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斑块与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测量85例经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颈总动脉中膜厚度(IMT),并根据测量结果分为单纯急性脑出血组28例,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32例及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25例,另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各组hs-CRP、HbAlc水平及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结果对照组、单纯急性脑出血组、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及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分别为(0.78±0.12)、(2.54±0.62)、(3.69±1.04)、(10.39±2.15)mg/L和(4.18±0.32)%、(5.32±0.45)%、(5.78±0.68)%、(6.99±0.74)%。单纯急性脑出血组hs-CRP和HbA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水平均高于单纯急性脑出血组(P0.05),而重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hs-CRP和HbAlc均高于轻度颈动脉粥样硬化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MT、hs-CRP、HbAlc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其他类型斑块相比,软斑患者hs-CRP、HbAlc水平较高(P0.05)。结论机体炎性反应水平及HbAlc异常可能是引起急性脑出血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急性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5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及35例健康对照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粥样斑块类型,同时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hs-CRP、颈动脉IMT及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脑梗死患者中不稳定斑块、稳定斑块、无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 颈动脉IMT、粥样硬化斑块、血清hs-CRP与脑梗死有密切的关系,hs-CRP能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斑块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其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入选144例中青年ACI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测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并观察有无斑块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硬化患者(P<0.05)。有CAS斑块的患者血清Hcy、hs-CRP显著高于颈动脉内中膜正常与增厚患者(均为P<0.05)。CAS程度:0级组、1级组分别与3级组,0级组、1级组、2级组分别与4级组的血清Hcy、hs-CR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血清Hcy、hs-CRP水平与中青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一定相关性,CAS程度愈重,其相关性愈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及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筛查,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狭窄组;再根据斑块的不同性质将上述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性斑块及不稳定性斑块两组;分别测定86例病例组与25例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结果颈动脉斑块组血清hs-CRP、Hcy及UA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不稳定性斑块组血清hs-CRP与UA水平均高于稳定性斑块组。结论血清hs-CRP、Hcy、UA水平升高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密切相关;血清中hs-CRP和UA水平异常升高与不稳定斑块形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青年无症状脑梗死(SCI)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尿酸水平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检测96例中青年SCI患者(SCI组)及100名正常对照者(正常对照组)的血hs-CRP、Hcy、尿酸水平。患者均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IMT将SCI组分为内膜正常亚组、内膜增厚亚组、稳定斑块亚组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结果 SCI组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及IMT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01)。将SCI组患者分为内膜正常亚组16例,内膜增厚亚组34例,稳定斑块亚组28例,不稳定斑块亚组18例。与内膜正常亚组比较,内膜增厚、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增高(均P0.01)。不稳定斑块亚组的血hs-CRP、Hcy和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内膜增厚亚组及稳定斑块亚组(均P0.01)。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CI组颈动脉IMT与血hs-CRP、Hcy、尿酸水平呈正相关(r=0.891,r=0.757,r=0.531;均P0.01)。结论血清hs-CRP、Hcy、尿酸水平与中青年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严重程度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的关系.方法 86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多普勒检测斑块回声特征分为不稳定性斑块 (易损斑块组)38例和稳定性斑块(非易损斑块组)48例.另选40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作为正常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颈动脉易损斑块组血清hs-CRP水平高于非易损斑块组,两组比较差异亦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血清hs-CRP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相关,提示血hs-CRP水平可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斑块稳定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rtery atherosclerosis,CAA)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检测78例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尿酸(UA)、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C)水平,并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及斑块。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UA水平及IMT值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内高尿酸(HUA)组TG、LDL水平较尿酸正常组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组内颈动脉粥样硬化亚组尿酸水平比较,IMT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尿酸水平较IMT正常组高(P0.05)。结论 HUA血症可能是脑梗死重要危险因素,且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改变。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探测4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29例无症状颈动脉硬化患者(ACA组)及17名健康体检者(NC组)的双侧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各组血清MMP-9和TIMP-1水平,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血清hs-CRP水平。结果 NC组均未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ACI组易损斑块的比例(69.2%)及检出率(47.6%)均明显高于ACA组(46.4%,20.7%)(均P<0.05)。ACI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及MMP-9/TIMP-1比值均明显高于ACA组(均P<0.05);ACA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NC组(均P<0.05)。ACI组中,易损斑块亚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及MMP-9/TIMP-1比值均明显高于稳定斑块亚组(均P<0.05);稳定斑块亚组血清MMP-9、TIMP-1、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P<0.05)。结论血清MMP-9、TIMP-1、hs-CRP可作为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稳定性的血清学指标。MMP-9/TIMP-1比值增高及颈动脉易损斑块可能提示中青年脑梗死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性斑块与人类软骨糖蛋白-39(YKL-40)、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的关系.方法 选取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检测血清YKL40、hs-CRP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结合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30例、颈动脉IMT增厚组30例、颈动脉斑块组70例,其中稳定斑块37例,不稳定斑块33例,测定并比较各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结果 急性脑梗死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较颈动脉IMT增厚组明显升高(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组血清YKL-40、hs-CRP水平显著高于稳定斑块组;线性相关分析表明YKL-40水平和hs-CRP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04,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YKL-40、hs-CRP是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OR=1.128,95%C1 1.21~1.87;OR=2.62,95% CI1.76 ~4.47).结论 YKL-40、hs-CRP可能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炎症程度以及斑块的不稳定程度,病变越重,斑块越不稳定,YKL-40、hs-CRP水平越高,且YKL-40水平独立于hs-CRP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冠状动脉的病变程度,为寻找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相关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4—2015年收治的确诊冠心病患者256例,对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将患者分为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根据颈动脉彩超将患者分为颈动脉无斑块组、单侧斑块组和双侧斑块组,比较冠状动脉狭窄组和正常组患者有无颈动脉斑块、斑块类型及颈动脉粥样硬化参数积分。结果冠状动脉狭窄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冠状动脉正常组(P0.05),无论是冠状动脉狭窄组还是正常组,斑块类型均以软斑块为主,狭窄组与正常组的斑块类型区别不大(P0.05);狭窄组的Gensini积分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Crouse积分也明显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发生狭窄性病变的患者较冠状动脉正常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62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为TIA组,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将TIA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含量并进行比较。结果 TIA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TIA组中不稳定粥样斑块组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显著高于稳定粥样斑块组,P〈0.01。结论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升高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有显著临床意义,早期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有助于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脑卒中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检测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及相关炎性标志物MMP-9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48例颈内动脉系统的急性脑梗死患者(CI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同时检测患者血清MMP-9水平,并与20例慢性脑供血不足患者(CCCI组)及20例体检健康者(对照组)比较;根据斑块性质将CI组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3个亚组,并进行组内比较。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斑块率及血清MMP9水平均明显高于慢性脑供血不足组及对照组(P〈0.05);脑梗死不稳定斑块组MMP-9水平显著高于脑梗死稳定斑块组,脑梗死稳定斑块组高于脑梗死无斑块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具有不同性质颈动脉斑块的脑梗死患者的血清MMP-9水平存在差异,MMP-9可能是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一个潜在的血清标志物。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410例脑梗死患者与126例非脑血管病患者行颈动脉、股动脉血管超声检查和血液生化检查,比较2组间尿酸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脑梗死的关系。结果 脑梗死组血尿酸增高率48.8%,高于对照组的23.0%(P〈0.01)。尿酸正常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34.3%、19.0%,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酸增高者脑梗死组颈动脉、股动脉斑块检出率67.5%、30.5%,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4.1%、17.2%(P〈0.01)。在脑梗死组中,有动脉硬化情况者尿酸水平和高尿酸百分比高于无动脉硬化情况者;与无动脉硬化情况患者相比,随动脉硬化程度的加重尿酸水平呈上升趋势,且高尿酸百分比逐渐升高(P〈0.01)。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尿酸水平起重要作用。通过检查血尿酸、颈动脉与股动脉斑块可早期预防脑梗死,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14.
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及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选114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为脑梗死组,同期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51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脑梗死组分为脑梗死有斑块组和脑梗死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脑梗死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测定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均高于无斑块组,且有统计学差异(P〈0.05);脑梗死有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有斑块组,脑梗死无斑块组血浆Hcy、IMT水平高于对照组有斑块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直线相关分析显示血浆Hcy水平与IMT呈正相关(r=0.70,P<0.05)。结论血浆HCY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可能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与脑梗死关系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实时超声造影在定量评价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硬化斑块内新生血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96例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分为卒中组(68例)与非卒中组(28例),应用实时超声造影分别对颈动脉硬化斑块进行检测,运用编码反相谐波成像技术软件在机分析,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卒中组斑块增强率及增强强度与非卒中组比较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同组间比较造影剂到达斑块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均迟于颈动脉,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不同组别相同部位比较造影剂到达时间及达峰值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实时观察斑块内新生血管情况,评价斑块易损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斑块新生血管密度高于非卒中患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亚临床甲减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2012年在我院诊治的26例单纯亚临床甲减患者(甲减组),25例单纯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22例亚临床甲减合并脑梗死患者(甲减合并脑梗死组),以及23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共96例作为研究对象。检测对所有患者的血脂水平、超敏C反应蛋白(CRP)含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 T ),并对各组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甲减合并脑梗组的hs-CRP、TC、LDL-C、IM T明显高于对照组、甲减组及脑梗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梗死合并亚临床甲减可加重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临床干预脑梗死合并亚临床甲减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18(IL-18)及基质金属蛋白酶-7(MMP-7)的影响,观察其对颈动脉斑块的干预作用.方法 14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颈动脉稳定斑块组(n=72)和颈动脉易损斑块组(n=72),抽血检查后分别随机分为小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10mg/d,口服)和大剂量组36例(阿托伐他汀40mg/d,口服).比较治疗前和治疗后4周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值)、斑块面积及斑块回声变化.结果 治疗前,在同一种性质斑块中,两治疗组(小剂量和大剂量组)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对两种性质斑块间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进行比较,无论是小剂量组还是大剂量组,三项指标均以易损斑块组高于稳定斑块组(均P<0.05或P<0.01);在同性质斑块组中,无论是接受小剂量还是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治疗后血清hs-CRP、IL-18和MMP-7水平均明显下降,但大剂量组三项指标下降幅度均大于小剂量组(P均<0.01).治疗6个月后,小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稍下降,差异无显著性(P均>0.05),而大剂量组IMT值及斑块面积均明显下降,两项指标均低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均<0.01).治疗后,小剂量组斑块回声信号无明显改善,而大剂量组低回声斑块回声增强例数高于小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 血清hs-CRP、IL-18和MMP-7的水平可作为检测AS易损性的血清学生物指标;大剂量阿托伐他汀调脂治疗能迅速降低脑梗死患者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具有更强的抗炎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逆转和稳定斑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脑白质疏松(LA)患者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及其与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关系。方法:将入组的LA患者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脑室周围型组,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应用颈动脉彩超检测其颈动脉斑块并分为稳定性和不稳定性斑块,计算斑块积分。ELISA法检测MMP-2及MMP-9水平。结果:①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斑块阳性率及不稳定颈动脉斑块积分均较脑室周围型组显著增高(P〈0.05);②皮质下型组和混合型组的MMP-2、MMP-9水平与脑室周围型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③3组LA患者的MMP-9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积分均呈正相关。结论:皮质下型和混合型组LA患者的颈动脉斑块阳性率及斑块不稳定性均较脑室周围型高;皮质下型组的MMP-2和MMP-9水平与脑室周围型组比存在差异;MMP-9水平与不稳定斑块积分呈正相关,提示皮质下型LA与颈动脉斑块存在一定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H型高血压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将132例患者分为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对照组),采用循环酶法测定血浆Hcy水平,比较H型高血压亚组、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无高血压)及正常亚组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检出率。结果颈动脉超声诊断显示,132例患者中99例患者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其余33例患者未发现。2组性别、年龄、吸烟、饮酒史、糖尿病史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组中不同亚组检出率依次为H型高血压亚组〉高Hcy血症亚组〉高血压亚组〉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型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密切相关,为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精神病药所致迟发性运动障碍(TD)患者体内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与TD的关系:方法测定65例TD(TD组)、58例非TD(非TD组)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及42名正常人(对照组)血清尿酸及总胆红素浓度,并与异常不自主运动量表(AIMS)总分间的相关性采用直线相关分析。结果TD组血尿酸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及非TD组(P〈0.05),TD组不同性别血尿酸水平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TD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与PD患者的病情轻重无明显相关性(r=-0.26及-0.31,P〉0.05),血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33,P〉0.05)。结论血清尿酸及总胆红素水平与TD的发生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