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精神病恢复期患者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并分析相关因素,寻求相应的对策。方法对196例长期住院的恢复期精神病患者进行自知力及治疗态度的问卷(insight and treatment attitudes question naires, ITAQ)调查。结果恢复期患者仍存在着一定的精神症状,但自知力缺失更为普遍,治疗态度不够中肯,在对住院的认识、服药的认识方面存在着明显的缺陷。患者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缺陷与文化程度低、疾病性质严重、住院时间长、生活角色单一等因素有关。结论应从治疗、教育、康复、争取社会支持等方面入手,改善患者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为患者回归社会作准备。  相似文献   

2.
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淄博市第五医院精神分裂症患者6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研究组在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对照组单纯采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均治疗6周。以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和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进行评定,观察两组患者自知力恢复情况及服药依从性变化。结果 研究组ITAO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从性明显提高,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研究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1)。结论 自知力教育可有效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作用。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另加认知治疗。两组分别于疗前及疗后3个月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O)评查。结果BPRS和ITAQ疗前评查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疗后评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认知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和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认知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自知力的作用。方法:将100例精神分裂症患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研究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研究组另加认知治疗,两组分别于疗效及疗后3个月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O)评查,结果BPRS和ITAQ疗效评查两组比较差异无显性意义(P>0.05),疗后评查两组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结论:认知治疗有助于精神分裂症患自知力恢复和病情改善。  相似文献   

5.
认知干预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杜荣荣 《护理与康复》2009,8(6):459-460
目的探讨认知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12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认知干预。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自制的治疗依从性调查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治疗依从性的测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各项测评分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认知干预有助于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提高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6.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治疗依从性及自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阶段自知力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 将80例精神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医疗护理服务,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健康教育.观察8周.于健康教育前及8周末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两组患者的自知力及精神症状.结果 健康教育8周末,两组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分均较健康教育前显著下降,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均较健康教育前显著升高,差异均有极显著性(P<0.01);但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P<0.01).研究组服药依从性较健康教育前有显著性提高,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 健康教育能促进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康复,有效提高治疗依从性,更有利于帮助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7.
自知力是精神病学中应用十分广泛的一个概念,在精神科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依从性、疗效监测及预后判断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自知力概念、评定方法、自知力损害因素进行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次门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分别于首次就诊时、2周、4周、8周复诊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以及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首次就诊和2周、4周复诊时2组BPRS量表,ITAQ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门诊治疗8周后观察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TAQ与服药依从性,BP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知力教育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引导性心理治疗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及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口服利培酮治疗,研究组联合自知力引导性心理治疗,对照组予以一般支持治疗,观察12周。于治疗前后采用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评定自知力及治疗态度,并统计治疗依从率。结果治疗3周末起两组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总分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研究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3周、6周、12周末研究组治疗依从率分别为83.3%、86.7%、90.0%,对照组分别为46.7%、56.7%、63.3%,治疗各时点研究组治疗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χ2=8.86、6.65、7.62,P<0.01)。结论自知力引导性心理治疗可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知力,改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及服药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首次门诊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进行自知力教育.分别于首次就诊时、2周、4周、8周复诊时进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表(ITAQ)测定以及服药依从性评定.结果首次就诊和2周、4周复诊时2组BPRS量表,ITAQ及服药依从性差异无显著性(P>0.05),门诊治疗8周后观察组ITAQ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BPR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服药依从性明显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ITAQ与服药依从性,BPRS评分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对门诊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自知力教育可以有效恢复患者自知力,提高服药依从性,促进疾病恢复.  相似文献   

11.
健康教育对恢复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2  
武春建  田博 《现代康复》2001,5(3):32-33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自知力的影响。方法 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4、8、12周分别用自知力评估量表(SAUMD)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自知力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 健康教育组治疗后的自知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自知力评分有显差异。自知力的评分还与精神症状的严惩程度、化水平及病程呈正相关。结论 对精神分裂症患进行健康教育,对自知力的恢复和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促进患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2.
健康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精神分裂症80例随机分为教育组和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相同的药物维持治疗.对教育组进行8~12周的健康教育,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的第4、8、12周,分别用自知力评估量表(SAUMD)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教育组治疗后的自知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自知力评分差异有显著性,自知力的评分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文化水平及病程呈正相关.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恢复自知力有重要作用,能提高治愈率及治疗依从性,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3.
何香娟 《护理与康复》2010,9(7):557-558
目的观察支持性团体治疗促进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恢复的效果。方法将10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按入院顺序分观察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均接受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支持性团体治疗。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社会功能评定量表对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进行测评。结果两组治疗前自知力、治疗态度及社会功能评分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均有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但观察组自知力、治疗态度及社会功能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支持性团体治疗有助于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恢复自知力、改善社会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森田治疗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和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均接受常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常规工娱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合改良森田治疗,观察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末采用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定自知力状况,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6周末,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及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均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前两组评分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研究组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改良森田治疗能促进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恢复,提高治疗依从性和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方法将78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均给予药物治疗,研究组合并自知力教育。分别于入组时及治疗6mo末采用以简明精神病量表评定自知力障碍程度及治疗依从性。结果治疗6mo末研究组自知力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依从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显著提高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健康教育对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健康教育组和对照组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第4、B、12周分别用自知力评估量表(SAUMD)和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自知力进行评定和比较。结果健康教育组治疗后的自知力恢复明显好于对照组,且治疗前后自知力评分有显著差异。自知力的评分还与精神症状的严重程度、文化水平及病程呈正相关。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对自知力的恢复和疾病的康复有重要作用,促进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自知力损害的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认知功能损害患者81例,采用临床痴呆评定量表(CDR)、痴呆病觉缺失问卷(AQ-D)、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量表及老年抑郁量表(GDS)对患者进行测评和分析.结果:本组存在自知力损害患者28例(34.5%);认知障...  相似文献   

18.
自知力是临床精神病学中应用广泛的一个概念,是精神检查的重要组成部份.自知力丧失在临床上可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在诊断、鉴别诊断,疗效预测、治疗依从性及预后评估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2].近年来国内外对自知力的研究日益重视,但至今仍有许多争议.本文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的临床基础、精神病理症状等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团体心理治疗对酒依赖患者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将128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予以常规治疗及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联合团体心理治疗,观察住院全程,随访12个月。采用治疗态度与自知力问卷、慢性病自我管理评价量表评定自知力及自我管理能力,并评定治疗依从性,统计复饮率。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治疗态度与自知力问卷及慢性病自我管理评价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试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治疗依从性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对照组则无显著改善(P>0.05),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随访6个月、12个月试验组复饮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团体心理治疗能效改善酒依赖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知力,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降低复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知力教育对首发及复发精神分裂症病人自知力的影响。[方法]对首发(研究组)和复发(对照组)精神分裂症病人进行系统的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和自知力教育,并分别于入院时及入院第4周、第8周、第12周进行自知力及治疗态度问卷(ITAQ)及服药依从性的评定。[结果]入院时ITAQ总分、服药依从性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第4周,对照组ITAQ总分高于研究组(P〈0.05),但第12周研究组ITAQ总分、服药依从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自知力教育可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病人住院中后期自知力,服药依从性提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