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分析循证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我科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治的107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原则分成两组。对照组54例,采用常规基础护理,观察组53例,采用循证护理。治疗2周后比较两组患者病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对照组患者死亡9例,病死率16.7%;观察组患者死亡4例,病死率7.5%。对照组患者出现并发症24例,并发症发生率44.4%;观察组出现并发症13例,并发症发生率24.5%。对照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均高于观察组(P <0.05)。结论循证护理能明显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并发症,降低病死率,促进患者康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护理方法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效果。方法将9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循证护理,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结果观察组患者预后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进行循证护理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胡丽春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9):350-351
目的探讨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预防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89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应用预见性护理程序进行护理,对照组按照急诊科护理常规实施护理,比较两组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胃肠功能障碍发生率为18.18%(8/44),严重程度组平均评分为(1.48±0.53);均低于对照组的37.78%(17/45)、(2.11±0.13),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4.2293,P<0.05;t=4.4539,P<0.01)。结论实施预见性护理程序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并发胃肠功能障碍的发生率和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
李晓琴 《家庭医药》2016,(7):173-173
目的:观察分析循证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应用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至2015年12月ICU病房收治的确诊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48例为观察研究病例,依据临床护理措施的异同分为观察组(重症颅脑损伤循证护理组)和对照组(重症颅脑损伤常规护理组)各24例,观察损伤患者治疗效果及住院病情转归情况,探讨循证护理的护理模式以及对于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的意义,指导临床护理实践。结果:重症颅脑损伤循证护理组的患者在临床治愈效果,并发症发生率方面好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循证护理可以显著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预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分析对颅脑损伤患者急救采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46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3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急救护理,实验组采用循证急救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急救指标以及抢救成功率和满意程度。结果 实验组的总抢救时间、静脉通道建立时间、药物应用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实验组的抢救成功率86.26%和满意度评分(95.34±31.7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抢救成功率65.26%和满意度评分(85.67±28.5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在颅脑损伤急救中起着重要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护理质量,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在临床应用中具有显著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急性意识障碍患者中的应用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4月至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急性意识障碍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将其分为两组,一组接受常规护理(常规组,n=30例),另一组接受循证护理(循证组,n=30例)。比较和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APACHE评分及住院时间等。结果循证护理组ADC患者治愈率和总有效率为33.33%和93.33%,显著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无效率为6.67%,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住院48h和出院前4hAPACHEⅡ评分为(15.5±8.9)分和(12.3±7.0)分,显著低于刚住院时和常规护理组的评分(P<0.05);住院时间和肺部感染率为(24.2±12.4)d和10%,显著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对急性意识障碍患者实施循证护理干预,能够缩短患者住院时间、改善身体状况,提高生存质量,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静脉输氧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6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静脉输氧治疗组(34例)和对照组(32例),评定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cona.scales,GCS)的变化并判断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GCS评分为(8.5±1.2)分,对照组评分为(6.6±1.9)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预后良好率61.76%明显优于对照组34.38%,治疗组病死率23.52%明显低于对照组46.88%,两组对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早期静脉输氧治疗可显著减轻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脑组织损伤程度,提高预后良好率降低病死率;静脉输氧治疗是脑损伤辅助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刘清华  农加利 《安徽医药》2020,24(5):920-923
目的探讨超早期应用针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脑脊液中白细胞介素 ?6(IL?6)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 2016年 7月至 2019年 2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生命体征平稳的重型颅脑损伤病人 7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 36例)及针刺组( 35例)对照组行常规西医治疗;针刺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加用针刺治疗(于入院后第 1天开始),治疗时间为 3周。治疗前及开始治,疗后第 1、3、7天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测定两组病人脑脊液 IL?6水平,并比较两组病人治疗前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 GCS)、苏醒率及催醒时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针刺组与对照组 IL?6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596.4±1 906.8)比( 3 650.9±2 001.6)mg/L,P>0.05)],治疗后第 1,3,7天时,针刺组 IL?6水平[(1 694.5±739.1)、(250.6± 100.6)、(469.7±196.3)mg/L]明显低于对照组[(2 384.9±1 007.4)、(556.2±166.9)、(695.2±277.8)mg/L]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GCS评分针刺组[(11.9±4.3)比( 5.6±1.8)分]与对照组[(10.2±4.1)比( 5.5±1.6)分]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 P<0.05);针刺组 GCS评分[(11.9±4.3)比( 10.2±4.1)分]及催醒所需时间[(6.8±2.9)比( 9.1±3.6)d]、苏醒率[80.0%比 60.0%]均优于对照组( P<0.05)。结论超早期针刺治疗可有效降低颅脑损伤后病人脑脊液中 IL?6的含量,提高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 GCS评分,促进重型颅脑损伤昏迷病人苏醒。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疗效。方法:将我科2008年7月~2009年8月所接诊的168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创伤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按照就诊先后顺序编号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及常规液体复苏两种方法进行复苏治疗,对两组的治愈率与死亡率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评价两种复苏方法疗效情况。结果:限制性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1865±324)mL,治愈率为54.8%,死亡率为45.2%;常规液体复苏组平均输液量为(2638±656)mL,治愈率为42.6%,死亡率为57.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限制性液体复苏对重型颅脑损伤合并失血性休克可以提高治愈率,减少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凝血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本院2009年9月至2010年9月收治的51例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及23例健康对照组进行研究,监测其伤后24h内体内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及血小板(PLT)的变化。结果将单纯性颅脑损伤患者监测数据与健康对照组患者以及中、轻型颅脑损伤组患者进行对比,重型颅脑损伤组患者伤后24h内体内血浆PT、APTT、TT、FIB和PLT分别为(16.565±3.563),(29.755±4.731),(18.009±0.627),(2.283±1.211),(142.900±30.675),其中PT、APTT、TT明显延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FIB和PLT均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可发生凝血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循证护理在小儿肺隔离症术后疼痛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按患儿入院时间次序编号,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05例肺隔离症患儿分为常规护理组52例和循证护理组53例.常规护理组术后给予常规护理,循证护理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循证护理;观察两组手术当天和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 循证护理组手术当天及术后第1天疼痛评分平均(4.36±0.79)分、(2.28±0.72)分,常规护理组(5.12±0.88)分、(2.83±0.76)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循证护理组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为98.11%,常规护理组为71.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可有效减轻肺隔离症患儿术后疼痛程度,并可提高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手术和脱水、神经营养、高压氧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bid,共14d。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和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预后比较。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GCS增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28.4)%,(90.8±21.6)%,P<0.05];3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52±2.68)分, (3.78±2.24)分,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29.2%,16.7%,总有效率为87.5%,79.2%,植物状态或死亡率为12.5%,20.8%,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可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损害,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正>本研究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对于减少重型颅脑损伤并发症、改善预后的积极作用。1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我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经头颅CT或临床证实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男18例,女12例,平均年龄(45±12)岁,入院时格拉斯哥昏迷测量评分(GCS)为(6.7±1.3)分。开放性颅脑损伤10例,闭合性颅脑损伤20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将将合并肺部感染者作为观察组,无肺部感染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可能引起肺部感染因素进行比较。结果 200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发生肺部感染60例(30.00%,60/200),观察组年龄(53.33±12.84)岁、昏迷状态40.00%,创伤性诊疗操作68.33%、预防应用抗生素53.33%、卧床时间(19.67±5.78)d高于对照组的(37.41±10.77)岁、20.00%、27.14%、32.14%、(13.67±3.67)d;GCS评分(5.34±1.25)低于对照组的(6.76±1.78)(P<0.05);是引起肺部感染组相关因素。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肺部感染率较高,应针对上述相关因素采取护理措施:加强基础护理、饮食指导、严格掌握侵入性操作的适应证、合理使用抗生素;尽量缩短卧床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循证气道管理的临床效果.方法 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重点从气道管理方面循证,获取最佳证据,制定气道管理方案,指导临床护理;对照组按常规方法 进行气道管理.观察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患者病死率及家属满意度情况.结果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病死率为10.0%,对照组为1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2.5%高于对照组的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循证护理模式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制定科学合理有效的气道管理方案,显著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医药科学》2017,(15):91-93
目的探讨心理疏导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情况。方法分析我院2013年1月~2016年12月神经外科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66例临床资料,依据是否实施心理疏导进行分组,心理疏导组36例和常规护理组30例。观察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焦虑评分、抑郁评分、社会支持评分、神经功能评分情况。结果两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护理前神经功能评分、社会支持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护理后常规护理组和心理疏导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护理前,社会支持评分高于护理前,心理疏导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评分、焦虑评分、抑郁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社会支持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理疏导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应用,可以恢复神经功能,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舱护理的临床护理体会。方法:选择2015年4月到2016年4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常规组,两组各30例。根据患者不同的临床护理的方式,常规组给予常规治疗和护理,研究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针对性治疗,并给予高压氧舱护理,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的疼痛情况改善,坚定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常规组为80%,两者差异显著(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用高压氧舱护理,临床护理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症状,患者神智恢复清醒,脑部神经功能也逐步恢复正常。高压氧舱护理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产生积极的影响,在临床护理上值得适应和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内注药治疗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的效果及护理。方法将78例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采用常规疗法,观察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内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分析观察组治疗过程中的术前准备、术中配合等护理措施。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7.4%,对照组为79.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肺部感染控制时间为(9.0±3.5)d,对照组为(14.5±4.0)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纤维支气管镜气管内注药在重型颅脑损伤并发肺部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满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江伟玲 《中国基层医药》2011,18(15):2148-2149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方法选择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常规护理组和护理干预组,入院后分别予以常规护理和早期护理干预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2周内两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发生率。结果护理干预组入院后2周内下肢肿胀及疼痛、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x2=5.30和5.57,P〈0.05)。两组患者肺栓塞的发生率比较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X2=0.39,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能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观察术后给予护理干预后获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130例。通过随机数表法完成昏迷患者的随机分组。B1组(观察组65例):临床选择术后护理干预的方法;B2组(对照组65例):临床选择常规护理的方法。对比两组患者在GCS评分以及出现疾病并发症等方面存在的差异。结果两组昏迷患者分别完成临床护理后,在GCS评分方面,B1组明显优于B2组昏迷患者(P<0.05);在疾病并发症出现概率方面,B1组明显低于B2组昏迷患者(P<0.05)。结论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临床给予术后护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昏迷症状,有效降低患者出现疾病并发症的概率,最终显著提高重型颅脑损伤昏迷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