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为了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对脊髓损伤后损伤局部瘢痕形成和脊髓传导功能修复的影响,本研究首先制作大鼠脊髓全横断损伤动物模型,并将其分为脊髓损伤组(A组)和脊髓损伤治疗组(B组)。在观察期内对动物的行为学表现进行BBB评分;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4周后硫酸软骨素酶ABC对损伤局部的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的裂解作用;用辣根过氧化物酶(HRP)示踪法观察损伤8周后神经纤维的再生情况。结果显示:A组与B组之间动物的行为学评分B组优于A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B组动物脊髓内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阳性物质的表达明显低于A组,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硫酸软骨素核心蛋白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HRP示踪法显示B组脊髓损伤头端可见少量HRP标记的神经元胞体和纤维。本研究结果提示硫酸软骨素酶ABC能够裂解CSPGs中的葡胺聚糖链,减少瘢痕,促进损伤的神经纤维再生。  相似文献   

2.
中枢神经系统(CNS)损伤后因胶质瘢痕形成而导致神经元的轴突不能再生,功能恢复不良.胶质瘢痕的重要组分是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其单独或与其它细胞外基质结合,导致向损伤部位延伸的轴突在胶质瘢痕处停止,而且CSPGs在神经再生时间窗关键期末可降低轴突生长的可塑性.近年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  相似文献   

3.
林扬元  谢群  陈建明  王玮 《解剖学杂志》2007,30(5):582-584,601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对严重的大鼠脊髓损伤蛋白多糖及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制作大鼠脊髓横断伤模型,分为脊髓损伤组和脊髓损伤治疗组,给于治疗组硫酸软骨素酶ABC鞘内注射,用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SPGs)的表达,半定量RT-PCR、Western印迹法观察GAP-43 mR- 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组与损伤组比较,CSPGs的表达减少,差异具有显著性,而GAP-43mRNA及蛋白表达增多。结论:硫酸软骨素酶ABC能够裂解CSPGs,改善脊髓损伤区的微环境,促进GAP-43 mRNA及蛋白的表达,是修复脊髓损伤和促进神经再生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本实验采用全细胞电压钳记录方法,研究了内吗啡肽1(EM1)和内吗啡肽2(EM2)对脊髓背角胶状质神经元突触传递的抑制性作用。EM1(1μmol/L)和EM2(1μmol/L)都能够显著抑制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而不改变其幅值。这种抑制作用能被μ受体选择性拮抗剂βfunaltrexamine(βFNA,10μmol/L)阻断。值得注意的是,EM1对mEPSCs和mIPSCs的频率的抑制作用强于EM2。上述结果提示在脊髓胶状质,内吗啡肽通过激活突触前膜上的μ受体,抑制兴奋性和抑制性的突触传递;与EM2相比,EM1可能是脊髓水平的更强效的内源性镇痛剂。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内源性神经肽神经降压素(neurotensin,NT)在脊髓背角胶状质(substantia gelatinosa,SG)内对突触前神经递质释放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细胞电压膜片钳记录方法,在脊髓薄片上观察NT对SG内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mEPSCs)和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频率和幅值的影响。结果:(1)灌流NT(2μmol/L)对SG内神经元mEPSCs的频率和幅值均无明显影响,说明NT不影响SG内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2)灌流NT(2μmol/L)能增加SG内神经元mIPSCs的频率,但对幅值无明显影响,即NT可引起突触前抑制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增加,但对突触后神经元无明显影响。结论:NT可通过增加SG内抑制性神经递质释放的途径抑制伤害性信息的传递,从而实现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6.
<正>目的:探讨酸中毒诱导大脑皮层GABA能神经元功能损伤的机理。方法:制备小鼠大脑冠状切片,灌流pH为7.35~7.45的人工脑脊液,选择感觉皮层GABA能神经元为正常组,全细胞电流钳模式记录其动作电位的阈电位(Vts)、绝对不应期(ARP)和动作电位的锋间距(ISI),电压钳模式记录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 PSCs)和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 PSCs),将灌流人工脑  相似文献   

7.
琥珀酸在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观察琥珀酸在大鼠海马CA1区对突触前GABA释放的影响,我们采用红外可视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了琥珀酸对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niature inhibitory postsynaptic currents,mIPSCs)的作用。结果显示不同浓度的琥珀酸(10-6mol/L、10-5mol/L、10-4mol/L和10-3mol/L)在海马CA1区均能以浓度依赖的方式增强GABA能mIPSCs的频率,而对其电流幅度没有影响。10-4mol/L琥珀酸组GABA能mIPSCs的频率为2.25±0.99Hz,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n=8,P<0.01),而其电流幅度为31.63±6.16pA,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没有差异(n=8,P>0.05)。以上实验结果表明琥珀酸能通过增强突触前GABA的自发性释放,对海马CA1区神经元产生超极化作用,此作用可能是琥珀酸抑制癫痫形成的主要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不同年龄组大鼠初级视皮层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表达的年龄相关性变化,为探讨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的细胞分子机制提供线索。方法 Nissl染色显示视皮层分层并用于神经元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法标记大鼠视皮层中BDNF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光镜下观察并用Image-Pro Express 6.0分析软件进行细胞密度统计和免疫反应吸光度值测量。结果 青年、中年及老年组(每组n=6)大鼠初级视皮层各层的神经元平均密度差异不显著;但与青年组大鼠相比,中年组及老年组大鼠初级视皮层各层中BDNF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显著下降,BDNF及GABA免疫反应强度明显减弱;与中年组大鼠相比,老年组大鼠视皮层各层中BDNF及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及其反应强度亦明显降低。在衰老过程中,大鼠初级视皮层各层内GABA表达的减少与BDNF表达的降低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结论 大鼠初级视皮层中BDNF和GABA的表达随着衰老出现进行性下降,衰老过程中BDNF分泌的减少可能引起脑内抑制性神经递质GABA表达下调,这可能是介导老年性视觉功能衰退的重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
单凌  李静  罗建红 《解剖学报》2007,38(4):501-504
目的 简介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NG2)胶质细胞的生理特性及功能.方法 归纳总结NG2胶质细胞的特性和研究现状.结果 在中枢神经系统中,有一类胶质细胞,细胞表面专一表达NG2蛋白聚糖,称之为NG2胶质细胞.近年来对NG2细胞在中枢神经系统中作用的研究越来越多.已经从先前的分化和鉴别发展到对它与神经元功能和突触可塑性之间关系的研究.结论 提示近年来有关NG2细胞的发育分化、功能特性、与神经元的相互作用及其与神经再生和疾病关系等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ABC)联合高压氧预处理对成年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期后肢运动功能及腓肠肌运动终板内乙酰胆碱酯酶(AChE)含量的影响。方法雌性成年Wistar大鼠80只,体重250~300g,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脊髓损伤组(SCI组)、高压氧预处理组(HBOP组)、高压氧预处理后硫酸软骨素酶ABC治疗组(HBOP+ChABC组)各20只。采用脊髓半横断法制作模型,分别于伤后3d、7d、14d和28d随机选取5只大鼠,采用BBB评分(Basso,Beattie and Bresnaban score)法进行行为学观察,评分后经灌注固定,取大鼠患侧下肢腓肠肌,进行酶化学染色并应用Image-Pro Plus 6.0图像分析系统测量腓肠肌中AChE染色阳性部位平均光密度值(AOD值)。结果 Sham组大鼠BBB评分及AChE活性明显高于SCI组(P<0.01),HBOP组与HBOP+ChABC组在术后14d之后BBB评分明显高于SCI组(P<0.05),CHABC+HBOP组在术后28天BBB评分高于HBOP组(P<0.05)。HBOP组患侧腓肠肌AchE活性高于SCI组,HBOP+ChABC组高于HBOP组(P<0.05)。结论高压氧预处理可以改善大鼠患肢的运动功能和提高AChE的活性,联合硫酸软骨素酶ABC作用更强。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吸入性麻醉剂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γ-氨基丁酸(GABA)能自发性微小抑制性突触后电流(mIP-SCs)的调控作用,本研究采用酶消化和机械分离的单细胞模型,应用制霉菌素穿孔膜片钳技术,记录安氟醚对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GABA能突触后电流的影响。结果显示:(1)安氟醚可使GABA的浓度-效应曲线平行左移,但不影响GABA引起的最大反应;(2)安氟醚能够可逆性地增大GABA能自发性mIPSCs的发放频率而不影响其幅度;(3)在无钙细胞外液条件下,仍能观察到安氟醚对GABA能自发性mIPSCs发放频率的增强作用;膜通透性胞内钙库Ca2+的螯合剂BAPTA-AM可抑制安氟醚的增强作用。以上结果提示在海马CA1区安氟醚可能通过释放胞内钙库内的Ca2+使神经终末内Ca2+浓度升高而增加GABA的释放,从而达到中枢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2.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与中枢神经可塑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不仅影响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成熟 ,也作为神经抑制因素参与成年期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的神经可塑性过程 ,并调节成年神经再生。研究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和神经可塑性的相互关系及影响因素 ,有助于指导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后的康复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节制饮食对猫初级视皮层内抑制性神经递质γ-氨基丁酸(GABA)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 Nissl染色示初级视皮层分层并用于神经元计数;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标记6只猫GABA和BDNF免疫阳性神经元。切片于Olympus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摄片,用Image-Pro Express 6.0软件进行细胞计数和免疫阳性反应的吸光度值统计。结果与正常饮食对照猫相比,节制饮食组猫的初级视皮层神经元平均密度无显著变化,GABA免疫阳性神经元密度显著增大,阳性反应的平均吸光度值显著升高;BDNF免疫阳性细胞的密度和阳性反应的平均吸光度值亦明显增大。结论节制饮食能显著增强猫视皮层内GABA和BDNF的表达,这可能对视皮层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有保护作用,从而延缓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Chondroitinase(chABC)对成年大鼠脊髓完全性横断性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胶质瘢痕及纤维浸润的长期影响。方法 Wistar大鼠24只,在第10胸段脊髓(T10)给予破坏脊膜的完全性横切术,然后随机分为2组,在SCI处分别给予chABC或生理盐水。14周后,脊髓横断从胸9至胸11(10mm组织块)连续切片,首先用Trichrome组织学染色切片确定SCI中心及距中心头侧和尾侧各500μm位置,Trichrom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量损伤脊髓中胶原蛋白浸润的面积,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SPGs)的免疫反应强度。免疫荧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检测pCREB(1:25)和GFAP表达,以及测量在SCI处纵向的最短GFAP阴性距离。结果应用chABC治疗可降低脊髓完全性横断后结缔组织的浸润。在SCI处胶原蛋白的纵向最大浸润距离以及在脊髓横断切片上的浸润面积,在chABC组显著减小(p0.05)。在SCI处纵向的最短GFAP平均阴性距离在chABC组中显著低于未治疗组(p0.05),表明更多的剩余正常组织在SCI后得以保留。chABC还能有效地清除轴突再生的抑制因子CSPGs(p0.05)。结论 Chondroitinase通过减少纤维浸润和胶质瘢痕以及清除抑制性细胞外基质分子CSPGs,可为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和轴突再生提供有利的局部环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ChABC)与脂肪源性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ADSC)联合应用对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移植修复坐骨神经缺损后大鼠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成年大鼠随机分为脱细胞坐骨神经(acellular rat sciatic nerve,ARSN)组、ChABC组、ADSC组、ChABC+ADSC组;应用坐骨神经功能指数(SFI)、电生理和胫前肌湿重比检测神经再生和运动功能的恢复;脊神经节HRP逆行标记及患侧足掌皮肤触觉小体HE染色检测感觉功能的恢复。结果:与ARSN组比较,ChABC组、ADSC组和ChABC+ADSC组SFI显著增高,神经传导速度显著增高,动作电位波幅增大,胫前肌湿重比率增高,HRP阳性标记感觉神经元和触觉小体的数量增高(P<0.05)。其中ChABC+ADSC组作用显著优于单独治疗组(P<0.05)。结论:ChABC联合ADSC移植对大鼠坐骨神经缺损脱细胞异体神经支架修复后运动和感觉功能恢复的作用优于单独治疗组。  相似文献   

16.
背景:有研究发现硫酸软骨素酶降解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能够促使视网膜上Müller细胞的移行,但硫酸软骨素酶降解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是否能促进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视网膜变性大鼠视网膜的移行尚不明确。目的:探讨硫酸软骨素酶降解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对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视网膜变性的影响。方法:分离并培养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建立视网膜变性大鼠模型,向视网膜变性大鼠视网膜下腔注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硫酸软骨素酶,观察移植后大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率和视网膜细胞凋亡情况。结果与结论: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能够成功培养,Brd U对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标记率达90.0%以上。建模后7 d,视网膜外核层塌陷,光感受器细胞大量外节迸解,外核层贴附在Bruch’s膜上,视网膜呈拱桥样,中央视网膜和外周视网膜均受到损伤;正常大鼠视网膜各层清晰,光感受器细胞排列规律,视网膜色素上皮层完整。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硫酸软骨素酶组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迁移率高于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组,且2组视网膜细胞凋亡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硫酸软骨素酶降解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可提高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在视网膜上的迁移能力。  相似文献   

17.
哺乳动物大脑神经元的活性可以调节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的发育和成熟。神经元活性的诸多作用都是通过兴奋性突触谷氨酸盐的释放以及突触后神经元钙流入来介导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元接收来自谷氨酸能神经元的兴奋性突触的输入信号和来自释放GABA的中间神经元抑制性的输入信号。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之间适当的平衡对感觉信息的表达、命令信号的执行以及更高级的认知功能起着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前已对突触可塑性的基本特性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 ,但对其发育中神经元可塑性的内在分子机制尚待进一步阐明。不少研究提示 ,c 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 ( CREB)在学习、记忆和长时程增强 ( LTP)过程中参与长时程突触的可塑性调节 ,推测其在视觉系统可塑性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建立幼年大鼠单眼剥夺弱视模型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 ,对视觉发育关键期末 ( P45 )大鼠和成年 ( P90 )大鼠视皮层中 CREB和 p CREB的免疫反应性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结果 :视觉发育关键期内进行单眼视觉剥夺对大鼠视皮层内总 CREB的蛋白表达没有产生显著影响 ,而 p CREB在 P45大鼠的剥夺眼对侧视皮层单眼反应区的 / 、 层中的蛋白表达较剥夺眼同侧视皮层的相应区域弱 ,该差异在该年龄大鼠的双眼反应区及成年后大鼠视皮层内不存在。结论 :CREB可能通过该磷酸化形式在视觉系统可塑性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9.
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与脊髓损伤轴突再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髓损伤后传导束的纤维不能有效再生是脊髓损伤后修复与功能重建的难点之一,其中屏障之一是神经胶质瘢痕,主要由星形胶质细胞和硫酸软骨素蛋白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组成,轴突不能穿过神经胶质而再生,屏障导致营养不良,再生受阻。目前有关胶质瘢痕的形成过程与调控、CSPGs参与胶质瘢痕形成的机制、以及如何有效地控制瘢痕的形成从而促进轴突再生,仍存在许多未知领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Wistar大鼠睁眼前初级视皮层2/3层锥体神经元突触AMPA(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介导的微小兴奋性突触后电流 (mEPSCs)的测定分析,研究突触自身稳态可塑性在生后早期初级视皮层的作用特点。方法: 采用红外可视膜片钳技术全细胞模式记录生后4-11(d)(P4-11)Wistar大鼠初级视皮层脑片2/3层锥体神经元AMPA介导的mEPSCs,钳制电位-70 mV。人工脑脊液中加入河豚毒素(TTX)、荷包牡丹碱(BMI)及2-氨基-5-磷酸基戊酸(AP-5)分离出AMPA介导的mEPSCs,加入阻断剂6-氰基-7-硝基喹喔啉-2,3二酮 (CNQX)可消除mEPSCs。使用Clampfit 9.0进行数据分析。结果: P4至P11,大鼠初级视皮层2/3层锥体神经元AMPA介导的mEPSCs的波幅呈现上升趋势,频率自P7至P11逐渐增加,上升时间常数及下降时间常数均呈缩短趋势,以下降时间常数变化为著。P4至P7可见“单通道样”电流形态。结论: 在大鼠睁眼前初级视皮层2/3层锥体神经元亦存在突触自身稳态可塑性调节机制,其作用特点不同于睁眼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