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四、六经病与标本中见学说的关系《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放宜温散,水为病故宜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故六经辨证与标本中见学说是密切相连而不可分  相似文献   

2.
对刘举俊老师的学术思想进行整理总结.其认为:伤寒、温病不可分;关于温病“顺传阳明,逆传心包”的理解,当宗《内经》之说;整体观念是六经辨证的理论基础;阴阳学说是六经辨证的立论依据.并对阴阳辨证与六经辨证、八纲辨证的联系及关于“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的理解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3.
[目的]基于六经辨证理论探讨多囊卵巢综合征的辨治方法。[方法]从六经辨证的角度出发,以三阴三阳经及其相络属的脏腑为辨证体系,将人体经络脏腑生理与病理有机地联系到一起,探讨六经辨证理论在多囊卵巢综合征中的应用及其辨治方法。[结果]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病机主要以太阴脾虚、少阴肾精不足为本,以太阳的蓄水与蓄血、阳明的胃肠积热与气血失衡、少阳的枢机不利导致的阴阳失和、厥阴的肝气郁滞为标。病在三阳,病多属实;病在三阴,病多属虚。因此在治疗上,治本应温肾调经、健脾除湿化痰,治标应活血利水、解热透邪、理气行滞。[结论]通过对六经辨证理论及其在多囊卵巢综合征诊疗中的应用探讨,提示在具体临证过程中,应当遵从个体化诊疗基本原则,抓住核心病机,灵活运用六经辨证体系,选择恰当方药,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观”。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阴阳量差”扣“病理层次”是形成六经辨证的两大依据,并结合原文进行了较为具体、深入的论证。在此基础之上,进而对六经辨证的思维规律进行阐述,总结出六经辨证的五大思维规律,即由阳及阴,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实及虚,由量及质。  相似文献   

5.
该文提出应构建广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认为只适用于指导外感病辨证论治的狭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并不能为经方的应用提供完善的理论基础。探讨了广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与狭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区别与联系,认为二者具有相同的生理基础,即太阳系统、阳明系统、少阳系统、太阴系统、少阴系统、厥阴系统。但二者的区别在于狭义六经辨证体系中有确定的病因,即感受外邪,而广义六经辨证体系则并不对发病原因有所限制。探讨了方证辨证与六经辨证之间的关系,认为方证辨证率先从方剂的角度突破了狭义六经辨证理论体系的限制,将经方应用于内伤杂病,并指出方证辨证在理论上并不完善,其发展的方向是广义六经辨证。  相似文献   

6.
从标本中气说探《伤寒论》六经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往今来,研究《伤寒论》的学者,无不重视对气化学说的探讨。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念指导下,他们运用《内经》标本中气理论分析《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创立了六经气化学说,对弘扬发展《伤寒论》作出了贡献。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以“三阴三阳病”来命名各篇。但每经病证,均以某经“之为病”为提纲,如“太阳之为病”、“阳明之为病”等,六经皆然。正如陆九芝所言:“六经提纲皆主气化。太阳之为病,寒水之气为病也。寒为病故宜温散,水为病故利水。篇中凡言太阳病,皆就寒水之病言也。”因六经辨证与气化及标本中气学说是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所以对六经实质的研究结合标本中气说,更有重要意义。兹以标本中气学说为中心分述六经病如下:  相似文献   

7.
《伤寒论》"一分为三"辨证思维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伤寒论》中蕴藏着深刻的“一分为三”的辨证方法,是客观的、普遍的、符合唯物辨证法的。与“一分为二”的辨证方法有机结合,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  相似文献   

8.
有关六经辨证方法之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如果“伤寒”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则《伤寒论》中所论属于狭义之伤寒;但通过文献研究,已经明确了“伤寒”并无所谓的广义与狭义之分[1],这对于正确理解仲景为认识伤寒病所创立的六经辨证方法及其临床运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在谈及《伤寒论》的辨证方法时,除了公认的六经辨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中六经辨证,是以《黄帝内经》理论为基础,创新、完善了《黄帝内经》六经理论,并创造出与《黄帝内经》不同的六经辨证法则。关于六经辨证的理论溯源有两种说法,一说六经辨证源于《素问·热论》《灵枢·经脉》,一说六经辨证源于《伊尹汤液》。六经辨证理论传承至今,经历了宋代的启蒙期、清初期的崛起期、清中后期的坚守期、近代的复兴期、现代的发展期。六经辨证的传承是多方面的综合体,只有认清其源流与传承,才能抓住六经辨证的实质。  相似文献   

10.
《伤寒论》三阴三阳各篇并没有明确提出“六经“或“经络”的概念,每篇之首只标明“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辨阳明病脉证并治”………宋朱肱首以足六经论三阴三阳,后世便习惯地称伤寒三阴三阳病为“六经病”、“六经病机”、“六经辨证”。至于经府并提,则首见于《伤寒例》;而以膀胱为太阳之府,则始于宋成无己。这种经府  相似文献   

11.
基于《内经》脏腑辨证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渊源梳理,对六经病变的发生、发展变化和脏腑相关性进行总结,探讨六经合脏腑辨证的临床实践模式,提出六经合脏腑辨证是六经辨证和脏腑辨证的有力补充,笔者认为对此进行深入研究的推广应用能为中医临床的提高探寻更好的理论指导模式,同时也是对中医辩证理论的传承和创新,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2.
外感热病“五定”辨证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讨论了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的产生及其特点,回顾了近年来对统一外感热病辨证的各种设想,认识到六经、卫气营血、三焦辨证分别为伤寒和温病而设,不能互相取代和概括。为此,提出“五定”辨证(即定病邪、病位、病性、病势、传变),作为统一外感热病的辨证方法。  相似文献   

13.
六经辨证思维方法初探李国鼎(南京中医学院210029)主题词《伤寒论》,六经辨证六经,这个喻为《伤寒论》“第一重要”、“第一难解”的问题,时至今日究竟应该怎样解释?能不能借助现代科学思想方法重新加以认识?这是伤寒学科发展必须要研究的课题.六经辩证,原...  相似文献   

14.
论六经病辨证论治方法与临证意义聂惠民(北京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北京100029)关键词伤寒论;六经病;辨证论治《伤寒论》首创六经辨证思想,为后世临床医学奠定辨证论治、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六经病的辨证方法大经辨证为《伤寒论》的独特辨证体系,它以六经所属...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的辨证论治以六经为纲,以“平脉辨证”为总的辨证法则,辨证注重“观其脉证”,故平脉是其辨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伤寒论》辨证论治的法则,平  相似文献   

16.
辨证思维是反映事物辨证规律的理性认识,是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它包括两个前后相续的思维过程,即以分析运动为主,从“感性具体”到“抽象规定”的知性思维,以及以综合运动为主、从“抽象规定”到“思维具体”的理性思维。前者反映事物抽象的同一性与差异性,后者则反映事物具体的同一性与差异性,两者是辩证的统一。纵观《伤寒论》,知性思维与理性思维广泛而自发地用于六经辨病与八纲辨证过程之中.不同层次地再现了疾病的多样性统一。本文试从辨证思维角度,就其六经辨病和八纲辨证的辩证思路作一探讨,以期对临床辨证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后汉张仲景所著的《伤寒论》,创立了以六经病症为基础的辨证体系。这一辨证体系以《内经》的“三阴三阳”概念为指导。将“八纲辨证”和“脏腑辨证”的精华尽揉其中,高度集中和突出地反应了祖国医学辨证的特点。它不仅孕含着深刻的理论基础,还有其独特的临床价值。但从...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六经辨证的内涵与外延是《伤寒论》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在结合《伤寒论》及相关研究的基础上 ,明确提出 :定因分析、定性分析、定时分析、定量分析、定势分析等六个因素 ,从不同侧面反映出六经病的各个方面 ,此即《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内涵 ;《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是既可运用于外感病 ,又可运用于杂病的辨证体系 ,是包括了各种辨证方法的辨证体系 ,这就是《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的外延  相似文献   

19.
辨证知机、审机论治是中医临床诊疗的基本原则。《伤寒论》创立六经辨证论治体系,系统总结外感热病的病证演变规律,借外感以论杂病,载有112首经典方剂,倡导“病皆与方相应者乃服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既有辨证论治的学问,也有辨证知机的奥妙。本文基于“机”之本义,从“微义”“关义”“宜义”3个角度出发,例举《伤寒论》六经辨证思维,“以方带证”分析经方的方证衍化关系及内涵,探讨《伤寒论》中所蕴含的辨证知机思维。本文强调在临床实践中,辨证知机,见微知著,洞烛先机,识机于病象之先,防患于未然;辨识机关,执简驭繁,洞悉病证之机要,牵一发而动全身;辨识机宜,把握时机,见机而作,乘机用势,顺势而为,因势利导。从辨证知机的角度解读《伤寒论》,为应用《伤寒论》相关理论指导临床实践提供思路与启发。  相似文献   

20.
伤寒论评话     
目的:为使初学者更好地理解伤寒论原文的含义,探讨《伤寒论》六经的由来.方法:以建筑物内管网作比喻,简要分析与伤寒理论有关的一些概念,比如脏腑、阴阳、经络,同时也指出了伤寒六经的概念及形成的名、名形结合、名形用像结合的三个阶段;指出六经辨证的内涵是对疾病因、性、位、时、量、势六因素的分析,而其外延则是后世中医所有辨证方法的基础.同时也提出了伤寒传变的条件和方式.结果:认为十二条正经是以阴、阳、手、足、脏、腑分别命名而来的,若不分左右和手足就合并为六经.六经传变、六经辨证即依此而来.结论:六经辨证是从《黄帝内经》发展而来,又成为后代八纲辨证、脏腑辨证、三焦辨证等方法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