1)。淋巴结转移阳性组其MVD值明显高于阴性组 (P <0 0 0 1)。随访 2 8例病人中 ,复发组的LN R表达增强比率及MVD值明显高于未复发组 (P <0 0 5 )。结论 :LN R的表达程度及MVD值均可作为判断乳腺癌病人转移及复发的独立指标  相似文献   

12.
我们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手术标本的石蜡包埋组织中c erbB 2蛋白、p2 1蛋白、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以及雌激素受体 (ER)和孕激素受体 (PR)表达情况 ,旨在进一步探讨癌基因蛋白 ,细胞增殖活性和激素受体与乳腺癌组织学分级及术后生存期的关系 ,为乳腺癌的病理诊断、预后判断及治疗提供依据。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 :47例乳腺癌标本取自大同市第五医院病理科和北京医科大学病理学系外检档案 1987~ 1990年手术患者 ,有完整随访资料 ,从术后随访至死亡 ,存活病例随访 5年以上 ,最长达 10年。 47例中女性 46例 ,男性 1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我们试用疟疾疗法治疗人免疫缺陷病毒 (HIV)感染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AIDS)患者并随访 2~ 3年 ,发现患者的免疫指标得到了部分的改善。本研究报告CD4细胞基线水平不同的HIV感染者在急性疟疾期及其后 3个月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表型的变化 ,以进一步阐明疟疾疗法治疗HIV感染的适应证及该疗法的部分机理。12例HIV 1感染者接受疟疾疗法 ,按美国疾病控制中心 (CDC) 1993年修订的分类方法分组 :5例CD4≥ 5 0 0× 10 6 L为第 1组 (G1) ,5例CD4在 499~ 2 0 0×10 6 L为第 2组 (G2 ) ,2例CD4<2 0 …  相似文献   

14.
一、材料与方法1.74份女性乳腺癌标本取自我院 1989~ 1991年手术治疗病例 ,年龄 33~ 6 4岁 ,中位年龄 47岁 ,腋淋巴结阴性者 31例 ,阳性者 43例 ;肿瘤≤ 5cm 43例 ,>5cm 31例 ;组织学分级Ⅰ级 10例 ,Ⅱ级 12例 ,Ⅲ级 5 2例 ;雌激素受体 (ER)阳性38例 ,阴性 36例。同时选择同期女性良性乳腺肿瘤 31例 ,年龄 2 6~ 6 6岁 ,中位年龄 42岁 ,其中 10例伴有不典型增生。2 .试剂与方法 :链霉亲和素标记 (LSAB)试剂盒为美国Zymed公司产品 ;Ⅷ因子抗体为丹麦DAKO公司产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LSAB法 ,将标本常规石蜡包埋 …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不同分子分型和临床病理特征与乳腺癌术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8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ER、PR和HER-2的免疫组化结果,将其分成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4组,并进行随访。结果不同分子分型的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与Luminal A型相比,HER-2过表达型和三阴型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无病生存期和总生存期短(P0.05)。应用Cox风险回归模型分析,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但实验未能揭示分子分型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P0.05)。结论肿瘤大小和淋巴结转移数目是影响乳腺癌患者术后5年总生存期和无病生存期的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乳腺癌原发灶组织和腋淋巴结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数量和状态,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相比较,探讨其意义.方法 对资料齐全且术前均未接受任何化疗和放疗的74例乳腺癌原发灶及所切除的腋淋巴结进行病理分型及临床病理分期,并分为淋巴结无转移组和有转移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催化信号放大系统和EnVision法,通过单克隆抗体CD8、粒酶B、穿孔素、CD56的检测,分析肿瘤原发灶及腋淋巴结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表型和功能.结果 在肿瘤原发灶组织中CD8+细胞间质明显多于实质,淋巴结无转移组肿瘤局部[(35.7±16.0)个]及腋淋巴结CD8+细.胞数[(53.0±18.2)个]均高于淋巴结有转移组[(23.7±9.6)个和(38.2±12.7)个],肿瘤原发灶CD8+细胞数在5年生存组[(32.9±14.1)个]显著高于死亡组[(20.1±9.9)个].以粒酶B为细胞毒性淋巴细胞活化标记时,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和腋淋巴结中CD8+、CD56+细胞数均与临床病理分期无关.与Ⅰ期相比,在Ⅲ+Ⅳ期原发灶组织和腋淋巴结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数量显著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在多数情况下,原发灶组织中穿孔素+细胞数量明显低于粒酶B+细胞.结论 在乳腺癌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对抑制其肿瘤转移、提高患者生存率有一定意义.组织中细胞毒性淋巴细胞功能缺陷可能是影响其发挥抗瘤效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EGF-C)与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三者在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对84例乳腺癌(有腋淋巴结转移者52例,无腋淋巴结转移者32例)的VEGF-C、MMP-2和-9以及血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LYVE-1)的表达进行检测,统计分析VEGF-C、MMP-2和-9与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利用重组质粒表达载体介导的短发夹式干扰RNA(shRNA)靶向沉默乳腺癌MCF-7细胞株中VEGF-C基因,PCR检测VEGF-C、MMP-2和-9的表达.结果 VEGF-C与MMP-2和-9在乳腺癌组织中均呈过表达,分别为83.3%(70/84)、89.3%(75/84)和75.0%(63/84),且在腋淋巴结转移组[94.2%(49/52)、98.1%(51/52)和88.5%(46/52)]比无淋巴结转移组[65.6%(21/32)、75.0%(24/32)和53.1%(17/32)]明显高表达(P<0.05);淋巴管密度在腋淋巴结转移组及无转移组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VEGF-C与MMP-2和-9表达强度增加,淋巴管数量也增加(P<0.05);转染重组质粒后MCF-7细胞株的VEGF-C及MMP-2和-9的mRNA表达水平下调,抑制率分别为95.0%、53.0%和77.0%(P<0.05).结论 VEGF-C与MMP-2和-9协同促进乳腺癌组织的淋巴管新生和乳腺癌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CD44表达与乳腺癌淋巴结转移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LSAB法对76例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和无转移组CD44表达进行了免疫组化检测,并结合临床资料,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进行综合分析。结果:CD44阳性率在乳腺癌伴淋巴结转移组为70.6%,无转移组为45.2%,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高CD44表达呈递增趋势,Ⅰ级与Ⅱ、Ⅲ脂间阳性率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19.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c-erbB-2蛋白和组织蛋白酶D在乳腺癌中的表达叶学正刘思齐李进宋容彭玉梅杨家祥一、材料和方法1.材料:收集我所1980~1992年间根治切除的腋窝淋巴结无转移(ANN)乳腺癌105例,在癌与癌旁每例取材4块以上。平均每例取淋巴结...  相似文献   

20.
早期乳腺癌保乳综合治疗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岚  董国海  李永光  李桐 《医学信息》2008,21(3):363-366
目的 评价早期乳腺癌保留乳房和切除乳房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 将122例Ⅰ、Ⅱa期乳腺癌患者分为两组:①保乳治疗组48例,行保留乳房的肿瘤局部切除 腋淋巴结清扫术;②对照组74例,按常规行乳癌改良根治术.术后两组均予放、化疗.结果 随访122例,中住随访期75m,保乳治疗组局部复发率4.17%,生存率6.25%,远隔脏器转移率6.76%.对照组局部复发率5.41%,生存率6.25%,远隔脏器转移率6.76%.两组各指标差异无显著(P>0.05).而保乳治疗组手术创伤小.乳房美观优良率87.5%,与后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与乳癌改良根治术相比.保乳治疗对于早期乳腺癌疗效可靠.乳房美观效果评价满意,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