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新生儿 ,男 ,体重 2 90 0 g ,自然顺产 ,Apgar评分 9分 (皮肤扣 1分 )。出生后因发绀伴气促 ,哭闹时加重 3h就诊。X线胸片示肺血增多 ,心影增大。心脏彩超检查提示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SDD)、房间隔缺损、卵圆孔未闭、动脉导管未闭和肺动脉高压。术前红细胞 5 0 9× 10 12 /L ,血红蛋白 177g/L ,血细胞比容 5 2 8% ,SpO2 5 0 %左右。患儿入室前尚未进过食 ,已处于睡眠状态。入室后采用2 4G套管针开放左手背静脉输注复方乳酸钠 ,并继续静脉输注前列腺素E10 0 0 5 μg·kg 1·min 1以维持动脉导管开放 ,直至体外循环建立。Dr¨agerJu… 相似文献
3.
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手术纠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17例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手术纠治,通过两种不同方法的比较,以提高手术成功率,防止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方法室间隔缺损修补:10例经右心房二尖瓣或解剖左心室切口,缝针经室间隔缺损置于室间隔左侧面;7例经解剖右心室切口缝针直接缝于室间隔左侧面。结果经解剖左心室修补的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为40%,而经解剖右心室的发生率为14%。14例伴不同程度的肺动脉流出道梗阻,除1例作瓣交界切开,余13例均采用同种带瓣主动脉管道连接。手术死亡2例,死亡率11.76%。结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的室间隔缺损修补经解剖右心室修补为好,肺动脉高压是手术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5.
目的探讨肺动脉环缩术在矫正型大动脉转位形态学左心室功能锻炼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手术治疗矫正型大动脉转位患者89例中行肺动脉环缩术11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9例,女2例;年龄除1例12岁外,其余为3~42(16.40±11.67)个月;体重6~32(11.70±7.20)kg。所有患者均经超声心动图和心血管造影检查确诊。结果 11例行肺动脉环缩术患者无死亡,术前肺循环与体循环压力比(Pp/Ps)值0.3~0.6(0.44±0.09),术后为0.6~0.8(0.7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三尖瓣反流轻度2例(18.2%),中度5例(45.4%),重度4例(36.4%);术后无反流2例(18.2%),轻度反流7例(63.6%),轻-中度反流2例(18.2%)。11例中5例术后(15.20±8.31)个月行二期双心室解剖纠治术,其中1例死亡;余6例行单纯肺动脉环缩术后随访(18.83±3.43)个月,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三尖瓣反流轻微2例(33.3%),轻度3例(50.0%),中度1例(16.7%)。结论矫正型大动脉转位通过肺动脉环缩术可减轻三尖瓣反流,锻炼形态学左心室功能,为二期解剖纠治做好准备,手术效果较好。但术后必须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形态学左心室功能和三尖瓣反流情况。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介绍解剖矫治先天性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手术特点。方法 2例矫正性大动脉转位患者,1例9个月,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高压,行Senning加动脉调转术;1例23岁,合并室间隔缺损、肺动脉狭窄、三尖瓣关闭不全,行Rastelli加Senning术。结果 2例患者全部成活,其中1例术前出现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安装永久起搏器,术后超声检查心室功能正常,心内隧道和心外管道通畅。无三尖瓣反流。结论 Double Switch手术是一种理想的治疗先天性矫正性大动脉转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8.
目的:使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TGA)不仅从生理上,而且从解剖上得到了纠正。方法:资料为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心脏外科收治的9例CTGA患者,年龄2-16个月,体重3.1-11kg。术前均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和心导管造影检查,心排血量和心功能测定,9例患者均施行Double-Switch术,合并的其它畸形都予以纠治。结果:9例患者均存活,术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示左、右心功能明显改善。结论:小婴儿CTGA应尽可能早期选做Double-Switch术,使心功能尽可能适合机体的循环机制。 相似文献
9.
我院于 2 0 0 1年 9月在多科室协同配合下成功行首例罕见大动脉转位胸腹联体畸形儿分离术 ,由于分离术麻醉方法选择适宜 ,加强术中、术后监测和管理 ,取得较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病例摘要 紫绀联体畸形儿 ,同为男性 ,10个月 ,5 90 0g。主体完整 ,呈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TGA)、房缺、右房-左房通道畸形。附体无头 ,体内只有双肾和膀胱 ,可排尿。两体呈拥抱状 ,胸骨下端至脐上连接。主体SpO2 73% ,主体在上附体在下低流量吸氧时 ,SpO2 81% ,侧卧位则升至95 %。Hb 2 0 4g/L ,Hct 0 6 7,动脉血气分析 :pH 7 187、PCO25 … 相似文献
10.
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纠治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总结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2年9月至2003年5月,5例完全型大动脉转位患者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手术平均年龄83.0±72.2 天,平均体重4.7±0.9 kg.由于求诊时已经超过最佳手术年龄,左心室退化,不能承受体循环压力,则先行肺动脉环缩和体肺动脉分流术,术后6~9天行第二期动脉转位术.结果一期手术中,1例术后32小时发生室上性心动过速,少尿,经腹膜透析和药物处理无效死亡;其余4例分别在术后6~9天行二期动脉转位术,无死亡.术后随访2~10个月,生长发育良好,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心内无残余分流,主动脉和肺动脉干吻合口通畅,左心室射血分数(EF)0.68~0.77,短轴缩短率(FS)0.24~0.37,1例主动脉瓣轻度反流.结论对失去最佳手术时间的新生儿完全型大动脉转位,行快速二期动脉转位术是最佳的选择. 相似文献
11.
大动脉转位术的术后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大动脉转位术(arterialswitchoperation,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转位(TGA)。ASO从解剖上完全纠正TGA,效果良好。除手术技术,体外循环管理外,术后处理是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的重要环节之一。自1987年9月~1992...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左室训练术治疗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对24例左心室退化的cCTGA患者行左室训练术,其中男13例,女11例;年龄0.17~22.00(3.73±4.35)岁;体重5.10~61.00(15.71±10.95)kg。主要合并畸形:三尖瓣关闭不全(TR)23例(轻度11例、中度7例、重度5例),限制型室间隔缺损18例,房间隔缺损5例,卵圆孔未闭5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5例,主动脉弓缩窄1例。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确诊,形态学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mLVEDD)8~32(21.56±6.60)mm,形态学左心室(mLV)后壁厚度2~7(4.29±1.52)mm,形态学左心室与形态学右心室(mRV)压力比(PmLV/mRV)0.12~0.65(0.41±0.12)。手术均采用胸骨上端小切口或胸骨正中切口,在全身麻醉下完成肺动脉环缩术。结果术毕测压PmLV/mRV 0.57~0.93(0.76±0.10);全组患者无住院死亡,出院时超声心动图检查提示:双心室结构和功能良好,室间隔位置较术前略向mRV侧移位,mLVEDD较术前略增大,TR较术前减轻。术后随访1~35个月,无远期死亡。所有患者一般情况好,生命体征平稳,心功能分级(NYHA)Ⅰ~Ⅱ级,mLVEDD 14~40(26.17±7.11)mm,mLV后壁厚度4~9(4.95±1.44)mm,PmLV/mRV 0.52~0.98(0.72±0.16),TR较术前明显减轻,其中14例患者完成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结论左室训练术应用于左心室退化的cCTGA患者安全有效,mLV压力负荷及后壁厚度增加,mLV腔扩大,且TR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3.
完全性大动脉错位解剖纠治手术的麻醉管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总结了8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TGA)解剖纠治术的有关麻醉管理的若干问题。其中4例室隔完整,4例伴室缺。最小年龄18天,最轻体重3.4kg。采用大剂量芬太尼伴以安氟醚静吸复合麻醉。5例深低温停循环,3例低温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97.5±20.87分钟,全部自动复跳,1例死于肺高压,无麻醉并发症。大剂量芬太尼可使整个麻醉和手术过程较为平稳。术毕仍应维持适当麻醉深度,以利术后血流动力学平稳。变力性药物有助于心功能恢复,常用多巴胺。体外循环中按 α稳态的理论调节pH和 PaCO2,无一例神经系统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15.
双调转术治疗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4月至2003年4月,我们应用双调转手术治疗4例先天性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病儿,收到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姑息性大动脉调转手术(palliative 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PASO)的麻醉管理. 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8例于我院行PASO的完全性大动脉转位合并室间隔缺损(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 with 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TGA/VSD)或Taussing-Bing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28例患者年龄中位数为4岁(1月~25岁),体重中位数为12.5 kg(3.6~43kg),术前均诊断为重度肺动脉高压,术前SpO2波动在44%~91%. 结果 所有患者麻醉过程平稳,平均CPB时间为(223±81) min,平均主动脉阻断时间为(153±32) min.平均室间隔补片留孔大小为(5.3±1.5) mm.术后机械辅助通气时间中位数为36 h(7~408 h),ICU停留时间中位数为5.5 d(2~27 d).术后平均SpO2为(96±2)%,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住院死亡5例(18%),余好转出院.出院患者中5例在出院后的1~5年间行介入残余室缺分流堵闭术. 结论 充分的术前准备和评估,平顺的麻醉诱导和维持,围手术期肺动脉高压的处理,早期合理地应用血管活性药物以及出凝血功能的调整,有利于PASO的成功.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分期双调转解剖矫治术治疗先天性左心室退化矫正型大动脉转位(CCTGA)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至2011年5月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14例左心室退化CCTGA患儿经手术治疗的临床资料,男8例,女6例;年龄2.5~72.0(34.4-24.0)个月;体重5.1~23.0(12.7±4.9)kg。术前经超声心动图、心血管造影或心导管检查确诊。主要合并畸形:三尖瓣关闭不全13例,限制型室间隔缺损10例,房间隔缺损或卵圆孔未闭7例,动脉导管未闭4例,肺动脉瓣轻度狭窄4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在全身麻醉下完成一期左心室训练术,在体外循环下完成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平均间隔时间0.67~34.0(10.23±9.47)个月。结果一期左心室训练术后无住院死亡,随访结束时形态左心室舒张期末内径(mLVEDd)及形态左心室(mLV)后壁厚度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室间隔位置较术前略向形态学有心室侧(mRV)移位,三尖瓣关闭不会(TR)较术前减轻,跨肺动脉环缩带压差显著增加(P〈0.05),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无显著变化;形态左心室压力与形态右心室压力比值(PmLV/PmRV)显著增大(P〈0.05)。二期心房大动脉双调转术住院死亡2例,死亡率14.3%(2/14);死亡原因:严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猝死。术后早期并发症:肺部感染6例,房性心律失常2例,胸腔积液2例,气胸、膈肌麻痹行膈肌折叠术、气道出血、主动脉瓣轻度关闭不全、腹膜透析、体外膜肺氧合辅助、二次气管内插管各l例。生存患者均痊愈出院。术后随访12例,随访时间2~8年。随访期间死亡1例,死亡率8.33%(1/12),死亡原因:严重心律失常、循环衰竭。心功能I级8例,Ⅱ级3例。主要晚期并发症:左心功能不全3例,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3例,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1例。结论分期双凋转解剖矫治术治疗左心室退化CCTGA早期临床疗效满意,中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随访观察,但术后左心功能不良和新出现的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应值得关注。 相似文献
19.
影响大动脉转位术死亡率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分析大动脉转位术(arterial switch operation,ASO)治疗完全性大动脉错位(complete transposition of the great arteries,TGA)的手术结果,探讨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我院对67例TGA患者施行ASO的临床资料,包括住院病历、超声心动图和手术记录。应用x^2检验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对患者的手术年龄、体重、诊断、冠状动脉分型、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停循环时间、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延迟关胸等因素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果施行ASO的67例TGA患者中,围手术期死亡5例(7.5%)。单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影响ASO死亡率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年龄(P=0.004)、体重(P=0.042)、冠状动脉分型(P=0.006)和体外循环时间(P=0.048)。伴有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 septal defect,VSD)的患者(TGA/VSD)术后住心脏监护室(CICU)时间(P=0.004)和术后住院时间(P=0.007)明显长于室间隔完整(intact ventricular septum,IVS)的患者(TGA/IVS)。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患者手术时年龄(P=0.012)、冠状动脉畸形(P=0.001)和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P=0.002)是影响ASO死亡率的危险因素。结论对TGA患者及时施行ASO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患者手术时年龄、冠状动脉畸形和较长的体外循环时间是影响死亡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动脉转位术治疗65例新生儿完全性大动脉错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报告美国西雅图儿童医院1989年10月~1992年10月,为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新生儿作动脉转位术65例,其中伴室间隔完整型41例,伴室间隔缺损型24例。方法36例使用深低温停循环方法,29例使用深低温低流量方法。结果手术死亡4例(6.15%),死亡原因均与冠状动脉解剖变异有关。结论动脉转位术是矫正新生儿期室间隔完整型和伴室间隔缺损型完全性大动脉错位最好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