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随着终末期肾病(ESRD)构成的变化和研究的深入以及含钙磷结合剂、活性维生素D的广泛应用和高钙透析等因素影响,甲状旁腺功能减低致低转化性肾性骨病的发生率明显增加,分别占血液透析人群、腹膜透析和非透析患者的15%~70%[1,2]、40%~100%和23%~48%[3],相对高转化骨病,低转化骨病由于PTH的过度抑制,骨形成率和重吸收率下降,对钙的缓冲能力和处理额外钙负荷能力下降,即骨重塑能力下降,因此更容易导致异位钙化,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4,5].现将低转化性肾性骨病的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肾性骨病(renal osteodystrophy,ROD),又称慢性肾脏病-矿物质-骨代谢性疾病(CKD-MBD)~([1])是肾功能减退时引起骨骼的严重损害,主要临床表现为骨质疏松、骨软化、纤维性骨炎、骨性关节炎、骨硬化、骨性佝偻病以及病理性骨折等,可兼见皮肤、血液、神经及心血管系统损害。其病理过程主要为从甲状旁腺激素(PTH)分泌过度导致的高转化损害到正常或低PTH水平相关的低动力损害以及混合性损害的以钙磷等矿 相似文献
4.
5.
肾性骨病的相关因素与血液透析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和肾性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选择不同的透析方式可以增加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可改善钙磷代谢紊乱和延缓肾性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慢性肾衰竭患者普遍存在钙磷代谢紊乱和肾性骨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选择不同的透析方式可以增加血磷及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可改善钙磷代谢紊乱和延缓肾性骨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尿毒症患者通常合并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维持性血液透析者经过血液透析后血液中碳酸氢根浓度能恢复至正常水平。但是,在透析间期,由于代谢产物产生等原因,患者通常存在不同程度的代谢性酸中毒。同样,代谢性酸中毒的长期存在亦是导致负氮平衡、蛋白质分解增加、厌食、疲劳、骨病、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高钾血症、糖异生及血脂代谢紊乱的因素,而这些因素又加速了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进展。为此,本文就维持性血液透析者代谢性酸中毒的病因、危害及防治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本文较系统的介绍了近年来肾性骨病的诊断方法、包括骨X线检查、骨密度测定、QCT、骨组织学检查,及血清生物化学指标如PTH、AP、BGP、α-HS糖蛋白、IGF-1、Ⅶ型前胶原扩展肽等,并初步探讨了其临床和病理生理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孙莉静 《国际泌尿系统杂志》2001,(Z1)
肾性骨病又称肾性骨营养不良 ,用于描述发生肾功能衰竭时所并发的骨质代谢紊乱。骨质中矿物代谢的异常在肾功能衰竭早期就可发生 ,随肾衰的进展而加重。石义霞等采用酶联免疫法和放射免疫法检测 6 0例不同肾功能状态的慢性肾脏病患者 ,发现即使肾功能正常者 ,也存在骨代谢的异常 ,主要表现为骨吸收和骨形成的增强[1] 。约5 0 %的患者在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5 0 %时即已出现骨组织学的异常。骨活检是唯一能评价骨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的诊断方法。然而常规组织学方法几乎不能在分子水平探讨疾病的发生机制 ,近年来原位分子技术的发展 (如原位杂交技…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不同血液净化方式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对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疗效,探讨治疗肾性骨病的最佳方案.方法 将45例符合标准的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每组15例.普通透析组接受血液透析治疗;血液透析滤过组接受血液透析滤过治疗,每2周1次;血液透析灌流组接受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每2周1次.所有患者均使用骨化三醇冲击治疗.检测治疗0、1、3个月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及3个月后,血液透析组患者血钙、血磷下降水平,三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1个月及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滤过组和血液透析灌流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1个月、3个月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与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灌流组甲状旁腺素水平治疗3个月和治疗1个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甲状旁腺素水平血液透析滤过组与血液透析灌流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维持性血液透析肾性骨病的患者而言,血液透析滤过及血液透析灌流联合骨化三醇冲击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肾性骨病.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液灌流联合血液透析对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浆中甲状旁腺激素的清除作用.方法 选择30例长期经血液透析合并有肾性骨病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15例)和血液灌流组(15例).常规治疗组以控制钙摄入和应用维生素D受体激动剂为主.血液灌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血液灌流,每周1次,共6个月,治疗前以... 相似文献
13.
<正>肾性骨病又名肾性骨营养不良,在慢性肾脏病的早期,就开始有肾性骨病的发生。当进展到终末期,几乎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肾性骨病。肾性骨病的发病原因包括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紊乱,甲状旁腺激素水平异常,酸碱失衡等。肾性骨病的主要临床表现有骨质疏松、骨关节疼痛、病理性骨折、软组织及血管钙化等,并且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水平。西医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调节钙磷水平、降低甲状旁腺激素、补充活性维生素D等方法[1],但容易引起高钙血症和钙磷乘积的升高,需要时常检测血中钙、磷和甲状旁腺激素的浓度[2]。中医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症状,改善患者体质,纠正各项生化指标,而且治疗副作用较小。本文就中医药对于肾性骨病的治疗进展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降钙素及二膦酸盐治疗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肾性骨病的疗效及安全性。 方法 43例MHD患者按数字随机法分成A、B两组,均常规服用碳酸钙1.0 g tid、骨化三醇0.25 μg qd。A组加用降钙素20 U,皮下注射,每周3次(常规血液透析时使用);B组在使用降钙素的同时加用二膦酸盐70 mg,口服,每周1次。在治疗前及治疗3、6、12个月时分别检测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PTH)、血钙、血磷、血清碱性磷酸酶(AKP)水平和腰椎、股骨颈骨密度,以及记录骨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和不良反应。 结果 两组患者AKP和PTH水平比治疗前显著下降,治疗前和12个月时,A组AKP(U/L)为244.05±41.99和148.35±27.71;B组为245.60±40.86和143.40±28.03;A组PTH(ng/L)为697.5±119.7和267.4±45.9;B组为708.2±120.3和277.6±41.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两组血钙、血磷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腰椎、股骨颈骨密度在治疗3、6个月时变化不明显,12个月时显著好转。与治疗前比较,12个月时A组腰椎骨密度(g/cm2)为1.202±0.251比1.062±0.223;B组为1.189±0.225比1.033±0.152;A组股骨颈骨密度(g/cm2)为1.067±0.095比0.993±0.108;B组为1.018 ±0.217比0.947±0.083, 均P < 0.05。两组治疗前后主观评价骨痛程度减轻,VAS比治疗前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除B组个别患者有轻度消化道反应外,余无不良反应。 结论 降钙素及合用二膦酸盐可有效减少MHD患者的骨量丢失,降低PTH水平,改善临床症状,且无明显不良反应。单用降钙素与合用二膦酸盐的疗效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肾性骨病即肾性骨营养不良(Renal Ostcxxlystrophy,ROD),是终末期肾衰竭的严重并发症,也是目前影响维持性透析和肾移植患者生存质量的突出问题。近1年来,各国学者对该病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在临床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活血补肾法治疗肾性骨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笔者所在医院2009年9月~2010年7月收治的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肾性骨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30例)给予活血补肾中药颗粒剂,对照组(30例)给予骨化三醇胶丸口服,进行10周的服药观察.观察指标为患者治疗前后的临床症状评分.结果 实验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临床症状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结论 活血补肾法治疗肾性骨病具有良好的疗效,缓解患者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以及骨代谢异常,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碳酸钙合剂治疗肾性骨病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润 《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1,2(8):452-452
慢性肾衰竭尿毒症患者均不同程度存在钙磷及维生素D代谢障碍 ,大多数伴有继发性甲状旁腺机能亢进 ,及由此而引起的肾性骨病已成为治疗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使用碳酸钙合剂 (商品名钙尔奇D)对 32例慢性肾衰竭尿毒症并发肾性骨病患者进行了治疗观察。资料与方法1 一般资料 32例均为我科住院患者 ,男 2 1例 ,女11例 ,年龄 2 2岁~ 70岁。其中血透患者 10例 ,血透时间 3月~ 8年。原发病为慢性肾炎 2 2例 ,高血压肾病 5例 ,多囊肾 2例 ,糖尿病肾病 3例。2 观察方法 口服钙尔奇D片 (每片含碳酸钙 6 0 0mg ,维生素D312 5u)每次 1片 … 相似文献
18.
19.
血液透析广泛应用于急、慢性肾衰竭、急性药物、毒物中毒合并酸碱失衡及电解质紊乱等的抢救和治疗,并且疗效显著[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制度的改革,能够接受血液透析治疗和依赖血液透析生存的终末期肾病患者逐年增加[2].由于现代血液透析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完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3],但是与此同时各种远期并发症诸如高血压、皮肤瘙痒、抑郁症、低血压并发痉挛等也相继出现.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