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血吸虫病免疫学诊断技术经过不断改进和发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可行性而成为当今研究和应用的热点。检测循环抗体成本低、操作简单、受宿主免疫状态影响小、可行性强,但治疗后抗体可多年维持较高水平,疗效考核价值不高。目前的研究方向是寻找治疗后消失较快的抗体,即短程抗体,以提高检测循环抗体的疗效考核价值。检测循  相似文献   

2.
血吸虫尿循环抗原免疫诊断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吸虫病的免疫诊断研究 ,多年来国内外学者主要致力于血清循环抗原 (CAg)、循环抗体 (CAb)及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的水平检测。对尿液中CAg水平检测的研究报道甚少。尿液检测标本易得 ,且对人体无损伤性 ,因此 ,近年来 ,不少学者把目标转向研究检测血吸虫病人尿CAg ,试图建立新的免疫诊断方法。现就检测尿CAg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1 尿循环抗原的来源、生化及免疫特性血吸虫成虫寄生在宿主的门静脉系统 ,以摄取宿主的血细胞为生 ,活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及更新的表膜成分释入血液成为CAg ,CAg是宿主活动性感染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为探明旋毛虫肌蚴非水溶性沉渣中提取的脲溶性抗原与日本血吸虫不同阶段免疫血清的交叉反应性,我们采用EITB法进行了免疫印迹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试剂:甲叉丙烯酰胺,购自美国Promega公司;丙烯酰胺,购自Fluka公司;十二烷基硫酸钠为日本进口分装;DAB、NC膜为美国Sigma公司产品;其它试剂均为国产。1-2 旋毛虫脲溶性抗原制备:从感染旋毛虫第5周大白鼠肌肉中分离肌蚴,加入3倍体积PH7-20-01MPBS液,低温下高速匀浆15分钟至虫体完全破碎,4℃冷浸过夜,次日…  相似文献   

4.
血吸虫循环抗原及检测研究进展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医院吴桂兰,吴小兰同济医科大学寄生虫教研室石佑恩血吸虫病是广泛流行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的寄生虫病,受其危害的人群达2亿,5亿人面临感染威胁。解放后,我国消灭和控制血吸虫病流行已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但远未达到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掌握南京地区人群日本血吸虫抗体分布特征.[方法]选择南京地区3个流行村居民为研究对象,进行个案调查并采血检测血吸虫抗体.[结果]共调查2 993人,人群的抗体阳性率为7.38%(221/2 993),几何平均滴度(GMRT)为20.4;女性GMRT显著高于男性;20~29岁年龄组GMRT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初中、高中文化程度组GMRT显著高于小学、文盲文化程度组.抗体滴度全频率分布曲线显示,0~组占92.6%,10~组、20~组、40~组分别占2.7%、1.6%、2.9%,抗体水平全频率曲线和百分比乘幂趋势曲线均呈"\"型.[结论]南京地区人群日本血吸虫抗体水平低,呈低流行区人群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将免疫法特异性和电化学法灵敏性相结合,建立一种高灵敏基于可溶性虫卵抗原的电化学免疫传感器,用于血吸虫抗体的检测。方法:巯基乙胺通过吸附作用在金电极表面形成的自组装单分子层(SAM),依次滴加2.5%戊二醛和血吸虫抗原(可溶性虫卵抗原,soluble egg antigen,SEA),用以捕获抗SEA抗体(兔多抗或人多抗),然后再与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二抗形成免疫复合物。用循环伏安法检测还原峰的电流值。结果:在底物为添加了2μl 30%的双氧水及1.0 mmol/L对苯二酚的0.1 mol/L pH7.2的PBS缓冲液中,还原峰的电流值与抗SEA兔血清稀释度在10-3与10-6范围内成正比,相关系数为0.956。与抗SEA人血清稀释比在10-1与10-4范围内成正比,相关系数为0.988。在1∶40稀释度条件下,血吸虫病人与正常人血清的抗SEA还原峰的电流值相差7.4μA。结论:该方法可以用于血吸虫抗体的初步检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重组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原(rSj31/32)诱导小鼠产生抗卵免疫的效果。方法 采用rSj31/32抗原免疫小鼠,攻击感染后42d,定量检测粪卵、肝肠组织内虫卵及雌虫子宫内虫卵数。结果 与对照组比较,rSj31/32抗原免疫小鼠肝、肠组织内总卵数和粪卵数分别减少46.0%,76.0%和83.0%,其中肝、肠组织内成熟虫卵数明显减少(69.0%和91.0%),而肝组织内死亡虫卵数显增加(242.5%)。此外,雌虫子宫内虫卵数亦明显下降(49.8%)。结论 rSj31/32抗原能诱导小鼠产生抗雌虫生殖和抗卵胚发育的免疫,可望作为抗卵疫苗的候选抗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提呈日本血吸虫抗原的作用。方法 利用日本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 (SEA)致敏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 ,将致敏的细胞免疫小鼠 3次 ,检测血清抗体水平。结果 抗原致敏树突状细胞免疫组小鼠血清平均抗体水平 ( 0 10 6 8± 0 0 16 )高于抗原致敏巨噬细胞免疫组小鼠 ( 0 0 880± 0 0 17) ,且高于未处理树突状细胞免疫组小鼠 ( 0 0 82 5± 0 0 12 )。结论 树突状细胞提呈日本血吸虫抗原的作用强于巨噬细胞 ,是日本血吸虫感染中的主要抗原提呈细胞  相似文献   

9.
应用免疫蛋白质组研究方法筛选、鉴定日本血吸虫尾蚴、童虫可溶性抗原蛋白质。方法日本血吸虫尾蚴可溶性粗抗原(SCAP)、童虫可溶性粗抗原(SLAP)分别用双向凝胶电泳(2-DE)分离蛋白质,每样本同时制3块胶,1块胶进行银染,2块胶通过电转印后再分别用感染兔和正常兔血清作Western印迹分析,确定特异性阳性反应点,再从相...  相似文献   

10.
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体的检测及其在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纯化日本血吸虫31/32kDa抗原(Sj31/32)与可溶性虫卵抗原(SEA)ELISA方法检测急、慢性日本血吸虫病血清,以探讨其作为抗原诊断血吸虫病的特异性、敏感性及疗效考核价值.结果急、慢性血吸虫病人血清抗Sj31/32抗体检出率为100%和95%,与正常人、肝吸虫和肺吸虫病人血清未出现交叉反应;抗SEA抗体检出率为97.4%和90%,与正常人和肝、肺吸虫有不同程度的交叉反应.血吸虫病人治疗后3个月、半年和1年抗Sj31/32抗体的阴转率分别为52.5%、72.5%和82.5%,而抗SEA抗体的阴转率则分明别为15.0%、37.5%和50.0%.提示Sj31/32抗原诊断血吸虫病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并且具有较好的疗效考核价值,可用于血吸虫病现场和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1.
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情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进一步了解鼠类自然感染日本血吸虫的情况。方法:按常规方法检查。结果:鼠类总感染率为1.73%(31/1 790),自然感染的在有黄胸鼠、褐家鼠、斯氏鼠及大绒鼠,感染率分别为2.87%、0.62%、2.94%及24.14%;4种鼠在居民区、农耕区及果园的感染率为2.10%、3.85%和2.56%,三者间差异无显著性;雌雄性间感染率差异亦无显著性,但年龄组中两性有别,即各年龄组中,以成体级及老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信号蛋白14-3-3(rSj14-3-3)的免疫保护性,以探讨最佳的免疫剂量。方法 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扩增Sj14-3-3基因,并将其亚克隆人原核表达载体pET28a,然后转化大肠埃希菌进行诱导表达;用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电洗脱和透析的方法制备纯化的rSj14-3-3蛋白,分5组(第1、2、3组为捌14-3-3蛋白50μg、100μg和300μg实验组,第4、5组分别为福氏佐剂和生理盐水对照组)免疫BALB/c小鼠并进行攻击感染实验。在尾蚴攻击感染6周后,剖杀小鼠计算各组的减虫率和减卵率。并在试验过程中留取不同时期小鼠血清,检测抗Sj14-3-3特异性IgG抗体。结果 成功表达出喝14—3-3蛋白,纯化蛋白免疫小鼠行攻击感染后各实验组的减虫率为第1组28.20%、第2组43.10%、第3组40.00%;各组的减卵率分别为(按以上组序)41.80%、57.50%、55.70%。各实验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减虫率:第1组t=6.8、第2组t=8.7、第3组t=7.3,各组P值均〈0.01;减卵率:第1组t=11.23、第2组t=11.54、第3组t=7.99,各组P值均〈0.01);各实验组间两两比较,第1组与第2组间(减虫率:x^2=8.96,P〈0.05;减卵率:x^2=15.69,P〈0.05)、第1组与第3组间(减虫率:x^2=6.52,P〈0.05;减卵率:x^2=12.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第2、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减虫率:x^2=1.20,P〉0.05;减卵率:x^2=0.93,P〉0.05)。各实验组的抗Sj14-3-3特异性总IgG水平都有显著升高,所测的4个亚型中以IgG1和IgG2a亚型升高为主,IgG2b和IgG3亚型升高不明显。结论 重组Sj14-3-3的免疫保护性与免疫剂量有一定关系,以100μg抗原量免疫小鼠获得的保护性最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处理前后日本血吸虫童虫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研究青蒿琥酯抗日本血吸虫的分子机制。方法新西兰兔经贴片法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000条/只)第7天一次性灌服青蒿琥酯(实验组,8mg/kg)和1%羧甲基纤维素钠(对照组),第10天经肝门静脉系统灌流收集童虫,观察虫体形态,提取总蛋白。应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iTRAQ技术)鉴定青蒿琥酯处理前后13本血吸虫童虫的差异蛋白质组,通过数据库检索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青蓠琥酯处理后日本血吸虫童虫与对照组相比,形态较为粗短细小,并存在明显的发育不良或畸形。iTRAQ技术检测显示,处理后的血吸虫童虫有75个(含3个未知蛋白)蛋白存在明显表达差异。其中表达量上调的蛋白23个,下调的蛋白52个。结论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参与了童虫的代谢、生物调节和细胞稳态等过程,同时与应激、细胞组织和生成等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山丘型疫区日本血吸虫再感染的有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一山丘型疫区,随访观察居民吡喹酮普治后疫水接触及血吸虫再感染状况,对可能影响血吸虫再感染的有关因素进行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再感染与下列因素有关:化疗前每克粪便虫卵数(OR=2.066,95%CI:1.173~3.639),性别(OR=4.260,95%CI:1.275~14.235),4~10月份疫水接触平均指数B(OR=1.138,95%CI:1.045~1.240),性别与4~10月疫水接触平均指数B间的交互作用(OR=0.875,95%CI:0.817-0.982)。结论 性别、化疗前感染度、疫水接触的持续时间及暴露面积与再感染的发生有关,其中性别与疫水接触之间尚存在弱的拮抗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候选基因SJCHGCD6309(登录号为AY813032)进行分析,为该基因的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数据库消减杂交”(DigitalDifferentialDisplay,DDD)方法筛选出在日本血吸虫雄虫中特异表达的候选基因AY813032,使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RF),细胞定位、蛋白序列等特征,并预测该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结果AY813032蛋白由287个氨基酸编码,属于Cwfl5/Cwcl5结构域家族,定位于细胞核,有8个磷酸化位点,理论等电点(pI)为5.10,分子量为32.17kDa,该蛋白在日本与曼氏血吸虫之间具有较高保守性。结论AY813032基因为日本血吸虫性别特异性候选基因,可能与日本血吸虫性别发育相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体内试验将分离制备的日本血吸虫成虫分泌排泄物和浸出液注入健康豚鼠背部皮内,1~48h取其组织观察嗜酸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量。在注射后2~4h,注射部位可见少量嗜性粒细胞,8h细胞数量达高峰,然后减少,24h后只见少量嗜酸性粒细胞。在注射后1h,注射部位中性粒细胞增多,4h细胞数量最多,然后逐渐减少,48h降至最低。结果证明日本血吸虫成虫对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有明显的趋化作用。  相似文献   

17.
日本血吸虫成虫吡喹酮用药前后差异表达序列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抑制性消减杂交(SSH)技术构建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前后肝脏内差减cDNA文库,为筛选吡喹酮治疗过程中日本血吸虫体内药物反应分子靶标奠定基础。方法日本血吸虫感染新西兰大白兔,吡喹酮治疗者为实验组,未经吡喹酮治疗者为对照组,应用PCRSelectcDNASubtraction试剂盒进行SSH分析,分别构建正向和反向消减cDNA文库,对文库进行筛选,挑取阳性克隆测序获得差异表达EST或新EST,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从2个消减文库中共筛选到39个有效阳性克隆,其中正向文库22个,反向文库17个,分析表明这些EST编码主要是一些酶及与蛋白质合成和降解相关的蛋白质。结论成功构建日本血吸虫成虫吡喹酮治疗前后消减文库,为进一步研究吡喹酮治疗血吸虫病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日本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1],疫情形势严峻.准确评估钉螺感染和水体污染情况,对疫情防制意义重大.传统的压碎法、逸蚴法和哨鼠法灵敏性都较低[2],影响了血防工作的效率.有人尝试将PCR方法用于血吸虫病的诊断和流行监测[3-5],其中根据埃及和曼氏血吸虫中发现的串联重复序列建立的PCR方法都表现出极高的灵敏性[6-8],实用前景乐观[9].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揭示日本血吸虫中可能存在的该序列,优化PCR条件,评价其灵敏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克隆与日本血吸虫未知功能的新基因SJFCE3549,构建其真核表达载体,并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探讨其功能。方法应用PCR技术从日本血吸虫成虫cDNA文库中扩增SJFCE3549基因全长ORF,将其亚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MV-Tag2A中,通过PCR、限制性酶切分析及测序进行鉴定。应用生物信息学初步分析其细胞定位、蛋白序列、结构域及功能。结果获得日本血吸虫未知功能基因的克隆SJFCE3549,序列分析结果提示该cDNA序列含有一个453 bp的完整阅读框序列,编码150个氨基酸,其编码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16.67 kDa,等电点为6.28。二级结构分析预测提示其具有一定抗原性。结论成功地克隆了日本血吸虫基因SJFCE3549全长ORF,构建了其pCMV-Tag2A真核表达载体,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与功能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