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在修复拇指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趾移植再造拇指ⅢB缺损时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资料完整的7例拇指ⅢB缺损再造术进行回顾:所有病例均为陈旧性损伤,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后单纯鱼际处缺损2例,鱼际处及虎口皮肤同时缺损5例。采用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修复鱼际处及虎口处的皮肤缺损,皮瓣切取面积为4cm×8cm~6cm×14cm。结果:所有皮瓣均成活,2例因旋转点蒂部缝合过紧造成皮瓣远端1/5部分皮肤坏死,经植皮后愈合。所有病例经3个月~2年的随访,再造拇指成活,鱼际处饱满,无跖骨及屈肌腱外露,虎口无明显挛缩。第1跖骨与第2掌骨夹角大于30°。外形满意,功能好。结论: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蒂皮瓣是修复拇指ⅢB缺损行游离第二足趾移植时形成的鱼际及虎口处皮肤缺损的良好方法,具有血运可靠,易操作,风险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足部软组织缺损的效果。方法成人尸体23具(46侧下肢),股动脉红色乳胶灌注,肉眼解剖观察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动脉及其吻合支的分布及关系。在解剖学研究的基础上,于1995年1月至2006年12月间,应用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移植修复足部组织缺损16例。皮瓣最大面积为16cm×42cm,最小为8cm×12cm。其中皮瓣远端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4例。修复皮肤缺损范围最大面积为15cm×30cm,最小为5cm×8cm,术中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或在皮瓣断蒂时将隐神经与受区神经吻合。术后对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常规使用皮瓣助活仪,19-28d断蒂。结果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范围内主要以皮下筋膜血管和肌间隙血管供血,多个节段性筋膜皮支相互间存在吻合接力,形成在浅、深筋膜的“纵行血管桥接”。移植皮瓣全部成活,无花斑,皮瓣皮肤感觉断蒂2-4周有痛温触觉,但不灵敏,或有感觉过敏现象。16-24周痛温触觉逐渐灵敏,感觉接近或恢复正常,感觉过敏消失。随访6-12月患者能正常行走,未发生破溃,外观及功能满意。结论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修复下肢巨大组织缺损安全可靠,效果好。皮瓣范围超过小腿中下1/3段的小腿内侧链型筋膜皮瓣需使用皮瓣助活仪保障皮瓣远端血运。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小腿周围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利用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移位进行修复小腿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临床应用19例。结果经手术和药物治疗,1例远端皮肤部分坏死;2例皮下血肿,经引流后消失,余肌皮瓣存活良好,胫骨骨折处骨痂生长良好,骨髓炎得以控制。平均随访39.3月,踝关节活动正常;除1例膝部功能轻度受限外(原发损伤广泛合并复杂骨折),余功能基本正常。结论腓肠肌内侧头肌皮瓣治疗此类损伤符合生理要求,且重建修复手术一次完成。 相似文献
5.
外踝上皮瓣在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外踝上皮瓣的血供特点及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应用外踝上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21例。结果:随访3个月-36个月,除1例氢氟酸烧伤患,因其皮瓣蒂部未保留足够筋膜组织及蒂部受压致血运障碍,皮瓣远端1/3坏死外,余均成活良好,外形及功能恢复佳。结论:该皮瓣血管解剖恒定,血管蒂长,血运丰富,切取简单安全;皮下脂肪较少,修复后外形佳;切取时不损伤小腿的主要血管,是修复小腿下段及足部软组织缺损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7.
以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的前臂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其营养血管筋膜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测前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及其周围皮肤的血供情况。结果 前臂内侧皮神经近侧的血供来源于尺侧返动脉混合肌皮支 ,起始处外径为 0 .8mm ,穿出深筋膜前长度为 1.1cm ;中部主要来自尺动脉近中段和远中段的粗大皮支 ,起始处外径均为 0 .7mm ,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 1.0cm ;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 ,起始处外径为 0 .9mm ,穿出深筋膜前长度均为 1.0cm ;远侧有尺动脉腕上皮支 ,起始处外径为 0 .9mm ,穿出深筋膜前长为 2 .6cm。其神经旁血管网与神经皮穿支及神经内血管广泛吻合组成了皮神经血管轴。结论 可设计成带前臂内侧皮神经及营养血管为蒂筋膜上瓣 ,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8.
肌间隙血管为蒂小腿内侧皮瓣的应用解剖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 :为胫后动脉的肌间隙分支为蒂小腿内侧皮瓣移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选用新鲜尸体60侧经胫后动脉起始部进行墨汁注射 ,以内踝至胫骨平台将小腿等分成A、B、C、D 4个区段 ,在手术放大镜下进行解剖观察血管分支长度、口径、类型。结果 :B区胫后动脉肌间隙分支长 (4 .5± 0 .6)cm ,外径 (1.7± 0 .2 )mm。C区胫后动脉肌间隙分支长 (4 .0± 0 .6)cm ,外径 (1.5± 0 .3 )mm。其余A、D区分支细、短。结论 :以胫后动脉的肌间隙支为蒂小腿内侧皮瓣血管蒂较长 ,口径适合显微外科的吻合要求 ,可用于游离移植修复 ;临床修复手皮肤缺损 6例 ,皮瓣全部成活。 相似文献
9.
根据隐动脉在小腿近端内侧的分布特点,设计了吻合隐血管的小腿内侧上部骨皮瓣移植修复手及足跟部骨与软组织缺损6例,获得满意效果。该区供血管分布恒定,供区内有隐神经分布,是手部和足部复合组织缺损修复的良好供区之一。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 探讨骨间后动脉双叶皮瓣修复手部多处或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 方法 2011年3月~2018年12月,采用前臂骨间后动脉蒂双叶皮瓣转移修复4例多处皮肤软组织缺损和5例较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均伴深部组织外露。皮瓣切取面积为4.5 cm×5.5 cm~7.0 cm×9.0 cm。供区直接拉拢缝合。 结果 本组皮瓣全部顺利成活。术后4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个月~2年,平均10个月,2例皮瓣外形臃肿,术后半年予皮瓣整形术。皮瓣质地好,皮色与受区相近,皮瓣两点辨别觉11~20 mm,平均14 mm,腕关节功能无影响。 结论 应用骨间后动脉双叶皮瓣修复手部皮肤缺损,具有不损伤前臂主干血管,血管解剖恒定,切取简便,成活率高,部分患者供区可直接缝合,色泽与质地和受区相近,后期功能良好等优点,是修复手部皮肤缺损的较为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2.
交腿隐动脉胫骨皮瓣修复胫骨及皮肤缺损的解剖与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交腿隐动脉胫骨皮瓣修复胫骨及皮肤缺损新术式的解剖与临床应用。方法 :在2 5侧成人下肢标本上 ,观察隐动脉及大隐静脉的行程及与胫骨及小腿内侧皮肤的关系 ,测量有关血管的外径。结果 :隐动脉与大隐静脉伴行 ,在小腿内侧上部与胫前返动脉及来自胫后动脉的肌间隔皮支形成广泛吻合 ,除分布于小腿内侧皮肤外 ,还有骨膜支分布于胫骨骨膜 ,可以切取带血供的胫骨皮瓣。并在临床上获得成功。结论 :该组织瓣包含隐动脉 ,大隐静脉及较宽的筋膜皮蒂供血系统 ,血供丰富。当腓骨皮瓣、髂骨皮瓣或肩胛骨皮瓣不能应用时 ,可以用于修复对侧胫骨及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用简单、可靠、有效的方法修复腋部、肘部及前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的方法。方法 根据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解剖特点,设计以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为蒂的顺行及逆行筋膜岛状皮瓣移位修复腑部、肘部及前臂上部皮肢及软组织缺损共12例。结果 3例皮瓣出现静脉危象,其中1例坏死,由于皮肤及软组织缺损较多,采用同侧的带蒂背阔肌肌皮瓣单极移位修复,另2例通过蒂部拆线减压,皮缘小静脉放血而成活;余9例未出现血管危象顺利成活,全部病例经3-30月的随访,皮瓣柔软、细腻有弹性,外形佳,且恢复一定的感觉。结论 臂内侧皮神经营养血管筋膜皮瓣的血运可靠,并含有感觉神经,手术操作简单,用于修复腋、肘部及前臂皮肤及软组织缺损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治疗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大面积足部皮肤组织缺损患者的病史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观察组,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治疗为对照组,观察2组治疗后创面愈合情况及足部行走能力。结果观察组创面愈合程度、Holden步行能力、FAC步行能力均好于对照组(P0.05),创面愈合时间(15.2±6.2)d、供区皮肤结痂时间均(9.4±1.5)d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跨区供血小腿前外侧皮瓣修复能够促进创面愈合、改善行走功能,具有积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趾胫侧底动脉蒂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皮瓣修复足前部软组织缺损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在30侧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解剖观测:足内侧缘静脉的走行与分布,以及趾胫侧底动脉与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间吻合关系。在1侧新鲜足标本上进行模拟手术设计。结果足内侧缘静脉在第1跗跖关节附近,由足背静脉弓内端与趾内侧趾背静脉汇合而成,沿足背内缘后行,于内踝附近延续为大隐静脉;踝间线处横径为(3.2±0.5) mm。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为多节段、多源性,其中趾胫侧底动脉的位置相对恒定,在第1跖趾关节近端(2.3±0.2) cm处,由展肌肌腱与第1跖骨间浅出到达皮肤,并分出众多的细小血管与足内侧缘静脉旁血管链的分支密切吻合。结论趾胫侧底动脉蒂足内侧缘静脉营养血管皮瓣可转位修复前足软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7.
股前外侧皮瓣血管类型的临床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22,自引:4,他引:22
目的:总结报道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起始走行的解剖学特点和规律,并作出临床分型,方法:在156例股前外侧皮瓣移植手术中,对皮血管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干上的起源,是否穿肌,穿肌的长短深浅,皮血管浅出点的高低等解剖学特点进行观察总结。结果: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主要有8种,可分五个类型:I股皮穿支型(55.1%)包括深浅两个亚型:II肌间隙皮支型(26.9%);III混合型,IV无粗大皮支型,V高位皮血管型(21.5%),结论:(1)尽管股前外侧皮瓣皮血管的形式和类型有多种,但作为皮血管的主干一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在绝大多数个体中,不仅恒定存在,而且肯定有一优势皮支发出。(2)皮瓣移植术遇到无粗大皮支型时,不必放弃手术,改用高位皮血管,仍可使皮瓣移植获取成功。 相似文献
18.
手背静脉皮瓣修复指部皮肤缺损的解剖基础及临床应用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报道手背静脉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方法:应用手背的静脉解剖规律并根据受皮区的位置设计顺行静脉岛状皮瓣治疗手指皮肤缺损21例,并通过临床观察找到规律性的治疗和愈合特点。结果:21例获得6个月-1年半的随访,疗效优良率为81%。结论:①解剖明确、直观易于应用,②手术简捷,疗效结果优良率高。③皮瓣血运动经历静脉营养期、动脉血管改造期。完成非生理皮瓣转化过程。 相似文献
19.
指侧方皮瓣和静脉皮瓣解剖及在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修复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在皮肤缺损型断指再植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在应用解剖研究基础上,按掌侧、背侧及环状缺损3种类型选取皮肤缺损型断指病例12例13指,分别设计指侧方岛状皮瓣、前臂微型游离静脉皮瓣及前2种皮瓣之联合皮瓣3种术式进行再植修复。结果:13指及皮瓣均成活,患指长度无明显缩短,外观良好,移植皮瓣质地良好。结论:指侧方岛状皮瓣和微型静脉皮瓣可扩大应用于各种类型的皮肤缺损型断指的再植修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和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的疗效。
方法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西安·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手外二科共收治前足胫侧列缺损患者22例,其中11例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修复,设为观察组;另外11例采用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修复,设为对照组。一期手术2组均为清创后采用克氏针或钢板螺钉固定骨折及脱位,创面采用负压封闭引流装置覆盖。二期重建前足胫侧列缺损时,观察组采用游离髂骨瓣结合足底内侧皮瓣进行修复,对照组采用游离股前外侧皮瓣结合腓骨瓣进行修复。观察皮瓣是否成活、是否有血管危象和感染发生;通过定期门诊复查、微信、电话等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术后24个月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评分标准对2组患者足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其中优:90~100分;良:75~89分;可:50~74分;差:50分以下,计算患者足功能恢复优良率;根据英国医学研究会提出的感觉功能恢复分级标准,分别在术后6、12、24个月对2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情况进行评分比较。数据比较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平均随访时间31个月。术后所有皮瓣均成活。对照组1例分别于术后1、2 d出现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缓解。观察组1例出现皮瓣伤口浅表感染,经换药、静脉滴注抗生素后缓解。术后24个月足功能恢复情况,观察组:优3例,良7例,可1例,优良率90.9%;对照组:优1例,良3例,可7例,优良率36.4%。观察组足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98,P=0.024)。术后6、12、24个月,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8.0(4.0, 8.0)、12.0(12.0, 16.0)和16.0(16.0, 16.0)分;对照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分别为4.0(4.0, 4.0)、12.0(8.0, 12.0)和12.0(12.0, 12.0)分。相同时间点比较,观察组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2.165、-2.280、-3.031,P=0.030、0.023、0.002)。
结论带血管的髂骨瓣及腓骨瓣为足部骨质缺损提供理想供骨;足底内侧皮瓣为修复前足足底皮肤软组织缺损提供良好的供区,修复后足部负重及行走功能恢复良好、外观满意、皮瓣感觉功能恢复良好,足底皮肤耐磨。股前外侧皮瓣修复足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虽能覆盖创面,但术后外观差,感觉恢复较差,易滑移及破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