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肝星状细胞和胰腺星状细胞在各自纤维化疾病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两者在诸多方面存在相似之处.文章就两者的生物学特性、凋亡、信号转导通路方面进行总结和比较,以探讨它们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1982年日本学者Watari等[1]首次在鼠和人的胰腺组织中发现了贮维生素A细胞,1998年德国学者Bachem等[2]从胰腺基质中分离出与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相似的细胞,并将其命名为胰腺星状细胞(pancreatic stellatecell,PSC),分为静止和活化两种表现型. 相似文献
3.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绝大多数都有肝纤维化(HF),其中25%-4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是一类世界性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HF能否发生逆转一直是医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现已知HF是一个可逆性的病变,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HF是对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大量ECM过度沉积。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是ECM的主要来源,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FLC),是HF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各种致纤维化因素均把HSC作为最终靶细胞,通过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这一共同复杂的网络系统,参与HF的发生及进展。在HF的恢复期,有与肝脏瘢痕降解一致的广泛的HSC凋亡,因此,诱导活化HSC的凋亡可使HF发生逆转。目前,活化HSC已被看作抗HF治疗的主要靶点。现就HSC与HF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脂肪性肝病和肝纤维化是最常见的两种弥漫性肝脏病理学改变,在致病因素作用下两者常相继发生或合并存在,并可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健康。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预防保健措施的相对滞后,在代谢性肝病中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正在逐步上升,在我国某些地区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常见肝病。肝纤维化是肝脏对各种原因所致肝损伤的创伤愈合反应,表现为肝内结缔组织增生与沉积,它是向肝硬化发展的中间环节。肝纤维化是肝脏细胞外基质异常生成和积累的结果,肝细胞、肝星状细胞、Kupffer细胞、窦内… 相似文献
5.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一种微循环、血管解剖学和肝脏结构被损坏、并有纤维化再生、纤维结节改变的肝病.其实质上是由机体应答各种慢性刺激诸如病毒、乙醇、化学毒物及自身免疫等引起,形成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复演变的过程.期间涉及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等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6.
李婧 《复旦学报(医学版)》2010,37(3):364-367
活化的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可合成大量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并可分泌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growth factor,PDGF)等促纤维化因子,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近来研究发现活化的肝星状细胞具有多种免疫细胞的特性,可直接参与肝脏局部免疫调控,而免疫因素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深刻认识肝星状细胞的免疫学特征有助于进一步阐明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7.
肝星状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细胞凋亡(apoptosis)是一种由基因调控的,具有特征性的细胞主动死亡过程。细胞凋亡与细胞增殖组成一对矛盾统一体,贯穿生命活动的始终。它们共同决定着细胞和组织的基本特征和命运。随着对细胞凋亡分子机制认识的深入,不仅有助于阐明许多长期困扰人类的疾病,而且还可通过诱导细胞凋亡,为一些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现就肝纤维化逆转过程中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s,HSCs)凋亡研究进展作一简述。 相似文献
8.
肝星状细胞凋亡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祈祈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2005,19(2):107-110
细胞凋亡在机体发育过程中维持细胞群之间的动态平衡、细胞分化以及疾病病理生理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近年来发现,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凋亡在肝纤维化的自发性恢复过程中占有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9.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变发展的必经阶段,临床上能否将病变终止于肝纤维化阶段或者逆转正常是治疗慢性肝病的关键。肝纤维化机理涉及细胞、生物因子及相互作用等因素。肝星状细胞及其激活在肝纤维化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仅就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的关系予以阐述。1 肝星状细胞的形态及显示方法1876年VonKuffen在文献中首次描述肝内有贮脂细胞存在,将肝内贮脂细胞与枯否氏细胞归做同一细胞群,至本世纪40年代,人们仍旧认为贮脂细胞是肝脏网状内皮系统中枯否氏细胞的指肪变性形式,直到1951年伊东等才首次提出肝脏贮脂细胞是一有… 相似文献
10.
黄芪对肝星状细胞胶原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黄芪对肝星状细胞有关胶原降解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选择肝星状细胞系作为体外研究对象 ,采用MTT法选择药物的实验浓度 ,酶联免疫测定 (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 ,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检测间质性胶原酶及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 ,黄芪组细胞上清液中Ⅰ、Ⅲ、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降低(P<0.01),黄芪组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强 (P<0.01) ,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基因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 (P>0.05)。结论:黄芪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可能部分是通过增强间质性胶原酶基因表达水平而完成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永生性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系.方法采用改良胶原酶原位灌注法消化肝脏,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鉴定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的HSC.然后通过细胞克隆建立HSC系(HSC-PQ)并传代培养.结合细胞动力学、光镜、透射电镜及免疫细胞化学技术检测HSC-PQ系的倍增时间、(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结蛋白表达、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合成等表型特征.结果分离获得的HSC约为2×107细胞/只大鼠,细胞成活率>95%,纯度>90%,培养2周后几乎所有HSC均已活化.在此基础上经细胞克隆所得的HSC-PQ系表型类似成纤维细胞,倍增时间约75
h,可表达结蛋白、α-SMA以及除Ⅳ型胶原外的多种ECM成分(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等),且传代过程中增殖、ECM表达等特性均保持稳定.该细胞系已在体外培养32代(1
a以上),提示其具有永生性.结论已成功建立永生性大鼠HSC系,该细胞系的基本特征与活化的原代HSC相似.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虎杖苷 (Polydatin) 在体外对HSC-T6细胞的影响,探讨虎杖苷抑制肝纤维化发生的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肝星状细胞HSC-T6,分为对照组和虎杖苷低、中、高浓度(125、250、500 μmol/L)给药组。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比色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乳酸脱氢酶(LDH)的活性;酶消化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羟脯氨酸(Hyp)的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Ⅰ型胶原(CollagenⅠ)、核因子NF-E2相关因子2(Nrf2)和血红素加氧酶-1(HO-1)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若方差齐则采用LSD检验,若方差不齐采用Dunnett T3检验,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虎杖苷125、250、500 μmol/L给药组细胞活力显著降低(F=252.01, P<0.001),Hyp含量明显减少(F=16.50,P<0.05),α-SMA和CollagenⅠ蛋白表达显著减少(F=19.89、182.91, 均P<0.05),且随着浓度的增加,抑制作用越强,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虎杖苷125、250、500 μmol/L给药组Nrf2蛋白表达显著增加(F=23.70,P<0.05),虎杖苷250、500 μmol/L给药组HO-1蛋白表达显著增加(F=12.40,P<0.01),且随着浓度增加,上调作用越明显,呈一定的剂量依赖性。结论:虎杖苷通过抑制肝星状细胞增殖活化及胶原合成发挥抑制肝纤维化发生的作用,该作用可能与其上调Nrf2/HO-1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3.
核心蛋白聚糖对肝细胞和肝星形细胞体外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核心蛋白聚糖(decorin)在肝纤维化形成机制中的作用。方法:在正常人肝细胞株L-02及大鼠肝星形细胞株HSC-T6体外培养体系中,分别加入不同质量浓度(0.01,5,10μg/ml)decorin共培养不同时间后,进行细胞计数以及^3H-TdR和^3H-Leu掺入量测定。结果:实验组经0.01μg/ml decorin作用4d或6d后,HSC-T6和L-02细胞增殖数量以及^3H-T 相似文献
14.
15.
16.
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改进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提高其分离质量。方法:取成年雄性Wistar大鼠,用链蛋白酶、胶原酶体内门静脉灌注消化大鼠肝脏细胞,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为2.8×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Desmin阳性细胞原代培养达90%以上,传代培养达95%以上。结论:改良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培养方法,有利于原代大鼠肝星状细胞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在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分离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基础上,探讨一种简单易行且结果稳定的分离方法。方法采用大鼠肝脏二步酶灌注法对成年大鼠的肝脏进行消化,经密度梯度离心去杂质后得到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率,结蛋白(Desmin)免疫荧光鉴定肝星状细胞的纯度。结果肝星状细胞的得率为4.0×107以上,肝星状细胞纯度为96%左右,肝星状细胞存活率为(95.0±1.2)%。结论本实验采用的大鼠肝星状细胞的分离方法,结果稳定,细胞纯度较高,有利于进一步的生物学研究。 相似文献
19.
血管紧张素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收缩及Rho-Rock通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ROCk通路的影响机制.方法 采用HSC-T6细胞株,给予AngⅡμmol/L处理,聚硅酮膜法直观检测HSC的收缩性;另予AngⅡ 10 μmol/L处理,免疫印迹法检测肌球蛋白轻链(MLC)磷酸化的表达水平.观察AngⅡ 1型受体(AT-1受体)阻断剂伊贝沙坦和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对磷酸化MLC表达水平的影响;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Rock通路Rock2(Rho kinase 2)mRNA的表达.结果 AngⅡ可诱导磷酸化MLC蛋白水平的变化,并呈时间依赖性,15min达到峰值后逐渐减低.伊贝沙坦和Y27632处理组可抑制AngⅡ诱导的MLC蛋白磷酸化水平.AngⅡ处理组Rock2 mRNA的表达显著增强,伊贝沙坦和Y27632均可抑制Rock2 mRNA的表达.结论 AngⅡ可以通过Rock通路来诱导HSC的收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