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体征和病史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相干光断层扫描(OCT)确诊的11例(11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应用PDT治疗并随访6~30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底,进行FFA,...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联合抗VEGF(Bevacizumab,商品名Avastin)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体征和病史结合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确诊的7例(13只眼)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患者,应用PDT联合抗VEGF药物Avastin玻璃体腔注射,每1个月~1个半月1次,连续治疗3次,随访3~24个月,随访期间复查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眼底病变大小与中心凹渗漏/出血吸收状态,行FFA、ICGA、OCT检查。结果: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1个月,患者最佳矫正视力:5只眼保持不变,3只眼提高1行,5只眼提高2行。FFA和ICGA检查显示5只眼的渗漏停止,3只眼渗漏减轻,5只眼有轻微渗漏。治疗后随诊未见其他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结论:PDT联合抗VEGF能使PCV病灶渗漏停止或减轻,促进黄斑区出血、渗出及水肿的吸收,使患者视力稳定或改善,可作为治疗PCV的首选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维替泊芬光动力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后OCT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渗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对照性、观察病例研究。在一眼科中心使用PDT治疗CNV的患者。所有患者PDT治疗后均行1次/月FFA和OCT检查共3次。从而评估是否需进一步治疗。每例患者在随机随访时同时行FFA和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高度近视眼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 48例55眼高度近视CNV患者,注射光敏剂VisudyneTM后予50 J/cm2的红光(690 nm)照射CNV病变区83 s,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3个月后,48例55眼视力稳定或提高,视物变形改善,荧光血管造影(FFA)及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检查提示6只眼CNV完全闭合,30只眼CNV部分闭合,17只眼CNV小部分闭合或未闭合,出现明显活动性渗漏,2只眼出现新的CNV。3只眼接受再次PDT治疗。结论 PDT治疗高度近视所致的CNV是有效的、安全的。  相似文献   

5.
光动力疗法治疗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2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对病理性近视患者pathological myopia(PM)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单次和多次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确诊为PM CNV的20例(26眼)其中女性24只眼,男性2只眼.进行PDT治疗的疗效.PDT治疗后7d、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复查.复查FFA显示病灶范围扩大或渗漏增加者重复PDT治疗.结果 一般水平分析:显示PDT治疗后视力明显提高,治疗前后视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回归分析显示:(1)女性治疗视力提高的效果不如男性;(2)年龄大的治疗治疗后视力提高效果较差.PDT治疗后复查眼底所见:眼底出血和渗出减轻,FFA检查显示:CNV渗漏明显减少或完全停止.OCT提示CNV周围视网膜脉络膜水肿及神经上皮脱离明显好转.半年后如有CNV复发或扩大者经2~3次PDT后,渗漏逐渐减少.结论 单次或重复PDT治疗可以部分或完全封闭脉络膜的CNV,减少CNV引起的视力下降的危险性,PDT治疗不影响病灶周围的视网膜和脉络膜组织.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43例中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2例患者行ICGA检查,4例患者行OCT检查。结果:43例VKH患者中,12例(27.9%)出现脉络膜皱褶。眼底表现为明显视网膜水肿,缺乏明显明暗相间的条纹,FFA中以数目不等细小条状弱荧光为主,有时也表现为粗大弱荧光,多围绕视乳头呈放射样排列。ICGA造影早期表现为条状低荧光或正常荧光,造影晚期为高荧光或低荧光,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低荧光条带相对应,但没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明显。OCT显示脉络膜皱褶累及脉络膜和RPE层,呈波浪样或局部小突起。所有患者治疗后,脉络膜皱褶减少或消失。结论:VKH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临床并不少见,FFA多表现为围绕视盘放射状弱荧光,治疗后可减少或消失。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吲哚青绿血管造影(mdocyanmegreenangiography,ICGA)的荧光素的特征,探讨增殖前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脉络膜血管的改变。方法:40例患者采用ICGA和FFA同步造影检查,对两种造影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0例(80只眼)直接眼底检查为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者,ICGA和FFA均有不同程度异常荧光,在FFA中主要表现为微动脉瘤的点状强荧光、出血的遮蔽荧光、毛细血管闭塞的弱荧光,在ICGA中主要表现为晚期斑片状强弱荧光与弥漫性强荧光。结论:ICGA的临床应用发现糖尿病性脉络膜病变的可能,在Ⅱ型糖尿病患者,ICGA是FFA一种有用的补充检查。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讨急性后极部多灶性鳞状色素上皮细胞病变的眼底表现 ,及相应的眼底血管造影表现。采用眼底荧光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 (ICGA)检查观察本病眼底改变 ,共 5例 ( 7只眼 )。结果 :FFA :3只眼急性病变病灶早期为弱荧光 ,晚期着染荧光 ,4只眼陈旧病灶为色素上皮脱色素的窗样缺损及色素沉着的遮蔽荧光。ICGA :3只眼急性期病变呈斑片状充盈缺损 ,3只眼陈旧病灶弱荧光斑 ,1只眼无异常表现。可见 ,本病变为脉络膜毛细血管阻塞 ,继发的视网膜色素上皮改变可能为脉络膜炎性病变所致。1 临床资料患者 5例 ( 7只眼 )均为女性 ,年龄 2 …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分析光动力疗法(PDT)治疗后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病灶特点。方法对经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脉络膜血管造影(ICGA)、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确诊的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34例(38眼)进行光动力疗法,静脉注射维速达尔15min后根据病灶大小用689nm激光照射83s。治疗后患者避光5d。观察治疗后1周及1个月的视力、眼底改变、OCT检查结果 ,1个月时的FFA改变。结果 34例随访患者视力较治疗前无下降。其中治疗1周后视力上升(2行或2行以上)18眼,不变20眼;1个月后视力较1周时提高12眼,不变25眼,下降(2行或2行以上)1例。治疗后1周黄斑区出血(根据眼底镜检查及眼底彩照)明显减少13眼,出血范围无明显变化12眼,出血范围明显增加13眼;1个月后黄斑区出血较1周时明显减少31眼,无明显变化4眼,出血范围增加3眼。治疗后1周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渗漏明显减少、CNV病灶复合体变小36眼,无明显变化2眼。1个月时黄斑中心凹区视网膜厚度或CNV病灶复合体较1周时有所增加11眼,其余眼保持1周时的状态或继续好转。治疗后1个月FFA显示原CNV渗漏明显减轻27眼,无明显变化5眼,渗漏增加6眼。所有病例治疗时及治疗后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 PDT作为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的一种技术能起到稳定视功能的作用,治疗后的CNV病灶短期内明显萎缩,但1个月时有部分可能会重新开放,此时可辅以抗新生血管生长因子等药物的治疗。OCT检查对于早期评判病灶的变化及对病变的预后有重要意义。部分病例治疗后短期内可引起出血的增加,但此类出血多不影响视力,且可逐渐吸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21眼采用PDT治疗的黄斑区CNV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8例患者治疗1次16例,2次1例,3次1例,术中未见注射疼痛及光敏剂过敏反应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和/或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示渗漏停止9眼,减少6眼,无明显减少3眼。随访1-13个月,平均5.8个月。术后1周,视力提高9眼,保持不变8眼,下降4眼;术后6个月,视力提高11眼,保持不变7眼,下降3眼。结论PDT治疗黄斑区CNV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和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e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患者荧光素钠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同步造影中脉络膜、视网膜血管的早期充盈特点。方法用海德堡眼底血管造影仪对23例CSCR患者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眼底血管造影(ICGA),并分别观察FFA和ICGA中视网膜、脉络膜动脉的充盈时间。结果23例患者(23眼)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有两种形式:12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中早于视网膜中央动脉,在FFA中却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11例患者脉络膜动脉的充盈在ICGA和FFA中均晚于视网膜中央动脉。两种充盈状态下ICGA和FFA中脉络膜动脉充盈时间、视网膜动脉充盈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SC患者眼底血管的早期充盈状态中充盈倒置现象的发生与脉络膜及视网膜血流动力学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病理性近视眼底血管造影表现;病灶类型与视力的关系。方法:对病理性近视68例(97只眼)眼底彩色照相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检查,其中43只眼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结果:单纯黄斑出血8只眼;脉络膜新生血管黄斑出血20只眼;黄斑区萎缩7只眼;Fuchs斑18只眼;黄斑裂孔2只眼;漆裂纹58只眼;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矫正视力低于0.05约占病理性近视29%,矫正视力低于0.3约占病理性近视47%。结论:病理性近视FFA和ICGA检查有助明确黄斑病变类型,指导治疗和判断预后;病理性近视黄斑病变是引起盲目和低视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大泡状视网膜脱离(RD)的临床、眼底血管造影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特征,进一步明确病因,减少误诊,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研究5例(7只眼)泡状视网膜脱离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及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特征,分析其改变。结果:①FFA:5例(7只眼)均发现后极部多处色素上皮脱离(PEDS)病灶所致的荧光渗漏点,晚期该渗漏部分融合,并向神经上皮下渗漏。②ICGA早期可见脉络膜动脉充盈不良,其邻近的脉络膜静脉及毛细血管扩张成强荧光,中晚期可见多发性色素上皮脱离及渗漏点。③OCT:视网膜神经上皮呈穹窿状隆起,下方为低反射暗区,其中可见色素上皮脱离腔。结论:大泡状视网膜脱离存在脉络膜循环障碍,脉络膜血管的高渗透性可能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而视网膜色素上皮病变是继发性改变,该病可能是一种重型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临床可参考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孙磊 《中原医刊》2014,(22):30-32
目的 探讨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采用光动力疗法(PDT)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20例(20眼),均采用PDT治疗,回顾性分析治疗前后临床资料.结果 末次随访时,检测视力呈>2行提高者3眼,占15%;保持稳定者16眼,占80%;视力下降1眼,占5%.眼底检查示视网膜神经感觉层缩小或脱离,黄斑渗出、水肿、出血均有程度不等的吸收.视网膜出血在治疗6个月后基本吸收.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在治疗后3个月检查显示,12只眼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荧光素渗漏静止,CNV闭合占60%,9只眼CNV渗漏好转,占45%.结论 CNV采用PDT治疗可获得理想效果,因为短期观察,选取的病例数相对较少,而从根本上,PDT无法杜绝CNV发生,故存在未彻底治疗的情况,长时间不能完全消失,也不能改善远期视力,若需客观评价PDT疗法,需行远期观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在确定病理性近视患者光动力治疗(PDT)前后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活动度中的作用。方法:纳入PDT治疗33例病理性近视患者的33眼。每3月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荧光造影检查有无渗漏、OCT检查有无视网膜内或视网膜下液及黄斑和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厚度。结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在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MD)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方法用日本Top-con TRC-50IA眼底照相机对76例115眼进行FFA检查,并结合常规眼科检查进行分析。结果76例115眼中萎缩型70眼,占60.87%,渗出型45眼,占39.13%。结论FFA可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并可指导临床治疗,对于隐匿型CNV需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以发现FFA未能显示的典型CNV。渗出型是AMD致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报道1例患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并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CN V)的患儿,用Visudyne行光动力治疗(PDT)的效果。方法:患儿11岁,1只眼因中心凹外脉络膜新生血管膜而视力下降,接受PDT治疗。结果:PDT治疗后1周,患眼视力由10/160提高到20/70,血管造影结果显示有明显改善。CN V随着渗漏的减少而消退,至治疗后45d退化为视网膜脉络膜瘢痕,最终视力20/25。结论:对1例因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而继发脉络膜新生血管膜的眼,行PD T治疗可促进视力的早期恢复。用光动力疗法治疗弓形体病视网膜脉络膜炎继发的脉络膜新生血管膜@Oliveira L.B.$…  相似文献   

18.
王利明  哈少平 《宁夏医学杂志》2011,33(6):531-532,480
目的对比分析渗出型老年性黄斑变性(AMD)与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眼底造影表现的异同。方法回顾性分析渗出型AMD患者98例119只眼及PCV患者61例68只眼的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检查资料。结果 119只渗出型AMD患眼中,眼底彩照和FFA显示21只眼为经典型脉络膜新生血管(CNV),占17.6%;29眼为微小经典型CNV,占24.4%;69眼诊断为隐匿型CNV,占58%;6只眼CNV与PCV共存,占5%。68只PCV眼中,54只眼荧光素眼底ICGA显示有异常分支的脉络膜血管网及其末梢的息肉状扩张、膨隆灶,占79.4%;14只眼见多个息肉状脉络膜血管扩张灶但无明显的分支状脉络膜血管网与之相连,占20.6%。造影后期部分息肉状病灶染料渗漏或染色,部分呈息肉状病灶中心为弱荧光,周围环状染色的"冲刷现象"。在疑似PCV的患者中,有90例行ICGA,确诊PCV 61例,占67.8%;PCV约占渗出性AMD的36.36%。结论渗出型AMD与PCV不同的ICGA表现,有助于两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报道3例迟发型眼底黄色斑点症(FFM)患者,均伴有脉络膜新生血管(CNV)且施行光动力治疗(PDT)。设计:回顾性、干预性病例研究。方法:3例独立的年龄在70~74岁的单侧中心视力下降女性患者,经眼底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A)后确诊为FFM和单侧CN V。在FA特征的基础上施行了PDT治疗。结果:3例患者中1例在施行PDT时需要对CN V进行治疗。在随访15~24个月末时,3例患者的视力均有所改善且未见有渗漏出现。结论:FFM中罕有出现脉络膜新生血管者。在此3例患眼中,PDT成功阻止了CN V的进展及阻塞性渗出。本文建议对出现CN V的FFM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评价低能量和标准能量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不宜使用光动力治疗(PDT)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M D)继发活动性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疗效,患者均为PDT治疗小组推荐的患者。方法:回顾性调查了79例主要为活动性隐匿型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或经典的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但Snel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