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吴贵强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0):1477-147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我科收治的19例PEG术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7例,好转9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19例患者均造口成功,引流通畅,成功率100%,并顺利实施肠内营养,营养状态较前明显好转.2例术后出现低热,造瘘口周围皮肤局部红肿.经换药及抗生素治疗2天体温恢复正常.1例使用胃造瘘注入流质饮食时造成导管堵塞,经用糜蛋白酶8 000 U+温生理盐水50 ml反复冲洗后导管得以疏通.7例置管1.5~4.5个月,患者神志恢复并可自主进食后拔管,平均拔管时间3.2个月.结论:PEG行肠内营养在临床应用中具较多优点,是重症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的一种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是一种新的内镜下介入技术及管饲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安全、快捷、经济实惠等优点,目前在国内外已广泛应用。笔者最近对3例去皮质综合征患者行PEG进行肠内营养支持,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皮内镜在胃和空肠造瘘术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7~2017年9月于某院实施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与经皮内镜空肠造瘘术患者共24例作为研究对象。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患者17例,经皮内镜空肠造瘘术(PEJ)患者3例,同时行PEG与PEJ两种手术患者4例。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手术成功,患者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造瘘管饲养管留置时间平均为80d,患者均未出现较为严重并发症。结论:经皮内镜胃造瘘术与经皮内镜空肠造瘘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且术后并发症少,属于需要营养支持与胃肠减压患者的首选干预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脑卒中重度吞咽障碍患者鼻饲和胃造瘘肠内营养的效果。方法:依据病情将脑卒中后重度吞咽功能障碍共40例患者分为两组,一组20例行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另一组20例行鼻胃管喂养(nasogastric feeding,NGF)。给予相同肠内营养液及辅食,比较两组患者体重指数,肺部感染发生次数,消化道出血发生率及平均住院费用。结果:PEG组治疗后体重指数(19.2±0.29),肺部感染发生(1.2±0.6)次,消化道出血发生率10%,平均住院费用(13590±2562)元/月;NGF组治疗后体重指数(18.6±0.38),肺部感染发生率(4.2±0.7)次,消化道出血发生率25%,平均住院费用(16410±3941元)/月。PEG组在维持患者营养,防治并发症及减少住院费用方面均优于NGF组(P0.05)。结论:PEG较NGF可以更好维持患者营养状态,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及节省住院费用,对于卒中后重度吞咽障碍的患者应优先选择PEG。  相似文献   

5.
郑莉 《现代医药卫生》2010,26(18):2818-2819
目的:探讨昏迷患者应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PEG)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护理优点.方法:通过对15例昏迷患者进行PEG,建立肠内营养支持及开展相应的护理.结果:通过PEG及护理,患者得到了良好的营养支持,提高了生命质量.结论:PEG是一种操作方便快捷、安全度高、术后并发症少、留置时间长的治疗技术,通过高质量的护理,能给予良好的营养支持,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谢志勇  陈新育 《江西医药》2011,46(12):1118-1119
目的探讨经皮胃镜下造瘘术在吞咽困难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04年6月-2011年7月对12例吞咽困难患者行PEG术肠内营养。结果 12例患者均1次造瘘成功,成功率100%,出现穿刺部位渗血1例,切口感染1例,术后24h后均经造瘘管行肠内营养后营养状况迅速恢复,随访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PEG术操作简便,相对安全,并发症少,可代替鼻饲置管行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7.
王丽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24):3772-3773
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gastrostomy,PEG)是应用内镜放置造瘘管建立肠内营养的一种内镜下治疗术.我院自2003年6月以来,采用PEG共11例,均取得满意疗效.现将具体方法及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斌  夏建国  仲建华  杨力 《江苏医药》2007,33(4):405-406
目的 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口(PEG)和空肠造口(PEJ)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06年6月~9月施行PEG/PEJ共4例.其中,3例行PEG胃肠内营养,1例行PEJ胃减压和空肠营养.结果 3例患者手术均成功,1例肥胖病人因腹壁较厚致穿刺失败.所有病人术后均未出现腹膜炎、出血等并发症.结论 PEG/PEJ是行长期肠内营养和/或胃肠减压的有效方法,具有微创、安全、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置管行肠内营养的护理要点。方法对22例行经皮内镜下胃(空肠)造瘘术[PEG(PEGJ)]进行肠内营养的患者进行精心护理和疗效的观察。结果22例均一次置管成功,营养状况均得到很大改善,置管14~100天,仅有1例出现造瘘口同周围皮肤感染,经换药、抗炎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做好PEG(PEGJ)术后护理及宣教,是保证患者进行肠内营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术的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对于在2010年1月~2011年12月间来笔者所在医院进行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患者,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护理,实验组为患者加强饮食护理以及造瘘管的护理,以及为患者进行出院指导。对两组患者进行随访调查。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置管成功,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并且由于营养充足患者的身体素质有所提升,均无并发症发生。结论护理时细心,多方面注意,做好术前、手术时、术后全方面的准备,有利于经皮内镜下胃造瘘手术的患者早日康复,这种全面护理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1.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的个性化管饲营养支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冬灵  洪晓霞 《安徽医药》2011,15(4):464-465
目的探索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个性化管饲营养的效果。方法将40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照组常规鼻饲能全力,实验组鼻饲个性化匀浆膳食。结果两组病人均得到有效的营养支持(P<0.05),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实验组患者并发症(如腹胀、腹泻或便秘、高血糖)的发生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个性化管饲能有效提高营养支持,相对降低并发症的发生,且费用低,值得提倡并推广。  相似文献   

12.
依达拉奉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对重型颅脑损伤的疗效。方法:4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均分为依达拉奉治疗组(n=24)和对照组(n=24)。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手术和脱水、神经营养、高压氧治疗等),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mg静脉滴注,bid,共14d。两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14d和3个月进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和预后比较。结果:治疗后14d治疗组GCS增分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30.9±28.4)%,(90.8±21.6)%,P<0.05];3个月后治疗组GO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4.52±2.68)分, (3.78±2.24)分,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愈率分别为29.2%,16.7%,总有效率为87.5%,79.2%,植物状态或死亡率为12.5%,20.8%,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早期应用依达拉奉可减轻继发性颅脑损伤的损害,有利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影响。方法2016年12月至2018年12月,连续性收集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00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4 g,iv gtt,qd,总疗程为12周。治疗结束后观察2组神经功能、认知功能、生活质量和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观察组NIH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14.25±3.44 vs 16.87±3.43,P<0.01),MMS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24.65±2.52 vs 22.61±2.26,P<0.01),健康相关的生存质量(SF-36)高于对照组(65.71±12.72 vs 61.84±13.77,P<0.05),IL-6和TNF-α水平均较对照组降低[(17.75±9.74)ng·L^-1vs(21.84±9.65)ng·L^-1,P<0.05;(18.58±5.61)ng·L^-1vs(20.92±5.23)ng·L^-1,P<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可改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总结分析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胸部影像学特点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进一步加深对本病的认识,以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回顾分析40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胸部影像学特点,总结治疗体会。结果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除呼吸系统症状和体征外,常有其他非特异性表现,在痰细菌培养阳性者中革兰阴性菌检出率高,影像学上以支气管肺炎为主,并发症发生率高。不同病原菌感染胸部影像学表现:病变部位、性质、伴随征象均不具有特异性。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及胸部影像学不典型,容易漏诊、误诊。加强对此病的认识能提高重型颅脑损伤合并肺部感染患者的早期诊断率和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钠血症4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高钠血症病因和发病机制及对患者的预后影响.方法 对重型颅脑损伤后发生高钠血症43例患者救治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3例高钠血症患者死亡31例,死亡率为72.09%.结论 GCS评分越低,发生高钠血症程度就越严重,血钠值越高,死亡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2005年1月~2012年12月人住本院的42例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愈率(57.14%)高于对照组(23.81%),死亡率(19.05%)低于对照组(47.62%),并发症发生率(28.57%)低于对照组(6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标准大骨瓣减压术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并发症少,可以作为治疗急性重型颅脑损伤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7.
江坤 《中国当代医药》2014,21(21):44-46,49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本院2010年1月~2014年1月收治入院的符合条件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性治疗,观察组在治疗期间给予合理的早期营养支持,对两组患者的身体指标及胃肠道功能进行评估,并记录有无并发症发生。结果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4、7、28天氮平衡、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天肌酐/身高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7、14、28天血清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l、7天TSF和AM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14、28天r11sF和AM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平时体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伤后第28天体重、体重减少及体重减少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46例次,对照组出现并发症113例次,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3.926,P〈0.01)。结论严重颅脑损伤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有利于脑损伤患者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8.
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早期营养支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早期营养支持治疗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的合理应用。方法: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成2组.每组60例,A组早期同时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B组早期给予PN,1周后逐渐过渡到EN。进行有关临床观察及统计学分析。结果: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能从不同营养途经获得营养成分,A组2周时各项营养指标均优于B组(P〈0.05),且A组2周后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B组,预后亦优于B组,A、B两组间比较,A组消化道出血发生率低于B组,费用更节省。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早期联合进行EN、PN是临床较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法.对减少并发症和改善预后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的预后。方法:对93例重型颅脑损伤,早期气管切开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69例,女24例,GCS评分6~8分57例,3~5分36例,气管切开后定时室内空气消毒,室内湿度保持在80%左右,注意无菌操作,定时雾化吸入,即时吸痰,定期清洗、煮沸消毒气管套管内管。结果:93例病人基本生活自理33例,占36.45%,生活须人照顾15例,占16.13%,植物生存12例占12.9%,死亡30例占31.2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死亡率高,呼吸道不通畅、肺部感染是导致病人死亡的重要原因,对估计近期不能清醒,合并胸部外伤者,应早期气管切开,保持呼吸道通畅,可明显降低重型颅脑损伤病人的死亡率,提高治愈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