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环形加"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为骨科常见骨折.髌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骨折后应尽可能的进行修复,不满意的复位或髌骨切除术最终必将损害伸膝装置的功效[1].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采用何种方法为宜存在争论,也缺乏必要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2.
髌骨骨折是常见的下肢关节内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造成,临床常表现为髌骨粉碎分离和伸膝功能丧失,晚期易并发骨性关节炎。自1999年4月至2006年9月,作者采用钢丝环形加“8”字捆扎内固定方法治疗胫骨平台骨折34例,获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髌骨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为骨科常见骨折。髌骨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骨折后应尽可能的进行修复,不满意的复位或髌骨切除术最终必将损害伸膝装置的功效。髌骨骨折的治疗方法较多,采用何种方法为宜存在争论,也缺乏必要的实验研究进行验证。我科自1998年以来对髌骨骨折进行环形加“8”字钢丝内固定,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髌骨骨折是常见的下肢关节内骨折,多由直接暴力造成,临床常表现为髌骨粉碎分离和伸膝功能丧失,晚期易并发骨性关节炎。自2001年9月~2008年2月,作者采用钢丝  相似文献   

5.
范宏伟  曹丽萍 《临床医学》2001,21(10):36-37
目前,在髌骨骨折的治疗上,有多种内固定方法自1996年以来,我们吸取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对以往的内固定方法进行了改进,设计了切开复位,钢丝横U形加“8”字内固定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26例中,男17例,女9例,年龄17~65岁,平均41岁;闭合性骨折24例,开放性骨折2例;横形骨折18例,“T”形骨折3例,粉碎形骨折5例;均有分离移位;受伤至手术时间3小时~2天。 1.2 手术方法:取髌前横切口,清除骨折断端及关节腔淤血块,冲洗关节腔。在上、下骨折片之侧方距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环形钢丝加双"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8例采用环形钢丝加双"8"字钢丝内固定治疗。结果:骨折复位程度:优1例,良7例;膝关节活动范围:优1例,良7例;膝关节功能:良7例,中1例,良性率为87.5%。结论:采用环形钢丝加双"8"字钢丝法治疗髌骨粉碎性骨折,保留了环形钢丝法的优点,又克服了其固定作用不强的不足。  相似文献   

7.
武成兴 《华西医学》1998,13(3):383-384
我院1991年以来应用改良AO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30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0例,均为闭合性骨折,男20例,女10例。年龄17~68岁,平均425岁,左13例,右17例。横形骨折24例,粉碎性骨折6例,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采用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治疗效果。方法2006—2007年共收治髌骨骨折25例,均行钢丝内固定。结果本组25例钢丝内固定满意。术后3个月x线摄片骨折均愈合。结论采用钢丝内固定治疗髌骨骨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损伤少、固定牢固、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快、操作简单等优点,尤其适用于乡镇卫生院开展。  相似文献   

9.
髌骨骨折是一种常见关节内骨折,在临床上有很多内固定方法。我们针对髌骨骨折的特点,借鉴各种内固定方法,设计了切开复位、钢丝环扎加“8”字张力带内固定治疗多种髌骨骨折,获得满意效果。1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共38例,男27例,女11例;年龄25至74岁,平均51.2岁。均为伤后一周内的闭合性髌骨骨折,横断骨折16例,粉碎性骨折17例,下极骨折4例,上极骨折1例。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前臂双骨折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功能恢复结果。方法对63例前臂双骨折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双钢板内固定术34例,尺针桡板内固定29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1年。定期拍摄正侧位X光片,测量肘、腕关节及前臂活动范围,将临床及X线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优良率:双加压钢板组为88.2%,尺针桡板组为75.9%。并发症主要为骨不连接、前臂旋转功能受限。结论双钢板内固定术是治疗前臂双骨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Cable-Pin系统在治疗髌骨骨折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80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根据内固定方式分Cable-Pin系统治疗组、张力带钢丝固定组、胸骨针钢丝环扎术组、聚髌器固定组四组,各20例,观察各组患者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3.2个月.采用Cable-Pin系统治疗组优良率100%,其中优占85%,占四组中首位.结论 Cable-Pin系统对髌骨粉碎性骨折固定稳固,具有膝关节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髌骨骨折的一种新的选择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动力髁螺钉(DCS)和股骨近端髓内固定(Gamma钉、PFN)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方法总结1995年7月至2005年7月采用DHS、DCS和髓内固定系统23例股骨粗隆间骨折病例,对手术后并发症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总结其治疗特点。结果23例患者的并发症种类包括:髋内翻、内固定物股骨头颈内切割、头颈螺钉位置异常、骨折不愈合、钢板螺钉松动等。结论内固定物选择不当、头颈螺钉位置错误是发生手术并发症的重要原因;不稳定骨折、重度骨质疏松、骨折复位不良、严重粉碎骨折骨缺损未一期植骨等都将增加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从力学分析的角度探讨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术后不稳定的方式、原因及相关对策。方法对作内固定治疗的96例转子间骨折病例,术后及每6周随访摄片,作力学分析。结果18例术后发生改变,其中2例有明显的髋内翻(颈干角≤110°),2例有旋转内翻改变(颈干角〉110°),14例有股骨颈短缩现象。结论转子间骨折后内固定与骨折区域构建的力学缺陷是术后不稳的主要原因,大转子与小转子的稳定对维护骨折术后的稳定有重要作用,在可能的情况下都应该予以重建,但这不是起唯一决定作用的因素。目前的内固定系统,如果构建合理,在力学上能够替代因复杂骨折所致的力学不稳。因此,最重要的是充分分析和预见每一骨折类型可能出现的力学不稳定而进行合适的固定,制定合理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背景:儿童锁骨骨折一般均不主张切开复位,因为厚韧的骨膜仍然完整,并由韧带附着。临床上常用双圈固定法和单纯悬吊法外固定,至于采用何种方法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目前尚无可靠的依据。 目的:比较单纯悬吊法与双圈固定法治疗儿童锁骨骨折的稳定性。 方法:2008年6月至2012年12月采用单纯悬吊法与双圈固定法治疗儿童锁骨骨折,17例采用单纯悬吊法,22例采用双圈固定法,定期行X射线检查,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肩部功能。 结果与结论:单纯悬吊法17例患儿配合良好,骨折愈合良好;3例患儿骨折处断端1周后检查有分离,再次悬吊提高高度后1例恢复骨折处的接触,2例仍有分离,改为双圈固定法固定后,断端接触。双圈固定组22例患者均骨折愈合;5例患儿固定后,有骨折侧上肢神经血管受压的表现,松解后,3例缓解,2例改为单纯悬吊固定后,断端接触;腋下发红6例;早期睡眠困难4例;2例骨折处断端1周后检查有分离,再次调整松紧后,2例恢复骨折处的接触。结果显示2种疗法均不会造成外观畸形,骨折均愈合。单纯悬吊固定,操作简单,疗效可靠,儿童舒适易于接受,可早期功能锻炼,对组织损伤小,不会影响血运;双圈固定法外固定易压迫两侧腋下动脉及神经,出现双上肢肿胀、麻痛、皮肤发红,夜间睡眠不适,患儿舒适度差,不易接受。但是不管采用何种方法,1周后的复查以及远近端对线、骨折断端的接触很重要。  相似文献   

16.
背景:以往采用张力带钢丝或钢丝环扎、镍钛聚髌器结合可吸收线、双环10号丝线环扎并分体式髌骨爪及记忆合金聚髌器治疗髌骨粉碎骨折时,难以达到髌骨骨折的坚强固定。 目的:探讨聚酯编织线缝扎结合带锁扣线缆环扎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2年10月采用聚酯编织线缝扎结合带锁扣线缆环扎治疗的57例髌骨粉碎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AO分型,B3型9例,C2型22例,C3型26例。手术中确定髌骨满意复位后,先用粗聚酯编织线间断缝合两侧股四头肌扩张部,间断缝合骨膜及髌前组织,应用带锁扣线缆环扎固定,视骨折块稳定情况,用粗聚酯编织线在髌前组织行"8"字张力带固定。术后根据Bostman髌骨骨折临床评估标准评估疗效。 结果与结论:46例获得4-18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3-5个月;伤口均Ⅰ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骨折全部愈合,无钛缆松脱和皮肤刺激等并发症。按Bostman髌骨骨折疗效评分标准,优33例,良10例,可3例,优良率为93.5%。表明聚酯编织线缝扎结合带锁扣线缆环扎治疗严重髌骨粉碎性骨折能使骨折块紧密接触,固定可靠,可行早期功能锻炼。  相似文献   

17.
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附115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采用带锁髓内钉治疗胫骨骨折115例临床资料。结果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随访11个月。骨折全部愈合,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6周。最终结果评分采用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95例(82.6%),良11例(9.5%),中8例(7%),差1例(0.9%)。结论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组织损伤小,弹性固定,能早期活动,并发症少等优点,应用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横形髌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河北省开滦总医院林西医院骨科收治的108例横形髌骨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关节镜组68例,对照组40例。关节镜组患者采用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情况、临床疗效、随访Lysholm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关节镜组的切口长度[(3.5±0.8)cm]短于对照组[(13.7±2.2)cm],术中出血量[(47.4±12.5)ml]明显少于对照组[(86.9±14.7)ml],住院时间[(11.8±2.6)d]和骨折愈合时间[(11.5±2.4)周]明显少于对照组[(15.8±3.0)d、(15.7±2.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34.63、14.85、7.29、8.25,P均<0.05)。两组患者Lysholm评分随时间的推移显著升高(F组内=87.53,P<0.05)。关节镜组Lysholm评分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F交互=7.64,P<0.05)。关节镜组Lysholm评分整体水平高于对照组(F组间=11.42,P<0.05)。两组患者VAS评分随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F组内=76.47,P<0.05)。关节镜组VAS评分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F交互=9.96,P<0.05)。关节镜组VAS评分整体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F组间=10.38,P<0.05)。结论关节镜下微创克氏针张力带内固定治疗横形髌骨骨折具有较好的效果和安全性,损伤较小,术后疼痛轻。  相似文献   

19.
夏瀚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3,(21):100-101,104
目的探讨髓内固定联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5月--2012年8月在本院接受髓内固定联合张力带钢丝固定治疗的79例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和恢复优良率。结果所有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13.5±2.3)周,手术优良率为96.2%。术后有3例出现严重髋痛,下肢外旋、内翻缩短且超过2cm,以及Trendelenburg征阳性,其中1例发生张力带钢丝断裂,重新手术。结论髓内固定联合张力带钢丝固定的治疗方案能很好地复位小转子和大粗隆,有效减少患者术后髋关节的疼痛和下肢短缩,是治疗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骨折的有效疗法。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

Although there were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fixation techniques for sacroiliac dislocation fracture, the treat remained challenging in posterior pelvic ring inju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effects of a novel fixation system we designed.

Methods

12 human cadavers (L3–pelvic–femora) were used to compare biomechanical stability after reconstruction on the same specimens in four conditions: (1) intact, (2) cable system, (3) plate–pedicle screw system, and (4) cable system and plate–pedicle screw combination system (combination system). Biomechanical testing was performed on a material testing machine for evaluating the stiffness of the pelvic fixation construct in compression and torsion.

Finding

The cable system and plate–pedicle screw system alone may be insufficient to resist vertical shearing and rotational loads; however the combination system for unstable sacroiliac dislocation fractures provided significantly greater stability than single plate–pedicle or cable fixation system.

Interpretation

The novel fixation system for unstable sacroiliac dislocation fractures produced sufficient stability in axial compression and axial rotation test in type C pelvic ring injuries. It may also offer a better solution for sacroiliac dislocation fractu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