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 毫秒
1.
在中医文献中,湿热既指病因,又指病症。薛生自在《湿热病篇》中将“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作为湿热病提纲。《温病条辨》云:“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自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日湿温”。叶天士首次系统地总结了湿热病的治则与治法,提出湿热为患,首当祛其湿。叶氏在《温热论》中指出:“渗湿于热下,不与热搏,势必孤矣”,并对湿热的治疗提出湿热之邪在上、中、下三焦时,分别采用开上、宣中、导下之法,并举出分消三焦湿热而用的杏、朴、苓三味药。吴鞠通认为,湿热之邪多犯上焦脾胃,治疗须遵循“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原则,提出“惟以三仁汤清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化。”薛生白在《湿热病篇》中说:“湿伏中焦,宜藿梗、蔻仁、杏仁、  相似文献   

2.
三仁汤始载于吴鞠通《湿病条辨》上焦篇,由杏仁、滑石、通草、白蔻仁、竹叶、厚朴、薏苡仁、半夏组成,用甘澜水煎服。本方乃吴氏师承叶天士湿温案用三仁之原意,阐发而创制。方中杏仁辛苦开上,宣畅肺气,通调水道;蔻仁芳香苦辛,善宣中焦,醒脾化湿;薏苡仁甘淡导下,渗泄湿热而益脾;配以苦温除湿、理气消满之半夏、厚朴和淡渗利湿及透热之通草、滑石、竹叶。诸药合之,轻疏灵动,具有开上、宣中、渗下之功,使三焦宣畅,湿热分消,邪去正安。在临床应用中,凡因湿邪或因湿与热合,致三焦气机不畅、升降无权、清浊失司者,下之则伤脾、寒之则湿凝、滋之必助湿、温之易化热、汗之则伤阳、燥之则伤阴,然以三仁汤随证加减治之则无上述弊端,不但  相似文献   

3.
三仁汤出自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一书,本方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之功。吴氏把它作为治疗湿温的首剂,也是后世医家推崇的治疗湿温的代表方剂。祖国医学认为"湿为阴邪,留恋难散,故汗解不能、攻下无济。既不可辛散燥夺,又不可苦寒直折。本方用杏仁苦温以开上焦,蔻仁芳香以宜中焦,苡仁淡渗以利下焦,稍佐辛燥之半夏、厚朴,清疏之滑石、通草、竹叶等利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使清升浊降,从三焦而解。临床实践表明,本方不仅治疗湿温初起,但凡病因病机属于湿者,皆可考虑应用本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4.
吴鞠通《温病条辨》苦辛配伍法为治疗湿热类温病确立了一大法则。邪在上焦,以轻苦微辛法清泻热邪、轻开肺气,以三仁汤、银翘马勃散、宣痹汤治之。邪在中焦,多用苦辛寒法泻热燥湿、调畅气机,以黄芩滑石汤治之;苦辛温法燥湿温中、宣开中焦,加减正气散、加减小柴胡汤治之;苦辛通法通络开窍、清热利湿,以宣痹汤、新制橘皮竹茹汤治之;苦辛淡法清热宣气、淡渗利湿。邪在下焦,多用苦辛淡法宣湿清热、淡渗利湿,以宣清导浊汤、茵陈白芷汤治之;苦辛温法温阳散寒、下气除满,以术附汤、温脾汤治之;苦辛寒法辛开苦降、调气行血,以加减泻心汤治之。湿热在上、中焦多用轻苦微辛法,湿热在中、下焦或弥漫三焦均可用苦辛淡法分消上下,以杏仁石膏汤治之。  相似文献   

5.
《内经》对湿热之邪的性质、致病特点、病邪转化及兼夹、病症表现及治则均进行了论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湿热理论的基础。《内经》认为热属阳邪,其性炎上,易扰神明,易耗阴津,易生风动血;湿属阴邪,湿邪具有重浊、趋下的致病特点,与脾关系密切。二邪可以从外而感,也可以自内而生,可以兼夹为病,也可以“随气而化”。湿热病的治疗大法为热者寒之、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等。《内经》为后世湿热理论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湿热病证,是温病中常见的一大类别,因其湿热相兼,氤氲粘腻,病程中又最易蒙上流下而阻滞气机,所以清代着名医家叶天士在实践中,早巳确立了从肺论治的法则.如华岫云在《临证指南医案》按语中所述:"今观先生治法,若湿阻上焦者,用开肺气,佐淡渗,通膀胱,是即启上闸,开支河,导水势下行之理也.","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自无湿火、湿热、暑湿诸证."  相似文献   

7.
湿温是多发于雨湿较盛季节的一种湿热病证。湿热合邪是其病因特点。湿邪有形而属阴,热邪无形而属阳,二者相互对立。清热则留湿,燥湿则助热,古人喻之如油入面,着重祛有形之湿,无形之热才能被清除。笔者认为:欲祛有形之湿,必须以通畅气机为主。特别是输转中焦气机。其原因在于湿温未化燥入营之前,病邪主要在气分,且以中焦为病变重心,弥漫上下。因湿在气分,必然要阻滞气机而使升降失常,终致湿邪不能排除。输转气机法就是运用宣中、开肺、淡渗等流畅气机之品,调整中焦及上焦的气机,使气机通畅,水道通利,湿热得以分解的方法,此法适用于湿温病的气分阶段。若  相似文献   

8.
“连苏饮”由黄连、苏叶、吴萸、蔻仁四药组成。为南京市中医院治疗胃脘痛的效方,历经多年临床实践,诸如急、慢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石症等用之确有独到之功。一、源流本方肇始于薛生白《湿热疡篇》:“湿热证,呕恶不止,昼夜不差欲死者,肺胃不  相似文献   

9.
首先阐述了淡渗利湿法具有3大特点:(1)与各种祛湿治法相较,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湿邪因阻身体任何部位时皆可使用;(2)具有分消湿热邪气,疏通三焦水道,促进三焦气化的作用;(3)可清降湿热之邪上蒸之势。继之论述了淡渗利湿法可运用于3种病证中:(1)运用于各种外感湿热病的治疗;(2)正气未伤的各种湿证中,可酌情使用;(3)运用于湿热上蒸,蒙蔽清窍之证。并提出使用该法时宜避免耗气伤阴。  相似文献   

10.
对湿热病的治疗,医家们多宗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湿热病之专著(湿热病篇)(下称《湿篇》),其对湿热病的辨证治疗,除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内容外,更有依病邪侵犯的浅深层次而进行辨证施治的内容。探讨(湿热病篇)的湿热病辨证规律,既能加深了解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辨证方法在湿热病辨证施治中的作用,又能开拓、启迪湿热病辨治的思路。1对湿热病邪馒犯的浅深层次的认识“湿热之邪,不自表入里,故无表里之分”,言湿热之邪侵袭人体的途径不是由表入里,是与伤寒相比较而言的,但虽说湿热病邪侵犯人体“无表里之分”,却正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王新华教授运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咳嗽的临床经验。[方法]通过跟师临证、聆听讲授、整理医案,分析王师对于湿热蕴肺型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的认识,并与痰热郁肺型咳嗽相鉴别,释述王师临床中应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的组方意义,并以临床典型病例加以佐证。[结果]王师结合自身临证经验,认为湿热蕴肺型咳嗽病因多与外感湿热,饮食、情志失宜,失治误治有关,治疗需清热化湿并举,然而热易清,湿难去,故当以湿邪为重。湿性粘滞,需在寒凉药物中加用淡渗利湿之品,通调水道,使邪有出路,才可化缠绵湿邪,清亢盛之热。临床中运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减,以清热化湿、宣肺止咳。治疗过程中需关注舌象变化,以此推定湿热的进退传变及湿、热的孰重孰轻,随证加减,临床疗效佳。所举案例,充分展示了上述辨证思路和治疗经验。[结论]王新华教授运用清热化湿法治疗湿热蕴肺型咳嗽,临床上行之有效,值得临床医者借鉴。  相似文献   

12.
白头翁汤出自张仲景的《伤寒论》,组方严谨,仅白头翁、黄连、黄柏、秦皮四味药,功擅清阳明之湿热,泄厥阴之郁火,解血分之热毒,治湿热痢疾。后世常变通应用于多种病证。如孙思邈用以治疗赤带下血症;吴鞠通加味用以治疗湿温病内虚所致湿热下陷、热利下重等症;《临证指南医案》载:温邪经旬不解,  相似文献   

13.
秋季腹泻是季节性疾病,多发生于8~10月间,常见于婴幼儿。由于小儿脾胃薄弱,又伤于暑湿之邪,使中州运化失健,升降失司,清浊不分,水谷混杂,而生泄泻之症。故治疗应以清而毋凝,消而毋伐,补而毋滞为原则。笔者用三仁汤(杏仁,蔻仁,苡仁,厚朴,半夏,淡竹,通草,滑石)加葛根、神曲、生姜、陈皮。方中杏仁宣肺气以利小便,使气机化则湿亦化;蔻仁芳香化浊,与厚朴、半夏同用,健中焦以燥化祛湿,使脾健则湿运,浊降而清自升;苡仁、滑石、通草皆利下焦以淡渗利湿,使湿有下出之路;竹叶清暑利水,再加葛根清热解表,生津止泻;神曲理气消食和中,数药合用,则辛开肺…  相似文献   

14.
刘健认为,脾虚是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虹膜睫状体炎的病理基础,痰、湿、瘀为其主要病因,并将其分为肝胆湿热证、肝脾不和证、脾虚湿盛证、肝肾不足证4个证型,临证注重顾护脾胃,善用清热解毒、疏肝理气、益气健脾、淡渗利湿、活血通络之品。  相似文献   

15.
陈意运用加减不换金正气汤治疗湿阻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在不换金正气散基础上加减创立加减不换金正气汤,用于治疗慢性胃炎、胃溃疡、结肠炎、失眠等湿热阻滞中焦之证,并认为湿热之证,治疗当苦寒参以苦温,方能化其湿,泻其热,同时强调应慎用健脾益气之品,以防助湿生热。  相似文献   

16.
薛雪(1681~1770年),字生白,号一瓢,江苏吴县人。薛氏博学多才,性格高雅,洁身自好,淡于功名。潜心于岐黄之术,以医为毕生之业。对湿温病证治,心得尤深,辨证治疗匠心独具。《湿热病篇》是其代表作,该书对湿热病证的论述,详尽而精辟,是温病学发展史上系统而完整地阐述湿温证治的最早文献,李清俊赞尝:“其见之也确,其言之也详,其治之也各得所宜。”如果说在外感病领域里,叶天士补充了张仲景之不足,那末薛生白又弥补了叶天士之不足,使温病学说渐臻完善。观就薛氏辨治湿温病的学术思想及其主要特点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7.
石志忠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14):113-113
湿温的病因,是感受湿热病邪。但湿热病邪能否感人,感染后能否发病,还取决于脾胃阳气的胜衰。如饮食不节,饥饱无度,过食生冷而损伤脾胃,则易内湿停聚。特别是在夏秋之节湿盛之季,脾胃之机多较呆滞,尤易导致湿邪内困,在此情况下,外界湿热之邪便易乘虚而入,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相似文献   

18.
湿温病治法略论祝大中青岛橡胶三厂治疗湿温病的基本方法是分解湿热和上下分消。湿热分解,是指湿去之后,热无所依而自解,故叶天士曰:“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上下分消,则指治疗湿热之邪,需要由三焦水道出入,三焦有司,湿邪出路畅通,所以叶氏又曰...  相似文献   

19.
肝病包括很广,我所淡的肝病是指乙肝、慢活肝、慢迁肝、肝炎后肝硬化(下同)。西医认为其由乙肝病毒(VHB)引起。我想谈谈中医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一、肝病的病因病理肝病是湿热疫毒为患,虽属湿热,但有秽浊之气与一般湿热有所区别。毒邪伤肝之后,邪正相搏,郁而化热,湿热蕴结,胆汁溢泄,发为疫黄。由于性似湿热,湿易伤阳耗气,热易伤阴耗血,阴阳气血暗受其害,初期体壮不易觉察,久之正气耗损不易治  相似文献   

20.
“气化则湿亦化”论述源于清代医家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三焦之湿均因气化不利所致,治湿皆需以行气为本,重在宣畅气机,恢复三焦气化。治湿犯上焦,需宣肺利气、化湿开郁;治湿阻中焦,重在健脾行气,使脾气畅达,既助湿化,又杜生湿之源;治湿滞下焦,需淡渗通阳,因势利导。治湿之“开上、宣中、导下”三法均寓有“气化湿亦化”之机理,而轻宣、开泄、芳化、淡渗等诸法也应随证而用。“气化则湿亦化”学术思想的挖掘可为中医湿证的基础研究与治湿法的临证应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