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上颌阻生牙拔除后局部应用含漱液代替全身应用抗生素控制术后感染的可能性.方法 选择上颌阻生牙拔牙患者68例,阻生牙共90枚,以就诊顺序随机分为抗生素组、含漱液组和对照组,抗生素组术后常规给予阿莫西林,含漱液组术后局部含漱金栀洁龈液,对照组术后不用任何药物.观察各组术后感染的控制情况.结果 抗生素组显效23例,有效6例,无效1例,无效率3.3%;含漱液组显效13例,有效11例,无效6例,无效率20.0%;对照组显效8例,有效14例,无效8例,无效率26.7%.抗生素组感染控制率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而含漱液组与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含漱液尚不能完全代替抗生素控制上颌阻生牙拔牙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封闭负压引流术(VSD)在骨筋膜室综合征切开减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6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观察组。选择2008年1月至2009年5月,我院收治的12例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作为对照组。两组患者在确诊为骨筋膜室综合征后均急诊行切开减压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切开减压术后采取传统换药法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创面采用聚维酮碘浸泡及生理盐水冲洗创面后,采用VSD进行持续负压吸引。两组患者均根据骨折不同部位采取外固定支架固定、石膏固定、克氏针内固定或钢板内固定;术后均配合抗生素预防性抗感染治疗,根据患者创面情况,直接缝合伤口或植皮、皮瓣修复创面。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及创面缝合情况,并随访患者1年,观察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骨折愈合情况。结果观察组中有2例(4%)患者发生创面感染,再经两次清创及更换两次负压引流后治愈;对照组中有3例(25%)患者发生感染,观察组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肝肾功能衰竭。观察组术后创面植皮率为24%,对照组植皮率为5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患者1年,观察患者术后切口恢复良好,未出现肌肉挛缩及骨不连等并发症,对照组有1例患者(8%)减压创面大量瘢痕增生,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伤口愈合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及换药次数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应用VSD治疗骨筋膜室综合征,可缩短治疗时间,降低感染风险,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减轻患者身心痛苦,减轻医护人员工作负荷,且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具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经皮肝穿刺胆道引流(percutaneous transhepatic cholangial drainage, PTCD)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对术后胆道感染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贵州医科大学医学影像学院和贵州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16年6月至2021年6月进行PTCD治疗的患者325例。将术前0.5~2.0 h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25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未预防性使用抗生素的30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情况和术后感染发生情况。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PTCD术后感染的影响因素。结果 2组患者基本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胆道感染率分别为8.0%、20.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34,P=0.13)。单因素分析显示,引流方式、术前血红蛋白、术前总胆红素、术前PT与PTCD术后胆道感染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引流方式(OR=3.64,95%CI:2.026~6.542,P<0.05)和术前血红蛋白(OR=0.97,95%CI:0.974~0.998,P<0.05)是PTCD术后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生理盐水冲洗加微波照射预防腹部Ⅱ类切口感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腹部Ⅱ类切口患者30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62例和对照组140例。两组均按照常规方法治疗,观察组缝合腹壁切口时应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术后48h采用微波照射切口;对照组缝合腹壁切口时不给予生理盐水冲洗,术后也不采用微波照射。比较两组切口感染率、围术期应用抗生素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切口感染率1.85%,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14%(P〈0.05);围术期应用抗生素时间(20.1±1.2)h,显著短于对照组的(45.6±1.4)h(P〈0.05);术后住院时间(4.5±2.5)天,亦显著短于对照组的(16.2±2.8)天(P〈0.05)。结论:生理盐水冲洗加微波照射预防腹部Ⅱ类切口感染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不同时期介入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调查,以加强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管理。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07年1月—2011年12月共有3 546例出院患者围手术期预防性抗菌药物应用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根据患者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情况分为两组。A组:介入手术常规应用抗生素,即术后静脉滴注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或克林霉素2~3 d,其中血管内手术1 362例,非血管内手术1 146例,本组患者共2 508例。B组:一般情况术后不应用抗生素,其中血管内手术680例,非血管内手术358例,本组患者共1 038例。结果 A、B两组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44%和0.39%,其中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29%和0.15%,非血管内手术术后感染率分别为0.61%和0.84%,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两组间平均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般状况良好的择期介入手术患者常规情况下不需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6.
马超  韩军  荣义辉 《人民军医》2007,50(7):408-409
目的:探讨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对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后腹腔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和随机抽样调查的研究方法,对肝硬化并发消化道出血共144例应用抗生素情况及发生腹腔感染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回顾性调查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腹腔感染6例,占10.39/6;未用组腹腔感染12例,占27.3%,两组比较,感染发生率差异显著(P〈0.05)。随机分组实验中,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腹腔感染3例,占14.39/6;未用组腹腔感染8例,占38.19/6,两组比较,感染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预防性应用抗生素可以减少腹腔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介入术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的作用.方法 对94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行101例次TACE治疗.术前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54例介入术后应用头孢呋辛(2.25 g,2次/d)3d,B组45例介入术后不用抗生素.术后观察体温、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及体征1个月.对疑似感染病例行血培养检查.参照200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颁发的《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认定有无感染.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 A组1例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1.8%(1/54).B组l例诊断为败血症,感染率为2.2%(1/45).两组术后感染率比较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术前无感染高危因素的原发性肝癌患者TACE术后无需抗生素预防术后感染.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透析通路中心静脉狭窄(CVS)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PTA)和经皮支架植入术(PTS)治疗的近中期疗效。 方法:选取2014年10月—2016年10月收治的发生CVS的血液透析患者40例,按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PTA治疗组26例和PTA+PTS治疗组14例。观察两组患者术后疗效及通路管径变化情况;随访术后1、3、6个月透析通路的开放情况及开放时间。 结果:术后相关症状均在1周内改善,治疗后通路直径较治疗前均增宽;PTA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为(5.17±1.54)个月,高于PTA+PTS治疗组的初级开放时间(3.57±1.71)个月;PTA+PTS治疗组的腔内干预次数为(1.93±0.47)次,高于PTA治疗组的(1.35±0.56)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TA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6.2%、80.7%、69.2%,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92.3%、92.3%;PTA+PTS治疗组1、3、6个月的初级开放率分别为92.9%、64.3%、14.3%,辅助初级开放率分别为100%、100%、85.7%。两组的初级开放率和辅助初级开放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透析通路CVS的治疗首选单纯PTA,当出现PTA抵抗或频繁复发时,可以考虑植入支架。  相似文献   

9.
目的尽管常规使用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素,结直肠癌手术后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仍然有较高的发病率。植入庆大霉素胶原蛋白海绵,已经在54个国家批准。方法156例接受开放或腹腔镜辅助结直肠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缝合筋膜(海绵组)和不干预(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标准治疗,包括预防性全身应用抗生素。主要终点发生手术部位感染。结果海绵组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病率高于对照组(30.4%VS23.6%,P〈0.05),深部手术部位感染二者无明显差异(9.1%VS6.6%,P〉0.05)。海绵组因伤口相关问题再次入院率高于对照组(19.7%VS11.0%,P〈0.05),但再次住院手术部位感染并无明显差异(7.0%VS4.3%,P〉0.05)。结论研究表明,结直肠癌术后患者应用庆大霉素胶原海绵并不能有效预防手术部位感染。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效果。方法84例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按抛硬币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观察组采取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方案;对照组单纯采取手术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均取得明显的临床效果,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两年对照组出现3例复发,观察组无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满意度为97.61%,对照组为88.0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治疗剖宫产术后子宫内膜异位症首选药物联合手术治疗,治疗效果明显,术后无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抗生素在妇产科围手术期使用中的预防医疗效果。方法随机抽取2012年8月~2013年3月接诊的384例妇产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92例。对两组患者术后药物不良反应、术后切口感染率、最高体温以及恢复正常所需的时间、药物费用、平均的住院天数分别进行统计,进而比较分析。结果术后观察组药物不良反应率0明显低于对照组8.6%、平均住院天数、术后感染率以及总药物费用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的术后体温恢复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应用抗生素能达到妇产科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的目的,可以减少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等症状,有助于患者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克林霉素磷酸酯作为急诊外伤感染预防性用药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将我科2009年1月至6月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和头孢唑啉钠预防急诊外伤术后感染的病人编入样本1和样本2,并进行编号,按照随机数字表随机从中分别选出3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的病人术后应用克林霉素磷酸酯0.6克/250毫升生理盐水,bid,疗程6天;对照组病人应用头孢唑啉钠2克/250毫升生理盐水,bid,疗程6天。分别观察两组病人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方法疗效无显著差别(P〉0.05),均较好;局部疼痛两组有显著差异(P〈0.05),其他不良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克林霉素磷酸酯预防外伤术后感染疗效好,不良反应较少较轻,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糖尿病足溃疡(DFU)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接受PTA治疗的39例DFU患者的临床资料,该组患者均同时接受重组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rb-bFGF)治疗,分析PTA手术成功率,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和踝肱指数(ABI)变化、不良反应及15 d和30 d的溃疡创面收缩率。 结果39例患者均存在患肢膝下动脉及其靶动脉的严重狭窄及节段性闭塞,对靶动脉进行PTA治疗,35例患者接受了单纯PTA治疗,4例合并股动脉狭窄的患者接受了PTA联合支架植入治疗。PTA成功率为92.3%(36/39例),36例患者Angiographosome体系的术终可见缺血区的血管染色阳性,3例患者PTA失败,未能有效开通靶动脉,Angiographosome体系的术终可见缺血区的血管染色阴性。有3例患者出现穿刺部位皮下血肿,未予特殊处理,逐渐消退。PTA术后1周VAS评分由术前的(8.8 ± 0.7)分下降至(5.3 ± 0.5)分(P < 0.05),患肢ABI从术前的0.37 ± 0.08上升至0.42 ± 0.09(P < 0.05)。39例患者均进行了随访,36例进行PTA成功的患者在术后15 d和30 d时溃疡创面收缩率均明显高于PTA失败的患者(35.5% vs 5.1%和84.7% vs 6.4%),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1)。 结论PTA治疗DFU安全有效,可以为DFU患者提供一种可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开封市中心医院收治的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9例)与对照组(29例)。观察组患者行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术治疗,对照组患者行传统大骨瓣减压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变化情况、术后并发症(急性脑膨出、迟发脑血肿、术后脑梗死等)发生情况及死亡率。结果 术后1个月,观察组患者GCS评分为(10.67±2.19)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8.66±1.88)分(t=3.750,P<0.001);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脑膨出2例、术后脑梗死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对照组患者术后出现急性脑膨出5例、迟发脑血肿1例、术后脑梗死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1.03%,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783,P=0.052);观察组患者中死亡6例,死亡率为20.69%,对照组患者中死亡12例,死亡率为41.38%,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900,P=0.089)。结论 颅内压监测下阶梯式减压相对于传统大骨瓣减压而言,可明显促进患者意识恢复,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摘要】 目的 比较导管接触溶栓(CDT)和手动经导管抽吸血栓清除术(mPAT)治疗急性肢体缺血(ALI)技术成功率和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两中心接受CDT或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的73例ALI患者临床资料,其中CDT组41例(41条患肢),mPAT组32例(33条患肢)。观察两种治疗方法的技术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30 d内临床疗效、术后及随访期患肢踝-肱指数(ABI)值、术后1年保肢率和无截肢生存率。 结果 CDT组、mPAT组初始技术成功率分别为51.2%(21/41)、27.3%(9/33)(P=0.037),分别有11条、17条患肢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技术成功率分别提高至78.0%(32/41)和78.8%(26/33)(P=0.939);术中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分别为0例和4例(13.8%)(P=0.036);术后患肢平均ABI值分别为0.72±0.08、0.72±0.10,较术前0.31±0.11、0.32±0.08均有显著改善(P<0.05),随访12个月内均保持稳定(P>0.05);临床有效率分别为85.4%(35/41)、81.8%(27/33)(P=0.681),其中亚组Rutherford Ⅱb级患者临床有效率分别为54.5%(6/11)、70.6%(12/17)(P=0.644);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12个月保肢率分别为92.7%、90.9%(P=0.767)。结论 CDT和mPAT作为首选方法治疗ALI的临床疗效相似。CDT初始技术成功率高于mPAT,初次mPAT后多数患者需要辅助其他血管内技术。mPAT术中可能发生动脉夹层并发症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静脉腔内激光治疗(Endovenous Laser Treatment,EVLT)联合大隐静脉(Great Saphenous Vein,GSV)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需要抗凝治疗。方法本实验设计为前瞻性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将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189例,随机分为对照组(A组),患者96例;抗凝组(B组),患者9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静脉腔内激光治疗及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术,B组患者术后给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A组术后不给予低分子肝素,其它处理相同。观察两组患者术后3d、2周和3个月术肢有无深静脉血栓形成。所有患者随访时间3个月。结果189例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在术后随访期间,仅A组有1例发生术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其余无一例发生DVT和肺栓塞。A、B两组间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腔内激光联合高位结扎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术后是否应用抗凝药物对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没有显著性影响,术后不需要常规应用抗凝药物。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分析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2008年1月~2013年10月期间收集我院治疗的1121例颅脑损伤手术患者,其中男性642例,女性479例;年龄19~72岁,平均(43.2±15.4)岁。根据是否合并肺部感染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分析年龄、肺基础疾病、格拉斯哥昏迷( GCS)评分、急性肺损伤、昏迷时间、卧床时间等因素。结果观察组年龄、肺基础疾病、GCS评分、急性肺损伤、昏迷时间、卧床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但是两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抗生素、抑酸剂、脱水剂、糖皮质激素等药物应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观察组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比例高于对照组,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颅脑损伤术后肺部感染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医护人员应提高认识,从而减少其危险因素,提高患者治疗质量和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 探讨自行设计腰托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在肝癌患者介入术后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腰拖、加压沙袋、患肢固定装置三部分融合,设计形成腰托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选取2019年1月至12月确诊为肝癌,介入术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术后护理,对照组采用手工联合沙袋加压包扎、制动止血,观察组采用改良式腰拖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进行止血和制动,比较两组术后止血效果、患者舒适度及皮肤损伤程度。结果 观察组术后出血/渗血及沙袋掉落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术后排尿困难、腰酸背痛、穿刺侧不适发生率和疼痛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但术后护理装置所致皮肤损伤的概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异。 结论 腰托联合骨科患肢制动固定装置可以提高肝癌患者介入术后止血效果和舒适度,使用安全,提高护士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便携式注药泵在肝动脉灌注化疗(HAIC)中应用的安全性及对患者舒适度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取符合标准的肝恶性肿瘤患者,按照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分别使用便携式电子注药泵和传统悬挂式输液泵进行HAIC,观察其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Christenson标准改良法对术侧肢体出血情况评价,采用Kolcaba的舒适状况量表(GCQ)、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BI)对两组患者进行评估。结果 入组70例患者,原发性肝癌42例,结直肠癌肝转移肿瘤28例。观察组50例,对照组20例,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HAIC。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无导管断裂问题;术后穿刺点血肿形成各1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穿刺点出血3例(6.0%),对照组1例(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8例(16.0%)术后排便不畅,对照组8例(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食欲减退9例(9/50,18.0%),对照组10例(10/20,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灌注化疗期间两组患者舒适状况(G...  相似文献   

20.
【摘要】 目的 对比普通球囊重建与忽略股浅动脉重建(nSFA)方案治疗股浅动脉(SFA)病变的远期疗效、安全性和治疗费用。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4月收治的106例SF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115条患肢)临床资料,分为nSFA组(n=47,55条患肢)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n=59,60条患肢)。比较两组患者Rutherford分级改善率、生存率、保肢率以及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费用和住院时间。 结果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和病变特征具有可比性。nSFA组失访1例。nSFA组、PTA组随访时间分别为60(22,77)个月、60(1,76)个月。两组患者近期Rutherford分级改善率、生存率和保肢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nSFA组患者远期Rutherford分级改善率、围手术期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肢体相关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率、治疗费用、住院时间均优于PT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FA重度狭窄/闭塞患者nSFA治疗方案与PTA重建SFA方案相比,远期疗效和安全性较好,治疗费用较低,尤其对于膝下动脉流出道较好的SFA多节段闭塞患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