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腔隙,腔隙性梗塞与腔隙状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CT引用以来,国内已有不少腔隙性梗塞与腔隙状态的论述,引证最多的参考文献是Fisher的报道。由于Fisher引述P.Marie的原著有若干讹传,因此“腔隙状态”(Etatlacunaire-la-cunarstate)在Fisher笔下已面目全非。现就国内部分报道与Fisher及P.Marie原著进行对照分析,以明确腔隙、腔隙性梗塞与腔隙状态的正确涵意。有谓:“自上世纪Durand-Fardel(1843)在其有关脑软化的论文中首先使用了‘腔隙’(La-cunes)一词描写病理所见以来,已有…  相似文献   

2.
腔隙梗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腔隙梗塞又称腔隙卒中或"穿通支梗塞",是指脑深部小梗塞后,由大吞噬细胞将梗塞处脑组织移走,而遗留的小腔或筛孔腔隙的大小一般为2mm左右(0.2~20mm).其好发于脑的深部,特别是基底节、丘脑及桥脑.而皮质灰质、大脑半球的大部分白质、视放射、胼胝体及脊髓等处几乎不发生.这种严格的选择性分布尚无法解释.本病于1843年Durand-Farde首先报告.1901年Marie分析50例内囊梗塞时采用了"腔隙"这个名词.1902年Ferrand发现  相似文献   

3.
腔隙性脑梗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择了8例典型的病例(包括临床资料、CT及病理资料),结合文献复习对本病的历史、病因、病理机制、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作了简要的介绍及探讨。  相似文献   

4.
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 infarcts)是指发生在大脑半球深部白质和脑干直径约为3~4毫米的缺血性微梗塞。系由较大的脑动脉,如大脑中、前、后动脉、椎基底动脉的深穿支闭塞所致,亦可称之为深穿支闭塞”。这种微梗塞治愈后在脑组织上留有腔隙或陷窝,故称之为腔隙性脑梗塞。在临床上可表现为腔隙性卒中(Lacunar strokes)。腔隙性脑梗塞与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塞即脑血栓形成,两者在病因、病理及临床表现等方面均有不同。前者主要系高血压及其伴  相似文献   

5.
腔隙性脑梗塞做为一种独立的缺血性卒中,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已成为脑血管疾病中的多发病和常见病,其发病率占脑梗塞的19%,我院统计占37%,本文对经CT证实的200例为腔隙性梗塞的病例进行分析: 临床资料一、性别与年龄:200例中男190例,女10例,年龄30~39岁3例,40~49岁22例,50~59岁99例,60~69岁64例,70~49岁12例。二、既往史:高血压病131例(占65.5%),糖尿病18例,冠心病伴心律失常10例,脑血管病40例(其中脑血栓17例,脑出  相似文献   

6.
过去认为腔隙状态是由于脑深部小穿支动脉梗塞所致。本文作者从174例脑出血患者中查出19例符合腔隙综合征的诊断,认为脑深部小灶性出血也是腔隙综合征的重要成因之一,并对有关鉴别诊断提出了新的见解。 174例脑出血病人均经CT证实和详尽的神经科检查,19例表现为腔隙综合征,其中男性10例,女性9例,年龄38~81岁,平均60.6岁。19例中4例为纯运动轻偏瘫,5例为共济失调轻偏瘫,3例为构音不良一手笨拙综合征,7例为感觉运动性卒中,无单纯感觉性卒中。入院时17例血压高于160/95mmHy,发病时仅有2例表现为头痛,1例恶心呕吐,均无颈项强直。急骤起病16例,逐渐起病2例,起病时症状  相似文献   

7.
再谈腔隙性脑梗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是一种临床比较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随着影像学检查手段的不断进步,特别是MRI在临床的广泛应用,腔隙性脑梗死的诊断率大大提高。而且通过对其不断深入的研究,发现腔隙性脑梗死,特别是多发的、无症状的腔隙性脑梗死可能是局限性卒中、血管性痴呆和认知能力下  相似文献   

8.
腔隙性脑梗塞病因分析包头市第二医院神经科(014040)刘国荣,李月春临床资料:ID0例腔隙梗塞中,男71例,女29例,年龄24~72岁,平均58.9。有高血压病史者52例,糖尿病史23例,高脂血症45例,冠状动脉供血不足37例,TIA病史6例,风心...  相似文献   

9.
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智能障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韦氏成人智力量表对186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测定,结果表明腔隙性脑梗死损害部位不同,其智能损害程度差异较大。左侧半球病变更易造成智能障碍,尤其左侧基底节及颞叶;多发病灶者其智能损害较单发病灶者重,单发的皮质下腔隙性梗死也可造成明显智能缺损。性别、年龄、职业与腔隙性脑梗死后引发的智能障碍无相关性,但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与智能障碍的程度呈负相关。笔者认为提高国民文化素质,积极预防和治疗脑血管病,是减少和防治脑血管性痴呆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腔隙性脑卒中(lacunarstroke)系指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等中线部位,由血管直径100~400μm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的,梗死病灶为0.5~15.0mm3的脑梗死。大多由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前脉络膜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尤为重  相似文献   

11.
腔隙性脑梗塞约占缺血性中风的20%,具有独特的临床及病理特征,但相关的危险因素却很少有人论及。作者对1985~1992年203例腔隙性脑梗塞的危险因素进行了探讨。 患者203例,年龄20~85岁,平均63.7岁,其中13%的患者4次住院。5种主要临床综合征者占48%,其中纯运动性卒中108例(53%),讷吃手拙笨综合征22例(11%),共济失调轻偏瘫21例(10%),感觉运动性卒中39例(19%),纯感觉性卒中8例(4%);其它类型者5例(2%)。在早期的CT扫描中,梗塞的部位确定者占27.8%,10.1%无临床相应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脑血管造影,分析基底节区腔隙与非腔隙性脑梗死患者的血管狭窄的比例与部位分布。方法:选择首次发病6小时内拟行动脉内溶栓治疗,并行脑磁共振(MRI)检查为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51例,依脑梗死的面积大小将患者分为腔隙梗死组(12例)和非腔隙梗死组(39例)。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及危险因素。结果:DSA结果显示:腔隙梗死组DSA检查未见明显异常9例,大脑中动脉(MCA)M1段狭窄2例(占16.7%),颈内动脉(ICA)颅外段狭窄1例(占8.3%)。非腔隙梗死组39例DSA检查均异常,共检出病变血管41支,血管病变部位为大脑中动脉M1段(53.6%)>颈内动脉颅内段(26.8%)>颈内动脉颅外段(17%)>大脑前动脉(2.4%)。非腔隙脑梗死组血管狭窄比例明显高于腔隙脑梗死组(p<0.05)。危险因素比较:腔隙和非腔隙脑梗死患者中患高血压比例均高于其它危险因素(91.7%,74.4%),但两组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比较两组间其它危险因素亦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基底节区腔隙梗死患者DSA检查仅少数存在血管狭窄,多数无明确血管损害,梗死原因主要由小动脉病变引起;而非腔隙梗死患者绝大多数DSA有明确血管病变,大脑中动脉M1段是血管病变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13.
作者报告11例经CT证实的脑干血管病变(梗塞9例、出血2例),临床表现为纯运动性卒中(PMS)、核上性面瘫(SRFP)、感觉运动性卒中(SMS)和共济失调性偏瘫(AH)等典型腔隙性综合征的表现.4例PMS之病灶位于桥脑旁正中区,其中3例为梗塞、1例小量出血.3例梗塞患者临床症状呈进行性加重,出血者入院后症状逐渐改善.1例SRFP病灶位于桥脑下端旁正中区.4例SMS中3例为梗塞,其缺血病灶较PMS者更大,其中2例呈进行性加重病程,另1例为出血.2例AH伴构音困难一手笨拙综合  相似文献   

14.
高血压脑出血导致腔隙综合征国外有些报道,国内尚未见报告。我科自1984~1986年诊治10例,现报道如下: 资料本组10例均是新近发病,24小时内就诊。CT检查时间:病后1天检查者4例,2天检查者3例,3天检查者3例。血肿量计算是根据Steiner各层面体积相加法测量。  相似文献   

15.
Fisher及Mohr等根据临床表现和病理学特征,将腔隙性综合征分为五个临床类型并制定了诊断标准。本组根据其标准进行诊断分型,23例出血性腔隙综合征均经脑CT扫描证实,现将有关发病率,临床和CT表现及其关系,临床类型,诊断和梗塞性腔隙的鉴别要点作一分析。  相似文献   

16.
腔隙性脑梗死(LI)是脑部穿动脉发生梗塞后,慢性愈合后形成的不规则空腔。直径1-20mm不等[1]。现对我院1996年8月至2000年1月经头颅CT扫描证实的127例LI作一回顾性分析,以探讨LI的发病情况及临床表现。1临床资料 127例11中男90例,女37例,年龄26—89岁,平均63.3岁,其中40岁以下6例,40~49岁6例,50~59岁41例,60-69岁39例,70岁以上35例;高血压病史82例,冠心病60例,糖尿病4例,肺心病史1例,抽烟在一年以上者87例,血胎(TC、TG)超过正…  相似文献   

17.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因素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腔隙性脑梗塞发病因素分析袁国祥龚自强我院自1994年6月至1996年6月间收治腔隙性脑梗塞(下称腔梗)38例,现将其发病因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本组男29例,女9例,年龄48~76岁,平均56岁,其中55岁以上者32例。诊断均符合第二届全...  相似文献   

18.
腔隙性脑梗死(LAC)是脑梗死的常见亚型之一,由于临床表现较轻,近期预后较好,因此不太为临床所关注。近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其远期复发率和死亡率与非LAC差别不大[1],因此,充分了解LAC的发病情况、占脑梗死的比例及其变化趋势,对于脑梗死二、三级预防以及准确评估脑梗死的疾病负担都有重要意义。1965年,Fisher的病理研究确立了现代LAC的概念,他将LAC定义为“小的深部脑梗死”。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分析了232例腔隙综合征的病因、CT及临床表现,结果发现腔隙综合征的病因复杂,病变性质各异,病灶无特定部位,预后取决于多种因素,并非良好,在临床实践中应注意寻找腔隙的病因。  相似文献   

20.
腔隙性脑梗死长期预后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腔隙性脑梗死(Lacunar infarction)为脑血管疾病的常见类型。过去一般认为其预后良好,但根据近年有关长 期预后研究,认为腔隙性脑梗死死亡率、卒中复发率和发展为认知障碍的可能性逐年增加。长期预后不佳,值得临 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