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进忠 《山西中医》1993,9(6):13-14
予读《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一节,阅张景岳《类经》注:“火,天地之阳气也。天非此火,不能生物;人非此火,不能有生。故万物之生,皆由阳气。但阳和之火则生物,亢烈之火反害物,故火太过气反衰,火和平则气乃壮。”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注:“气味太厚者,火之壮也。用壮火之品,则吾人之气不能当之而反衰矣,如乌、附之类,而吾人之气不能胜之,故发热。气味之温者,火之少也。用少火之品,则吾人之气渐尔生旺,血亦壮矣,如参、归之类,而气血渐旺者是也。”所论之火时,颇感费解。其所谓壮火、少火者何?是天地之火?  相似文献   

2.
陈永堂 《浙江中医杂志》2007,42(12):689-691
"壮火、少火"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文中明确指出了火与气的关系,但对火和气的具体概念、内容未加阐述。后世医家对"壮火、少火"有不同的理  相似文献   

3.
《内经》壮火食气理论在临床上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这一理论精辟地阐述了气火之间 ,在正常时相互转化 ,在异常时相因为病。运用好壮火食气这一理论 ,辨治错综复杂的疑难病症 ,每能执简驭繁 ,顿起沉疴。1 病理机制气与火在不停地动态变化。在生理情况下 ,火不停地温化产生正气 ,即 :少火之气壮 ,气食少火 ,少火生气。在病理情况下 ,过亢的火能蚀耗元气 ,令气虚 ,即 :壮火之气衰 ,壮火散气 ,壮火食气。气火在生理转化时 ,需要精血津液的资助 ,病理机转时 ,又累及精血津液。2 临床表现壮火食…  相似文献   

4.
<正> 《素可·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笔者学习本段文字后,结合多年的临床经验、发现“壮火食气,少火生气”对临床有很强的指导作用,现浅述如下。 1 “壮火,少火”的含义 壮火散气,食气,马莳云:“壮火能食人之气……食则必散,散则必衰”,故曰:壮火之气衰,壮火食气,壮火散气。少火气壮,生气,马莳亦云:“吾人之气能食少火之气,此少火所以能生吾人之气也,食则必生,生则必壮”,故曰:少火之气壮,气食少火,少火生气。张景岳把“少火,壮火”阐释得更为明确,认为少火为人体生理之火,壮火为人体病理之火。由此可见,饮食气味与人之得当。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常理也。药物气味常据病情辨证选配则对人体有益,反之则有害,此医理也。总有言之,凡对人体有益之火谓之少火,反之则为壮火。  相似文献   

5.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这里的火与气,是中医理论中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少火生气”主要是讲二者在生理上的关系。“少火”指正常且具有生气之火,是维持生命活动的阳气。阳气过亢便是邪火,即“壮  相似文献   

6.
<正> “正气”一词出自《素问遗篇》“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而《灵枢·刺节真邪》中言:“正气者,正风也”。对于“正气”的解释,明·李中梓在《内经知要》中言:“精气即正气,乃谷气所化之精微”。而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中对“正气”一词未作解释,只是引用《内经》原文。从《内经》原文上讲,“正气”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体的各种机能活动以及卫外抗病作用,二是指春、夏、秋、冬四季的正常气候。古往今来,众多的注家,对《内经》“正气”一词的注释大都相同,众所周知。近年来,本人重读《黄帝内经太素》一书,究其原义,对“正气”一浯的含义,有不同的看法;本人认为“正气”一词的含义中具有免疫力的概念,下面依据古籍原文释义,略陈管见。  相似文献   

7.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壮火之气衰 ,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 ,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 ,少火生气。”这一理论精辟地阐述了气火之间相互转化 ,在异常时相因为病。笔者运用“壮火食气”理论 ,辨治错综复杂的疑难病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1 病机历代医家对“壮火食气”理论有不同  相似文献   

8.
《素问》中“按”一词凡见三次。《素问·金匮真言论》 :“故冬不按 ,春不鼽衄。”《素问·异法方宜论》 :“故其病多痿厥寒热 ,其治宜导引按 ,故导引按者 ,亦从中央出也。”……王冰对“按”词注曰 :“按 ,谓按摩。 ,谓如矫捷之举动手足 ,是所谓导引也。”“导引 ,谓摇筋骨 ,动支节。按 ,谓抑按皮肉。 ,谓捷举手足。”之后历代医家多从王冰注 ,《黄帝内经研究大成》、《汉语大词典》等书 ,对按词的解释也宗王冰之说 ,即言按是按摩肌肉和活动筋骨的保健治疗方法。我认为“”字应当作“踩”解 ,指利用脚部动作在患者身…  相似文献   

9.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相似文献   

10.
“其盛,可待衰而已”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该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气虚者宜掣引之”。关于“其盛,可待衰而已”一句,王冰注云:“病盛取之,毁伤真气,故其盛者,必可待衰”。杨上善注云:“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之,易得祛之,如疟病等也”。吴注云:“病邪方盛则气微,可待其衰也刺而止之,则不伤正气”。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解释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势  相似文献   

11.
一、中医古籍中“其人”之含义成书于先秦至两汉时期的《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指出:“非其人匆教,非其人勿授.”而《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又指出:“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都在强调“其人”作为中医事业传人的重要性.古时医家对于传业授医、选择可授人均持有非常慎重的态度.唐·王冰《<黄帝内经·素问·注>序》云:“虽复年移代革,而授学犹存,惧非其人,而时有所隐.故第七一卷,师氏藏之;今之奉行,惟八卷尔.”意思是说因为找不到“其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之第七卷被师氏隐藏了,后世所奉行的,只有八卷罢了.影响之大,可见一斑.那么,何谓“其人”呢?兹试从医学史上举例分析之:  相似文献   

12.
“高梁之变,足生大丁”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对此历代注解大致有三:①膏粱厚味太过,生疔于足。持此观点者以王冰为代表。其云:“所以生疔于足者,四肢为诸阳之本也”。②膏粱厚味太过,能生大疗,不只在足。此以姚止庵、吴昆为代表。如《素问经注节解》云:“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注言疔生于足,误也”。《素问吴注·卷一》云:“足,能也。膏粱之人,内多滞热,故其病变能生大疔”。③文字有误,当以校  相似文献   

13.
历代《黄帝内经》的注释者,对于《素问·灵兰秘典论》中“气化则能出矣”一句,均认为仅指膀胱功能而言。如王冰注:“位当孤府,故谓都官。居下内空,故藏津液,若得气海之气施化则溲便注泄,气海之气不及,则闷隐不通,故曰气化则能出矣。《灵枢经》曰肾上连肺,故将两脏、膀胱是孤之府,则此谓也”。  相似文献   

14.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云:“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对此,历代医家及其著作解释甚多,但多倾向于:凡辛甘具有发散作用的属于阳;酸苦具有催吐、泻下作用的属于阴之解释。今据笔者之体会,略述己见如下:一、历代之见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所撰《黄帝内经素问》注释为:“非惟气味分正阴阳,然辛甘酸苦之中,复有阴阳之殊气尔。何者?辛散甘缓,故发散为阳;酸收苦泄,故涌泄为  相似文献   

15.
目前,中医界普遍把“少火”、“壮火”解释为:“少火”、即生理之火,“壮火”即病理之火。许多教材和各类考试答案也是这种观点。其实,这是不符合《内经》原意的。笔者认为有必要搞清“少火”、“壮火”的确切含义。“少火”、“壮火”之说,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中云:“阳为气,阴为味。  相似文献   

16.
子午流注与人体节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子午流注的由来我国古典医籍《黄帝内经》对人与自然关系极为重视。在《素问·宝命全形论》中指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又说:“阴阳四时  相似文献   

17.
<正> 1.少火生气,壮火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原文在论述“少火”、“壮火”之前,提出“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在此前提之下,又对药食的气味作丁进一步阴阳属性的划分,然后说:“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壮火之气袁,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只要统观本段原文,就不难看出,所谓“壮火”,是指气味纯厚的药物,而气味温和  相似文献   

18.
“必齐”一词,在《内经》中有两处,即《素问·汤液醪醴论》:“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玉版论要》:“其色见浅者,汤液主治,十日已。其见深者,必齐主治,二十一日已。其见大深者,醪酒主治,百日已。”古今注家对“必齐”有诸多解释,如唐·王冰云:“色深则病深,故必终齐乃已”。  相似文献   

19.
《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云:“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历代医家对此各有不同的见解。笔者今就代表性的几家作一概述。  相似文献   

20.
<正> 1 《内经》中的有关记载《素问·移精变气论》:“余闻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移精变气”,是用转移病人精神的方法去改变混乱了的脏气的意思,故吴昆注为:“移易精神,变化脏气”。《生气通天论》:“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这里是以阴阳的状况来推断精神的存亡,故这里的“精神”、“精气”是同义的,都是指精神意识而言,只是为了修辞上的避复而用了两个不同的词。以上的“精”均为“神之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