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雨蒙  刘虎 《国际眼科杂志》2015,15(8):1370-1374
近视与近视性屈光参差导致的弱视治疗难度大,效果差,一直是弱视治疗的难点。角膜接触镜、角膜屈光手术、有晶状体眼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能够有效提高弱视眼的视力,为矫正近视性和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提供新的方法。本文拟讨论以上各方法在近视性和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神经纤维层OCT检测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各项指标的变化,研究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的变化特征。方法对52只眼近视性弱视组和32只眼单纯近视组行视网膜OCT检查,记录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和视盘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及平均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并与32只眼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近视性弱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盘下方和视盘周围平均RNFL厚度变薄,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视盘上方、颞侧和鼻侧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单纯近视组和正常对照组比较,视盘周围RNFL厚度和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均无显著差异(P〉0.05)。近视性弱视组高度近视儿童的视盘上方、下方、鼻侧和视网膜平均RNFL厚度较健眼变薄(P〈0.05),而颞侧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无明显变化(P〉0.05),单纯近视组中高度近视儿童的视盘颞侧RNFL层厚度和黄斑中心凹中心视网膜厚度增加明显(P〈0.05)。结论近视及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视网膜结构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3.
弱视儿童近视化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林  石燕伟  鲍伟 《眼科》2004,13(5):285-287
目的 :探讨弱视儿童近视化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有完整资料并符合条件者纳入分析 :1)初诊除外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等 ,且除外近视性屈光不正 ;2 )原始远视力相差≤ 2行 ,除外眼部器质性病变 ;3)经散瞳验光配镜 ,视力均≤ 0 8者 ,确诊后每半年复查一次 (视力、眼位等 ) ;每年散瞳验光一次 ;随访期末矫正视力≥ 0 9,共 30例。随访期为 6~ 7年。结果 :随访期间有 2 0例发生近视 ,10例未发生近视。比较符合诊断组和未发生近视组原始最佳矫正远视力 ,差异无显著性 (P>0 1) ,说明本组病例资料中发生近视与弱视的程度没有明显关系。近视力检查结果示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原始最佳屈光矫正球镜 (D)的两组比较 (发生近视组 +2 13D± 1 97D ,未发生近视组 +4 4D± 2 97D)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散光比较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 (P >0 1)。结论 :近视力好可能预示较好的调节力以及存在发生近视的可能性。屈光不正性弱视在给予治疗同时应预防近视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 比较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同龄矫正视力正常的儿童屈光状态变化的差别.方法 收集2006年1月~ 2015年12月诊为近视性屈光不正的儿童96例(174眼),按初诊时屈光状态分为低、中、高度近视.分别比较近视性弱视眼组与同期矫正视力正常的非弱视近视眼组年均屈光度改变情况.结果 非弱视组和弱视组近视屈光度每年加深(-0.67±0.74)D和(-1.09±1.3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诊为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弱视眼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0.97±0.88)D,(-1.48±1.29)D和(-1.89±1.06)D,低度、中度和高度近视的非弱视眼分别为(-0.57±0.61)D,(-0.68±0.49)D和(-0.78±0.29)D;低、中、高度近视性弱视儿童的近视屈光度年均加深幅度均显著高于非弱视眼(P<0.05).结论 近视性弱视儿童与单纯近视儿童一样,近视屈光度随年龄增长逐年增加,近视程度愈高,增加的幅度愈大.且初诊为不同程度近视性弱视眼的近视屈光度逐年加深幅度均大于非弱视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理视健眼操合并弱视训练与常规弱视训练对降低单纯远视散光性弱视患儿的近视发生率的疗效差异,以寻求更加有效的预防弱视治疗过程中近视发生的方法.方法 将单纯远视散光性弱视患儿63人(80只眼)随机分为观察组(32人41只眼)和对照组(31人39只眼),观察组采用理视健眼操合并弱视训练的方法,而对照组采用常规弱视训练的方法,观察两年内两组的屈光度变化情况.结果 1年后观察组(41只眼)比对照组(39只眼)近视屈光度平均少增长0.33±0.25 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2年后观察组比对照组近视屈光度平均少增长0.50±0.25D,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理视健眼操控制弱视治疗过程中近视的发生疗效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比分析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和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两种综合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择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92例172只眼,甲组46例87只眼,年龄4~10岁(5.65±1.57岁),乙组46例85只眼,年龄4~9岁(5.57±1.36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3只眼、45只眼、19只眼;乙组为25只眼、43只眼、17只眼(χ2=0.217,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20只眼、35只眼、32只眼;乙组分别为18只眼、36只眼、31只眼(χ2=0.112,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完全遮盖+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24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57.47%,有效率为27.59%,无效率为14.94%;乙组基本治愈率为38.82%,有效率为40.00%,无效率为21.18%,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5.99,P<0.05)。结论短小遮盖+海丁格刷+闪烁红光+近距离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效果较好,可作为临床治疗近视性弱视的选择方案。  相似文献   

7.
目的 回顾性研究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的屈光度和视力变化规律.方法 共收集2~9岁屈光度为-2.0 D~-14.0 D,平均(-6.8±4.5)D的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47例86只眼.根据近视等效球镜度数共分3组:-2.0 D~-6.0 D为低中度近视组,共45只眼;-6.25 D~-9.0 D为高度近视组,共22只眼;-9.25 D~-14.0 D为超高度近视组,共19只眼.3~6个月散瞳验光1次,根据验光结果进行全矫配镜和弱视治疗.随访3~5年,平均(4.1±1.8)年,观察屈光度和视力的变化.结果 平均每年屈光度增加:低中度近视组为0.21 D、高度近视组为0.05 D、超高度近视组为1.31D,三组的增加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中度近视组和超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屈光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度近视组与矫治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提高.平均矫正视力(5分记录法):低中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45/4.92,治疗后30只眼(67%)视力达正常.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33/4.87,治疗后12只眼(55%)视力达正常.超高度近视组:治疗前/后为4.01/4.59,治疗后2只眼(10%)视力达正常.三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提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其中中低度近视组视力提高最快(P<0.05).结论 先天性近视性弱视儿童,屈光度随着年龄的增长,超高度近视组增加最快,低中度近视组次之,高度近视组基本不变.通过戴镜和弱视治疗,视力均能提高或达正常.随近视度数增加,弱视程度加重,视力提高减慢.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比观察分析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方法近视性弱视患儿甲、乙两组共112例212眼,甲组62例117眼,年龄4-12岁(5.71±1.78岁),乙组50例95眼,年龄3-12岁(5.96±1.83岁);其中甲组轻度、中度、高度近视眼分别为21眼(17.95%)、67眼(57.26%)、29眼(24.79%),乙组为18眼(18.95%)、55眼(57.89%)、22眼(23.16%)(χ2=0.09,P〉0.05);甲组轻度、中度、重度弱视眼分别为30眼(23.15%)、64眼(54.70%)、23眼(19.66%);乙组为24眼(25.26%)、54眼(56.84%)、17眼(17.89%)(χ2=0.133,P〉0.05);甲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近距离视功能训练;乙组病例采用短小遮盖+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所有病例治疗随访时间17个月,对比分析两种治疗方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疗效。结果甲组基本治愈率为39.32%,有效率为43.59%,无效率为17.09%;乙组基本治愈率为47.37%,有效率为36.84%,无效率为15.79%,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性(χ2=1.434,P〉0.05);甲乙两组治疗后轻、中、高度近视眼数分别为:4眼(3.42%)、65眼(55.56%)、48眼(41.03%)和5眼(5.26%)、67眼(70.53%)、23眼(24.21%)统计学检验差异有显著性(χ2=6.734,P〈0.05)。结论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近视性弱视疗效好,同时能更好的减少治疗后弱视眼近视度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陈午荷  陈洁  许金玲  吕帆  黄锦海  张芳 《眼科研究》2012,30(12):1091-1095
背景弱视是一种从视网膜到视中枢的视觉传导系统及中枢全领域形态学及功能异常引起的临床表现,目前弱视眼的视网膜是否受累仍是争论的焦点。目的采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测量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网膜神经纤维层(RNFL)厚度,探讨单眼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视网膜是否存在组织病理学改变。方法取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22例44眼为弱视组;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经治疗后视力达到正常者10例20眼为弱视治愈组;初诊为近视性屈光参差非弱视患者11例22眼为非弱视组。所有患者采用Model3000型OCT测量双眼视网膜黄斑中心凹厚度及视盘周围RNFL厚度,包括上方、下方、鼻侧、颞侧和平均厚度。采用配对t检验对各组受试者双眼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进行比较,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及RNFL厚度与弱视眼眼轴长度、屈光度和年龄的关系。结果弱视组患者中弱视眼黄斑中心凹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与对侧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78),非弱视组高度数近视眼与低度数近视眼之间视网膜厚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3);弱视组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明显比对侧眼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弱视治愈组原弱视眼颞侧RNFL厚度比对侧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非弱视组高度数眼颞侧RNFL厚度比低度数眼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6),各组双眼视网膜上方、下方、颞侧及平均RNFL厚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与视盘下方RNFL厚度间呈负相关关系(r=-0.559,P=0.016),其余各参数之间均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近视性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的黄斑中心凹视网膜较正常眼增厚,而RNFL厚度与一般近视眼无明显差别;弱视的改善伴随着黄斑中心凹厚度的减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对儿童近视性弱视的影响。

方法:将我院收治的112例近视性弱视患儿分组,对照组予短小遮盖+近距离功能性视力训练,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比较两组患儿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屈光动态变化、BCVA、弱视复发率。

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近视性屈光度与治疗前对比无差异(P>0.05),而对照组随时间延长逐渐升高(P<0.05); 观察组治疗1a后的近视性屈光度、年均屈光度变化值和弱视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儿治疗后BCVA优于治疗前,治疗1a时优于治疗6mo(P<0.05)。

结论:红光闪烁治疗仪联合红色视力表远距离视功能训练治疗儿童近视性弱视可有效降低年平均屈光度变化值,矫正最佳视力,降低弱视复发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