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气虚证的心功能表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中医心脏理论形成,是渐进发展的过程。李述宗将此概述为3个阶段:《内经》上的心,主血脉而又藏神;李梴的心有二,血脉之心与神明之心,王清任的心只有一,主血脉而不藏神。基于心脏理论认识深化,心气虚证概念而演变。《灵枢·本神篇》说:“心气虚则悲”。姜春华认为此实代表神经衰弱。史载祥认为内经及后世论及心气虚,从心主血脉、心藏神兼论引出,心气虚主要从心主血脉表达,并与神志、梦境变化的心气虚明确区分,近代才公认。  相似文献   

2.
“心气虚”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心气”是指“心藏血脉之气”,《内经》所云“心主身之血脉”,“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之正常血液循环,全赖心气为动力。《医学真传》说:“人之一身皆气血之所循行……血非气不运。”《诸病源候论》谓“……心主血脉,而气血通荣脏腑,遍循经络……心统领诸脏,其劳伤不足,则令惊悸、恍惚,是心气虚也。”说明心气不足则推动血液运行功能减  相似文献   

3.
《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非一时一人之作,而是战国至秦汉时期众多医家的医学经验和理论汇集,故就同一问题常会有不同论述。鉴此,本文以《内经》原文为基础,对藏象学说内容之一的脏腑开窍中的心之开窍问题进行整理研究,以期梳正理论渊源,为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依据。经研究发现,在《内经》中就心的开窍问题有"心开窍于舌"说、"心开窍于耳"说及"心开窍于目"说。"心开窍于舌"者,因心与舌经络相通,心主藏神以助舌言;"心开窍于耳"者,因心与耳经络相通,心主血脉以使耳聪;"心开窍于目"者,因心与目经络相通,而心主血脉、藏神志,故神精则目炬。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笔者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动力,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5.
谈女科从心论治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女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胞宫与心借胞脉取得直接联系,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明确阐述了胞脉与“心”的关系。心主血,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女科经纶》引虞天民云:“妇人百病皆自心生”。因此,女科诸疾从心论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  相似文献   

6.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7.
试述脑藏神     
在中医医经典著作《内经》中虽多篇都为心主神明的内容,为后世奠定了心藏神之说,但在《素问·脉要精微论》中却又有“头者,精明之府”之说,这是脑藏神的原始理论依据,嗣后历代医家对腩藏神进一步的认识,诸如金正希曰“人的记性皆在脑中”;李时珍曰“脑为元神之府”;而王清任更为脑开辟了“脑髓说”专论。在中医脏象学说中,脑隶属于奇恒之府。其实脑应属脏,即使在《内经》中也有把脑归属于脏的叙述,例如《素问·五脏别论篇》就云:“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不知其道,愿闻其说”。可见在《内经》成书  相似文献   

8.
本人多年来临床治疗冠心病,略有一得之愚,本文拟从祖国医学辨证论治的角度来探讨一下冠心病的治疗。一、理论指导: 祖国医学是以阳动、阴静、气畅、血行等论说作为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的基本概念,而气血阴阳学说在冠心病的辨证论治上更是主要理论之一。《内经》说:“心主血脉,脉为血府,以气为本,”扼要地说明心、血、脉三者在生理上的密切关系,而这种生理活动主要以心气(功能) 的键仝为根本,故说“以气为本。”《内经》又有:“阳主动、阴主静”之说,心阳、心阴的动  相似文献   

9.
<正> 中医理论认为,心的功能为心主血脉,心主神明,即是说,心除了循环全身血液外,还是精神、神志、等思维活动的主持者,故有“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素问·灵兰秘典论》)“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色篇》)之说。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中包含了丰富的中医学睡眠理论,经过总结,将《黄帝内经》睡眠理论归纳为:睡眠是以神的活动为纲纪,营卫二气的运行出入为枢机,阴阳跷脉的气血流注为兆始,五脏生理功能(藏精化气生神)为根柢的重要生命活动。其中"心藏神"功能以"心主血脉"为物质基础,贯穿于睡眠活动的各个环节,在睡眠活动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1.
妇女以血为本,经水为血所化,而血来源于脏腑。《素问·五藏生成篇》指出:“诸血者,皆属于心。”胞宫与心借胞脉取得直接联系,正如《素问·评热病论》云:“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明确阐述了胞脉与“心”的的关系。心主血,藏神,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女科经论》引虞天民云:“妇人百病皆自心生。”因此,妇科诸疾从心论治,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在临证中对妇科疾病,从心论治,常选用《和剂局方》清心莲子饮。该方由莲子、黄芩、麦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茯苓、黄芪、党参九味组  相似文献   

12.
“心藏神”,即心主神,或曰心主神明,为心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内经》对此从概念、范围、生理、病理诸方面都进行了较详尽的论述,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然现行《中基》教材对“心藏神”概念的认识,却有不妥之处,兹结合《内经》有关原文,提出商榷如下.一、心藏(主)之“神”非为“神志”何谓“心藏神”?1978年出版的高校教材《中医学基础》(即四版教材)认为,“心藏神”为心主神志,其云:“古人之所以把心看作‘五脏六腑之大主’,与心主神志的功能是  相似文献   

13.
张恒 《中医药研究》2009,(2):212-213
《素问·宣明五气论》曰:“心主血”;《素问·痞论》曰:“心主身之血脉”;《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这是中医“藏象”学说中对心脏的生理功能的言简意赅的描述。中医阴阳五行学说重视整体观念,主张从整体出发探讨心脏之功能及病因、病机。  相似文献   

14.
从《黄帝内经》"心主血脉"理论浅析,认识到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使血液循行于脉中,通达全身,无所不至,如环无端,滋养着全身的组织器官,从而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之间关系密切,结合临床运用"养心、治血、通脉、调摄神志"之法防治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内经》"心主血脉"学术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推求《内经》本义,从“心”概念的形成入手,对心主血脉的内涵进行解读,认为:心为君主,主神明赅意志并主血脉,主导血脉的生化,宗气对血脉的运行为主要动力,心主血脉和心主神明之间形神合一,结合临床,心主血脉理论对心血管疾病的防治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6.
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在《内经》中就有较抽象的论述 ,在《灵枢·天年》中记载 :“黄帝曰 :何者为神 ?岐伯曰 :血气已和 ,营卫已通 ,五脏已成 ,神气舍心 ,魂魄毕具 ,乃成人”。说明了人体发育成熟后 ,心主神志、肝藏魂、肺藏魄支配着人体的思维活动和行为活动 ,即人体要保持健康的精神心理生理活动 ,神、魂、魄三者必须相互协调 ,配合一致。笔者就祖国医学中的魂魄学说的临床意义进行如下探讨。1 魂魄与五脏气血的关系《素问·六节脏象论》载 :“岐伯曰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肺者 ,气之本 ,魄之处也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  相似文献   

17.
“心藏神”源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内经》关于心与神的关系的论述还有“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等。后世医家将其理解为心主神志 ,也即心有主持、主管人的意识、精神和思维活动的功能 ,并将意识、精神和思维的改变归结于心。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与思考 ,体会到“心藏神”不单指心主神志这一生理功能 ,还包括心具有机巧灵动的生理特性 (从心灵手巧这一成语可见一斑 )和病情多危重、传变神速、变化多端的临床特点。现仅就后者简要论述。1…  相似文献   

18.
郑霞 《亚太传统医药》2009,5(6):127-127
通过对心主血脉和藏神功能的分析,揭示了心为"生之本,神之变"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9.
“五神藏”一词,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为“形藏四,神藏五”。王冰注:“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就是说神藏于五脏之中,其“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言神藏于心,彼言神分属于脏,这种“五神藏”的理论,正是《内  相似文献   

20.
<正>"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出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将痛证、疮疡等证之病机明确地统属于心。以此理论指导临床,若辨证准确,其效如神。后世医家对"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认识不一,但主要是从心主血脉和心藏神两方面阐释,并将其发挥至皮肤病领域,认识到心之火热亢盛乃其病机之一。笔者认为不仅局限于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说:"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半死半生也"。而《灵枢·海论》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外络于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