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中国中医科学院陈士奎就《内经》"辨病"与"辨病论治"的讨论提出:●有学者讲:"在中国医学书籍里始终没有讲到‘病’这样东西。"其实,《内经》不仅"奠定了中医学理论的基础",也是中医防治疾病及临床医学的奠基著作。《内经》中的"治未病"、辨病诊断、辨病因病机、辨病论治、专病专方、专药等中医临床医学论述,是《内经》原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是《伤寒杂病论》的组成部分,东汉时张仲景所著。它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医学成就和伤寒诊治方面的丰富经验,在《内经·热论》六经分证的基础上,进一步创立了六经病证的辨证法则,成为中医学四大经典之一。一千多年来它不仅指导了外感热病的辨治,而且也广泛地应用于辨治各种杂病,从而形成了六经辨证体系。自金代成无己撰写《注解伤寒论》以来,相继注解《伤寒论》者不下二、三百家之多,是四大经典著作中注释最多的一部典籍,成为学习中医学的必读之书。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痛经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痛经是发生在女子月经前后或月经期的小腹疼痛和腰部疼痛。其病因多,伴随证候也较多,有的甚至病情顽固,辨治棘手。中医辨证如何应对才能辨中肯綮、提高疗效?笔者遵循《内经》“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之旨,经过多年临床研究探索,以辨病识病与辨证求因、审察总体  相似文献   

4.
从临床角度考虑,笔者认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西医结合中最重要的途径。所谓辨病,即是从西医角度诊断疾病;所谓辨证,即是从中医辨证施治角度确立证型。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意义十分重大。1.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兼取中西医药学的优点,克服中西医药学中的缺点。西医注重病因病源,  相似文献   

5.
正新安医家精于"察色按脉",清代叶天士创立温病舌诊辨证,发明舌诊燥湿诊法,辨分受邪轻重、病位浅深、证候属性、预后转归并确定治法方药,还补充了验齿、辨斑疹、辨白等法,独具匠心,发挥出了舌诊的真正作用,被后世奉为准绳;汪宏编著《望诊遵经》,系统归纳总结望诊内容,发明"相气十法",作为纲领而与"五色主病"合参,已成为现代《中医诊断学》的重要内容。新安医家尤重脉诊,视脉为医之关键,诊治上分析病机、判断证候、确定治法、遣方用药均以脉为据,形成了"温补重脉诊"、"辨顺逆、辨证情总切于脉"、"推崇张仲景平脉辨证"、"脉证无有不应"及"不失古法"等独特的学术经  相似文献   

6.
该文简要介绍了曹恩泽教授辨治肾脏疾病的学术思想:①慢性肾脏病病机上重视肺脾肾亏虚之本,强调脾运的重要性;②中西互参,寻求中西医结合点,包括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相结合,宏观辨证与微观辨病相结合,把握西医疾病分期、寻求中医证候的衍变规律;③创立"清补法",继承和发展了新安医学;④三焦辨证为纲论治慢性肾衰竭,注重解毒降浊治标法。  相似文献   

7.
从《内经》"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理论角度分析肥胖"肌肤壅盛,阴柔盛而阳刚损"病机,根据该病各阶段标本虚实程度,确立"壮火散气、少火生气"治法不同阶段侧重要点,提出"同病同药、同病异药"方药选择规律.然"壮火散气"用辛温大热之品,用量宜轻且贯穿始终,重剂大热之品重用不利膀胱气化."少火生气"辨证施治当分阶段辨虚实病机主次,遣方用药须辨温阳药之"壮火""少火"之品性,完善了肥胖病温阳化气治法临床证治规律体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是一篇以中医为主,对慢性“便秘证”今释与系统诊治的试论文章,其中心是以《内经》有关胃肠篇、水胀篇等经典理论,结合现代的解剖生理、病因病理、与结直肠及盆底动力学障碍的现代诊断技术,融汇贯通中医对便秘有关的藏象与病因病机学、综合互补了中医对“便秘证”辨证论治的学术思想。并以此思维指导了辨证阴阳、虚、实、寒、热秘的内治法则。而以严格的手术指征辨病施术,突出减损及微创的中医术式为外治法则,探索了慢性便秘证的中西结合系统辨病、证论治观,经临床应用取得显著疗效,特此报道,不足之处,恳望指正。  相似文献   

9.
朱祥麟系湖北省鄂州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鄂州市十大名医,湖北省知名中医,临证40余载,学验俱丰。现将其运用"内伤伏气"致病的学术观点治疗脂肪肝的经验总结如下。病因内伤伏气,病性标实本虚伏气致病说肇始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所论春夏秋冬四时之伤,所致以后发生病温、飧泄、痎疟、咳嗽等病,可谓伏气致病学说之源。伏气致病说  相似文献   

10.
安徽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任郭锦章,从事中医儿科40余年,临床重视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善于分析病理,用药灵活,尤其对小儿疑难杂证,确有独到之处,现将临床随诊笔记,摘录三则报道如下。一、阳虚发热阳虚发热《内经》日“阴虚生内热”谓之常,“气虚身热,此谓反也”。指出阳虚发热是一种反常现象,其病机《景岳全书》说“元阳欲竭,火不归元也”。东垣《脾胃论》中说“脾胃虚衰,元气不足”也可发热。小儿阳虚发热,多属脾胃虚弱,若妄攻误下,或屡进苦寒,戕伐中阳,脾胃虚衰,谷气不升,无  相似文献   

11.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也是最重要的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践的古代典藉。张仲景创造性地提出了完整的六经辨证体系,把《内经》以来的脏腑、经络和病因等学说以及诊断、治疗等  相似文献   

12.
本篇为《内经》论梦的专篇,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了邪气由外袭内扰及脏腑气血使人发梦的机理,以及所发生的梦象与脏象的关系。重点论述了与疾病相关的梦,阐明了"病梦"的病因、病机。对一些临床"莫见其形,莫知其情"的潜在病变,具有早期诊断价值,根据"辨梦"具体施行"虚实补泻"的治疗原则,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为临床"辨梦"的实际运用提供了理论基础,应对此挖掘整理研究。  相似文献   

13.
《太阳病篇》的大部分内容是讨论因误治而致的变证,计有误汗、误吐、误下、误水(用水向身上喷浇)、误火(如熏、熨、灸、烧针)等。现在学习这部分内容,应当着重领会它的辨证和治疗规律,不要纠缠在误治原因上。论中第16条“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不仅是变证的辨治原则,也适用于所有病证。从变证情况来看,实际是含有内科杂病的内容,所以主治变证的许多方剂,也是治疗杂病的常用方。为了便于联系临床,有利于深入理解,拟举几个常见证讨论如后:  相似文献   

14.
龙胆泻肝汤为临床上最常用的方剂之一,基本上适用于临床各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笔者将该方应用于皮肤性病科,运用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随证加减治疗各种疾病,获效颇著,介绍如下,供同道商讨。方剂探源龙胆泻肝汤初见于金代李杲《三室秘藏》,方含柴胡梢、泽泻、车前子、木通、生地、当归、龙胆草。主治:  相似文献   

15.
庞安时(公元1042—1099年),字安常,宋代蕲州蕲水(今湖北浠水县麻桥)人,宋代著名医家。庞氏世代业医,精通医学。文献记载其著述有《伤寒总病论》、《难经辨》、《本草补遗》、《主对集》、《验方集》、《家藏秘宝方》等,除《伤寒总病论》外,其他书籍均已散佚。《伤寒总病论》是庞氏的代表著作,是其历时三十余年潜心钻研的医学成果。全书共六卷:前三卷论述伤寒类六经病证;后三卷主要论述暑病、时行、寒疫、斑痘、天行温病等温病病证。庞氏对温病学说的创立和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为后世医家临证辨治外感温热病奠定了理论基础。现将庞氏《伤寒总病论》中有关温病的阐述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王红 《当代护士》2003,(9):31-32
《伤寒论》是由医圣张仲景撰写的医学巨著 ,他所创立的辨证论治法则不仅注重论治 ,而且十分注重施护。笔者试就《伤寒论》辨证施护的方法分析归纳 ,予以讨论。1 把握病机 ,观察证候1 1 《伤寒论》按照疾病的病位、病机、证候和发展规律归纳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证候群。六经证候 ,以阴阳为纲领 ,以寒热辨疾病的性质 ,以表里辨疾病的部位 ,以虚实辨邪正的盛衰。1 2 六淫之邪 ,是通过三阳之表渐次传入三阴之里的。在病理变化上 ,表证病位浅 ,病势轻 ,这时要掌握服药的方法和出汗的程度。《伤寒论》桂枝汤方下有“………  相似文献   

17.
将胃镜像(胃镜下所见的影像)与中医宏观辨证相结合,用于临床诊断,并在中医分型证治的基础上,结合胃镜像,辨病用药。延伸了传统中医四诊中望诊的深度和范围,使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和用药的针对性,融现代医学与传统中医学为一体。结论:胃镜像和中医宏观辨证相结合治疗慢性胃炎,更有针对性,更能提高疗效,使“继承”和“发扬”在辨证论治中统一,是中医现代化的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高荣林教授是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高师临证宗《内经》"百病之生于气也"和"调其气,使其平"、"调气之方,必别阴阳"之旨,辨证治疗,注重调理气机。笔者随师侍  相似文献   

19.
厥在临床的病因病机较为广泛,是机体的病理表现.该文通过"厥"字考,发现厥为不顺、包围、阻挡之意.《黄帝内经》记载更为广泛,有病名、病性、病因、病机等多个层面,除此之外《内经》所论厥应为脏腑相生次序的失常,气机逆乱.《伤寒论》更进一步的强调气机的顺接,三阴三阳在四肢末端不能交接便为厥,通过以方测证可以扩展仲景所论之厥的临床意义,凡是气机升降出入失常便是厥;该文同时以经方甘草干姜汤、当归四逆汤进行临床医案分析,将厥的理论与临床结合,以说明厥的含义与新内涵.  相似文献   

20.
正健康观是中医学的理论内核之一,中医学强调"以常衡变",临证须当先识其常,而后方能达其变。因此,正确理解人体健康的内涵,不仅有助于辨别太过或不及的异常变化,提高临证诊断水平,而且对于养生、预防和治疗都具有积极意义。"平人"是《内经》的一个特定概念,《素问·平人气象论篇》等将其概括为"平人者,不病也"。简言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