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POP)治疗椎体外转移性骨肿瘤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91处病灶)行POP治疗的椎外骨转移性肿瘤患者。其中38例患者同时行射频消融术(RFA)。临床适应证为视觉模拟评分(VAS)高于3分,并对止痛药耐受。所有患者至少随访3个月,通过术前、术后VAS评分及止痛药服用量的变化评价临床效果。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技术成功率100%。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2±1.4)分降至术后(2.4±1.9)分,术后3个月降至(1.9±1.7)分,术后6个月降至(1.7±1.6)分。术后10例患者(15.9%)疼痛完全缓解,36例(57.1%)完全不需止痛药,23例(36.5%)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级,3例(4.8%)维持原剂量,1例(1.6%)使用止痛药级别升级。单独行POP与POP联合RFA治疗疼痛缓解程度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892)。13例(20.6%)发生肿瘤周围软组织骨水泥渗漏,但临床无明显症状;1例发生病理性骨折。结论 DSA引导下行POP治疗椎外转移性骨肿瘤临床效果良好、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安全性和疗效.方法 18例患者共3l处椎体转移瘤,5处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8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4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疼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并分析其并发症等情况.并用SPSS 11.O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17分降至4.5分,术后1个月降至2.5分,17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1处椎体发生椎间盘渗漏,3处椎体发生椎旁渗漏,2处椎体发生硬膜外渗漏,但临床无明显症状.结论 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髋臼成形术(PA)治疗髋臼转移性肿瘤的手术方法、安全性与疗效.方法 15例患者共19处髋臼转移瘤,病灶最大径13~25 mm,平均(19±4)mm,注入骨水泥5~13 ml,平均(8.2±2.3)ml.15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髋部疼痛,其中4例能独立行走,但有跛行,8例需要在拐杖帮助下短距离行走,3例完全不能行走.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行PA,术后随访1~12个月,采用术前、术后视觉模拟评分(VAS)、患者行走功能评分和患者所需服用止疼药的剂量评价疗效,并分析其并发症等情况.并用SPSS12.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评分由术前平均7.8分降至4.2分,术后1个月降至2.5分;行走功能评分由术前1.5分升至2.5分;14例患者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患者维持原剂量.3处发生髋臼旁软组织渗漏,3处发生髋臼周围血管渗出,但无明显临床症状.结论 DSA引导下PA治疗髋臼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止痛效果,可以改善行走功能,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4.
CT引导下射频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射频消融(RFA)治疗转移性骨肿瘤的疗效.方法 对20例恶性肿瘤骨转移患者静脉麻醉下行CT引导下RFA治疗骨肿瘤,采用简明疼痛调查表(BPI)观察术后24 h,3、6个月疼痛评分.结果 全组20例治疗后随访6个月全部存活,术前20例患者平均每日最强疼痛评分为8.1分(范围6~10).RFA术后24 h,1、3和6个月治疗后平均最强疼痛评分分别减低为6.1、4.6、3.3和3.0分(P<0.001).治疗前每日平均疼痛评分为6.3分,RFA术后24 h,1、3和6个月平均疼痛评分分别减低为4.0、2.3、2.1和1.9分(P<0.01).RFA术后所有患者KPS积分都有所提高,随访患者骨肿瘤CT值有下降.所有患者术中及术后随访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1例椎板破坏患者RFA术后有下部肢体感觉减退,给予泼尼松注射后,48 h内下部肢体感觉恢复.结论 CT引导下RFA治疗骨肿瘤,近期疗效确切,具有良好的止痛效果,是一种新颖、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微创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DSA引导下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0例(60个病灶)骨转移癌患者,年龄21 ~ 73岁,平均(56±5)岁.40个病灶同时行经皮椎体成形术及125I粒子植入术,20个病灶先行经皮椎体成形术,然后复查MRI后再行125I粒子植入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肿瘤大小变化及行动功能改变评价疗效.结果 所有患者至少随访6个月,手术均在DSA引导下成功完成,平均VAS评分由术前7.63±1.19降至:术后1天5.53±1.11,术后1个月3.97±1.40,术后3个月3.27±1.80,术后6个月2.27±2.03,术后12个月2.01±1.35.术后10例患者疼痛完全缓解(33.3%),18例患者部分缓解(60%),2例患者无效(6.7%).术后1个月肿瘤局部有效率达到50%,术后3个月为70%,术后6个月为73.3%,术后12个月75%.术前20例行走困难者,术后有15例可独立行走,3例无改善,2例截瘫,行动能力改善率达到75% (15/20);10例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均无临床症状.结论 经皮骨成形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骨转移瘤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CT导引下经皮骨成形术(percutaneous osteoplasty,POP)治疗骨盆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收集2011年10月至2021年12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CT引导下行POP治疗骨盆溶骨性转移瘤且随访资料完整的40例患者临床资料。采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价POP术后1周和1、3、6及12个月的临床疗效,并记录关节功能及止痛药物应用情况。比较术前和术后3、6、12个月骨盆肿瘤破坏范围的变化,评价肿瘤控制情况。根据随访12个月内局部病灶有无进展分为控制组与进展组,比较两组全身抗肿瘤治疗比例、病灶大小、骨水泥注入量以及骨水泥充填率。结果 40例患者57处病灶POP操作均成功,骨水泥注入量为(4.56±2.25) mL/处。40例患者POP前、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VAS评分分别为(8.00±0.85)、(2.05±0.96)、(2.08±0.94)、(2.18±0.84)分,术前与术后1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7例患者术后6个月VAS评分为(2.35±0.54)分,28例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为(2.43±0...  相似文献   

7.
射频消融联合椎体成形术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1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FA)联合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疗效。方法 12例患者共21节椎体转移瘤,3节椎体后缘有骨质破坏。12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其中3例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或脊髓受压症状(2例),所有患者在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术后随访4~12周,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患者所需服用止痛药的剂量评价患者术前和术后疼痛程度,并用SPSS11.0统计软件,采用配对t检验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术后24 h VAS值有所下降,术后3 d明显下降,术后1周和1、3个月症状无复发,VAS值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1例止痛药用量减少,1例维持原剂量。结论 DSA引导下RFA联合PVP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其创伤小且安全可靠,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经皮骨成形术(POP)联合介入内固定术(IIF)治疗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上段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资料分析,将Mirels评分≥8分的40例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上段骨肿瘤患者纳入观察,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2组.POP联合IIF组19例,POP组21例,分别行POP联合IIF、单独POP治疗.术后观察2组患者疼痛缓解、发生骨折、骨水泥渗漏和生存率情况,并对两组的上述指标采用x2检验进行比较.分别于术后1周,1、3、6个月和1年观察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卡氏生活质量评分(KPS)及四肢肌骨肿瘤术后功能状态评分(EFES)来评价生活质量及功能状态,并对这些指标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POP联合IIF组17例疼痛缓解,6例骨水泥渗漏,无发生骨折者,随访6~18个月14例存活;POP组12例疼痛缓解,9例骨水泥渗漏,5例发生骨折者,随访3~18个月13例存活.2组间疼痛缓解和发生骨折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骨水泥渗漏和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0.541和0.761,P均>0.05).2组患者术后1周VAS、KPS及EFE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3、6个月和1年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POP联合IIF组1例患者术后15d发生患侧下肢深静脉血栓,经植入腔静脉滤器并抗凝治疗痊愈,其余患者无与手术有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经POP联合IIF治疗即将发生病理性骨折的股骨上段骨肿瘤安全、有效,能更好地缓解疼痛、降低骨折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弯角穿刺针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疗效及预后.方法 前瞻性研究2017年1月—2019年6月北京大学民航临床医学院骨科收治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穿刺PVP组和弯角穿刺针PVP组,各50例.普通穿刺PVP组行常规双侧穿刺PVP治疗,男性12例,女性38例;年龄65~82岁,平均68.8岁;扭伤30例,摔伤20例.弯角穿刺针PVP组行弯角穿刺针PVP治疗,男性10例,女性40例;年龄64~83岁,平均69.7岁;扭伤27例,摔伤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价疼痛程度和胸腰椎功能状况,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率)、手术前和手术后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随访12个月,观察预后情况.结果 与普通穿刺PVP组比较,弯角针穿刺PVP组患者手术时间缩短[(41.08±5.36)min vs.(50.14±6.27)min],术中出血量减少[(5.25±0.93)mL vs.(6.58±1.22)mL],骨水泥注入量减少[(3.94±0.95)mL vs.(4.70±0.81)mL],骨水泥渗漏率降低(4.0%vs.16.0%),两组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相比,两组患者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VAS降低[普通穿刺PVP组(7.42±0.63)分、(2.54±0.56)分、(2.18±0.45)分;弯角针穿刺PVP组(7.61±0.70)分、(2.47±0.49)分、(2.05±0.46)分],ODI降低[普通穿刺PVP组(40.55±4.81)%、(19.68±3.85)%、(18.70±3.23)%;弯角针穿刺PVP组(40.17±4.64)%、(19.13±3.62)%、(17.86±3.19)%],伤椎相对高度增加[普通穿刺PVP组(40.94±9.52)%、(45.63±8.38)%、(47.50±8.11)%,弯角穿刺针PVP组(39.85±9.16)%、(46.27±8.59)%、(48.24±8.05)%],伤椎Cobb角减小[普通穿刺PVP组(18.26±1.12)°、(5.14±0.69)°、(3.45±0.54)°;弯角穿刺针PVP组(17.95±1.06)°、(4.93±0.66)°、(3.27±0.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及术后3个月时,两组患者VAS、ODI、伤椎相对高度和伤椎Cobb角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2个月,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椎体高度丢失、继发性后凹畸形、神经损伤等并发症,预后良好.结论 骨质疏松性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弯角穿刺针PVP治疗在取得明显改善疼痛症状、恢复胸腰椎相对高度及恢复胸腰椎功能的疗效和良好预后的同时,能够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减少骨水泥注入量,降低骨水泥渗漏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靶向穿刺技术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中的作用,分析其对手术效果及伤椎内骨水泥分布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2022年3月北京市顺义区医院骨一科应用PVP治疗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骨折患者113例,男性39例,女性74例;年龄63~75岁,平均68.1岁;高处坠落伤11例,道路交通伤39例,摔伤63例。根据穿刺路径不同分为靶向穿刺组(58例)与常规穿刺组(55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伤椎内骨水泥分布、术前及术后1 d、3个月VAS及伤椎后凸角(Cobb角)。结果 两组术后1 d VAS较术前均有降低[(2.6±0.3)分vs.(8.9±0.5)分、(2.8±0.4)分vs.(8.7±0.6)分,P<0.05],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靶向穿刺组VAS低于常规穿刺组[(0.9±0.2)分vs.(2.4±0.3)分,P<0.05]。两组患者手术时间、骨水泥用量、骨水泥渗漏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伤椎骨水泥分布方面靶向穿刺组优于常规穿刺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