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解剖观测胎儿肝静脉在第二肝门入下腔静脉的形态特征。方法选择3~10月胎儿肝脏47例,测量肝左、中、右静脉入下腔静脉处直径,记录肝静脉属支数。结果肝左、中、右静脉压扁直径分别为0.34±0.16 cm、0.38±0.21 cm、0.33±0.18 cm;其属支数分别为1.63±0.73个、1.93±0.79个、1.66±0.73个;下腔静脉肝上、肝下压扁直径分别为0.95±0.32 cm、0.52±0.20 cm,后者与前者比为0.57±0.14。结论胎儿肝左、中、右静脉直径较成人细,其中肝中静脉最粗,肝左静脉次之,肝右静脉最细。肝左、右静脉分支以1支居多,肝中静脉以2支居多。胎儿肝上、肝下下腔静脉直径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2.
<正> 患儿女,11月,发现右上腹包块2月余。查贫血、营养差,体重6.5公斤,巩膜无黄染,心肺(一),腹软,肝肋下6cm,剑突下4cm,在右锁骨中线与肋缘处,可扪及约6×5×4cm大小包块,质中,压痛(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治疗前和治疗期间甲状腺动脉和肝动脉的血流动力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30例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患者治疗前和治疗期间行甲状腺和肝动脉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并与健康对照组30例进行比较。结果甲亢组治疗前甲状腺上动脉收缩峰流速(Vmax)、舒张末流速(Vmin)和平均峰流速(Vm)分别为(59.73±18.16)cm/s、(26.59±12.47)cm/s和(40.47±10.31)cm/s,肝动脉Vmax、Vmin和Vm分别为(65.21±15.50)cm/s、(25.63±8.97)cm/s和(42.37±9.82)cm/s,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甲亢组治疗前甲状腺上动脉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分别为0.55±0.06、0.81±0.18,肝动脉RI和PI分别为0.61±0.07、0.93±0.26,均低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肝动脉血流参数先行恢复正常,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甲状腺上动脉Vmax、Vmin和Vm分别为(47.52±13.16)cm/s、(21.39±10.17)cm/s和(32.35±6.37)cm/s,虽较治疗前呈下降趋势(P<0.05),但仍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结论甲亢患者恢复期肝动脉血流速度的下降早于甲状腺上动脉,动态检测甲亢患者肝动脉血流动力参数对预测甲亢治疗的有效性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4.
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 (CHL)的最佳栓塞治疗方案 ,并比较不同栓塞方法的疗效。 方法 :4 1例CHL 患者分为 3组 :单纯超液态碘化油栓塞组 (L P组 ) 11例 ,1∶ 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混合栓塞组 (L P+V组 ) 18例 ,1∶ 1碘化油与鱼肝油酸钠再加明胶海绵 (颗粒或条 )综合栓塞组 (L P+V+G组 ) 12例。对栓塞治疗前后瘤体大小及染色面积的改变进行分析。 结果:3种不同的治疗方法分别使瘤体最大径由 (5 .97± 1.4 7) cm、(8.4 2± 2 .90 )cm、(7.36± 2 .84 ) cm缩小至 (4.5 0± 1.77) cm、(5 .88± 2 .5 0 ) cm、(4.4 2± 2 .14 ) cm,综合栓塞组优于单纯栓塞组(P <0 .0 5 )。瘤体染色面积的改变 ,综合栓塞组优于 L P与 L P+V组 (P均 <0 .0 5 )。 结论 :(1)经导管肝动脉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方法简单、安全有效 ;(2 )肿瘤血管的超选择技术与综合栓塞是介入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时的肝动脉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22例单纯肝细胞癌患者和26例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患者的肝固有动脉内径、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以及阻力指数进行测定,并与正常对照组作对比。结果肝固有动脉内径:正常对照组0.33±0.05cm,单纯肝细胞癌组0.44±0.04cm,合并门静脉癌栓部分阻塞组0.45±0.04cm,合并门静脉癌栓完全阻塞组0.61±0.07cm。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正常对照组31.32±9.32cm/s,单纯肝细胞癌组66.76±20.34cm/s,部分阻塞组68.16±21.96cm/s,完全阻塞组132.65±38.84cm/s。阻力指数:正常对照组0.75±0.08,单纯肝细胞癌组0.68±0.13,部分阻塞组0.65±0.11,完全阻塞组0.55±0.10。经统计学处理,除部分阻塞组与单纯肝细胞癌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外(P>0.05),其它各组之间均存在差异(P<0.01)。结论肝细胞癌合并门静脉主干癌栓时,肝动脉血流量明显代偿性增加,阻力指数明显减低,但肝动脉血流动力学的这种改变主要取决于癌栓对门静脉主干的阻塞程度,而并不取决于门静脉癌栓的有无。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栓塞对射频热毁损治疗肝癌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3  
目的 观察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 (RFA)肝癌疗效的影响 .方法  1将猪随机分为两组 ,A组用碘化油行肝动脉栓塞后行集束电极热毁治疗 ,B组未行肝动脉栓塞直接行集束电极热毁治疗 ;2临床患者 ,将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C组 )及未行肝动脉栓塞治疗者 (D组 )行集束电极射频热毁损治疗后分别统计 .结果  1离体猪肝的治疗时间为 (6 .0± 1.4) min,坏死直径 (5 .5± 0 .7) cm;2 A组的治疗时间为 (8.0± 1.3) m in,坏死直径 (4 .7± 0 .9) cm,B组的治疗时间为 (12 .0± 1.8) m in,坏死直径 (4 .0± 0 .6 ) cm(P<0 .0 1) ;3 C组的治疗时间 (9.0± 2 .1) min,坏死直径(5 .3± 1.4) cm,D组的治疗时间为 (16 .0± 4.6 ) min,坏死直径 (3.5± 1.8) cm(P<0 .0 1) .结论 肝动脉栓塞对集束电极射频治疗肝癌具有安全和增效作用 .  相似文献   

7.
王葵  沈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2003,24(12):1343-1351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65岁,因发现肝占位17年余、胆囊结石3d、右上腹疼痛5d,于2002年8月5日入院。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阴性;肝右肋下4cm、剑突下3cm可及,边缘钝、质地中等偏软,随呼吸上下活动,余无殊。患者1984年因上腹部闷胀不适查B超、CT示“右肝占位、右肝畸胎瘤”,未行特殊处理。2002年8月初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隐痛伴右腰背部放射痛,8月2日查B超提示“胆囊炎、胆囊结石、右肝巨大占位”,即复查CT提示“右肝巨大畸胎瘤、胆囊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67岁,以“肝癌”收住入院.巩膜及皮肤无黄染,未及腹部包块,无腹水.彩色超声检查示肝右前叶有 5.3cm ×4.1cm肿块,肝功能正常,钡餐检查提示十二指肠球部陈旧性溃疡.全麻下手术,术中见全肝明显硬化,肝脏缩小,第Ⅷ段肿块约 9cm ×6cm,紧贴第二肝门,估计患者难以承受切除术.遂经胃网膜右动脉,在手指指引下,插管至肝右动脉.先注入美蓝,右半肝染色,再采用“水门汀疗法”,分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在80例成年尸体中,观察了副肝管,其结果如下:1.发现了12例副肝管,占15.0±3.9%;其中右副肝管11例,占13.75±3.8%,左副肝管1例,占1.25±1.2%;单枝副肝管 11例,双枝副肝管1例。2.副肝管外径最大者3.3mm,最小者0.7mm,平均1.5±0.18mm;长度变动在7.5—17.8mm之间,平均11.3±0.95mm。3.副肝管枝数的84.6%位在 Calot 三角内。右副肝管在胆囊动脉后方与其交叉者占8.75±3.1%,在前方交叉者占1.25±1.2%,在上方平行者占2.50±1.7%,而两者无关者占1.25±1.2%4.副肝管分为5型。Ⅰ型2例,占2.50±1.7%,Ⅱ型5例,占6.25±2.7%,Ⅲ型和Ⅳ型各2例,分别占2.5±1.7%,Ⅴ型1例,占1.25±1.2%。5.本文还发现肝外吻合肝管和胆囊下肝管各1例,分别占1.25±1.2%。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6例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观察治疗前和治疗后6、12个月患者临床症状、血管瘤大小的改变、并发症发生的情况。结果 26例患者术后6、12个月复查CT,治疗后碘油沉积状态良好18例,不良8例;瘤体直径均不同程度的缩小,术前(9.8±2.5)cm,术后6个月(5.6±1.7)cm,术后12个月(2.8±1.3)cm。临床症状治疗后缓解或消失,未发生胆囊坏死、胆囊穿孔、肝梗死、肝脓肿、肝破裂等严重并发症。结论选择性肝动脉插管平阳霉素碘油乳剂栓塞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疗效好、副作用小、安全性高,可作为首选的一种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正> 患者男,38岁,因乏力、低热半月,纳差、上腹部不适、尿黄5天,于1988年5月25日以慢活肝住院。患者有饮酒嗜好。4年前查HB_()Ag(+)。体检:慢性肝病容,皮肤、巩膜轻度黄染,肝掌(±),蜘蛛痣(-);心肺(-);腹平软,肝肋下刚及,剑突下2.5cm,质韧,有轻触痛及叩痛,脾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双下肢无浮肿,NS(-)。实验室检查,肝功能:黄疸指数(Ⅱ)50U,总疸红素(SB)104.3μmol/L,TTT12U,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71岁。于1965年体检发现肝大1.5cm,当时无症状,肝功正常。1980年初因黄疸待诊住某医院,当时查体巩膜及皮肤黄染,心肺(-),肝在右肋下5.5cm,脾(-),双下肢浮肿(++)。化验:Hb3.2g%,WBC7400,尿胆元(+),尿胆素(±),尿胆红质(±)。黄疸指数20u,凡登白间接反应(+),GPT  相似文献   

13.
更正     
赵宁 《中国民康医学》2006,18(6):221-221
1病历摘要患者,女,55岁,右中上腹胀痛6天,伴食欲减退和恶心呕吐。发病第2天发现“巩膜黄染”,全身皮肤出现黄染。既往史:B超曾发现胆囊内有一强回声光团,诊断“胆石症”。故以胆石症收入院治疗。入院检查:巩膜中度黄染,全身皮肤轻度黄染,右中上腹轻度压痛,莫菲征(-),肝右肋缘下触及不清。化验:血WBC 5.7×109/L,N 0.82,L 0.16;尿三胆(-),淀粉酶62U,尿胆元(-),胆红素(+)。入院第2天B超检查,胆囊内有2.0cm×1.0cm强回声光团,后方伴声影。肝内外胆管未见明显扩张,肝内回声水平低,肝左叶厚约8.0cm,肝右叶厚约15.9cm。化验:GTP500U,黄疸指…  相似文献   

14.
<正> 病史摘要 先证者Ⅳ,男,8岁。低热、恶心、腹胀、乏力、浮肿10余天。查体:T37.4℃,慢性病容,全身高度浮肿,巩膜黄染(±),颈软,心肺正常,腹部膨隆,呈蛙腹,腹水征(++),肝脾因大量腹水未满意触及,肾区叩痛(±),神经系统检查(一)。实验室检查:血 WBC 9.8×10~9/L,N0.64,LO.36;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颗粒管型(+);肝肾功能正常,HBsAg(一);血胆固醇3.2 mmol/L;血钾、钠、钙、镁和氯化物正常;血浆蛋白 54g/L,A/G1:1.5。B超系肝肋下 3 cm,剑下3.5 cm,脾肋下 1.5 cm。入院后经抗炎、利尿、保肝、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奥曲肽辅助肝动脉结扎(HAL)治疗大鼠肝内移植瘤的效果.方法采用大鼠肝内移植Walker256肿瘤模型,分为对照组、HAL组、HAL+奥曲肽治疗组.观察治疗后肿瘤体积改变与肿瘤生长抑制率,Hoechst33342标记法检测肿瘤组织血供(标记细胞数代表血供情况),检测ALT、AST观察HAL、奥曲肽对肝功能的影响.结果对照组、HAL组、HAL+奥曲肽治疗组肿瘤体积分别为(0.103±0043)cm3、(0.030±0.018)cm3、(0.016±0.005)cm3,后2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对照组(P<0.01),肿瘤抑制率分别为70.8%、84.5%.HAL+奥曲肽治疗组肿瘤体积明显小于HAL组(P<0.05).对照组、HAL组、HAL+奥曲肽组Hoechst33342标记细胞数分别为369.7±30.2、344.1±26.0、323.2±40.4,HAL+奥曲肽组标记细胞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提示其血供明显减少.HAL及奥曲肽对肝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奥曲肽能明显提高肝动脉结扎治疗大鼠肝内移植瘤的效果,减少动脉阻断后的肿瘤血供可能为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女患,54岁。反复右上腹疼痛4年伴发热,皮肤黄染4天,于1990年4月30日入院。T39℃,P100次/分,R22次/分,BP12.79/8.5kPa。急性痛苦面容,皮肤、巩膜黄染。右上腹肌紧张、压痛反跳痛,胆囊来触及,墨非氏征(±)。肠鸣音弱。WBC12×10~(?)/L.N0.86.L0.14。胆囊造影检查均未显影。B 超检查提示胆囊结石,左右肝管结石,肝管扩张。入院后诊断胆囊炎,胆石症,于5月14日手术治疗。术中见肝肿大,表面光滑。肝内外均未见胆囊,肝总管直接进入十二指肠,上段明显扩张直径约3cm,内有2×2cm、1.5×1cm、1×1cm 三颗棕竭色堆集成团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门腔分流的新途径。方法:解剖观测脐静脉、静脉导管及肝圆韧带、静脉韧带等。结果:静脉导管是脐静脉的直接延续,并与下腔静脉和门静脉左支相通。静脉导管长1310±250mm。肝圆韧带连于脐和门静脉左支之间,其肝外段和肝内段长度分别为1451±344cm,575±099cm;静脉韧带走行于肝下面的静脉韧带裂内,连于门静脉左支和下腔静脉之间,长约409±061cm。静脉韧带和肝圆韧带内均有间断残腔存在,且以近心段最为明显,分别长达199±139cm和291±062cm。肝圆韧带和静脉韧带均可用直径2mm的铁丝使其再通。结论:于脐处切口,扩张并再通肝圆韧带、静脉韧带至下腔静脉,实现门腔分流,具有解剖学形态基础。  相似文献   

18.
白塞氏病合并肝内胆汁淤积临床罕见,笔者诊治1例,现报告如下。1 病历摘要  患者男性、33岁。因口腔、外阴溃疡、双眼充血疼痛7天,尿黄、皮肤黄染3天,伴有全身皮肤瘙痒。于1998年元月19日入院。既往有“复发性口腔溃疡”病史。体格检查:体温36.9℃,脉博84次/min,血压16/12kPa,皮肤黄染。双睑缘轻度肿胀,双眼混合性充血。口唇内面及软硬腭处可见2.0cm×3.5cm、1.5cm×2.0cm、0.5cm×1.0cm大小的白色溃疡。肝肋下2.5cm、剑下3.0cm,脾不大。生殖器阴茎龟头处可见0.5cm×0.5cm、0.3cm×0.3cm大小溃疡。针刺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血红蛋白120g…  相似文献   

19.
患者,江××,男性,35岁,住院号292397。于1990年6月21日因右上腹隐痛伴黄疸20余天入院,有“乙肝”病史10年,1989年曾因“肝硬化”腹水住某院治疗。入院休检:面色晦暗、肝掌、无蜘蛛痣,巩膜皮肤轻度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中上腹稍隆起,腹壁静脉可见,肝在剑下3cm,脾肋下5cm,腹水征阳性。入院后化验血红蛋白134g/L,红细胞3.82×10~(12)/L。白细胞4.1×10~9/L.淋巴0.28,中性0.72,血小板74×  相似文献   

20.
新生儿肝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测30例(男18、女12)新生儿肝的形态和位置;肝的形状(前面观)分八型;Ⅰ~Ⅳ型占70.00±8.37%。肝裸区的形状分三型;Ⅰ型占56.67±9.05%。肝左右径为100.80±8.07mm,前后径为42.87±4.48mm,上下径为63.40±7.49mm,重为130.68±3.700g。新生儿肝相对地比成人大。肝右叶均大于肝左叶。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区、腹上区及右腰区,小部分达脐区、左季肋区及左腰区。详细地观测了肝的体表投影;新生儿肝的上下界均比成人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