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朱青川  侯丽华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1,(13):1611-1611,1616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 (GGT) 的变化及与血脂的关系,为脑卒中的预防与治疗提供一个实验依据.方法 测定605例(其中男477例,女128例)脑卒中患者血清 GGT、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按 GGT值分为 4 个级别,将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605例脑卒中患者中 GGT 升高者为131例,异常率21.65%,其中男、女患者 GGT 异常率分别为21.59%、21.87%,男、女患者间 GGT 异常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者大多数血脂指标随GGT水平升高而改变,血清TC、TG、LDL-C与GGT水平呈正相关,HDL-C与GGT呈负相关.而女性患者GGT不同分级组间血脂水平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血清GGT活性升高有可能是男性脑卒中患者的一种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动脉硬化病例124例,并于同期体检人群选取非动脉硬化病例75例,提取其体格检查、生化检测、动脉硬化检查等指标。通过对其进行分析以明确GGT水平与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动脉硬化组血清GGT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中、重度动脉硬化组血清GGT水平又高于对照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高血脂和血清GGT水平是动脉硬化的独立预测因素(相应B、P值分别为-0.669、0.002,1.716、0.002,0.966、0.006,0.622、0.000)。结论动脉硬化患者血清GGT水平高于正常人群,GGT对动脉硬化有预测作用,应该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大量的群体筛查和临床研究发现,血清谷氨酰转移酶(γ-GT)作为体内一种氧化应激指标,与饮酒、代谢综合征、糖尿病、肝胆疾病、胰腺炎、肾脏疾病、肿瘤、心血管疾病等密切相关,是多种疾病临床前期的预示指标,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采用参考方法赋值的冰冻人血清样本作为校准品,校准不同检测系统后,测定冰冻人血清样本γ-氨酰转移酶(γ-GT)活性,可否改善测定的准确性和可比性。同时观察统一校准前后,不同质控品测定结果的离散度。方法由北京市临床检验中心向参加调查的15家实验室发放标定值为59.5U/L的γ-GT校准品1支,不同浓度冰冻人血清样本5支,不同厂家冰冻质控样本10支。比较统一校准前、后,不同检测系统间γ-GT测定结果的变异和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测定结果间的偏差。结果对于血清样本,统一校准前、后,各检测系统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测定结果间的偏差从-9.0%~-14.2%下降到-0.8%~-7.9%。各检测系统间的变异从6.9%~11.6%下降到2.8%~4.4%。对于质控样本,统一校准前、后,各检测系统测定结果与参考方法测定结果的偏差有增加趋势,各系统间变异无明显变化。结论采用定值冰冻人血清样本作为校准品可以改善不同检测系统测定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但不能改善实验室质控品测定结果的可比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脂异常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及γ-谷氨酰转移酶(GGT)活力的影响。方法:选择2011年6月-2013年5月1320名健康体检成年人。按性别及血脂分层分为血脂正常组和异常组两组,比较两组间血清ALT、GGT活力。结果:同性别总胆固醇(TC)的不同层次各组间ALT、GGT活力存在差异(P0.05),各组间的ALT、GGT活力均为升高组边缘升高组正常组;同性别组的甘油三酯(TG)在升高组与正常组及边缘升高组问的ALT、GGT活力均存在差异(P0.05);TC、TG异常组的ALT、GGT升高检出率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血脂异常并存肝细胞损害及肝功能异常,对血脂异常升高者,应及早测定ALT及GGT,对脂肪性肝病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干预有一定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的变化,分析GGT与血脂指标的关系。方法对560例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血清GGT、空腹血糖、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根据GGT测定值分为4级,即Ⅰ级小于18u/L;Ⅱ级18-25U/L;Ⅲ级26~39U/L;Ⅳ级大于或等于40U/L,分析与血脂的关系。结果560例中GGT升高者136例,异常率为24.28%,男性患者GGT异常率为26.52%,女性患者异常率为21.46%,男女患者间GGT异常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64,P〉0.05)。糖尿病患者GGT升高的特点,多数为轻度升高,约1/4的患者GGT升高超正常值两倍以上。GGT升高组TG水平[(2.85±3.26)mmol/L]明显高于GGT正常组[(1.85±1.56)m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24,P〈0.001)。分级分析表明,男性和女性患者血清TG水平均随GGT升高而增高,不同组间T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891、7.721,P〈0.001)。相关分析,GGT水平与TG水平呈正相关(r=0.2318,P〈0.01),而其他血脂项目,不同GGT水平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伴血清GGT升高者较多见,GGT与TG密切相关,TG水平随GGT升高而增高,两者呈平行关系。GGT和TG的增高可能均为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冠心病患者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血清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与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及与胆红素、血糖、血脂、胰岛素的相关性。方法依据冠脉造影检查冠脉狭窄≥50%确诊为冠心病组109例,按病变严重程度分为单支、双支、3支组;冠脉造影未见狭窄者40例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检测血清GGT、TBil、Glu、TC、TG、HDL-C、LDL-C、胰岛素(FINS)。结果冠心病组GGT、Glu、TC、TG、LDL-C、FINS水平高于对照组,HDL-C、TBil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GGT随病变严重程度结果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1),GGT结果与TBil呈负相关,与LDL-C和FINS呈正相关,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GGT水平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γ-谷氨酰转移酶(GGT)在肾脏中含量最高,通常肾脏疾病中血液GGT增高不明显,尿液GGT排出增加[1],作者对部分肾脏疾病患者GGT进行检测,以了解其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关注血清谷氨酰转移酶新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常规生化检验项目血清谷氨酰转移酶(GGT,γ-GT)长期被用为肝胆疾患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指标。近期研究发现,GGT升高与将来发生慢性肾疾患或胰岛紊抵抗及糖尿病有关。GGT升高也可预示心肌梗死或卒中的发生。因而,其升高与人群的各种原因而致的死亡有联系。GGT可能是体内氧化应激的指标之一,可反映氧自由基对多种细胞的损伤,是一疾病预示性指标。它对多种疾病的预示作用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尿γ-GT在伴有炎症性或非炎症性病变的肾脏疾病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在Olympus 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尿γ-GT和尿肌酐,并用U/g·Cr的单位表示酶活性单位.结果 炎症性肾脏疾病患者尿γ-GT水平同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非炎症性肾脏疾病患者尿γ-GT水平同对照组相类似(P>0.05).结论尿γ-GT的检测可以为肾小球、肾小管疚患的病因、病理定位以及炎症反应的程度提供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分期与巨核细胞的关系。方法对我院118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的骨髓巨核细胞数量和质量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118例患者中,慢性期88例,加速期14例,急变期16例。50.8%的病例有巨核细胞数量的改变,从慢性期、加速期到急变期数量逐渐减少。61.0%的病例有病态巨核细胞出现,其各期出现的频率分别为72.7%、42.9%和12.5%,即随病情的进展而逐步下降。结论进一步证实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变发生在肝细胞水平。对掌握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病情进展、治疗效果及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加速期疗效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评价伊马替尼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GL)加速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 30例成人CGL加速期患者口服伊马替尼 4 0 0mg/d或 6 0 0mg/d ,持续 7~ 9个月。 结果 治疗 7~ 9个月内 ,血液学完全缓解 14例 (4 6 .7% ) ,骨髓缓解 10例 (33.3% ) ,回到慢性期 4例 (13.3% ) ,总有效率为 93.3%。白血病浸润症状或体征消失迅速。 8例在获血液学效应后 30~ 172d复发 ,6例伊马替尼剂量增加为 80 0mg/d继续治疗后 ,4例无效 ,2例再次回到慢性期 ,另 2例未予加量即退出方案。伊马替尼治疗前骨髓或外周血中原始细胞≥ 0 .15、有髓外白细胞浸润并且Hb <10 0 g/L、伊马替尼治疗后未曾获得过血液学完全缓解者复发率显著增高。治疗 3个月时 ,获得完全遗传学缓解 4例(14 .3% ) ,大部分遗传学缓解 2例 (7.1% ) ,遗传学有效应率为 2 1.4 %。轻度的非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普遍 ,多可耐受、可控制或可自行消退。严重的白细胞和 (或 )血小板减少占半数以上。结论 伊马替尼治疗CGL加速期安全、有效 ,除血细胞减少外 ,不良反应多可耐受。  相似文献   

13.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免疫表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LL)细胞免疫表型。方法应用流式细胞仪,选用一系列的淋巴细胞和髓系相关抗原的单抗对42例CLL患者进行淋巴细胞表面抗原检测。结果CLL患者CD5+/CD19+的单克隆B细胞表达占92.9%,CD5-/CD19+的占7.1%,CD19+/CD20+/HLA—DR+的占100.0%。髓系相关抗原中CD13表达率为23.8%,CD33表达率为21.4%。结论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进行免疫表型分析,对于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并为临床治疗和预后评估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Ph阳性(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慢性期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00例Ph^+CML第1次慢性期(多为干扰素仅治疗失败的晚慢性期)患者持续口服甲磺酸伊马替尼400mg/d(93例)或600mg/d(7例)。结果中位追踪49.0(4,5—58.0)个月,累积获得的完全血液学缓解率为100%,主要细胞遗传学缓解(MCyR)率为86.0%,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CCyR)率为76.0%,CCyR患者中主要分子学缓解率为68.8%,完全分子学缓解率为26.6%,预计54个月无疾病进展率和总生存率分别为90.0%和92.6%。治疗中,18.0%和28.0%的患者分别出现了Ⅲ级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P=0.033,RR:4.196)和治疗前外周血中嗜碱粒细胞比例≥0.05(P=0.012,RR=4.173)为独立预示Ⅲ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的危险因素。非血液学毒性发生普遍,大多程度轻微。10.0%和13.0%的患者分别检出了Ph^+和Ph^+细胞克隆演变,除个别Ph^+细胞克隆演变者外多数处于疾病稳定状态。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骨髓中存在高比例(100%)的Ph^+细胞(P=0.027,RR=0.523或P=0.004,RR=0.424)和治疗中出现Ⅲ级白细胞减少(P=0.001,RR=0.306或P=0.004,RR=0.337)为独立影响MCyR或CCyR获得时间和比例的不利因素。结论甲磺酸伊马替尼明显提高Ph^+CML慢性期患者的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疗效,改善生活质量,延长无疾病进展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免疫沉淀法测定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γ-谷氨酰转移酶(GGT)活性及用垂直板不连续梯度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GGT同工酶,观察其在肝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以载脂蛋白B(Apo B)抗体沉淀血清中与LDL及VLDL结合的GGT并测定其活性,同时用电泳法分析原发性肝癌、肝硬化、慢性肝炎患及正常人血清GGT同工酶。结果:血清LDL-VLDL-GGT活性对肝癌的诊断敏感度可达86.2%,肝癌与肝硬化和慢性肝炎鉴别诊断的特异度分别为67.9%和81.3%;GGT同工酶Ⅱ在原发性肝癌患血清中的阳性率为78.7%,胆石症、肝硬化、肝炎患的GGTⅡ阳性率分别为15.4%、9.8%和6.4%,正常人为0%。结论:血清LDL-VLDL-GGT活性对鉴别肝癌与其他肝病具有重要意义;血清GGTⅡ是肝癌特异性的同工酶形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参考方法,对其性能进行评价,为临床常规检测GGT提供可比性和溯源性。方法根据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颁布的GGT一级参考测量程序(37℃)要求,建立GGT一级参考方法(其中包括所需仪器、试剂、样本的准备与校准等实验条件的试验),并对其进行精密度、准确性和最大线性范围检测。结果 GGT参考方法的精密度评价A、B 2个水平样本变异系数(CV)总均〈1%,符合精密度性能要求。有证参考物质(ERM-AD452/IFCC)均值为113.27 U/L,均值与靶值的偏倚为-0.64%,在允许范围内。GGT的最大线性范围为413.81 U/L,高于IFCC公布的GGT参考方法的最大线性范围(276.40 U/L)。结论 GGT参考方法已基本建立,精密度、准确度及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均符合方法要求,为我国参考实验室网络的建立提供了基础,临床应用将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7.
急、慢性白血病患者全血细胞计数检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全血细胞计数对白血病进行初步筛查.方法 对52例骨髓检查确诊为白血病(急性白血病46例,慢性白血病6例)患者行静脉采血,用KX-21N全血细胞仪进行全血细胞计数,观察红细胞(RBC)、白细胞(WBC)和血小板(PLT)各参数检测结果和白细胞直方图分布变化.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总数多增高,WBC>10×109/L达91.3%,其中23.9%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异常增高(>100×109/L),白细胞直方图呈单峰分布达84.8%.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白细胞直方图均表现为小细胞峰极度增高,呈单峰分布并向中间细胞区扩展变宽;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81.1%白细胞直方图呈单峰分布(其中54.1%表现为中间细胞单峰增高并向小细胞区和大细胞区扩展,27.0%以大细胞单峰极度增高),18.9%呈双峰分布.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小板均明显减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白细胞总数均>45×109/L,其中83.3%的患者白细胞总数异常增高(>100×109/L),白细胞直方图均呈形状单一而分布广泛(100~450 fl)的大细胞峰图形.结论 作为一种筛查工具,全血细胞计数极大的减少了传统手工检测所需劳动和取样误差,提供大量的信息有助于血液系统等疾病的诊断和疗效评判,对急、慢性白血病的诊断有良好的过筛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估在传统治疗下影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生存期的临床和实验室变量。方法 对 1980~2002年间的133例CML初诊患者的26个临床和实验室变量进行生存分析。结果 多变量Cox回归表 明,在传统治疗下,下列因素使患者存活时间较短:外周血白细胞总数>280×109/L(P=0.005)、血小板<120× 109/L或>650×109/L(P=0.003);骨髓涂片中无类戈谢细胞存在(P=0.008)、幼稚细胞(原始+早幼)比例 (负相关,P=0.0000)。结论 在传统治疗下,外周血白细胞(WBC)、血小板计数(BPC)、骨髓涂片类戈谢细胞、 幼稚细胞比例等4个实验室变量对CML患者的存活时间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9.
迟珊  沈默  张曼 《检验医学》2011,26(8):540-543
目的对2006~2008年参加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组织的参考实验室国际比对计划(RELA)的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测定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为GGT参考方法的建立和应用提供借鉴。方法按照IFCC公布的酶学活性测定(37℃)参考方法的标准操作程序(SOP)测定GGT国际样本,不精密度评价按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EP5-A2文件进行,准确度评价采用国际有证参考物质(ERM)。结果 2006年测定结果:样本A为(1.829±0.021)μkat/L,样本B为(3.331±0.019)μkat/L;2007年测定结果:样本A为(1.533±0.017)μkat/L,样本B为(3.840±0.035)μkat/L;2008年测定结果:样本A为(3.392±0.024)μkat/L,样本B为(3.058±0.024)μkat/L。2006~2008年GGT参考方法的不精密度分别为1.29%、0.44%、0.65%,ERM测定均值在"靶值±不确定度"[(1.90±0.04)μkat/L]范围内,初步验证了参考方法的不精密度和准确度。结论 2006~2008年RELA样本GGT测定结果均在IFCC公布的可信区间内,GGT的IFCC参考方法已经建立。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Despite the widespread use of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 (CAM)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diseases, only few data have been published for patients with leukemia. The aim of this survey was to study systematically the use of CAM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CLL). Patients and methods  A 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was sent to 247 CLL patients of all clinical stages and disease durations, treated and untreated. The questionnaire was returned anonymously by 87 patients (35%). Results  Thirty-nine patients (44%) had used alternative treatments. No correlation was seen with educational level, gender, or previous or current chemotherapy. The most common alternative or complementary treatment modality was vitamin supplementation (26%), followed by mineral (18%), homeopathic (14%), and mistletoe therapy (9.2%). Some 21% of patients considered their alternative treatment as being successful. Most patients reported that they decided to use CAM after conducting a personal investigation and based on the information they found, without outside recommendations (59%). The majority of the patients used patient brochures about CLL as an important source of information (54%), followed by specific lectures (34%) or the internet (32%). Conclusion  Our data show that patients with CLL use a wide range of CAM, among them potentially harmful methods. Rational, evidence-based medical information about the effects and risks of CAM use should be made available through patient brochures distributed by patient organizations, through information events with lectures, or via the interne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