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0):107-109
目的 探讨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9年7月收治的60例抗结核药物使用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入组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抗结核药物后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情况。结果 不同性别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男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8.82%(3/34),女性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1.54%(3/26)。男女性别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P0.05)。不同年龄段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情况中,60岁以下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5.56%(2/36),60岁或以上结核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6.67%(4/24)。不同年龄段间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0岁以下年龄患者ALT、AST、T-BIL、γ-GT、ALB等指标优于60岁或以上年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较高,老年人高发,密切定期检测早期诊断和治疗药物性肝损害,防止肝功能进一步恶化。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联苯双酯、葡醛内酯对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方法收治的240例肺结核患者中,124例为HBsAg(+),116例为HBsAg(-),将124例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患者分为2组,均以2HRZE/4HR方案抗结核治疗,治疗组于强化期加用联苯双酯、葡醛内酯;116例HBsAg(-)患者未应用任何保肝药物。结果 HBsAg(+)治疗组53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9例(17.0%);对照组71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25例(35.2%)2,组差异显著(P〈0.05)。HBsAg(-)初治继发型肺结核116例,发生可逆性中度转氨酶增高10例(8.6%)。结论 HBsAg(+)病例接受抗结核治疗易发生药物性肝损害,联苯双酯、葡醛内酯对药物性肝损害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药物过敏反应可能在抗结核药所致药物性肝损害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所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方法回顾性分析进行肺结核治疗并产生药物性肝损害的患者(n=55)的临床资料,治疗肺结核采用标准方案,即2 HRZE/4 HR,患者进行结核治疗后,要注意监测患者丙氨酸转氨酶(ALT,正常值5~40 U/L)和总胆红素(TBIL,正常值1~20μmol/L)的量,注意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症状,定期进行血样、尿样等常规检查。结果肝损害大多发生在使用抗结核药物前期2~4周内,在55例药物性肝损害患者中,有30例患者在1个月内出现肝损害症状,年龄在16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患者为36例,占总人数65.45%,而16~60岁患者只占34.55%,成年人对抗药物性肝损害的能力明显高于少年和老人(P<0.05)。根据肝损害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及时治疗,肝功能大多在积极保肝治疗后恢复正常,有61.8%会在2周内恢复健康。结论严密观察、定期监测肝功能、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处理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以使患者肝功能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抗结核药物引起难治性药物性肝损害使用保肝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121例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1例和对照组60例,治疗组给予促肝细胞生长素80 mg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对照组给予一般能量合剂保肝治疗.结果 两组治疗前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组治疗7、15、30 d肝功能复常率为78.69%、91.8%和100%,对照组分别为31.76%、73.61%、90%,治疗组肝功能复常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促肝细胞生长素治疗难治性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人抗结核药物性肝损的特点,预防和治疗措施。方法:240例初治涂阳肺结核患者按照年龄分为两组,均采用"2HRZS/4HR"方案抗结核化疗。出现肝功能异常后给予保肝药,至肝功能恢复正常时停止。对比两组间肝损发生率、肝损情况、肝损出现时间的差异。结果: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发生率为12.91%。其中,老龄组发生率为16.67%,中青年组发生率5.95%,两者之间具有明显差异(P<0.05)。抗结核药物出现肝损害无临床症状者12例,占38.71%。64.52%的肝损害出现在抗痨治疗4周内;93.55%的肝损害出现在抗痨治疗8周内。两组肝损害出现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药物性肝损害发生率高,程度严重。抗结核药物肝损害只要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肝功均可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保肝治疗在预防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52个肺结核病人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相关资料.结果120例抗结核治疗未同时加保肝药物的患者发生肝损害19例(15.83%).其中10例合并HBV感染者发生肝损害6例(60.0%),132例在抗结核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发生肝损害4例(3.03%,P<0.01),其中12例合并HBV感染者发生肝损害2例(16.66%,P<0.01),有显著差异性,且肝损害的程度较前者轻,无一停止抗结核治疗.结论抗结核治疗同时加用保肝药物可以明显降低肝损害的发生率,同时降低抗结核停药率.  相似文献   

7.
李玉华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9S):101-101,113
结核病是一种慢性传染病,疗程长,药物性肝损害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毒副作用之一,尤以ALT与TBIL升高为常见。本研究统计两组在抗结核治疗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并采取药物预防肝损害,本文治疗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3.47%,而对照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为12.63%,两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肝损害明显低于对照组,说明二维葡醛内酯片联合茵栀黄胶囊对防治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是有效的,疗效确切,安全稳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板式抗结核药物所致药物性肝损害(DILD)的临床特点、探讨其预防和治疗措施。方决根据药物性肝损害诊断标准,对2009—01-2009—12陕西省lO个县级DOTS实施单位,在采用免费板式组合抗结核药治疗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的100饲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蚌果接受抗结核治疗760例患者中,出现药物性肝损害100例,占13.2%,其中肝功能异常61例(56%),轻度肝损害22例(22%),中度肝损害13例(13%),重度肝损害5例(5%),肝衰竭2例(2%),其中死亡1例(1%);在760例患者中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阳性者68例,其中24例出现肝损害,占35.3%,HBsAg阳性者药物性肝损害高于阴性(P〈0.01);结论板式抗结核药可引起药物性肝损害;联合用药可增加药物的毒性;HBsAg阳性及老年患者是肝损害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老年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162例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8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肺结核患者162例,按照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和老年组,两组患者均进行抗结核化疗,在出现肝损害后给予一定的保肝药,直至肝功能恢复正常后停止使用。结果老年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18.62%,中青年组患者肝损害发生率为6.67%,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人在进行抗结核药物治疗后导致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且病情严重,应进行及时有效的治疗,保证肝功能正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保肝治疗在预防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结核科接受治疗并自愿接受本次研究的40例结核病住院患者,根据其治疗意愿的差异,使其分别位于对照组以及治疗组中接受治疗,每组为20例,对照组单纯应用抗结核治疗,治疗组则在其基础上为患者提供保肝治疗,对比其肝功能的差异。结果治疗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在alt、ast与t Bill以及肝损害发生率对比,治疗组的优势比较明显,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保肝治疗在预防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比较显著,可将其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临床价值明显,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分析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害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3月在南充地区医院进行抗结核治疗患者的肝功能情况。结果符合本次调查标准的患者共2 136例,其中203例发生肝损害,发生率为9.50%;在203例肝损害患者中,180例(88.67%)发生于60d内;135例患者出现肝炎的典型表现(66.50%),68例患者则全无症状(33.50%),是在肝功能检查时发现异常。经治疗,189例(93.10%)患者痊愈或好转,14例(6.90%)患者未愈。结论抗结核药物导致的药物性肝损害应引起重视,对其应注意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丽丽  赵勇 《吉林医学》2013,34(16):3094-309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低蛋白血症对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过程中药物性肝功能损害的影响。方法:对住院治疗合并低蛋白血症的167例初治肺结核患者,根据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ALB<35 g/L,ALB<30 g/L,ALB<25 g/L)分为轻、中、重三组,为病例组。同期住院治疗的不合并低蛋白血症的初治肺结核患者216例为对照组。结果:对照组出现药物性肝损害率为7.4%,病例组中轻、中、重度低蛋白组出现肝损害率分别为16.3%、35.2%、39.4%,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四组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组患者的血清ALB水平与其肝损害率呈负相关(r=-0.973,P=0.027<0.05)。结论:在抗结核的治疗过程中,低蛋白血症使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率增高。  相似文献   

13.
HBV、TB合并感染时抗TB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结核(TB)杆菌合并感染时抗TB药物所致肝损伤的临床及组织学特点。方法:单纯TB感染者45例,TB合并HBV感染者35例,前4月均服用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后2月服用异烟肼、利福平。每2~4周复查肝功能、HBV标记物、T细胞亚群等指标,部分患者进行了肝穿刺病理检查。结果:TB HBV组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34.3%,较单纯TB组高,发生时间较单纯TB组早半月,发生平均年龄小8岁;谷丙转氨酶水平、肝组织学炎症积分均较TB组高(P<0.05);肝功能异常者中80%为HBeAb阳性,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较重,CD4 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HBV、TB合并感染时,抗TB药物的肝毒性增强,治疗过程中应及时复查肝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可能的危险因素,为指导临床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减少药物性肝损害以及制定结核病控制的行为干预措施提供科学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5月~10月的年满18周岁的初治肺结核病住院患者病例资料781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筛选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结果以抗结核药物性肝损害的发生为因变量,危险因素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因素有饮酒、营养、HBsAg、性别和年龄。结论饮酒、营养不良、HBsAg(+)、高龄和男性是抗结核药物致肝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治疗同时定期监测肝功能变化有助于减少肝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慢乙肝基础上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指标的特点.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收集2012年1月~2014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一般资料、肝功能、凝血酶原时间等,根据乙肝表面抗原检测(HBsAg)分为乙肝阳性组和乙肝阴性组(下文均简写为阳性组、阴性组),阳性组38例,阴性组55例.根据不同资料类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93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阴性组和阳性组DILI临床分型均以肝细胞损伤型为主,ALT、黄疸较阴性组高,阳性组发病年龄低于阴性组;阳性组重型肝炎发病率高于阴性组患者;凝血酶原时间、AST、ALP、TB、CB等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 :慢乙肝基础上的药物性肝损伤对肝脏损伤更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肺结核合并HIV与单纯肺结核患者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感染指标特征,评估临床危险因素及相关性。  方法  收集服用抗结核药物诱导肝损伤的患者,其中肺结核患者55例,肺结核合并HIV感染患者39例。记录临床资料,采集空腹静脉血,流式细胞术检测CD3+、CD4+、CD8+T 细胞比率,ELISA 检测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 PCT)、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 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血清淀粉样蛋白A(serum amyloid A protein, SAA)、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 ESR)。  结果  在年龄、性别构成、身高、体重、体质指数等方面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免疫功能2组比较CD4+T淋巴细胞及CD4%、CD4/CD8%表达不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炎症指标中CRP及SAA在单纯肺结核患者中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同时本研究显示在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的肺结核组中,SAA与肝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在肺结核并HIV感染组中,IL-6与肝损伤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感染指标在不同类型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中表达不同,感染指标SAA与IL-6升高,与不同类型患者的抗结核药物性肝损伤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7.
陈勇  李德梅 《中外医疗》2013,(25):32-33
目的探讨急性药物性肝损伤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对其发病原因、临床特点、治疗转归进行分析。结果该组研究中导致急性药物性肝损伤药物以中草药最常见(11/30),占36.7%。结论急性药物性肝损伤可由多种药物引起,其中中草药导致者比例最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某医院药物性肝损伤(DILI)患者的临床特点、病因构成及应对策略。方法采用Roussel Uelaf因果关系(RUCAM)量表选择某医院DILI患者139例,收集其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和用药情况。结果RUCAM量表共筛选出139例DILI,患者45~59年龄段占比最高(38.85%),61.15%患者有临床表现,其中以纳差最多见。药物性肝损伤以肝细胞损伤型最多(87.05%)。肝细胞损伤型治疗有效率高于胆汁淤积型和混合型。共涉及88种可疑药物,排名前3位依次为抗结核药物、抗肿瘤药物和中药。51.08%患者联用2种以上可疑药物。结论DILI隐蔽性强,可由多种药物引发,应提高对DILI的认识和预防,从而降低DIL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基于随机对照临床试验采用Meta分析综合评价水飞蓟宾用于预防抗结核治疗中药物性肝损伤发生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Wanfang Data)、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PubMed、The Cochrane Library数据库中,采用主题词检索的方式检索有关抗结核治疗中预防性使用水飞蓟宾的随机对照临床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RCTs),检索时间设置为建库至2020年7月。采用改良Jadad法对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以相对危险度(relative risk, RR)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tial interval, CI)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肝损伤发生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应用漏斗图评估纳入文献的发表偏倚。结果 共有11项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RCTs进入最终Meta分析,包含1 969例患者,其中试验组989例、对照组980例;7项研究评分为1分,2项研究为4分,1项研究为6分,1项研究为7分。Meta分析结果显示,试验组肝损伤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RR =0.35,95%CI (0.23,0.52),P<0.000 01],但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5,95%CI(0.70,1.58),P=0.82]。敏感性分析显示,该Meta分析结果稳定性较好。绘制的漏斗图左右不对称,提示可能存在发表偏倚。结论 水飞蓟宾具有预防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伤效果,且未增加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68例药物性肝损害病因和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尚进  陈瑶 《四川医学》2010,31(12):1810-1812
目的提高对药物性肝损伤的认识,及早做出正确诊断和治疗,减少各种严重药物性肝损伤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方法对我院2002~2009年间68例药物性损伤住院患者进行病因及临床特点(基础疾病史、服药史、临床表现、血常规、肝功能,观察治疗效果)的回顾性分析,并探讨其发生的可能机制。结果解热镇痛抗炎药物引起药物性肝病占据较大的比例,占统计患者的51.24%。主要表现为乏力、上腹部不适和恶心,皮肤巩膜的黄染、皮疹、肝肿大,有50%的患者无任何自觉临床症状。以肝细胞损伤为主42例(61.76%)。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伤,以ALT为主,表现为100%,其次为GGT检查异常61例(89.71%)。结论药物性肝病关键在于预防,应用相关药物治疗期间应注意监测药物的各种毒副作用,患者一旦出现临床的症状和(或)体征以及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止药物治疗;酌情适当给予应用护肝药物、支持疗法等,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