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原地区老年(DM)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AS)。方法:检测22例老年(≥60岁)和27例高原地区年轻(<60岁)DM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同时应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情况。结果:老年组高原DM患者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IMT显著高于年轻组患者,老年高原DM患者颈动脉IMT与CRP、LDL相关。结论:高原地区老年DM患者LDL、CRP、颈动脉IMT增高,老年患者AS较重,可能与微炎症状态及高LDL血症有关。  相似文献   

2.
张晓玲 《吉林医学》2014,(20):4433-443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血清CRP水平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2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硬化患者做为观察组,选择110例无颈动脉硬化的2型糖尿病患者做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脂、hs-CRP水平及颈动脉中层厚度(IMT),给予观察组患者阿托伐他汀20 mg/d,比较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IMT及血脂、s-CRP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IMT、血清hs-CRP、TG、LDL及T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血清hs-CRP、TG、LDL、TC水平及IMT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1)。结论:CRP参与了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及发展,阿托伐他汀的应用可显著降低CRP及血脂水平,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AS)情况.方法检测患者临床指标及用彩色B超测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结果粥样斑块阳性的HD患者年龄、病程、HD时间、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颈动脉平均IMT显著高于斑块阴性组患者,而患者血浆白蛋白(A lb)显著降低.HD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病程、A lb、TG、LDL、CRP显著相关.结论HD并AS患者CRP、颈动脉IMT显著增高,A lb显著下降;HD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病程、A lb、TG、LDL、CRP相关.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微炎症状态、血脂水平可能减少HD并AS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李琛  李璐  陈雪松  李静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1):1565-1567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及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60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的内膜中层厚度(Intima media thickness,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分别测定其VEGF和CRP的水平,分析两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结果:IMT增厚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1),斑块形成组的VEGF和CRP的水平显著高于IMT增厚组(P<0.01)。结论:VEGF和CRP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相关,血VEGF和CRP水平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病情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5.
许天蕴  赵秀娥  朱鹏 《上海医学》2006,29(8):551-553
目的了解C反应蛋白(CRP)与代谢综合征(MS)及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收集135例MS患者(MS组)、145例2型糖尿病患者(DM组)、94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测定血清CRP浓度、血脂、血糖,测量血压、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BMI)。应用高敏感B超测定MS组、DM组的颈动脉IMT。分析CRP与BMI、血糖、空腹血脂、血压及颈动脉IMT的关系。结果CRP随着MS组成成分数的增加而升高(χ~2=161.8,P<0.01)。DM组中,颈动脉IMT与CRP成正相关[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569,P=0.000];MS组中,颈动脉IMT及三酰甘油呈正相关(β值分别=0.563和0.179,P值分别=0.000和0.021)。当CRP>3.0 mg/L时,颈动脉内膜增厚(IMT≥1.0 mm且<1.3 mm)及斑块(IMT≥1.3 mm)的发生率显著高于CRP 0~3 mg/L亚组。结论CRP不仅与MS有关,而且与颈动脉IMT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和C反应蛋白(CRP)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的关系,探讨二者与糖尿病并发血管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 的联系及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颈动脉IMT厚度,把45例初诊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IMT正常组及IMT增厚组,分别进行血脂、血浆Hcy、CRP的测定.同时选择32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进行相关项目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糖尿病组Hcy、CRP显著增高(P<0.05).糖尿病患者中IMT增厚组Hcy、CRP显著高于IMT正常组(P<0.05),且糖尿病患者血Hcy和CRP与颈动脉IMT均呈正相关(P<0.05,P<0.01),Hcy与CRP也相关(P<0.05).结论 血Hcy和CRP可能参与AS的炎症反应,并在预测2型糖尿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方面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中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炎症标记物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关系。方法对来院就诊的180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从而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颈动脉斑块指数(PI)之间的关系。结果①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高血压病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25±5.69)mg/L vs(3.36±2.07)mg/L,P<0.01]。②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者[(6.37±5.15)mg/Lvs(3.36±2.07)mg/L,P<0.01];③斑块指数(PI)2级、3级患者血清CRP明显高于斑块指数0级的患者(P<0.01)。结论血清CRP与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炎症反应可能在高血压导致的外周动脉粥样硬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糖尿病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脂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凌  李卫  姜涛  刘勇  宫相青  朱晓兰 《现代医学》2003,31(6):412-413
目的 观察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探讨血脂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将53例糖尿病分成3组:单纯糖尿病组(12例)、糖尿病伴高血压组(14例)、糖尿病伴高血压、脑梗死组(12例)。B超测定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15例)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同时测定患者血浆中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CHO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比较各糖尿病组及对照组的IMT及各项血脂水平,对IMT和各血脂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糖尿病伴高血压组IMT高于其他糖尿病组及对照组,IMT与血浆LDL-C、Apo-B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 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糖尿病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尤为明显,LDL、Apo-B是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键因子。  相似文献   

9.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和相关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对86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和88例对照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检查,测定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根据颈总IMT将所有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比较两组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果 (1) 缺血性卒中组的hs-CRP、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颈总IMT明显高于对照组.(2)斑块组的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和hs 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组.结论 颈总IMT、hs-CRP、LDL与缺血性卒中发生有关; hs-CRP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预测因子,它可能通过促进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响缺血性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探讨糖尿病微血管与大血管并发症之间的内在联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133例中老年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探讨IMT的改变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结果:本研究发现,T2DM患者颈动脉平均IMT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有密切关系,IMT增厚组的DR总患病率以及增殖性DR(PDR)患病率显著高于IMT正常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视网膜病变显著相关;而年龄、收缩压和糖化血红蛋白与颈动脉斑块显著相关。结论:说明糖尿病大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发病关系密切而又机制存在差异,预防策略也应相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11.
曹礼应 《中原医刊》2014,(22):28-29
目的 探讨血液透析(HD)患者心血管疾病(CVD)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CIMT)的关系.方法 检测90例HD患者一般临床指标,同时应用高频B超检测患者CIMT,根据曾经是否有CVD分为心血管疾病组及非心血管疾病组,分析HD患者合并CVD的危险因素.结果 患CVD的HD患者年龄、CIMT、低密度脂蛋白(LDL)、C-反应蛋白(CRP)、白蛋白(Alb)、血镁(Mg)与非CVD的HD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HD合并CVD的危险因素为CIMT.结论 患CVD的HD患者LDL、CRP、CIMT显著增高,血Alb、Mg显著下降,HD合并CVD的危险因素为CIMT.  相似文献   

12.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慢性肾脏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慢性肾脏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按照简化的MDRD方程,估算出肾小球滤过率(eGFR),根据eGFR将CKD患者分为3组:A组eGFR≥60mL/(min.1.73m2);B组eGFR 15~59mL/(min.1.73m2);C组eGFR<15mL/(min.1.73m2)。以同期健康体检病人作为对照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肾脏病患者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高的病人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P<0.05)。结论慢性肾脏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有密切关系,可能是慢性肾脏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脂联素及炎症因子与慢性肾衰竭(CRF)伴发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 CAS 106例,其中CRF组64例、非CRF组42例,同时纳入健康对照组3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脂联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采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C反应蛋白(CRP)、血肌酐及尿素氮,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量颈内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对一般指标、炎症因子、IMT与脂联素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RF合并CAS的危险因素.结果 CRF组血清脂联素、TNF-α、CRP水平、IMT高于/厚于非CRF组(均P<0.05).CRF组和非CRF组脂联素水平与年龄、体重指数、肾小球滤过率、CRP、TNF-α、IMT均呈负相关,与收缩压、舒张压、血肌酐、尿素氮呈正相关(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CRP、TNF-α是CRF伴发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脂联素、CRP、TNF-α与CRF患者CAS发生发展有密切联系;CRF患者血清脂联素水平升高可能是肾脏对微炎症状态做出的自我防御性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颈动脉斑块的影响因素及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运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斑块及血管中内膜厚度,并检测血脂、血小板、C-反应蛋白等指标的变化,观察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各指标的变化。结果: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颈动脉斑块有所缩小,且中内膜厚度变薄,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CRP、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小板治疗前后及与对照组比较,差别均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颈动脉斑块与C-反应蛋白、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及血小板的水平相关;阿托伐他汀治疗能稳定、逆转斑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体质量指数(BMI)与颈总动脉内中膜(IMT)及发生斑块的关系。方法:对90例35~79岁T2DM病人测量身高、体质量并计算BMI,按BMI值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质量组、超质量组及肥胖组,对3组颈动脉进行检测,分析3组间BMI与颈总动脉IMT及斑块数量的关系。结果:T2DM病人IMT厚度随BMI增加而增加,两者呈中度正相关(r=0.49,P<0.05)。正常体质量组、超质量组及肥胖组3组间IMT及斑块数量有显著性差异,以肥胖组最高(P<0.05);颈总动脉IMT厚度及斑块数量随BMI增加而增加;3组间有显著性差异,肥胖组最高(P<0.05)。结论:T2DM病人BMI与IMT呈中度正相关,随BMI的增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的发生增加,BMI是T2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 C-reactive protein,hsCRP)的变化,探讨2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就诊的95例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thickness,IMT),观察有无颈动脉斑块形成,判断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同时进行血清hsCRP浓度的测定。分析血清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之间的关系。结果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血清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的老年高血压患者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结论老年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尤其是颈动脉斑块患者的血清hsCRP显著高于无颈动脉病变者,说明血清hsCRP与老年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炎性反应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AIP)与 2型糖尿病 (T2 DM)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IMT)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 179例 T2 DM患者与 87例正常对照者 ,所有 T2 DM患者按其 IMT分成三个亚组 :IMT≤ 0 .6 5mm ,0 .6 5 mm 1.1m m;测量身高、体质量、体重指数、AIP等临床指标 ,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较 ,T2 DM组呈现出高 TG、低 HDL - c及 AIP值明显升高。 2 ANOVA分析结果示在 T2 DM三亚组间 ,不同 IMT水平的年龄、体重指数 (BMI)、腰臀比 (WHR )、糖尿病病程、血红蛋白 A1C(Hb A1C)、甘油三酯 (TG)、总胆固醇 (TC)、HDL - c、低密度脂蛋白 (L DL - c)、TG/HDL - c、AIP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单因素直线相关分析示 IMT与 HDL - c呈负相关 ,与其它各指标呈正相关 ,其中以 AIP的相关系数值为最大 (r=0 .5 97,P=0 .0 0 0 )。 3以 IMT与 AIP及其它各因素作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被选进方程的变量有 WHR(P<0 .0 1) ,糖尿病病程 (P<0 .0 5 ) ,L DL - c(P<0 .0 5 ) ,AIP(P<0 .0 1)。结论  AIP与 T2 DM患者 IMT具有良好的相关性 ,可以作为 T2 DM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危险性的一个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