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fQRS波)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诊断及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冠心病AMI者(AMI组)、非AMI冠心病者(对照组)各110例.入院3d内同步12导联心电图检查示单纯fQRS波者25例、单纯病理性Q波者29例、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者44例、单纯ST段改变者12例,对比观察前三者在AMI患者中的发生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观察有fQRS波者(69例)及无fQRS波者(41例)院期间严重并发症(包括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室颤或室速、急性肺水肿、心源性休克)、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Ⅲ~Ⅳ级)情况及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 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敏感性(40.00%)、阳性预测值(90.63%)均高于单纯fQRS波(分别为22.72%、83.33%)和单纯病理性Q波(分别为26.36%、69.05%).单纯fQRS波诊断AMI的敏感性稍低于单纯病理性Q波,但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后者.在STEMI者中,fQRS波发生率为65.12%,病理性Q波为77.91%(P>0.05);在NSTEMI中分别为54.17%、25.00% (P <0.05).AMI组中有fQRS波者急性肺水肿、严重并发症、心功能不全、心源性死亡发生率明显高于无fQRS波者(P均<0.05).结论 fQRS波在AMI诊断中特异性及阳性预测值高于单纯病理性Q波,fQRS波合并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阳性预测值更高.fQRS波有助于评估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预激综合征对QRS波终末向量的影响和终末向量改变的临床意义 ,选择经射频消融 (RFCA)术治愈的显性预激综合征患者 12 9例 ,据旁道部位分 9组 :左前壁 (LA)、左侧壁 (LL)、左后壁 (LP)、右前壁 (RA)、右侧壁(RL)、右后壁 (RP)、右前间隔 (RAS)、右中间隔 (RMS)、右后间隔 (RPS) ,对比分析RFCA术前、后心电图。结果 :①与消融旁道后心电图对比 ,12 9例显性预激综合征均影响终末向量。②终末向量改变与旁道位置有关 :aVL(和Ⅰ )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 ,或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主要出现在LA、LL旁道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振幅减小或变为正向波主要出现在LP、RA、RL、RP、RAS、RMS、RPS旁道。Ⅲ (和aVF)导联 :终末正向波振幅增加 ,或负向波变为正向波 ,或终末无变化主要出现在LA、LL、RA、RAS旁道 ;终末正向波变为负向波 ,或正向波振幅减小 ,或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LP、RL、RP、RMS、RPS旁道。V1导联 :终末负向波振幅减小或消失主要出现在LA、LL、LP旁道 ;终末负向波振幅增加主要出现在RA、RL、RP、RAS、RMS、RPS旁道。③终末向量改变与预激波有关 :aVL、Ⅰ、Ⅱ、aVF、Ⅲ、V1导联QRS波终末向量的变化与预激向量方向基本一致 (P <0 .0 1)。结论 :观察终末向量的改变可能有助于delta波不  相似文献   

3.
Bix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瑞典心脏病学家HaroldBix在Baltimore工作时提出 :“当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 ,如果在两个QRS波中间看到P(或F)波 ,就应该考虑到可能有另一个P(或F)波隐藏在QRS波内”。Bix法则的原理 :心动过速时房室传导比例为 2 :1,未下传的P(或F)波恰好隐藏于QRS波内而难以发现 ,另一个P(或F)波则位于两个QRS波中间。Bix法则的心电图特点 :①常为节律规整的心动过速 ,心室律整齐 ,多为窄QRS波性心动过速 ,心室率多在 15 0bpm左右 ;②在两个QRS波中间可见P(或F)波 ,P(或F)波可为直立或倒置 ;③因QRS波内隐藏着P(或F)波 ,所以QRS波形态可…  相似文献   

4.
正常中年人心电图导联Ⅰ七项指标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35~64岁的1,119名正常成人中,测量了心电图导联Ⅰ的下列七项指标,即 R 波振幅(R_1)、T 波振幅(T_1)、QRS 波振幅、T-截距、R 波与 T 波振幅的比值、QRS 波与 T 波振幅的比值及 R 波与 T 波振幅之差值.采用百分位数法,按男、女分别确定了这些指标的正常值范围。提出我国中年人,应以R_1≤10毫米(男)或≤11毫米(女),T_1≥0.5毫米(男和女)作为正常标准。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心电图碎裂QRS波对于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价值。方法:对2013年4月至2014年4月间来本院就诊的AMI患者102例(AMI组)和冠心病(CHD)患者132例(CHD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并将同期来本院体检的健康者12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心肌灌注断层显像扫描确诊AMI,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ECG检查,记录不同部位的碎裂QRS波和病理性Q波的发生率。比较碎裂QRS波与病理性Q波诊断AMI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结果:碎裂QRS波在AMI组患者的下壁发生率最高,病理性Q波在AMI组患者的前壁发生率最高。除侧壁的碎裂QRS波以外,与正常对照组比较,AMI组和CHD组的前壁(0.8%比22.5%、13.6%)、下壁碎裂QRS波(6.7%比26.5%、17.4%);前壁(0比41.2%、29.5%)、下壁(0.8%比40.2%、35.6%)和侧壁病理性Q波(0比2%、2.3%)的发生率均显著升高(P均0.01)。与病理性Q波比较,碎裂QRS波诊断AMI的敏感性(40.00%比89.47%):诊断CHD的敏感性(41.94%比91.50%)显著升高(P均0.01),但在特异性和准确性方面二者无显著差异(P均0.05)。结论:碎裂QRS波可作为诊断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辅助指标,与病理性Q波联合诊断可进一步提高心电图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2型糖尿病(T2DM)肌电图F波中出现A波患者的肌电图特点。方法回顾性纳入T2DM患者65例,根据肌电图F波中是否出现A波将其分为研究组(31例)和对照组(34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基线资料、肌电图检查结果(双侧胫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和距离、近端及远端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和振幅、F波最短及平均潜伏期)、A波出现次数和位置、肌电图参数异常情况并分组进行比较。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A波各指标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诊断价值。结果 共检测65例T2DM患者中520条肌电图,其中42条F波中出现A波,均出现在胫神经,以前位型为主;11例(35.48%)患者双侧胫神经同时出现A波,20例(64.52%)患者仅为单侧出现。研究组患者31例(100.00%)出现前位型A波、20例(64.52%)出现后位型A波、5例(16.13%)出现混合型A波;研究组患者3种类型A波在同一患者双侧肌神经中出现次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以前位型A波为主。研究组患者左、右侧胫神经F波平均潜伏期均长于同侧对照组;一侧神经出现A波的研究组患者异常侧胫神经F波最短潜伏期和平均潜伏...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北京市五个医院1980~1987八年间84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有Q波组757例,无Q波组86例)的临床表现、心肌酶及预后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有Q波与无Q波两组间的临床表现及预后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血清心肌酶(CPK、GOT、LDH)的峰值在有Q波组均高于无Q波组(P<0.01)。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心电图碎裂QRS(fQRS)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符合DCM诊断标准的患者,根据12导联心电图上是否存在fQRS波和QRS的时限,将入选患者分为碎裂QRS波组(fQRS组)、宽QRS波组(wQRS组)和非碎裂QRS波组(nonfQRS组),比较fQRS波在DCM患者和健康对照组的发生率;比较观察组3种QRS波形态的发生率,比较fQRS组、wQRS组和nonfQRS组的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中fQRS波发生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观察组中fQRS波和wQRS波的发生率显著高于nonfQRS波的发生率(P<0.05);fQRS组和wQRS组的LVEF降低、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nonfQRS组(P<0.05)。结论在有DCM诊断的其他证据时,fQRS波可作为心电图诊断DCM的一个新指标,并可作为早期识别DCM高危人群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为进一步理解T波和U波的关系及U波在长QT综合征(LQTS)中的病理生理学意义。方法对11例LQTS患者行左心交感神经切除(LCSD)手术,评价其手术前后及跟踪期间ECG上U波和T波变化。结果术后QTc(校正的QT间期:从0.50±0.05s到0.47±0.03s,P=0.02)、QTp(从QRS波起始到T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37±0.07s到0.33±0.06s,P=0.041)和QTpc(校正的QTp:从0.37±0.07s到0.34±0.05s,P=0.006)均显著缩短。同时QU间期(从QRS波起始到U波结束)、QUc(校正的QU间期)、QUp(从QRS波起始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QUpc(校正的QUp)却无显著改变。TpTe(同一导联上T波顶点到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无显著变化,但TpTe-max(12导联中最早的T波顶点到最晚的T波结束点的时间间隔,代表跨壁复极离散度:0.21±0.09s到0.18±0.07s,P=0.02)显著降低。U波幅度、T波幅度及U/T幅度比值均无显著变化,但TpUp(T波顶点到U波顶点的时间间隔:0.16±0.06s到0.19±0.05s,P=0.041)显著增加。手术后2天内,多数患者U波更明显并叠加于T波之上形成T-U融合现象;但随后融合程度逐渐减轻。结论LQTS患者的U波与T波具有不同的起源机制,因此在诊断LQTS测量QT间期时不应包含U波。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妊娠对心电图的影响。方法 记录51例研究对象(平均29.5±4.6岁)孕前期、孕中期、孕晚期的12导联同步心电图,测量每份心电图的心率、心电轴、P波时限、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Ⅱ和V1导联的P波振幅、各个导联Q波、R波、S波、T波振幅,比较各项指标在孕前期、孕中期、孕晚期的变化。结果 十二导联心电图的心率、心电轴、P波时限、PR间期,QRS时限,QT间期等时间相关的数据在孕前、孕中、孕晚期没有显著差异(P>0.05)。Ⅰ导联R波振幅在孕晚期大于孕前和孕中期(均P<0.01),aVL导联R波振幅孕晚期均大于孕前(P<0.01)。V1导联S波振幅在孕晚期小于孕前(P<0.05),V2导联S波振幅在孕中期小于孕前(P<0.05)。V1导联R/S在孕晚期大于孕前期和孕中期(P<0.05),V2导联R/S在孕晚期大于孕前(P<0.05)。Ⅰ、aVR、aVL导联T波振幅在孕晚期大于孕前(P<0.01)和孕中期(P<0...  相似文献   

11.
名词注释     
炮击波(Cannon wave)……(330) 静脉的脉搏波(通常由颈静脉描记)中,正常有3个向上的波峰a、c、v,分别表示右心房收缩、右心室收缩、颈静脉及右房充盈。在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房收缩可以正发生在三尖瓣关闭之时,于是可在a、c波之后形成一巨大波峰,称为“炮击”波。在异位搏动或室性心动过速时,也可出现炮击波。  相似文献   

12.
<正>1食管心脏电生理检查的基本参数1.1心脏起搏术语(1)S波:为刺激仪发放的电脉冲形成,在心电图上表现出高尖的钉状波。(2)起搏P波:有效起搏后的心房激动波,与S波密切相关,如S波后无P波表示该次电脉冲起搏无效(心房处于有效不应期时例外)。(3)起搏QRS波群:心房起搏激动沿房室结-希浦系统或房室旁道顺传形成的心室激动波,形态应与窦性激动一致。形态异常时,要根据电生理特性进行分析,注意房室传导关系和QRS形态。(4)S_1引起的P波、QRS波群称为P_1、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F导联心电图诊断镜像右位心的特征。方法 在健康体检中应用F导联采集镜像右位心心电图并解读。结果 F导联检测到13例(0.018%)镜像右位心。在镜像右位心中Ⅰ导联各波形态均倒置,即P、QRS及T波均倒置;F2(Ⅱ)与F6(Ⅲ)导联、F3(aVR)与F1(aVL)导联波形互换;V3R、V5R导联波形类似正常时的V3、V5导联,代表左室波形;V1和V2导联代表右室波形。结论 镜像右位心的特征显示:P波F1(aVL)、F2(Ⅰ)导联显示镜像QRS波形;F1(aVL)、F2(Ⅰ)、F3(-aVR)、F4(Ⅱ)导联P-QRS-T波群均主波向下,呈rS型,其R波波幅递增;QRS波F5(aVF)不变;胸导联V1~V6呈rS型,其R波波幅递减,其S波呈逐渐相对增深,R/S比例逐渐减小的规律;V1导联R波高尖;常伴有其他心电图改变。  相似文献   

14.
正心电图P波是反映心房电生理学特性的重要指标,研究显示包括P波时限、P波离散度、P波终末电势和PR间期等在内的P波指数异常与左心房扩大[1]、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等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增加[2]有关。本文就P波指数的测量方法与临床意义综述如下。一.P波指数定义P波指数包括P波时限(duration)、振幅(amplitude)、离散度(dispersion)、终末电势(terminal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瞬时波强(WI)技术评价慢性肾功能衰竭(CRF)与原发性高血压(HTN)患者心功能改变的价值.方法 选择30例CRF患者(CRF组)、HTN患者30例(HTN组)及35例健康查体者(对照组),分别采用WI技术检测心血管功能.结果 EF值CRF组<HTN组<对照组(P<0.05);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模量(Ep)、单点脉搏波传导速度(PWVI)、W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WI)在 CRF组与HTN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瞬时加速度波强(W1)、瞬时减速度波强(W2)、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NA)在CRF组明显高于HTN组和对照组(P<0.05).结论 WI技术可早期综合评价CRF和HTN患者心血管功能,对预防临床心血管系统并发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鲁平  李全忠  鲁豫 《山东医药》2012,52(33):68-69
目的应用超声瞬时波强(WI)研究儿童青少年体质量指数(BMI)对颈动脉血管弹性的影响及其相关性。方法应用WI对单纯肥胖组及正常对照组内中膜厚度在正常范围的颈动脉血管进行检测,所测各参数与BMI做相关性分析。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单纯肥胖组瞬时减速度波强、僵硬度(β)、压力应变系数(Ep)、瞬时波强脉搏波传导速度、脉搏波传导速度值增高,顺应性值降低(P<0.05)。瞬时加速度波强、脉搏波反射增强指数、瞬时波强负向波面积值在2组间依次增高,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相关分析显示,总人群中BMI与β及Ep间存在单因素相关关系(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BMI可以独立对血管弹性进行预测。结论 BMI对颈动脉血管弹性有明显影响,可独立对血管弹性进行预测。WI为检测血管弹性的较好技术手段。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左心室心尖部室壁增厚且心电图胸前导联出现无法解释的广泛T波倒置患者的室壁增厚特征与心电图T波倒置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91例超声心动图提示左心室心尖部室壁增厚且心电图胸前导联广泛T波倒置的患者,包括53例典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患者(典型AHCM组)、25例早期AHCM患者(早期AHCM组)、13例可疑AHCM患者(可疑AHCM组)。在典型AHCM组与早期AHCM组中共有单纯型29例,混合型49例。测量各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T)及T波倒置的最大深度(Tmax),测量心尖部各室壁厚度及最大厚度(APWTmax)并计算其与左心室后壁厚度的比值(ABR)。结果:各组间心电图上T波倒置的导联分布、最大深度及胸前导联T波倒置的深度之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78例典型和早期AHCM患者中,心尖厚度与T波深度无明显相关性,但在其中的29例单纯型患者中,APWT max分别与TV_5(r=0.381)及Tmax(r=0.416)弱相关;而在49例混合型及13例可疑AHCM患者中心尖厚度与T波深度也无明显相关。结论:在左心室心尖肥厚程度与T波深度关系上,只有单纯型AHCM患者的APWTmax与T波深度弱相关,而在混合型AHCM患者中二者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患者在不同导联(下壁、前壁、侧壁)出现J波对短期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ASTEMI并出现J波者588例,根据是否发生室颤,分为室颤组(38例)和非室颤组(550例)。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及心肌标志物(CK、CKMB、肌钙蛋白)水平;再将室颤组患者按照J波出现导联的不同,分为下壁、前壁及侧壁三组,并分析不同部位缺血性J波与室颤出现的相关性。结果 (1)室颤组和非室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室颤组,J波出现在下壁导联的有23例(60.53%),前壁10例(26.32%),侧壁5例(13.16%),其中,在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16例合并右室梗死(42.11%)。ROC曲线表明,不同导联出现J波时,室颤发生率依次为下壁前壁侧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波出现在不同梗死部位时,室颤的发生率依次为下壁前壁侧壁;若J波出现在下壁及右室,则短时间内室颤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出现在不同导联的J波可作为室颤及猝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9.
P波在各导联中的正负方向取决于P波的电轴方向。正常窦性P波额面平均电轴在0°~+90°之间,一般在+50°左右,所以P波在Ⅰ、Ⅱ、avF导联中直立,在aVR中绝对倒置。当额面P电轴为+90°时,P_Ⅰ平坦或低小,P_(aVR、aVL)倒置,P_(Ⅱ、Ⅲ、VF)直立。反之,当P电轴为0°时,P_(aVF)呈低小或平坦,P_(Ⅲ、aVR)倒置,P_(Ⅰ、Ⅱ、aVL)直立。由此看来,P波在aVR中的绝对倒置是诊断窦性P波不可缺少的条件。但是,属于房室交界区的逆行P波则在Ⅱ、Ⅲ、aVF中倒置,在aVR中总是直立的。额面平均P电轴在-60°~-90°之间,P_Ⅰ和P_(V6)不倒置,因为P波向量在横面上向左,这是和左房心律鉴别的要点,左房心律时P的额面平均电轴在-60°~-150°之间,P向量在横面上向右。近二年来,我们发现少数患者心电图上各导联的P波朝向有所变异,即不是我们所熟悉的直立的窦性P波,也不是典型的逆行P波,而是介于二者之间。即:P_(Ⅱ、Ⅲ、aVF)轻度倒置,P_(aVR)亦倒置,P_(Ⅰ、aVL)直立,P_(V_5)轻度倒置、平坦或低小。P波电轴一般在-30°~-45°(0°~-60°之间)。P波时限在正常范围内,平均0.08秒。因为它在aVR中总是倒置的,所以这是一种P波电轴极度左偏的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电图P波增宽及P波双峰与隐匿性高血压(MH)患者早期心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7年7月徐州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门诊及住院的92例MH患者作为MH组,96例真性高血压患者作为高血压组。比较两组患者早期心脏损伤发生率及P波增宽、P波双峰检出率,有无早期心脏损伤的MH患者一般资料及P波增宽、P波双峰检出率;P波增宽、P波双峰与MH患者早期心脏损伤的关系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MH组患者早期心脏损伤发生率低于高血压组(P0.05);两组患者P波增宽、P波双峰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有无早期心脏损伤的MH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无早期心脏损伤的MH患者高血压家族史、吸烟史、P波增宽及P波双峰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波增宽[OR=2.793,95%CI(1.243,6.274)]、P波双峰[OR=3.074,95%CI(1.474,6.411)]是MH患者早期心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MH对心脏的早期损伤小于真性高血压;心电图P波增宽及P波双峰是MH患者早期心脏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