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远期转归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在发病后6个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mkin Scale,mRS)评分评价临床转归.单变量和多变量分析确定远期转归不良的独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 CVST)颅内出血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月至2021年3月期间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及发病后90 d随访资料,对并发颅内出血组和非出血组进行比较。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窦内尿激酶溶栓与单纯肝素抗凝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纳入连续的CVST住院患者.收集其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其中主要的治疗方法分为窦内尿激酶溶栓和单纯肝素抗凝.根据6个月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价转归,mRS评分<2分定义为转归良好,≥2分定义为转归不良.结果 共纳入CVST 36例,其中18例窦内尿激酶溶栓,18例接受单纯肝素抗凝治疗;21例转归良好,15例转归不良.窦内尿激酶溶栓组治疗后血管再通率(94.4%对66.7%;x2=3.850,P=0.041)和6个月时转归良好率(72.2%对44.4%;x2=3.827,P=0.046)显著高于单纯肝素抗凝组.转归良好组接受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的患者比例显著性高于单纯肝素抗凝组(60.0%对18.2%;x2 =5.360,P =0.02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为CVST患者转归良好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1.085,95%可信区间1.024 ~1.361;P =0.023),而高凝状态为其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0.185,95%可信区间0.049 ~0.611;P =0.004).窦内尿激酶溶栓治疗组无一例患者发生有症状脑出血.结论 血管内局部尿激酶溶栓可改善CVST患者转归,优于单纯肝素抗凝.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醒后卒中患者的预测因素和早期临床转归。方法连续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住院患者,根据发病时间分为醒后卒中组与非醒后卒中组,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醒后卒中的预测因素。根据出院时的改良 Rankin 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不良组(≥2分)与转归良好组(0~1分),比较2组人口统计学和基线临床资料,分析早期临床转归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20例,其中醒后卒中组103例(24.5%),非醒后卒中组317例(75.5%)。单变量分析显示,醒后卒中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构成比(23.3%对34.7%;χ2=4.650, P =0.031)显著低于非醒后卒中组,而收缩压[(155.1±19.6)mmHg 对(150.4±20.9)mmHg,1 mmHg =0.133 kPa;t =2.013,P =0.045]、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 NIHSS)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0.0(5.0~14.0)分对7.0(4.5~10.0)分; Z =-2.648, P =0.008]以及小血管闭塞性卒中(21.4%对11.0%;χ2=7.056,P =0.008)和心房颤动(25.2%对11.8%;χ2=5.874,P =0.015)的患者构成比显著高于非醒后卒中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高[优势比(odds ratio, OR)1.075,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23~1.130;P =0.004]是醒后卒中的独立预测因素,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OR 0.562,95% CI 0.327~0.969;P =0.038)和大动脉粥样硬化性卒中(OR 0.557,95% CI 0.321~0.966;P =0.037)与非醒后卒中独立相关。在420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228例(54.3%)转归良好,192例(45.7%)转归不良。单变量分析显示,转归不良组醒后卒中(31.2%对18.9%;χ2=8.645,P =0.003)和心房颤动(24.0%对11.8%;χ2=10.655, P =0.001)的患者构成比以及基线 NIHSS 评分[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11.0(9.0~14.0)分对5.0(2.0~7.0)分;Z =-15.335,P <0.001]显著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基线 NIHSS 评分较高与早期转归不良独立相关(OR 2.011,95% CI 1.753~2.309;P <0.001),而醒后卒中与早期转归不良无独立相关性( OR 1.694,95% CI 0.779~3.683;P =0.183)。结论基线NIHSS评分较高是醒后卒中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早期转归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而醒后卒中与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早期转归不良无关。  相似文献   

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特殊类型的脑血管疾病,其病因多样,发病机制复杂,临床表现也无明显特异性,因此常被漏诊和误诊。本病如不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有效治疗,常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占成人中风的1%~2%,近年来随着磁共振成像(MRI)的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尿酸浓度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根据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将患者分为转归良好组(mRS评分0~2分)和转归不良组(mRS评分3~6分),比较两组基线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血清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以及其他人口统计学和临床资料.结果 共纳入31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转归良好组185例,转归不良组126例.转归不良组基线NIHSS评分(中位数,四分位间距)[7(4 ~11)分对3(2 ~4)分;Z=9.858,P=0.001]、既往2型糖尿病(29.4%对14.1%;x2=10.877,P=0.001)和TIA史(27.8%对17.8%;x2=4.335,P=0.037)患者构成比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而SUA水平[(331.984±118.995) mmol/L对(363.276±100.743) mmol/L;t=2.497,P=0.013]和NIHSS评分<9分的患者构成比(63.5%对96.8%;x2 =59.562,P=0.000)显著性低于转归良好组.SUA较低四分位数组基线NIHSS评分和出院mRS评分更高(P均<0.01).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A增高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独立保护因素(优势比0.997,95%可信区间0.995 ~0.999;P =0.016).结论 SUA增高是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短期转归的独立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7.
正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类少见的脑血管疾病,具有潜在的致死性。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典型,容易误诊、漏诊。在治疗方法与策略上,还存在较多的问题。近年来,虽然国内少数医院开展了相应的治疗与研究,但仍有一些患者未被及时发现,或未接受正确治疗。因此,有必要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普及,并深入展开临床研究。一、CVST的发病率CVST最早在100多年前就有描述。由于临床  相似文献   

8.
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往认为,儿童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罕见脑血管病.随着神经影像学的发展,对儿童CVST有了更多的了解和认识.CVST的病因可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其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这些特点使临床诊断CVST存在一定的困难.目前认为,磁共振成像联合磁共振静脉造影是诊断CVST的最佳手段.抗凝是CVST的首选治疗方法 ,对于经系统的抗凝治疗后病情仍继续恶化的患儿,可采取介入溶栓、机械取栓或去骨瓣减压术.如诊断和治疗及时,CVST的预后相对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venoussinusthrombosis,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危险因素及其对临床转归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CVST患者,收集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资料,对性发作组与非性发作组的资料进行比较。结果共纳入69例CVST患者,其中32例(46.38%)继发性发作。在临床表现方面,性发作组患者更多表现为偏瘫(37.50%对15.63%;χ2=5.240,P=0.020)。影像学检查显示,性发作组更多表现为出血(29.41%对10.81%;χ2=3.818,P=0.047),损伤部位更多累及额叶(31.25%对10.81%;χ2=5.008,P=0.023)和颞叶(43.75%对8.11%;χ2=7.318,P=0.005),而且血栓形成部位多见于上矢状窦(65.63%对40.54%;χ2=4.264,P=0.036)。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局灶神经功能缺损(优势比5.167,95%可信区间1.993~15.764;P=0.004)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优势比0.126,95%可信区间0.042~0.370;P=0.039)是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发作组的院内病死率(6.25%对2.7%;χ2=0.512,P=0.469)和90 d 转归良好率(转归良好定义为 Barthel 指数>60分)(81.25%对86.47%;χ2=0.346,P=0.793)与非性发作组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存在局灶神经功能缺损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是CVST患者继发性发作的独立危险因素,但是否继发性发作与CVST患者的院内死亡风险和90 d临床转归无关。  相似文献   

1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CVST)是一种少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病,60%的患者病变累及多个静脉窦,其中以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最为常见.CVST的发病机制及病理生理学迄今尚未完全阐明,建立稳定和理想的动物模型能为研究其发展、预后和疗效评估提供基础.文章对现有几种CVST模型的特点和优势进行了总结,但各种方法均有自身局限性.因此,建立更理想的动物模型有助于全面了解CVST的发病机制和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1.
1病例资料 患者,男,27岁,单位职工。因反复头痛伴恶心21天,加重1天收住我科。患者入院前21天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头痛,先为枕部针刺样痛,呈阵发性,伴恶心,无呕吐及其他不适,服正天丸头痛无好转,1周后行头颅CT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可能”,进一步行头颅MRI平扫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12.
13.
背景:对应用抗凝药治疗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一直存在争议。抗凝治疗可以预防新的静脉性梗死、神经功能恶化和脑栓塞,但也可能导致出血性并发症。 目的:对在已确诊的脑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中应用抗凝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的现有证据进行评价。 检索策略:检索了Cochran卒中组试验资料库(最后检索时间为2002年3月18日)、Medline(1966-  相似文献   

14.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erebral venous and sinus thrombosis, CVST)是由多种病因所致的以脑静脉回流障碍伴颅内压增高为特征的特殊类型脑血管病,占全部脑血管病的0.5%~1%。 CVST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显著的影响。文章对 CVST 的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临床少见,但预后凶险,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研究的深入,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文章简要介绍了CVST的临床研究现状,重点讨论了溶栓疗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6.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研究现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 (CVST)临床少见 ,但预后凶险。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和治疗研究的深入 ,患者生存率显著提高。文章简要介绍了CVST的临床研究现状 ,重点讨论了溶栓疗法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抗凝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9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VT)的早期临床特点、影像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通过分析9例CVT病人的发病年龄、发病形式、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脑脊液检查结果等临床资料,以期发现其规律性。结果:发病年龄多在20岁~40岁,多数为急性起病,早期表现为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或癫痫发作,影像学表现为静脉窦闭塞、局限性梗死灶及伴有渗血或血肿,脑脊液压力明显升高,白细胞及蛋白含量正常或升高,应用脱水、间断穿刺颈动脉内注入尿激酶,并辅以口服华法令抗凝及病因治疗等,本组9例病人中,4例基本痊愈,4例症状好转,1例自行出院。结论:对临床急性起病的头痛、呕吐,伴或不伴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及癫痫发作的年轻病人,应高度怀疑CVT,及时行MRI及MRA或DSA检查,以明确诊断,抗凝和溶栓治疗为治疗CVT的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出血性转化(hemorrhagic transformation,HT)和转归.方法 回顾性收集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统计学、血管危险因素、影像学和其他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诊断HT,并将患者分为HT组和非HT组;应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价临床转归.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HT以及HT患者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共纳入9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34例出现HT(35.4%).HT组年龄[(66.21±7.04)岁对(61.21 ± 13.42)岁;t=2.020,P=0.046]和梗死体积[(3.88±2.20) cm3对(1.96±1.37)cm3;t =5.267,P =0.001]显著性大于非HT组,高血压(58.8%对30.6%;x2=7.228,P=0.007)、糖尿病(29.4%对6.5%;x2=9.293,P=0.002)、心房颤动(35.3%对3.2%;x2=18.128,P=0.000)、心源性脑栓塞(35.3%对3.2%;P =0.000)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高于非HT组,而小动脉闭塞性卒中患者的构成比显著性低于非HT组(38.2%对62.9%;P=0.032).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1.168,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59~ 3.412; P=0.021]、梗死体积(OR 3.461,95% CI 1.317 ~6.270;P=0.044)和心房颤动(OR 1.284,95% CI1.117 ~2.903; P=0.015)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在HT患者中,转归不良组年龄[(69.46±7.17)岁对(64.19±6.31)岁;=2.248,P=0.032]显著性大于转归良好组,高血压(84.6%对42.9%;x2 =5.781,P=0.016)、糖尿病(50.0%对14.3%;x2=6.053,P=0.014)、心源性脑栓塞(61.5%对19.0%;P=0.025)和血肿型HT(76.9%对19.0%;x2=11.104,P=0.001)的构成比显著性高于转归良好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OR 2.151,95% CI1.179~3.218;P =0.023)、心房颤动(OR4.136,95% CI 1.010~8.413;P=0.046)和血肿型HT(OR 2.134,95% CI1.219 ~4.452;P=0.039)为HT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HT发生率为35.4%,年龄、梗死体积和心房颤动为HT的独立危险因素,而糖尿病、心房颤动和血肿型HT为HT患者发病3个月时转归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CYST)是脑血管疾病中一种特殊类型,发病率低,病因复杂,起病形式多样,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被误诊漏诊,若不及时明确诊断和给予有效治疗,常常引起死亡等严重并发症.我们就近几年来我院收治的11例CVST患者的发病原因,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治疗转归进行总结,并复习有关文献,以增加对该病的认识,提高对该病的早期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