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开展品管圈活动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的实践效果。 方法 2014年5月开展品管圈活动,确定活动主题为“降低小儿静脉穿刺药液渗透率”,通过定期组织圈员会议全面查找导致静脉药液外渗的原因并制定对策。比较开展活动前后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及其他相关不良护理事件的发生率以及护理人员的理论、操作水平。 结果 开展品管圈活动3个月后,小儿静脉输液一次穿刺不成功率为1%,药液外渗率为3.3%,较开展前显著降低;护理人员的理论及操作考核成绩也获得了显著提升。 结论 开展品管圈活动对控制小儿静脉输液药液外渗发生率非常有益,值得长期深入开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原因及护理干预方法的探讨。方法收集本院2015年6月~2016年6月期间小儿静脉输液发生药物外渗的患儿265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的方式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药物外渗的原因,提出护理干预措施。结果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率显著下降(P0.05)。结论分析小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显著降低儿童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环节管理模式在预防小儿外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效果的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于本科接受外周静脉输液治疗的80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一般护理,干预组在一般护理基础上进行环节管理,通过统计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外渗发生率以及外渗程度来评估环节管理对预防小儿外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效果。通过对发生外渗的护士主动汇报情况进行记录,并对患者家属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评估环节管理对小儿外周静脉输液过程中外渗改善程度,对两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并比较。结果干预组患者输液过程中外渗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护士主动上报率及家属护理满意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环节管理模式能降低接受外周静脉输液治疗中外渗的发生率,减少患儿痛苦,提升医护人员护理主动性及患者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小儿静脉输液是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由于小儿血管较细,通透性较高,加上小儿不予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易发生液体外渗现象。当遇特殊药物:如甘露醇、钙剂等外渗,容易发生皮肤坏死,产生不良后果。我科在2004年共发生此类药液外渗18例,均发生在婴幼儿输液过程中,对外渗局部我们采用了氧疗方法,都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静脉输液已成为临床上预防疾病、治疗疾病最常用的方法,尤其是在危重病人的抢救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由于药物、机体、机械等因素的影响,易造成液体外渗.小儿静脉细小、皮下脂肪少、静脉位置表浅,在输液中更易发生药液外渗现象.  相似文献   

6.
当前,静脉输液领域不断发展,但输液前对药物渗透压、pH值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尚未成为规范,静脉输液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多见[1]。高渗性药物是指药物渗透压>450 mOsm/L的的药物。输液外渗是指输液过程中输入的药液漏出或渗浸在静脉以外的皮下组织中。静脉输注高渗性药物时药液外渗易刺激静脉和皮下组织,造成局部血管损伤、静脉炎、膜间室综合征等不良反应,甚至导致肢体功能障碍,同时也增加了患者心理压力和经济负担[2,3]。我们采用六神丸蜂蜜膏外敷治疗高渗性药物静脉外渗,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7.
静脉输液是临床治疗中广泛应用的给药方法。由于患者血管因素和护理操作行为不当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注射部位常常出现药液外渗、静脉炎、皮下出血等并发症,影响了医疗质量,同时也给患者造成痛苦。我科应用硫酸镁局部湿热敷治疗静脉穿刺后皮下出血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 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外渗的方法.结果 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机体、药物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 对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正静脉输液外渗系指由于各种原因使得药液在输入过程中渗漏出静脉进入皮下组织中。静脉输液是重要的临床给药途径之一。而输液外渗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较为常见,尤其是老年长期输液者,由于血管弹性差、难以固定,是静脉输液外渗的高发人群[1]。输液外渗会造成烧灼、肿胀、局部红肿、中重度疼痛、皮肤暗紫、抽无回血等[2],加之老年人抵抗力差、皮肤敏感,若输液外渗不能及时处理,可能导致局部组织严重坏死,给患者带来极大的创伤和精神上的痛苦,同时也会增加静脉穿  相似文献   

10.
新生儿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和防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章玲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20):4859-4860
目的:了解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指导临床采取正确的防治措施,从而减少静脉炎与渗漏性损伤的发生。方法:分析静脉输液外渗的原因,提出预防、治疗静脉输液外渗的方法。结果:针对引起输液外渗的机体、药物等因素,给予相对应的措施可以有效减少输液外渗的发生。结论:对新生儿头皮静脉输液采取相应的护理干预能减少输液外渗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危机预防理论在儿科病房静脉输液管理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对儿科病房8 285人次静脉输液应用危机预防理论进行管理和干预,包括培养护士危机意识、成立危机管理小组、完善相关制度、危机监测和预控和定时危机演习的方法。结果应用危机预防理论后患者满意度提高(P<0.01),无护理部投诉事件和护理危机事件发生。结论应用危机预防理论,降低了儿科因输液外渗引发的投诉事件,有效降低和避免护理危机事件的发生,但仍有待进一步完善和加强。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收集、分析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表现和处置情况,制定相父的护理对策,减少不良反碰事件的发生,并做出正确应对,减少护患矛盾、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6-2010年期间小儿静脉用药的药物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形式,追索处段过程。结果小儿静脉输液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其临床表现形式与药物的特性、小儿个体差肄街切相关,要水医护人员加强观察,挺离防范意识。结论通过总结、分析,制定有效临床护理路径与策略,加强教育,做好观察与及相关处置,可有效减少药物不良反应所引发的护患矛盾。  相似文献   

13.
Extravasation of intravenous contrast administered for computed tomography remains of concern in pediatric patients. It is of great interest to any pediatric radiology department to decrease extravasation events in an effort to reduce even small adverse outcomes and improve the overall patient experience in the radiology department. Here, a total of 17 extravasation events, as reported and documented in departmental quality assurance at our institution over 4 years, were retrospectively reviewed for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number of adverse extravasation events. We found that pediatric nursing plays a central role in both achieving and maintaining a low extravasation rate at our institution.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ns quality improvement,CQI)在预防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的效果。方法采用配对的方法,将748例在消化内科住院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22例,采用CQI护理管理方法预防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对照组326例,采用传统护理管理方法预防患者静脉输液药物外渗。比较两组患者药物外渗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为6.2%,对照组患者药物外渗发生率为24.9%,两组比较,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QI可有效减少患者静脉注射药物外渗发生率,确保患者用药安全,使患者治疗质量得到保障,提高护理管理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腋静脉留置针在患儿输液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40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0例。观察组采用腋静脉置留置针,对照组采用四肢或头皮浅静脉置留置针;对2组静脉留置后留置时间及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患儿进行腋静脉留置针输液可以减少反复穿刺给患儿带来的身心痛苦,为患儿抢救、治疗提供了及时用药的静脉通道,提高了患儿的抢救效率,同时也减轻了护士的护理工作量,提高了护理质量和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在预防化疗药物外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142例血管细、弹性差、多次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输入化疗药物前先用2%盐酸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磷酸钠5mg(2ml)加7ml生理盐水稀释缓慢静脉推注后,再输入化疗药物;对照组在化疗前静脉注入10ml生理盐水。结果治疗组Ⅰ期、Ⅱ期药物外渗发生率分别为8.5%和0,而对照组分别为26.8%与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疼痛发生率分别为15.5%和1.4%,对照组分别为36.6%与9.9%,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血管细、弹性差以及多次应用化疗药物的患者,化疗前应用盐酸利多卡因和地塞米松磷酸钠缓慢静脉推注,能显著减少化疗药物外渗和静脉炎的发生;同时,应加强观察及护理。  相似文献   

17.
叶明俊  潘菲  赵静 《妇幼护理》2022,2(22):5155-5157
目的:分析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在新生儿外周静脉输液外渗预防治疗中的有效性。方法:将本院新生儿科2021年4月-2022年3月期间收治的实施外周静脉输液治疗的新生儿413例作为此次观察对象,按照入院时间先后顺利的分组原则将其分成对照组(n=216)及观察组(n=197),分别为两组患儿开展常规的护理干预和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比较两组新生儿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新生儿家属的护理满意度(99.49%)高于对照组(96.30%),两组相比:P=0.026;观察组的护理质量评分相对于对照组更高(P=0.000),观察组的外周静脉输液外渗发生率(6.09%)相对于对照组(18.06%)更低,P=0.000。结论:在新生儿科护理工作中通过护理质量敏感指标监测能最大程度上减少和预防外周静脉输液外渗的发生,减少外渗,提高护理工作质量,对于改善新生儿输液效果和预后的影响十分明显。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品管圈活动法对输液外渗的不良事件进行分析,采取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减少输液外渗的再发生。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用自行研制的调查表随机进行横断面调查,对2012年1~6月输液外渗24例进行分析并查找原因,于2012年7~12月输注高渗性营养液和细胞毒性药物时,采取输液前预防、外渗后指导和相关知识教育跟进的三维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比干预前后输液外渗发生率。结果:干预后输注高渗性营养药,护士选择输注工具和部位正确率明显提高,输液外渗明显减少。结论:通过开展品管圈活动,提高了静脉输液的安全性,减少了输液外渗病例,达到预期干预效果,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王雅萍 《天津护理》2008,16(1):31-32
回顾性分析总结879例小儿静脉应用葡萄糖酸钙发生外渗53例的原因及护理.认为发生外渗的原因主要有机体因素、血管因素、机械因素、护理因素及药物因素,并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输液治疗专业学组在输液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做法及效果。方法在全院筛选42名护士组成输液治疗专业学组,明确职责、完善规章制度、运用质量保证模式建立包括要素质量、环节质量、终末质量的静脉输液质量管理评价标准,并运用相关评价标准对全院的静脉输液质量进行管理。结果提高了静脉输液治疗护理质量及接受输液治疗患者对护理服务的满意度。结论建立输液治疗专业学组可以通过多维度质量控制及专业化护理达到输液护理质量持续提高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