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倩  杜丽娜 《药学学报》2021,(3):761-770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是药物脑靶向递送的最主要屏障,聚焦超声和微泡联合应用为跨BBB脑靶向递送提供了一种新途径,其主要机制为空化效应。本综述概括了近年来采用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增强BBB通透性实现药物脑靶向递送的相关研究,详细论述了聚焦超声及其作用机制;商品化微泡种类、常用微泡膜材、内核气体和制备方法;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开放BBB机制及安全性考虑等。聚焦超声联合微泡可能是增强BBB通透性、提高药物脑靶向递送的有效策略,其相关研究可为临床实际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类透明质酸壳聚糖微乳对小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姚静  周建平  平其能  卢韵  于力 《药学学报》2006,41(7):615-618
目的研究类透明质酸壳聚糖微乳(HAC-ME)对血脑屏障开放的促进作用。方法采用甲酰胺提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小鼠各脏器中伊文思蓝(EB)的浓度,考察HAC-ME对伊文思蓝在小鼠体内组织分布的影响;荧光显微镜观察脑组织切片中伊文思蓝的荧光强度和分布。结果与未修饰的微乳比较,低浓度的HAC(<5 mg·mL-1)表面修饰微乳可进一步促进伊文思蓝透过血脑屏障,tmax延后0.5 h左右,同时降低肝、肾组织中EB浓度。结论HAC-ME可显著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提高药物的脑趋向性,该作用与HAC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阎维维 《中国药房》2012,(37):3486-3488
目的:研究尼莫地平对弥散性轴索损伤(DAI)大鼠血脑屏障(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随机分为DAI组和尼莫地平组,每组40只,2组大鼠建立DAI后,尼莫地平组腹腔注射给药0.5mg·kg-1·d-1,分别于建模前和建模后0.25、1、3、7d检测脑组织含水量和伊文蓝(EB)含量以考察脑水肿情况和BBB通透性变化。结果:DAI后,2组大鼠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峰值分别出现在建模后1d和3d;与DAI组比较,尼莫地平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含量的峰值均明显降低(P<0.05)。结论:尼莫地平可以有效减轻DAI后脑水肿情况,降低BBB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4.
程巧鸳  冯健  李范珠 《药学学报》2008,43(4):431-434
许多分子质量较大的药物如肽类、蛋白质、基因和抗生素等很难通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脑内发挥作用[1,2].常用于提高脑内药物浓度的方法有局部脑室植入、利用高渗溶液或血管活性物质增加BBB开放等[3],但这些方法具有一定损伤性,仅适用于短期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基泼尼龙琥珀酸钠(Methylprednisolone sodium succinate,MPSS)联合促红细胞生成素(Erythropoietin,EPO)对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age,ICH)小鼠继发性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损伤及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将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MPSS组(100 mg/kg)、EPO组(5U/g)和MPSS+EPO组(100 mg/kg MPSS+5U/g EPO)各15只,建立ICH动物模型。检测各组小鼠神经功能、脑组织含水量、BBB渗透性、炎性因子水平及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与假手术组相比,生理盐水组小鼠第1、3、7 d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EB含量、MMP-9蛋白表达水平、TNF-α、IL-1β、IL-6水平均明显升高,而ZO-1、claudin-5、occlud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与生理盐水组、MPSS组、EPO组相比,EPO+MPSS组药物干预第1、3、7 d神经功能评分、脑含水量、EB含量、MMP-9蛋白表...  相似文献   

6.
血脑屏障(BBB)稳态是维持中枢神经系统正常生理功能的基础。在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病、脊髓侧索硬化病、癫痫、卒中和神经胶质瘤等多种神经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过程中均能观察到BBB结构和功能的改变。BBB中的紧密连接和黏附连接限制了内外源性化合物的转运,使药物投递至中枢神经系统极其困难。本文综述了脑血管内皮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周细胞和基膜的形态和功能改变,连接蛋白和转运体的结构和表达异常,以及RNA干扰、模拟肽、纳米材料和高频聚焦超声等新技术对BBB渗透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纳米粒穿透血脑屏障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使98%的药物无法进入脑组织,是制约神经系统药物发展的重要因素.纳米粒载药系统能够透过BBB,并提高脑内药物浓度,是实现脑内靶向给药的良好载体,但其透过BBB的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白.自从2001年Kreuter提出关于纳米粒(nanoparticles,NP)透过BBB的6点可能机制后,针对此机制并进而提高载药NP入脑效率的探讨已成为热点之一,文中就目前NP穿透BBB机制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中南药学》2017,(10):1409-1412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日渐增高,然而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的存在阻止了大部分药物进入脑内,达不到有效浓度,使得这类疾病的治疗效果不佳。冰片因其"芳香开窍"促进血脑屏障开放以及脑保护的性质,近年来越来越多地被用于脑靶向给药策略中。本文对冰片药理作用、在药物跨BBB转运中的应用、冰片修饰方法以及促透机制四个方面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冰片对脑外伤脑血管内皮细胞iN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冰片为芳香开窍药的一种,现代中医药中多用于心脑血管疾病。有研究表明冰片具有促进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增加和引药上行的作用^[1],另有研究发现,冰片可促进其它物质如造影剂泛影葡胺、染料伊文思蓝和药物如庆大霉素等进入脑组织中的量。为了进一步研究冰片促血脑屏障开放是否为生理性开放,以及其与病理性开放的异同,进行了下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系统地分析安宫牛黄丸对脑外伤后血脑屏障损伤及脑水肿的影响,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揭示其开窍醒脑的机理,为临床合理应用及进一步开发利用其治疗脑外伤后所致脑水肿提供依据。方法以Feeney法建立大鼠闭合性脑损伤模型,同绕脑外伤性脑水肿中血脑屏障损伤的主要环节,探讨安宫牛黄丸对脑损伤后脑含水量、BBB通透性以及神经细胞突触数量的影响,系统地分析安宫牛黄丸对血脑屏障损伤及脑水肿的影响,阐明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揭示其开窍醒脑的机理。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损伤侧脑含水量及脑皮质EB含量明显增加(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宫牛黄丸组损伤侧脑含水量及脑皮质EB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损伤侧脑皮质电镜下突触密度显著性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安宫牛黄丸组损伤侧脑皮质电镜下突触密度明显增加(P〈0.05)。结论安宫牛黄丸可减轻脑水肿、保护血脑屏障、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缺氧的耐受性,从而保护脑组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N-酰基乙醇胺酸性水解酶(NAAA)是一种半胱氨酸水解酶酶,其主要分布于免疫细胞的溶酶体中,可特异性地降解棕榈酰乙醇胺(PEA)。棕榈酰乙醇胺(PEA)是一种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剂激活受体α(PPAR-α)的内源性配体,具有抗炎镇痛的内源性脂质。在疾病条件下,PEA的合成代谢发生紊乱,组织中PEA含量下降,促进了炎症的发生及疾病的恶化。抑制NAAA的活性,可有效提高PEA含量,达到治疗炎症和疾病的目的。脑皮质挫伤(TBI)是一种常见的脑损伤,脑组织在外力作用后形成出血和挫碎,继而引起脑水肿,出血,意识障碍等症状,其中血脑屏障的破坏是发生此类次级损伤的重要因素。方法采用Feeney′s自由落体模型在C57BL/6J小鼠上进行造模。在造模之后的24 h内给予NAAA抑制剂F96(10,30 mg·kg~(-1),8 h),或采用Crispr-Cas9技术敲除小鼠的naaa基因,应用免疫荧光,Western印迹LC-MS等技术,考察NAAA对血脑屏障完整性以及脑外伤组织损伤程度的影响。结果在正常小鼠的脑组织中,NAAA主要分布于神经元细胞,并以无活性的完整形式存在;在小鼠遭遇脑外伤时,一方面,脑组织固有的NAAA发生自水解,形成活性形态,促进PEA降解;另一方面,外周的免疫细胞,如中性粒细胞进入脑组织,其携带的NAAA进一步促进了脑中PEA的降解。随着PEA的降解,脑微血管中Claudin-5,ZO-1,Occludin等血脑屏障(BBB)相关蛋白发生降解,导致BBB通透性增强,进一步促进了脑水肿和出血。而给予NAAA抑制剂F215,或者敲除NAAA的基因,都可以有效地保护BBB,减轻组织伤害。结论NAAA可以作为治疗BBB损伤等相关疾病的新靶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Ang-1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脑含水量、脑组织EB含量、VEGF的表达的影响。方法:制备大鼠脑出血模型1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50只(A组)、脑出血组50只(B组)、Ang-1干预组50只(C组),分别设6h、12h、1d、3d、7d五个时间点各10只,检测脑含水量、脑组织EB含量、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1Ang-1对大鼠脑出血周边组织水肿有治疗作用,并能有效地减轻BBB的通透性。2脑出血后血肿周边组织VEGF表达增高,可诱导小血管生长,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血液供应,促进脑功能的恢复。3Ang-1干预后VEGF阳性细胞数表达持续增高与微血管生长增高有正相关,能共同促进血肿周边组织的微血管形成作用和血液供应。结论:Ang-1对促进血肿周边新生血管的生成和降低脑水肿具有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是指由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micro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BMEC)、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终足等通过紧密连接构成的屏障系统。BBB作为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与血液中物质交换的屏障结构,主动摄取CNS所需的营养物质,并外排或阻挡有损CNS的物质进入,以保障CNS的生理稳态。BBB的这一屏障功能同样也阻碍了多数"治脑"药物进入脑组织,严重影响CNS疾病的治疗。如何转运药物"入脑"浓集于脑组织作用靶点以发挥药效,是近年来脑病学者所关注的热点、难点问  相似文献   

14.
郑海军  杨洪军 《中国基层医药》2012,19(20):3123-3124
脑胶质瘤易侵犯周围正常组织间隙[1],手术往往不能彻底切除病灶,复发率较高[2].因此,对病灶是否准确定位切除,将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研究发现,运用超声显像监测引导可成功切除脑胶质瘤[3].超声显像监测对于体积小、位置深的脑胶质瘤,可指导术者准确入路[4],尽量缩小组织切开范围,减少手术损伤.手术中还可实时监测脑胶质瘤的切除程度,判断有无残留,尤其对肿瘤组织与周围水肿组织[5],可较好提示肿瘤的实际边界[6],尽量完整切除病灶.经临床实践验证,超声显像监测引导在脑胶质瘤手术中,可实现定位准确、切除率高、手术损伤少等特点[7].为了探讨术中超声引导切除脑胶质瘤的临床疗效,本研究针对42例脑胶质瘤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切除,观察其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5.
很多抗癌药物由于血脑屏障的限制对脑瘤作用比较差,不利于药物的吸收.紫杉醇是二萜类天然产物,其在体外能有效地抑制恶性脑胶质瘤的生长,但并不能显著提高恶性脑胶质瘤患者存活时间,其原因主要是紫杉醇在血浆中消除太快,血脑屏障渗透能力差等导致肿瘤部位吸收过低.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种可靶向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相关蛋白-1(LRP-1)的19个氨基酸的肽Angiopep-2与3分子紫杉醇结合构成ANG1005,ANG1005与LRP-1结合作用后可以促使受体介导的药物通过跨细胞转运进入脑组织中.  相似文献   

16.
目的:基于平行人工膜渗透分析法(parallel artificial membrane permeability analysis, PAMPA),对化合物跨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 BBB)仿生系统进行优化。以氯丙嗪、氯氮平、马普替林及维拉帕米等10种化合物进行渗透性考察,建立1种快速、简便的化合物BBB渗透性考察方法。方法:使用μFlux型化合物渗透性测定仪,以人工仿生膜为载体,将BBB涂膜液涂于仿生膜上制备人工渗透膜。对该平行人工膜模型进行方法学验证,考察其线性、重现性及重复性。以人工渗透膜模拟人的BBB,考察化合物经人工渗透膜的有效渗透速率(Pe),并与文献报道的通过96孔板测得的跨膜渗透速率(Pm)进行比较,验证人工渗透膜的准确性。结果:该方法测得的各化合物均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不同日期测定维拉帕米Pe值一致(P>0.05),该方法具有良好的重现性与重复性。对各化合物实验结果经过统计学分析,以平行人工膜测定的Pe与96孔板测定的P<...  相似文献   

17.
双配体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靶向于脑胶质瘤的体外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筛选和优化转铁蛋白、叶酸共同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的处方及制备工艺,以期得到具有良好的脑胶质瘤靶向治疗作用的给药系统。方法采用薄膜分散和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阿霉素脂质体。将叶酸连接至二硬脂酸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DSPE-PEG2000-NH2)得到DSPE-PEG2000-Folic,考察不同磷脂种类、药脂比、水化介质和载药时间,对脂质体粒径、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影响,确定脂质体的处方工艺。以大鼠的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End3)和星形胶质细胞组成体外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并结合大鼠胶质瘤C6细胞,构建体外模拟胶质瘤靶向治疗的复合BBB模型。考察阿霉素脂质体在bEnd3细胞中的摄取机制和透过BBB的转运速率及对C6细胞的毒性。结果确定了DSPC作为主要磷脂组分,并以120 mmol.L 1的硫酸铵作为水化介质,药脂比为1∶1 5,载药时间选择60 min,成功制备了高包封率和稳定性的双配体脂质体。其在bEnd3细胞中摄取远大于普通脂质体(P<0.05),摄取过程受网格蛋白和小窝内陷介导的细胞内吞作用,并受转铁蛋白和叶酸的影响;同时其在BBB模型中的药物透过速率、及其进一步透过BBB后对下层C6细胞的毒性,均显著高于其他脂质体组。结论转铁蛋白和叶酸共同修饰的阿霉素脂质体具有较好的体外脑胶质瘤靶向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脑屏障(BBB)对维持中枢神经系统(CNS)内环境稳态发挥着重要作用。由于BBB的存在,许多CNS药物难以进入脑组织发挥药效,严重影响CNS疾病的治疗。基于细胞的体外BBB模型是研究CNS药物递送的重要工具。现已开发利用小鼠、大鼠、牛、猪和人的脑内皮细胞用于建立体外BBB模型。然而,由于物种的差异,不同种属来源的体外BBB模型在转运体、受体和紧密连接等蛋白表达上的差异是显著的。本文综述了常用的几种不同种属的体外细胞BBB模型,为研究者选择BBB模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辐照时间、机械指数(MI)和微泡浓度3种参数对低频诊断超声联合微泡辐照下肿瘤血管通透性的影响.方法 2014年11月至2016年1月选取清洁级SD大鼠72只,建立大鼠肝癌模型,并对所有肿瘤组织均进行低频超声联合微泡辐照,对辐照时间、MI值及微泡剂量进行调整,观察肿瘤组织辐照后EB渗出情况.结果 随着微泡剂量的增加(0、60、100、300μ1/kg),肿瘤组织的EB渗出量[(171.50±19.40)、(301.40±15.30)、(372.40±27.40)、(723.10±55.20)μg/g]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随着辐照时间(0、1、5、10 min)的延长,肿瘤组织的EB渗出量[(154.20±19.50)、(372.40±41.50)、(546.70±39.20)、(717.50±55.20) μg/g]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随着MI值(0.0、0.1、0.8、1.3)的增大,肿瘤组织的EB渗出量[(148.90±20.10)、(155.90±30.20)、(311.40±28.78)、(717.50±55.20)μg/g]呈明显上升趋势(P<0.05).结论 MI值、辐照时间及微泡剂量均是影响超声靶向微泡破坏技术治疗的重要参数,其中微泡剂量300μ1/kg联合辐照时间10 min、MI 1.3可最大限度地提高肿瘤组织的血管通透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微泡剂作为药物载体传输药物的机制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查阅国内外文献,进行归纳总结,分析其作用机制及应用前景。结果:超声微泡剂可作为药物载体,可传输基因和药物,能提高基因的转染率和表达,配合超声处理产生的空化效应可提高细胞膜的通透性,利于药物穿透;并且具有靶向性。因此在基因治疗和抗肿瘤治疗方面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结论:随着超声技术和微泡剂制备技术的发展,超声微泡剂必将为临床治疗提供一种安全、高效、无创的超声介导靶向传输及治疗系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