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目的了解2006~2009年广西麻疹野病毒基因特征,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6~2009年广西麻疹患者的咽拭子标本33份,用EB病毒转化的狨猴淋巴母细胞(B95a)分离到麻疹病毒13株,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株中扩增出核蛋白基因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结果 13株麻疹病毒均属H1基因型H1a亚型。结论 2006~2009年广西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基因型均为H1基因型,H1a为流行优势株。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2003~2005年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四川省2003~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B95a、Vero/Slam细胞从疑似麻疹爆发和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到的22株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C末端456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四川省2003~2005年从6个市(自治州,下同)分离的22株麻疹野病毒全部为H1基因型,除2株为H1b基因亚型外,其余均为H1a基因亚型。22株麻疹野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2%~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5.3%~100.0%。四川省11株麻疹病毒代表株与中国S191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0%~92.5%,氨基酸同源性为86.7%~91.6%。结论四川省2003~2005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以H1a为绝对优势基因亚型,H1b为弱势基因亚型,未发现H1c基因亚型。其中以H1a基因亚型为主的病毒株引起的多个传播链造成四川省各市的麻疹流行。  相似文献   

3.
目的 阐明江苏省2007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为控制、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用Ve-ro-Slam细胞从麻疹患者的咽拭子标本中分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分离到的麻疹病毒株中扩增出核蛋白(Nucleoprotein,N)基因羧基末端600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分析.结果 江苏省2007年分离的14株麻疹野病毒全部为H1基囚型中的H1a基因亚型,在基因树上有多个分支.14株麻疹野病毒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6.7%~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4.0%~100.0%.与中国沪191麻疹疫苗株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0.1%~91.6%,氨基酸同源性为84.7%~88.0%;与H2基因型代表株China94-1的核廿酸问源性为91.6%~93.4 0A,氨基酸同源性为88.0%~91.3%.结论 江苏省2007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优势基闪亚型为H1a,与我国大陆其它省份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相同.  相似文献   

4.
辽宁省2001~2006年麻疹野病毒分离株基因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辽宁省2001~2006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用B95a和Vero/Slam细胞从麻疹爆发和散发患者的标本中分离麻疹野病毒,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麻疹野病毒分离株的核蛋白(N)基因羧基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再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并以N基因羧基末端450个核背酸片段构建基凶亲缘性关系树,进行核苷酸变异分析.结果 辽宁省2001~2006年共分离到93株麻疹野病毒,38株经过测序后均为H1基因型的H1a基因亚型.38株麻疹野病毒450个核苷酸差异为0%~4.8%,与H1基因型代表株Chin 93-7的差异为1.5%~5%,与H1a基因亚型的代表株Chin 9322同源性为96%~99.5%.结论 辽宁省2001~2006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以H1a为优势基因亚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离并鉴定我国首例输入性D9基因型麻疹病毒。方法使用Vero/SLAM细胞(非洲绿猴肾细胞/淋巴信号激活因子转染的非洲绿猴肾细胞)分离病毒,使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出编码核蛋白羧基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通过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和分析,构建基因亲缘性关系树,进行遗传距离分析。结果四川省D9基因型麻疹病毒分离株MVi/Sichuan.CHN/07.09/1和世界卫生组织D9基因型代表株Victoria.AUS(维多利亚?澳大利亚)/12.99在基因亲缘性关系树上同属一个分支,核苷酸同源性为96.9%;和2008年流行于泰国和荷兰的D9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8%~100%和99.3%~100%;和中国大陆目前所使用的麻疹疫苗株沪191相比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2.3%和90.7%;和中国目前流行的麻疹病毒绝对优势本土基因型H1基因型代表株相比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0.8%和92.1%。结论输入中国四川省的麻疹病毒株为D9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市2013年-2014年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特征和变异趋势,为开展麻疹分子生物学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实时多重荧光RT-PCR方法进行麻疹病毒核酸鉴定,鉴定阳性标本采用RT-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C末端450个核苷酸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分析基因型流行特征,并同WHO麻疹病毒基因型代表株、我国H1基因型代表株、疫苗株构建基因进化树进行核苷酸、氨基酸的同源性分析。结果 1 347株麻疹病毒基因型分别为1 303株H1a基因型,37株为D8基因型,5株为A基因型,1株D9基因型,1株B3基因型。H1a基因型麻疹病毒在全市16个县区均有流行。1 303株H1a基因型核苷酸同源性为99.7%~100.0%,氨基酸同源性为97.3%~100.0%。结论 2013年-2014年北京流行的麻疹病毒主要为H1基因型,以H1a为优势亚型,发现3种新的基因型输入。  相似文献   

7.
陕西省麻疹病毒基因分型及疫苗免疫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平  司源  关蓉晖 《中国公共卫生》2007,23(9):1122-1124
目的确定引起陕西省麻疹流行的病原毒株,探讨相关的疫苗免疫因素。方法采集麻疹病人咽拭子标本分离病毒,用酚-氯仿抽提法提取病毒悬液中的RNA,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N基因碳末端的核苷酸450个(bp)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测定和基因分型。用微量中和试验测定健康人群麻疹病人急性期血清中和麻疹疫苗株和野毒株的中和抗体水平。结果从82份咽拭子中分离出19株H1基因型麻疹病毒。麻疹疫苗免疫血清和有免疫史麻疹急性期病人血清对麻疹野毒株的中和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26.36和26.90,明显低于疫苗株,GMT分别为49.30和56.18。结论陕西省近年麻疹流行是由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引起,不排除疫苗对目前流行株保护性不足的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的基因型或亚型特征,为消除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3~2004年用健康产婴脐血单个核细胞分离的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对麻疹病毒核蛋白(N)基因羧基(COOH)末端676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扩增,并测定扩增产物的核苷酸序列。通过分析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构建基因亲缘关系树,并分析毒株变异情况。结果2003年和2004年各分离麻疹病毒3株(XJ03-26、XJ03-27、XJ03-74;XJ04-146、XJ04-150、XJ04-152),除XJ03-26株与沪191株核苷酸差异<1%,属疫苗相关株A基因型外,其余5株均为H1基因型。其中XJ03-27、XJ03-74、XJ04-150、XJ04-152与H1a参考株China9322的核苷酸差异为0.5%~1.6%,同属于H1a亚型;XJ04-146与H1b参考株China9475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8.7%,属于H1b亚型。4株H1a毒株分属两组(即XJ03-27与XJ04-150,XJ03-74与XJ04-152),每组内毒株N基因COOH末端450个核苷酸序列几近相同或无差异。结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3~2004年流行的麻疹病毒以H1a亚型为主,亦存在H1b亚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流行的麻疹野病毒间存在较大基因变异,不同年份存在相同麻疹病毒的持续循环传播,需加强麻疹疫苗的预防接种及病毒学监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吉林省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核蛋白(N)基因序列特征,探讨控制麻疹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B95a和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分离的麻疹病毒中扩增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bp)片段,进行核苷酸测序分析并与基因库GenBank中麻疹病毒的各代表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比较.结果:分离到8株麻疹病毒,N基因与H1基因型代表株[1]相比同源性为98.8%.结论:吉林省麻疹流行株属于H1基因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吉林省2001~2008年麻疹病毒代表株的血凝素蛋白基因(Hemagglutinin,HA)特征和氨基酸变异。方法从吉林省2001~2008年流行的麻疹野病毒中选取5株代表株,提取核糖核酸,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扩增HA基因片段,对扩增产物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并与基因库中的中国麻疹疫苗病毒株沪191以及所有23种麻疹野病毒基因型代表株的H基因序列,进行基因亲缘关系、同源性、氨基酸变异以及糖基化位点变异比较。结果吉林省5株麻疹病毒分离株均属于H1基因型H1a基因亚型,5株病毒H基因之间有6~17个核苷酸差异(0.3%~0.9%),3~9个氨基酸差异(0.5%~1.5%)。与中国现行疫苗病毒株沪191H基因相比,有89~95个核苷酸差异(4.8%~5.1%),25~30个氨基酸差异(4.1%~4.8%)。与H1a基因亚型代表株China93-4H基因相比,有9~17个核苷酸差异(0.5%~0.9%),3~7个氨基酸差异(0.5%~1.2%)。吉林省5株麻疹病毒分离株的H蛋白均保留了4个糖基化位点,第5个糖基化位点在氨基酸第240位由丝氨酸突变成天冬酰胺,导致一个潜在糖基化位点NLS238~240的缺失。结论吉林省2001~2008年流行的5株麻疹病毒,均丢失了一个可能影响抗原性的糖基化位点。5株麻疹病毒的核苷酸、氨基酸差异均不大,但无论与H1a基因亚型代表株China93-4相比,还是与疫苗株S191相比,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均呈逐年递减趋势,吉林省麻疹野病毒H基因的变异仍在逐年增加、逐年积累。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1999~2003年中国(未包括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下同)流行的H,基因型麻疹野病毒代表株血溶素蛋白(Fusion Protein,F)基因的分子特征。方法从1999~2003年中国分离的麻疹野病毒株中,选取13株H1基因型代表株,包括H1a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8株和H1b基因亚型麻疹野病毒5株。使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扩增病毒的F基因全长,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同时与中国疫苗株及其它国家的A、D2、D6、D7、E基因型参考株进行序列比对及基因亲缘性关系分析。结果1999~2003年13株中国流行麻疹野病毒代表株中,核苷酸同源性为98.1%~99.0%,氨基酸同源性为98.1%~100.0%,与中国疫苗株沪191相比,其核苷酸同源性为95.7%~96.2%,氨基酸同源性为96.9%~97.2%;而与其它基因型相比,核苷酸同源性为94.4%~96.2%。F基因3个糖基化位点(第32、64、70位氨基酸)、对病毒融合功能起着重要作用的第112位精氨酸、第195位亮氨酸未发生改变。结论1999~2003年中国流行的H1基因型麻疹野病毒的F基因无明显差异,F蛋白上已知的重要功能位点未发生变异,推测中国流行的麻疹野病毒F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未发生较大改变,但由于F蛋白是重要的功能蛋白,对F蛋白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变异规律进行常规监测,对了解麻疹野病毒流行特点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2015年黔东南地区麻疹病毒基因型别和特征。方法 采集疑似麻疹病例临床咽拭子标本,经Real - time RT - PCR初筛为麻疹病毒核酸阳性,使用Vero/SLAM细胞进行病毒分离,对阳性分离物提取病毒RNA,采用RT - PCR方法扩增麻疹病毒N基因羧基末端编码的634个核苷酸片段,并进行测序与分析。结果 35例疑似麻疹病例中检测到4例麻疹病毒阳性核酸,经分离得到2株麻疹病毒。基因亲缘关系显示2株为H1基因型中的H1a基因亚型。2株麻疹病毒株与H1基因型参考株MVi/Hunan.CHN/0.93/7(AF045212)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7%和98.0%;与H1a基因亚型参考株Chin9322比较,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9%和99.3%;2株H1a基因亚型与往年及本省流行的麻疹病毒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8.2%~100%和98.0%~100%。结论 黔东南地区2015年分离到的麻疹病毒为H1a基因亚型,与贵州省本土麻疹流行的优势基因亚型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确定麻疹病毒株的来源、传播途径及变异情况,探讨流动人口和成人麻疹发病的特点。[方法]2005年在山东省邹平县麻疹暴发疫区采集病人血清和咽拭子标本,进行血清学、病原学和分子流行病学特征检测。[结果]从6例病人咽拭子标本分离4个病毒流行株.均为H1基因型.3株属于H1a.1株属于H1b。4株之间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5.80%~100.00%、97.30%~100.00%,分成2个亚支、2个亚型,与H2基因型参考株中国疫苗株S191之间存在较大的遗传差异(8.60%).与山东省2005年另外7株病毒株的基因型别分布相似。3株H1a病毒株又分为2个小分支.1株与2005年另外2株H1b病毒株(枣庄市、泰安市)的亲缘关系最近,与2000年的3株H1b病毒株(淄博市)亲缘关系较远.不属于同一祖先传播链病毒株。[结论]2005年邹平县成人麻疹暴发是由H1a、H1b两个亚型病毒株引起.以本地流行优势基因亚型H1a为主,H1b亚型为外来输入并在山东省少数市地传播。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吉林省麻疹病毒流行株的基因型别,探讨控制麻疹发生的措施。方法在2005年1—12月采集吉林省麻疹暴发和散发病人的咽喉拭子和尿液标本共72份,用CDW150细胞分离到麻疹病毒9株。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从麻疹病毒中扩增出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片段,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和基因分型。结果9株麻疹病毒均属H。基因型,其中Hla7株,Hlb2株,H1a和H1b在450个核苷酸片段中的差异为2.0%~3.5%。结论H1基因型是吉林省麻疹病毒的优势流行株,是导致2005年吉林省麻疹局部暴发和散发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15.
胡钰  刘国梁  李凡 《中国妇幼保健》2008,23(10):1407-1409
目的:研究吉林省长春市0~12周岁儿童野生型麻疹病毒的基因型别及核蛋白(N)基因序列特征,探讨控制麻疹发生的措施。方法:采用Vero/SLAM细胞分离培养麻疹病毒,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从分离的麻疹病毒中扩增核蛋白(N)基因羧基端450个核苷酸片段(bp)并进行核苷酸测序分析,对基因库中麻疹病毒的22个代表株基因序列的同源性进行比较。结果:分离得到9株野生型麻疹病毒,N基因与H1基因型代表株相比同源性为98.3%。结论:吉林省长春市麻疹流行株属于H1基因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四川省1麻疹病毒分离株的基因特征。方法病毒分离和核苷酸测序后,与麻疹病毒基因型参考株编码核蛋白羧基末端的456个核苷酸序列做进化树分析。结果该病毒分离株(MVi/Sichuan.CHN/7.09/1)与D9基因型参考株聚集在同一进化分枝上,bootstrap值为91%。与D9基因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6.9%和96.6%;与其他22个基因型参考株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9.9%~96.2%和90.7%~98.0%。结论现有的麻疹实验室网络数据表明,该病毒分离株为我国大陆首次分离到的D9基因型麻疹病毒,证实为输入性病毒。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2006年河北省流行的麻疹病毒基因型特征。方法对2006年分离的30株麻疹野病毒进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结果 30株麻疹野病毒均为H1a基因亚型,其核蛋白(N)基因碳末端456个核苷酸同源性为99.7%~98.0%之间,氨基酸同源性为96.0%~100%之间;与S191株核苷酸同源性为91.4%~92.3%之间,氨基酸同源性在86.7%~89.4%之间。2006年分离到的30株麻疹病毒存在3个分支(传播链)。结论 H1a基因亚型为2006年河北省优势流行基因型,H1b基因亚型可能已经终止,麻疹野病毒与现行疫苗株S191之间变异仍在加大。  相似文献   

18.
Measles control in China is monitored in part by surveillance of circulating wild-type virus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genetic characterization and phylogenetic analysis of measles strains in the Nantong City region of Jiangsu province, China, during 2010. Sera from suspected cases were tested for IgM antibodies and measles virus isolated by inoculation of transport medium onto Vero/SLAM cells. Isolated strains were phylogenetically analysed according to the nucleotide sequence of the C-terminal region of the nucleoprotein gene amplified by RT-PCR. The results revealed 34 cases confirmed by positive IgM, for an incidence of 0·45/100 000. Six isolates identified were all clustered within genotype H1. The findings reported here support continued endemic transmission of measles virus in Chin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